跳至主要内容

胡瑛[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胡瑛
Hu Ying.jpg
性别
出生1884年
 大清湖南省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
逝世1933年
 中华民国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胡经武
教育程度私塾
职业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20世纪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华兴会部分领导人(1905年摄于日本东京)。前排左起:1黄兴,2未知,3胡瑛,4宋教仁,5柳扬谷;后排左起:1章士钊,2未知,3程家柽,4刘揆一
胡瑛(1884年-1933年11月),经武,号萱庵中国湖南省常德府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人,中国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人。

生平[编辑]

革命派的活动[编辑]

胡瑛祖籍浙江省绍兴府,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府桃源县一个小官吏家庭,与宋教仁同乡。[1]:19小时候在长沙读书,16歳自长沙经正学校毕业。曾肄业湖南明德学堂,为黄兴弟子,因结党暗杀劣绅王先谦未成,持黄兴信函走避武昌吴禄贞寓所,旋矢志投入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充兵士。[1]:19其为人年少英挺,善词说,入伍后识张难先,两人从此遂藉饭后休闲讲演以激励士兵。[1]:19
1904年(光绪三十年)2月,胡瑛参加了黄兴组织的华兴会。自黄兴创立华兴会后,乃使胡瑛及宋教仁在湖北计议从速成立机关准备响应,于是分途连络军界、学界同志,发起组织科学补习所,故意标明研究科学,以愚弄官府耳目,实则此为武昌有革命机关之始。[1]:193月,他赴武昌任华兴会湖北支部总理。6月,科学补习所举行成立大会,公推湖北高等学堂高材生吕大森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宋教仁为文书,各军营各学堂均置干事,分途运动,其中主要工作之一,即为介绍新兵入伍。[1]:19盖会员刘敬安任职马队书记,如张之洞有招兵计划,刘必先知,即转胡瑛。[1]:19因之湖北新军中,大半系科学补习所介绍之党人。[1]:19革命起义失败后该所被查封。同年冬,胡瑛刺杀铁良失败,流亡日本。最初入陆军士官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胡瑛当选评议员。
1906年12月,胡瑛接受孙文指示归国,在湖北省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1月,因“日知会案”而被清朝政府逮捕入狱。

从反袁世凯到筹安会[编辑]

1909年(宣统元年)夏,胡瑛被判“永远监禁”。在狱中,他和革命派秘密取得联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之起义革命,固非偶然,而当时办理此事非常忙碌之刘敬安、胡瑛、宋教仁等功劳尤足多焉。[2]胡瑛被革命派救出,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部长。此后任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湖北代表,到南京参加联合会会议,并参与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民国元年),胡瑛被孙中山任命为山东都督,在烟台组织山东军政府。1912年2月,胡瑛抵达烟台就任,将烟台作为山东临时省府。3月15日袁世凯下令所有所有清朝的督抚改为都督,原山东巡抚张广建改任山东都督职。胡瑛于3月19日辞职。3月25日袁世凯免胡瑛都督职,烟台山东军政府解散。此后,他曾被袁世凯改任为新疆青海屯垦使[a],他没有就任。此后,胡瑛加入宋教仁组织的国民党,并当选民元国会参议院议员。
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后,胡瑛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和黄兴流亡日本。翌年8月,和黄兴、李根源等人组织欧事研究会。同年冬归国。后袁世凯邀请胡瑛赴北京为其幕僚。
1915年8月,胡瑛、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组织筹安会,支持袁世凯即皇帝位。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6月袁死去,胡瑛隐居。胡瑛因辛亥革命时的功绩而没有被追究组织筹安会的罪责。

护法运动以后[编辑]

1917年7月,孙文领导的护法运动开始,胡瑛南下参加,复归孙文阵营。1917年冬,任湘西招抚使。翌年,任靖国军第三军军长。1924年,胡瑛接受孙文之命,到北方担任联络冯玉祥的工作。此后曾参与冯玉祥的北京政变(首都革命)。
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后,胡瑛任山西阎锡山南京代表。此后阎锡山反蒋介石战争开始,胡任第十路总指挥。反蒋军败北后,胡瑛被通缉,逃入汉口租界。九·一八事变后,胡瑛的通缉令被取消,胡瑛复归南京国民政府。此后因患病而住进医院。
1933年(民国22年)11月,胡瑛在南京病逝。享年50岁。

注释[编辑]

  1. ^ 齐霁《胡瑛》记作此。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订版》记其任“甘青屯垦使”。

参考文献[编辑]

  1. 跳转至:1.0 1.1 1.2 1.3 1.4 1.5 1.6 吴相湘:《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9月15日新版
  2. ^ “湖北讯”,《苏报》,1903年3月30日,第三版

外部链接[编辑]

}}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创设)山东都督
首任

1912年2月-1912年3月
继任:
张广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

《纽约时报》晚清史 :晚清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纽约时报》晚清史 :晚清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2019-07-02 17:05 来源:澎湃新闻 湃客 字号 当代中国出版社 +关注 1908年6月14日   托马斯·F.米拉德   北京,4月20日讯 在西方人的眼里,长期以来代表大清国形象的,只是从四万万芸芸众生中站出来而非常突出和确定的几个人而已。正是这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许能够开辟出一条道路,以迎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对于关注和研究远东问题的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人。大清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名义上的主权,并且在外来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叫嚣声中继续下去。大清国的领土组成现在处于这样一种境况:她可以全部被分割,在日本和欧洲列强之间重新分配;或者,在公正和富于同情心的外部力量鼓励和援助下,成功地改革陈旧体制,沿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向前进,做自己民族命运的主人。然而,不管出现哪种情况,清国人本身的愿望都至关重要,而这也就引起人们对清国当代政治人物的人格和个性的关注。 袁世凯是这些人物中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也确实在这些趋向进步的高层官员中被推认为第一。虽然他步入政界已经超过30年,但只是在过去的10年里,他才成为这个国家的要员,并且在过去的三到四年里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声望。 学生时代的袁世凯虽然有从政的抱负,也努力通过了各项考试,但他并不是特别有才气。其后的多年里,他主要从事军务。在大清国的所有官员里,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他展示出了这样的一种才能,即详尽而精当地重组和指挥了朝鲜的军队,并且在日清战争前不久,他还作为清国官员居住在汉城。他参加了这场对清国人来说可谓是损失惨重的战争,然而,他的声誉和威望并未受到多大损伤。这表明袁是一个具有异常才智的人。 改革的事业:李鸿章遗留下的使命 从青年时代起,袁世凯就受到李鸿章的鼓励和呵护。李鸿章发现了袁世凯异常的秉性,并且袁早期的进步也归结为受到这位清国著名政治家的影响。现在,袁世凯成了李鸿章的真正接班人。李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仍然隐约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1901年在他去世之前,我曾和他有过短暂的谈话,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并且仍然关注着国家的未来。在生命处于弥留之际,他把一些年轻人召到床前(其中就有袁世凯),并把改革大清国的使命交到了他们的手中。当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