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登基那天 他为何惨遭绝命刺杀
1915年11月10日,上海滩上袭来了一阵腥风血雨。这一天是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加冕典礼日,袁世凯委派驻日公使陆宗舆代表北洋政府向日皇庆贺,日本驻沪领事馆届时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一场酝酿已久的暗杀活动也正在悄然展开。这是一次悲壮的绝命刺杀,目标是上海镇守使——郑汝成。
控制上海和长江的关键是海军。民国初年,袁世凯以“换防”为名,调卢永祥的第十师和杨善德的第四师进驻上海附近,又派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加上早已驻扎南昌的第六师,在长江以南形成了一支震慑力量。
上海是这支屏障中的重中之重,为东南第一要区,吴淞要塞扼长江之口,制造局为后方重地,都是军事上的 必争之地。而镇守使郑汝成,早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时就已入其麾下,成为袁的心腹。有史料称他“权谋诡谲,干练多才”,他得知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后,极力赞助,声言:“一身独当东南各省反对之冲。” 因此很得袁世凯的倚重。在推行帝制的过程中,袁世凯就是仰仗这一屏障,自信国内不会发生大规模武力反抗,才敢无视来自国内各方势力的压力。
时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的陈其美是此次刺杀任务的总指挥,12天前他从日本返回上海,秘密部署一切。对他而言,此次刺杀不但是为了去掉严重的军事威胁,也是为昔日在攻打江南制造局和坚守吴淞炮台而牺牲的革命党人报仇,因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早在“二次革命”爆发的时候,陈其美担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他认为兵工厂是部队的命脉,希望通过“磋商”接收江南制造局。然而遭到了郑汝成的傲慢拒绝。不仅如此,郑汝成还领导军队疯狂镇压上海讨袁军,使之最终不得不解散队伍。陈其美也被迫暂避租界,流亡海外。
1915年11 月 8日,陈其美获悉日本大正天皇于 10 日举行加冕典礼,驻沪日总领事署将开会庆祝,郑汝成必定要亲往祝贺。陈其美认为这是绝好的机会。9 日,他召集革命党人在法租界萨坡赛路十四号开会,周密安排了狙击郑汝成的具体方案。凡郑可能经过的地方,都派人埋伏于路口,准备伺机伏击。英租界外白渡桥是最重要一处,不但离日署近,是郑汝成必经之地,而且车辆在此须转弯慢行,最利于伏击。陈其美考虑再三,决定派干练沉勇、射击术娴熟的王晓峰、王明山担此重任。 因这次行动事关重大, 陈其美特于11 月9 日会见他们二人, 问道:“欲在沪发难,必先杀郑汝成,故杀郑既所以倒袁,亦既所以存民国也,二君之意谓何?”二人慨然许诺,表示:“郑不诛,袁不孤”,“必誓死以奉公命”。
10 日上午 10 时半,各路伏击人员携炸弹、驳壳枪与五百发子弹分头出发。王晓峰、王明山与孙祥夫潜伏于白渡桥北墩三四丈处。
但郑汝成也是一个奸猾之人,他获得消息,知近期风声甚紧,所以出动倍加警惕,故意改变原来路线,绕道乘汽艇至汉口路外滩,登岸换乘汽车。如此以来,使事先部署在各路的伏击手均没有等到郑的车队。11 时许,郑的汽车行至白渡桥北墩,车速转缓,就在汽车将上桥脊之时,孙祥夫才看清楚坐在车里身穿黑披肩、大礼服的人就是郑汝成,急忙下令执行刺杀。王明山接到指令后马上向郑的汽车投去一枚炸弹,但因用力过猛,炸弹落在了车后。郑的司机一看大事不妙,赶紧加速想要急驶而逃。王明山眼明手快,又冲上前去投出了第二枚炸弹,正中车的后身。这一次郑汝成被震得失去了知觉。王晓峰趁势跳上车缘,左手握车栏,右手提驳壳枪,对准郑的头部连发十枪。因射击距离近在尺寸,郑汝成立刻脑浆迸裂。头若蜂巢,当场毙命。
王晓峰与王明山在击毙郑汝成之后本可脱身,但是他们却放声大笑,站在桥头上发表演说,而后从容被捕。受审时,二人镇定自若,侃侃而谈:“郑汝成辅袁世凯叛反民国,余等为民除贼,使天下知吾人讨贼之义,且知民贼之不可为。” 但当法官再盘问主使人及同党时,他们二人一力承担,“坚不吐实” ,只是自豪地说:“吾为祖国立一大功,虽死无憾。”
袁世凯获悉亲信郑汝成一命呜呼,感到十分震惊,下令追封郑汝成为一等彰威侯,拟在上海及其故里建专祠祭祀。他为加强防务,随即裁撤上海镇守使和松江镇守使,另设松沪护军使,并增派北洋军第十师驻扎上海。尽管如此,革命党人仍在上海坚持斗争,拉开了武装反对恢复帝制的序幕。
「版权声明:多维客是一个汇聚各方言论的平台,所述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有侵权文章或者图片,请立即联系我们。」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