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2的博文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830—1932)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摘 要: 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抱着毫不妥协的态度,企图用基督教文明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的冲击和一战的影响下,主流的传教团体开始倡导文化合作,提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携手“共同追求真理”,以及借鉴中国文化遗产以补充和丰富基督教传统的重要思想,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尊重与欣赏。这种思想改变了传教运动的面貌。   关键词:传教士 文化征服 跨宗教关系   费正清1974年提出,美国对华传教运动史的研究包含三个重点:“美国传教运动的发展和向外扩张;这种传教活动对中国人民与社会的影响;传教运动影响的回流对传教士在美国国内的支持者和普通美国民众的影响。” (1) 学术界已有研究大体上没有超出这三方面,即传教运动被纳入中美各自国家和双边关系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不过,当我们出于当代人的现实关怀,从跨国史的视角来审视传教运动的时候,则会发现,传教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并不限于费正清提出的这三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实现文明间的和谐共处,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近代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教运动,实际上是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的一次大规模遭遇,构成早期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考察美国在华传教史,可以发现传教史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在从1830年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华宣教运动中,美国传教士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处理跨宗教、跨文化关系的,其经验为后人处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2) 由于美国天主教会直至一战后才派少量传教士来华宣教,其影响小得多,本文的考察对象以美国新教传教士为主,兼及个别英国传教士。 一、“为基督征服中国”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相信,中国处于罪恶的异教文化影响之下,为让中国人改信基督,必须瓦解中国固有的信仰;同时,为营造有利于“福音”传播的环境,必须对中国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造。宣教事业的目标是用基督教战胜并最终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1
  何文平:从绿林首领到市长——清末民初革命中的李福林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何文平 【内容提要】    绿林出身的李福林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广州地区民军首领,为广东光复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出路 。 但在革命转入低潮时,李福林却见风使舵,一度疏远孙中山的革命阵营,与龙济光合作 。 在受到桂系军阀的排挤后,李福林为寻求政治依靠,再次转向孙中山,却又希望在孙中山与桂系军阀之间左右逢源,与革命政府若即若离,以求利益最大化 。 随着驱桂战争形势的顺利发展,李福林宣布独立,帮助粤军成功驱逐桂系军阀 。 由此,李福林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其所领导的地方武力成为大元帅府时期革命政权的重要支柱,李的政治地位随之达到新的高度 。 即便如此,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李福林,其革命动机的 “ 两面性 ” ,仍然是制约其行为的重要因素 。 1924  年商团事变中李福林充当调停人,周旋于地方势力与革命政府之间,倍感无奈又不断自责 。 李福林的个人利益视野,既无法使他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也严重制约地方社会对革命的支持,革命党人始终未能在最具条件的革命策源地广东扎下牢固的根基 。 【关键词】    孙中山     李福林     广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地方势力   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孙中山在此多次发动反清起义,三次建立政权,革命历程充满曲折 。 学界从商人 、 会党 、 军阀 、 士绅等角度论证了近代广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局限性及社会基础的缺乏 。 ( 1 ) 从革命阵营内部分析,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显示出脆弱性,尤其是在革命与地方社会互动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势力,其对革命的影响复杂且深刻,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 在孙中山的革命营垒中,李福林算不上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出身绿林的李福林在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曾产生过不小影响。 ( 2 )  1925  年前李福林参与革命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复杂动机 ( 3 )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革命运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及其影响,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清末民初革命党人推动革命运动的艰难处境及其历史局限性。   一、 寻求出路 :  绿林参与革命   李福林,名兆桐,别号登同,番禺县大塘乡 (  今属广州市海珠区 )  人,清末广州著名的绿林首领。关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