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所知道的张绍曾

北京记忆丨我所知道的张绍曾 2020-08-14 12:15 北京脉搏 一、滦州起义前张绍曾的活动 张绍曾任清新军二十镇统制。1911年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影响,于10月29日在滦州致电清廷弭兵请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等。列名张的通电的,有第十镇统制卢永祥、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奉天第一混成协协统蓝天蔚。他们事前还决定:卢永祥率第十镇全部进至北京丰台集结待命,第二十镇全部近至天津,蓝天蔚之混成协由奉天开到滦州,吴禄贞之第六镇由石家庄进至长辛店。张还派我携其亲笔信去山东济南游说第五镇协统贾宾卿、炮标标统张树元采取一致行动。贾、张均表示赞成,统率所部宣布独立。 清政府一方面再次玩弄立宪骗局,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一方面想方设法瓦解北方新军。11月5日解除张绍曾兵权,以协统潘矩楹继任二十镇统制。7日晨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卢永祥所部到丰台未停留即经石家庄转道正太铁路开进娘子关,蓝天蔚之混成协亦不听张绍曾调动,致张绍曾之二十镇部队在滦州陷于孤立。 张绍曾到二十镇任统制为时仅数月,诚信未孚;潘矩楹之一协比较精练,范国璋之一协系由旧防营改编,素质很差,遽谈变节,不能接受,二十镇参谋长刘一清、新闻记者郭侗、白玉环,直隶谘议局之孙洪伊、常育璋,孙中山先生之代表白雅雨、王励斋等进步分子,虽参与其事且分头宣传鼓动,但贯彻不到下层。二十镇高级军官多数倾向袁世凯之再起。 张绍曾被解职后,二十镇内部混乱,一部分调防以后,进步官兵多受监视。1911年12月31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乃有王金铭、施从云在滦州师范学堂宣布起义之举,当推举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张建功为副司令。三人原均为管带(营长)。但张建功包藏祸心,暗中勾结王怀庆,以倒戈相向,致使王金铭、施从云两义士及白雅雨(同盟会员)均殉难。 二、离开滦州后张绍曾的活动 张绍曾被解职后,我随张遄返天津。有人不时在暗中监视我们。袁世凯、段祺瑞还几次派人促张晋京。后来张偕我先到济南(当时火车只通济南),转赴青岛,搭轮船去上海,到南京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对张绍曾颇敬重,在上海时,孙先生专派胡瑛给张找住所,招待一切。当时南北议和,对建都南京、北京问题,争执不休。张绍曾意谓建都应注重国防,为了巩固东北和开发西北,则以建都北京为宜。袁世凯占据北京不肯去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老窠,不是从全局出发的。 唐绍仪为南北议和代表,他代表袁世凯请张绍曾北上。张于游过西湖之后,循原路回到北京。路经济南时,山东巡抚已易张广建,对张绍曾招待甚殷。到京后,袁世凯对张表面和善,内怀疑忌。袁征询张之意见,请其在江北、绥远两地择一地任将军,但须先赴长江下游各地代表袁宣慰军队。1912年9月,发表张绍曾为绥远将军。这时我正在山东周自齐都督府任顾问,张有信召我,我即离开山东同往绥远,任将军府副官长。张到任后,将绥远增加了8个县,又以蒙边告警、百灵庙发生战争,张下令编练民团,因此招袁世凯之忌,遂被解职。我亦辞归。 1917年张绍曾被任命为陆军训练总监,我任总监部副官长。那时冯玉祥任十六混成旅旅长,军队驻廊坊。冯被皖系撤职,以其部下团长某接任,迄未就职。冯住京西天台山下,时来看望张绍曾。 三、张勋复辟时张绍曾的活动 1917年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府院之争剧烈,段被免职,去天津鼓动督军团反黎。黎遂召驻徐州之定武军首领张勋率兵十营拱卫京畿。7月1日,张勋驱黎拥废帝溥仪复辟称帝。 张勋之辫子兵多驻东华门及天坛等地,驻南苑有陈光远之第十二师,北苑有蔡成勋之第一师,陈光远之总参议李廷玉住在城内北池子,李与蔡成勋关系友好。张绍曾嘱我往说李廷玉,游说陈光远、蔡成勋反对张勋复辟。陈蔡二人均首肯。当晚我又随张绍曾去天津,同行者还有冯玉祥。冯过廊坊时即召集营长以上军官宣布讨逆。7月2日晨,我随张绍曾从天津去马厂,劝说第八师师长李长泰,会同冯玉祥之十六混成旅进京讨逆,适段祺瑞偕靳云鹏、曲同丰、傅良佐亦到马厂,会商讨伐张勋事,当即推段祺瑞为讨逆军总司令,下令李长泰、冯玉祥两部到万庄会师入京平乱,陈光远、蔡成勋亦发动讨逆。张勋兵败,逃入荷兰大使馆。段则独享“再造共和”之美名,复为国务总理。 乱平后,李长泰为京师军警督察处处长,冯玉祥仍回任十六混成旅旅长,傅良佐任湖南督军,冯国璋以副总统代大总统职。冯国璋原任江苏督军一职由江西督军李纯接任。江西督军由十二师师长陈光远接任。第一师师长蔡成勋调任绥远都统。张绍曾原任陆军训练总监一职反被裁撤。 1922年所谓“法统重光”,是直系策划的,把总统徐世昌赶下台,仍以黎元洪续任大总统。张绍曾一度任国务总理兼署陆军总长。张颇器重冯玉祥,又以冯在河南为吴佩孚直系所不容,乃任冯为陆军检阅使驻南苑练兵,并允许冯增编四个旅。 直系势力坐大,曹锟图谋当大总统,首先必须推倒黎元洪。吴景濂控制之国会,对黎元洪提不信任案,遂发生驱逐黎元洪之一幕活剧。 在张绍曾任国务总理之初,我即向他进言,说明曹锟、吴佩孚之阴谋,所谓内阁,形同傀儡,难于贯彻主张。张不以为然。我每日只到陆军部上班,不去国务院。张绍曾与其亲信数人,商议在国会内应付吴景濂、孙洪伊等。张绍曾约孙发绪、蔡达生找我去国务院,把应付不信任案寄托在我的身上。我不是议员,又非派系中坚分子,困难很多,以局外人干预局中事,自非容易,最后商定取决于国会投票,结果是以多数票否决了不信任总统案。 1923年,曹锟改变方法,以张廷锷代替吕钧为国务院秘书长以掌握机要,继由交通总长吴毓麟、司法总长程克强迫张绍曾去天津,以高凌霨代行国务总理职务。黎元洪被迫下台,从此曹锟贿选得以放手做去。贿选正在热闹当口,几次有多人手持白旗向国会呼吁反对。直系选举筹备处疑我幕后操纵。直系派人将我约至油坊胡同王兰亭家,先施以恫吓,嗣又托人送我3000元,要我离开北京,我拒绝不受。他们后来亦未再找我麻烦。其实反对贿选的一些人皆在东交民巷。 四、直奉混战张绍曾出面调停 1924年10月,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誓师讨奉。冯玉祥、胡景翼联合反对曹、吴,还师北京,囚曹锟于中南海并组织国民军。直军败退于杨村之线,两年相持,势甚危急。天津士绅恐战火波及天津,遂请张绍曾出面调停,免使天津罹于战火,张嘱我乘其自用车,通过杨村防线到达河西务,双方正在开火,通行困难,我设法见到胡景翼,请胡同我去北京旃檀寺见冯玉祥。冯绝口不谈妥协的话,他只说拟编组国民军第四军,以张敬舆(绍曾)任军长,部队由冯召集,命我速回天津邀张来京共商大计,但此议并未实现。 国民军一、二、三军建立后,胡景翼之国民二军调河南,胡为河南督办兼省长,孙岳之国民三军由保定调郑州,再调陕西督办。1925年孙岳调直隶督办兼省长,先驻保定,后移天津。我被任为津海关监督,为时4个月。后来孙岳为奉军及张宗昌、褚玉璞直鲁联军压迫退出天津,我后离职。 1925年,我一友好张绍华,原在江西任混成旅旅长,因与江西军事首脑不睦,带兵进入浙江。张绍华知我与浙江督办孙传芳是同学好友,函邀我去杭州游览西湖,实际是要我见孙传芳为之先容。我去津与张绍曾商量。张说吴佩孚自战败后消声匿迹,愿我到江浙后再去湖北探听吴之动向。我在杭州见到孙传芳,将张绍华与孙之关系打通后,即赴湖北岳州,在决川兵轮上见到吴佩孚,面交张绍曾给他的信。吴自榆关败后,精神有些失常。吴见信后,不加思索地对我说:“冯玉祥倒戈拆我的台,你张绍曾在幕后策动。我向吴解释,当吴败退天津时,天津地方士绅曾请张绍曾出面调停,免使天津遭受战祸,张派我通过直军战线去北京见冯玉祥,为了如何能息争,对双方均无偏袒,如谈不成,双方对我们均会生疑。今吴大帅既如此说,而冯玉祥亦会有此想法。吴听后意似少解,便递给我一筒纸烟招待,随即低头看书。吴看的是《阴符经》,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向来做事全靠书本。我对吴说:吴之讨奉名为讨逆军,奉张亦以讨逆相对待,据我所知,当吴在北京怀仁堂,集合将领部署对奉作战时,一般舆论并不赞同,及至榆关溃败,吴之声誉反而提高,是因奉张屡次兴师入关,使人民饱受涂炭,人民对之无好感。吴则说自己不要钱、不住租界,人格高尚有以致之。我劝吴应恢宏大度,不必动辄对冯玉祥大骂。吴则说:过去的事不必谈了,我们只谈“道”好了。 冯玉祥驻在张家口,他得知我曾去岳州见过吴佩孚,便派他的察西镇守使张树声、参谋韩周伯先后到北京邀我到张家口会面,张绍曾亦催促我去见冯,认为有必要。冯在张家口西北军新建的大讲堂内接见了我。我向他叙述了去岳州见吴经过,但冯说所以邀我来的意思是为了要我和张绍曾研究一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如何使全国人民都有饭吃,我说如此大事,非短时间所能交卷,当回津与张绍曾商量。 1926年夏,直系军阀吴佩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弃嫌修好,共同对付北伐军,首先对付驻在直隶的国民三军与驻在河南之国民二军岳维峻部,以寇英杰为豫军总司令;奉系军队从天津压迫国民三军孙岳所部退往保定,以李景林为直隶督军。李与孙岳为同乡同学好友,共商和平相处,不再用兵。李景林又派李凤旸去保定与孙岳交涉,使其交出保定、大名两地盘;孙岳亦派李凤楼随李凤旸去天津与李景林洽商交还上述两地的办法,即以李凤楼接任大名镇守使,李凤旸任保定道尹。但这件事却引起张作霖对李景林之不满,终于撤换了李景林,换了以奉系支持的直鲁联军的褚玉璞。 孙岳交出保定、大名后,其所部徐永昌师投奔山西阎锡山,孙岳亦避居山西晋祠。至此国民军二、三两军实力消失,国民军一军冯玉祥部陷于孤立,亦由张家口退往西北,此后即称为西北军。 吴佩孚联合张作霖合力战败了冯玉祥,报复了冯玉祥1924年倒戈之仇。在此以前,直系的将领和一些政客,多主张联冯驱奉,吴以私仇不报于心不甘,终于击败了冯玉祥。 五、张作霖暗杀张绍曾 1927年,张作霖奉系军阀占据北京掌握北洋政权之际,残害进步人士,李大钊等同志被捕,壮烈牺牲。李石曾、李子久、孙宇安(孙岳之弟)避居东交民巷法国医院,段子钧为之往返通消息。李大钊被捕后,段子钧即避居法国驻华武官家中。我得知张作霖将有不利于我的消息,经好友郑励庭劝告,于夏间去山西晋祠见孙岳。孙说上海、南京方面须有人去观察一下形势,我同意前往一行。孙嘱徐永昌备汽车同徐之副官长阎仲三,由茅津渡过黄河到洛阳见冯玉祥,又由韩复榘派车将我送到郑州,经武汉到达上海。在上海见到许多从北京等地流亡到那里的青年,都是逃避张作霖迫害的,他们生活十分窘困。 我到上海不久,接家信知妻子病重,遂由海道返回天津,见到张绍曾,交谈之下,情意殷切,不料不久张作霖即将张绍曾暗杀。事前张作霖曾派其宪兵司令王琦向直隶都督褚玉璞下达密令,褚又派其警备司令出名请张绍曾宴会,地址设在日本租界边缘之一所妓院内。约定之日,因张绍曾的自用汽车发生故障,电话向对方辞谢。对方阴谋已定,唯恐张怀疑不往。又请张之同族张惠卿乘汽车去接。张不好峻拒,遂同往,但到达不久,主人即借故外出,预伏的凶手向张绍曾连发数枪,张即倒地身死。 1926年张作霖掌握北京政权,因张绍曾与冯玉祥关系密切,曾有不利于张绍曾之传说,张虽有意离津他去,但为家庭牵挂未即成行,而终于致祸。 许芷萍附记: 此文系根据王芳亭自传整理而成。王芳亭,又名王典型,河北省任邱县人。18岁入保定练官营炮兵队当司书,嗣又入该队当学员。当时炮兵队长是张绍曾,练官营总办是冯国璋。一年半毕业后被保送陆军速成学堂当学员。毕业后留充本校助教。冯国璋调升军咨府兼贵胄学堂总办,推荐王任贵胄学堂斋长。不久,任天津教练处总办的张绍曾,调任贵胄学堂二班监督,王芳亭又调任为监督副官。王芳亭与张绍曾关系密切。 此稿系王芳亭1951年时撰写,时年78岁。文中有些人名和部队番号有错误处均就所知改正,并依原记加了标题,在文字上有所修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