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830—1932)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摘 要: 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抱着毫不妥协的态度,企图用基督教文明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的冲击和一战的影响下,主流的传教团体开始倡导文化合作,提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携手“共同追求真理”,以及借鉴中国文化遗产以补充和丰富基督教传统的重要思想,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尊重与欣赏。这种思想改变了传教运动的面貌。 关键词:传教士 文化征服 跨宗教关系 费正清1974年提出,美国对华传教运动史的研究包含三个重点:“美国传教运动的发展和向外扩张;这种传教活动对中国人民与社会的影响;传教运动影响的回流对传教士在美国国内的支持者和普通美国民众的影响。” (1) 学术界已有研究大体上没有超出这三方面,即传教运动被纳入中美各自国家和双边关系的历史中进行考察。不过,当我们出于当代人的现实关怀,从跨国史的视角来审视传教运动的时候,则会发现,传教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并不限于费正清提出的这三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实现文明间的和谐共处,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近代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教运动,实际上是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的一次大规模遭遇,构成早期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考察美国在华传教史,可以发现传教史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在从1830年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华宣教运动中,美国传教士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处理跨宗教、跨文化关系的,其经验为后人处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2) 由于美国天主教会直至一战后才派少量传教士来华宣教,其影响小得多,本文的考察对象以美国新教传教士为主,兼及个别英国传教士。 一、“为基督征服中国”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相信,中国处于罪恶的异教文化影响之下,为让中国人改信基督,必须瓦解中国固有的信仰;同时,为营造有利于“福音”传播的环境,必须对中国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造。宣教事业的目标是用基督教战胜并最终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1
中国文化的传承普及远播。 文史哲国儒佛道文化战略社会人文等各学院学会、研究院所中心研究会,欢迎合作。欢迎导师助教研究员院所会长中心主任秘书长,欢迎投资赞助,担任理事单位,欢迎联办各培训学院中心,欢迎设立基地学堂讲座论坛书院进修中心,欢迎教学片。电邮:gjzwxy@gmail.com,监督投诉E-mail: hk29157528@gmail.com/欢迎文化精英连锁合作各地, Telegram:@worldchineseg, twitter:@gjzwxy1@gjzwxy2, WhatsApp/Teleg/微信/手机短信:+85291769051 telegram电报群:t.me/gjzwxy 文院理事会 internationalchinesecollege.blogspot.com/ 外联合作 gjzwxy.blogspot.com/ 站点 gjzwxy.com/《文史》站点 zshws.wordpress.com/历史会合作lsyj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