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趙聲(1881年3月16日-1911年5月18日)

趙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Text document with red question mark.svg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18年11月26日) 請透過加入合適的行內引用來改善這篇條目。 Zhao Sheng.jpg Zhao Sheng2.jpg 趙聲(1881年3月16日-1911年5月18日),原名毓聲,字伯先。江蘇省鎮江市丹徒人,光復會成員,中國近代民族革命運動先驅。著有《保國歌》。 目錄 1 年表 2 家庭 3 紀念 4 佚事 5 外部連結 年表 1881年3月16日,出生於丹徒縣大港鎮。 少時入鎮江第一樓街鮑氏書塾就讀,與同學馬貢芳、柳翼謀成摯友。 1898年,中秀才。 1900年,以第一名入江南陸師學堂。後入學江南水師學堂。 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詢軍政。 1903年,擔任三江師範學堂(後改為兩江師範學堂,現南京大學前身)教習。同年作《保國歌》。 1906年,在南京入新軍,任陸軍第九鎮33標標統。加入中國同盟會。在陸軍第九鎮中發展革命組織。被推舉為長江流域同盟會盟主,在長江流域暗中積蓄革命武裝力量。 1910年,庚戌年起義,擔任總指揮,倪映典為副總指揮,領導廣州起義,史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失敗後赴南洋籌募革命經費,並任香港同盟會會長。 1911年,辛亥年起義,擔任總指揮,黃興為副總指揮,領導革命黨人士第三次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 1911年5月18日,由於廣州兩次起義均失敗,憂憤成疾,在香港病逝。民國元年(1912)被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家庭 趙聲父親趙蓉曾,夫人嚴承志,弟趙念伯、趙光,妹趙芬。 紀念 在鎮江市區設有伯先路和伯先公園。 佚事 蘇曼殊《絳紗記》三十: 趙百先(註:伯先)少有澄清天下之志,余教習江南陸軍小學堂時,百先為新軍第三標標統,始與相識,余歎為將才也。每次過從,必命兵士攜壺購板鴨黃酒。百先(註:伯先)豪於飲,余亦雄於食。既醉,則按劍高歌於風吹細柳之下,或相與馳騁於龍蟠虎踞之間,至樂也。別後作畫,倩劉三為題「定庵絕句」贈之曰:「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蕭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蘇曼殊<答蕭公書>...今託穆弟奉去飲馬荒城圖一幅,敬乞足下為焚化於趙公伯先墓前,蓋同客秣陵時許趙公者,亦昔人掛劍之意;此畫而後,不忍下筆矣。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趙聲 黃花崗起義總指揮趙聲(伯先)事略 南京大學校史鉤沉 - 趙聲 「上將軍」趙聲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FAST: 161996ISNI: 0000 0000 6358 7428LCCN: n85226669VIAF: 13755807 分類:1881年出生1911年逝世清朝生員陸軍第九鎮將領中國同盟會會員清末革命家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者鎮江人趙姓 他17岁中秀才,30岁领导黄花岗起义,举事失败后20天悲愤逝世 他17岁中秀才,30岁领导黄花岗起义,举事失败后20天悲愤逝世 知一 知一 自由撰稿人,音频主播,约稿录播请私我。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南京孙中山纪念馆档案室之中,有一枚特殊的印章,上面雕刻着"先声夺人"四字。这枚印章是2001年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南京中医院老医师凌颂芬女士捐赠的,这是凌颂芬女士父亲凌锐的遗物。在动荡的数十年里,这对父女将这枚印章收藏在身边,即便有人出高价都未曾出售。 这枚印章的主人,是1911年凌锐担任同盟会参谋长时,他的上级、黄花岗起义指挥者——赵声。 民主革命家赵声,字伯先,号百先。"先声夺人"便是他名、字、号的结合,也暗喻着黄花岗先烈甘于人先的革命斗志和气势。 赵声出生在江苏丹徒大港镇,少年时他对满清政府的腐败黑暗统治十分不满,自小立下救国救民的大志。赵声少年英才,14岁曾敢闯进巡检司救一个无辜被抓的小同乡,17岁考中秀才,擅武艺,帮助弱小,嫉恶如仇,乡里称其为"义侠少年"。1901年,赵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在这里他接触了一大批先进爱国人士,对西方民主学说深有感触。在和好友一起游玩南京明故宫时,慷慨激昂道:"我辈今日求学岂为官禄富贵耶?乃预备他日手拯神州,出之茫茫巨津中,使复见青天白日耳!" 1902年底,赵声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1903年,他前往日本考察。当时的清政府对学生的革命思潮十分恐惧,他们和日方商议,不允许中国学生私自进入日本军事学校深造。赵声和随行的黄兴、何凝香、杨笃生等人私下请教日本军官军事理论,受益匪浅。归国后,赵声在家乡镇江丹徒一带创办阅书报社、体育会、小学堂……以这种形式向父老乡亲宣传先进思想,强身健体。 阅书报社开在这小小的城镇之中,却激励了一大批爱国青年,赵声出任江南新军第九镇军官时,大批青年乡亲随同入伍,后来的参与黄花岗起义的150名义士,有40名来自于第九镇新军。正如阅书报社门前大幅对联所写:"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藉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 在广东新军任职的赵声才刚刚20岁,一次和好友在酒楼相聚,遇到了一位眼盲的卖唱女桂红。桂红虽身处底层阶级,在乱世之中自保不暇,但歌声之中唱的都是民族气节、大忠大义之事,在污浊的市井之中宛若一道清流。赵声对桂红十分欣赏,为她写诗曰:"恨未剑枭三桂首,聊将箫答小红琴。"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约见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商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香港统筹部召开会议并且制定周密计划,决定13日正式起义,赵声为革命军的正指挥。 举事在前,赵声在给孙中山的信中写道:"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无味之生,此别不知能否再见……" 8日,革命烈士刺杀满清广州将军孚琦,被捕牺牲。广州当局严加防范,导致革命军的募款和武器迟迟未到,起义推迟。 23日黄兴来到广州,临时决定27日举事。赵声等在广州附近待命的先锋人士在26日才迟迟接到通知,没有及时赶到广州支援。黄兴按照原计划以四路军队进攻,而当日只有黄兴一支队伍参加起义,其他三队领导临时逃跑,三支队伍无法领取武器,根本无法开战。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黄兴所领导的起义军牺牲惨重,起义失败。这场起义的牺牲者可考的为86人,只有72人的遗体被找到,埋葬在黄花岗。 孙中山评价此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每一天,赵声脑海中都是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一边流泪一边给家人写家书的情景。他悔,他恨,悔自己自己明明知前路凶险,作为正指挥没有为战友做好一切防备,预见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恨这满清政府还苟活于世,不知还会有多少同志要为推翻其统治而牺牲……赵声悲愤成疾,几天后就已经下不了床,口吐紫血,危不可救。 赵声临终前将同志召集在病榻前,沉痛道:"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他反复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场同志无不悲声痛哭。 1911年4月27日,这位年轻的英雄溘然长逝,时年30岁,此时距离黄花岗起义不过20多天。因为时局敏感,赵声只得暂时安葬在香港,墓碑之上不得用真名,而是题作"天香阁主人",天香阁赵声在大港的故居。 赵声病逝之时,与妻子严吟凤结婚不到一年,他的老父亲赵蓉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却始终为自己的儿子而自豪。 今日的赵声故居之中,我们还能看到赵蓉曾开设私塾教学的地方,他半生执教,不论贵贱,不计读书费用,只要是好学之士,都可以进入学习。他门下学子500多人,亦有李竟成、赵绍甫、王维白等诸多爱国革命人士。 后来,从天香阁陆陆续续走出诸多革命者,包括赵声的大弟念伯、二弟光、妹芬及妻子严吟凤。严吟凤在丈夫逝世之后,改名为严承志,便是要继承丈夫的志愿,在镇江光复和攻打南京的战斗中,这位巾帼英雄组织娘子军北伐挺进,亲任司令员。 毁家纾难,满门忠烈,前赴后继……他们便是赵声生命的延续。 (赵伯先故居) 诗人柳亚子写诗《哭赵伯先》:"寻常巷陌奈君何,忍唱尊前青兕歌!海岛田横心自壮,天门陶侃翼空摩。千秋北府兵无敌,一水南徐有波。何日黄龙奠杯酒?骷髅饮器发横拖。"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赵声被追赠为上将军。孙中山委派赵伯先三弟赵光将他的遗体从香港运回镇江,葬在镇江南郊。赵声回到家乡这日,一万多名家乡父老来参加了追悼会。1926年,镇江各界人士共议,众筹在云台山建造"伯先公园",建立祠堂,竖立赵声身穿军服佩戴军刀的铜像。1979年,宋庆龄亲自来到镇江,题字"伯先公园"四字,至今镌刻在园门之上。 伯先公园前的马路更名为"伯先路",2014年,大港中学更名为"伯先中学"。 1898年,18岁的赵声离开家乡寻求救国之路,他和一群青年学生游览镇江南郊,此处群山绵延,苍松翠竹,幽静如桃源仙境。赵声指着远处说:我将来百年之后,要在此处下葬。他还作了一首诗:他日行人遥指处,竹林深处赵公坟。 百年后的小城镇江,人人都记得他,人人都知这竹林深处,埋葬着一代英魂。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a00202/?pnum=5 讨论日本活动家和中国革命志士之间的关系的著作,有詹森的《日本人和孙中山》一书和《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一文(载费维恺等编《中国近代史考察》,第163—189页)。还可参看载于《中日文化论集》上的陈固亭的《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朝野朋人的关系》一文。在《思想》(1957年,第79—93页)和《中国》(1966年11月号)的论丛中载有野泽丰所编文献目录,两者均以《孙文与日本》为题。宫崎寅藏的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在1967年编成,附有卫藤沈吉所做的注释;同时它也被收入宫崎龙介和小野川秀美编辑的《宫崎滔天文集》中。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903年版。孙中山的另一位亲密合作者萱野长知出版了他的记述,即《中华民国革命秘籍》(1940年)一书。同文会创始人近卫笃麿的日记六卷于1968—1969年在东京出版,名为《近卫笃麿日记》。关于同文会的官方记载以及会员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可见中岛正郎编的正续编《中国回忆录》。另外,有井上雅二撰写的荒尾精传记《巨人荒尾精》一书。由葛生能久等编写的《东亚先觉志士传记》是一部附有许多中国活动家传记的黑龙会正史。关于北一辉,可见乔治·威尔逊的《日本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北一辉》;北一辉的中国来鸿转载于高桥正雄编辑的《九州与日本近代化》(第4册第424—480页)。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政府的政策,除上面提过的之外,还可看I.H.尼什的《日本在义和团之乱时举棋不定的态度》(载《亚洲研究杂志》〔1961年5月号〕第449—461页);市又正雄的《山座圆次郎:明治时期日本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执行者》(载《国际法外交杂志》〔1973年10月号〕第249—298页)和池井优的《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载《亚洲研究杂志》〔1966年2月号〕第213—227页)。 東亞同文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Tango-nosources.svg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8月12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東亜同文会 假名 とうあどうぶんかい 平文式羅馬字 Tōa Dōbunkai 東亞同文會是指1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