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他因绝命诗名震天下 日后却成举世切齿的卖国贼

 
 
 
 
2019-03-15 21:29
1935年11月1日晨,六朝古都南京的丁家桥一派热闹景象。国民党的中央党部就位于此,而且在这里即将召开的四届六中全会,将是国民党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共有一千余名的代表和党部职员,是为几天后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但这一天却因为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而永载史册,这就是第一次刺汪事件。
1935年的中国,可以说忧患深重,民不聊生。当是时,东北早已沦陷,华北危在旦夕,华南“剿匪”火热,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民党蒋介石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亲自邀请了原本反对过他的冯玉祥、阎锡山等,共同与会,以“显示国内趋于团结”。  开幕式上,国民党中常委、行政院院长汪精卫致开会词,随后百余名中央委员步出礼堂在台阶前合影。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临时决定不参加照相。就在摄影结束,委员们转身上台阶之际,一名记者突然冲上前去掏出手枪,近距离对汪精卫开了三枪,汪当场倒地。 该名记者也随后被警卫射杀,送院不治死亡。因为蒋介石与汪精卫恩怨重重,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因发现照相时蒋并未到场,径直怀疑此事乃蒋所为,就当面斥责他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 蒋介石当时无言以对,十分尴尬,命将汪精卫急送中央医院抢救。所幸的是,汪精卫身中三枪却并非致命,终于脱险。医生们发现,这三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向第六、七胸脊柱骨。前两颗子弹当即取出,而最后一颗子弹就此留在汪精卫身上,后来经常发炎,最终成为导致汪精卫于9年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那么究竟是谁想要汪精卫的命呢?是蒋介石,还是另有其人?经过调查,这个刺客名叫孙凤鸣,是南京晨光通讯社的记者。而这晨光社于一年前成立,只不过是个幌子,社长华克之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而此时也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其实,孙的目标原本是蒋介石,但见蒋没有现身,就拿汪精卫开刀。国民党当局虽抓捕了很多人,但都问出没有结果,既然凶手孙凤鸣已然毙命,此案最终不了了之。汪精卫一生波澜起伏,跟刺杀有不解之缘。第一次是他刺杀别人。那是在1910年,27岁的汪精卫血气方刚,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谋划在北京银锭桥用炸药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被捕,差点丢了性命。而这一次竟是自己被人刺杀,而且还非常冤枉。但是3年后的另一次遇刺,他绝对是主角,而且主使恰恰便是蒋介石。
1938年12月,全国抗战已经进行了一年半,国府从南京迁到重庆,形势非常困难,那时的蒋介石已经成为坚决抗战的领袖,而汪精卫是仅次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副总裁。两人对于抗战的前途有着不同的认识。面对中日之间过大的实力悬殊,汪精卫相信只有停止战争才能 救国,而且他也并不甘居于蒋介石之下。在手下高宗武、周佛海等人与日本高层联络后,汪精卫相信了日人停战撤军的许诺,秘密离开重庆,经昆明到达越南河内,准备转赴上海。汪精卫离渝抵越之际,报界纷纷传言系旧伤复发延医诊治而已,《申报》重庆二十三日专电云:汪精卫氏二十一日乘飞机离渝,当日抵河内,目前有出洋赴德准备,而无赴港意,再汪氏此行,闻曾征得最高当局之同意。  蒋介石曾派人给汪精卫送去护照,希望他远去欧洲,但随后又让军统戴笠派部下陈恭澍前往河内行刺。1939年3月20日深夜,刺客从后墙爬入寓所,用斧头劈开汪精卫卧室的房门,向室内扫射。但被打死的并非汪精卫,而是与其情同手足的秘书曾仲鸣。汪精卫竟然又一次从鬼门关溜走。原来他们住在高朗街25号与27号——是两个相邻、每层彼此相通的3层洋房。行动失败后,陈恭澍声称做好了交付军法审判的思想准备,但回到重庆照样受到军统的重用。
汪精卫大难不死,惊恐万状,毅然赶赴上海,在日本的帮助下,随后建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最终沦为日本的傀儡。1943年底,汪精卫因为第一次遇刺时留在体内的那颗子弹,发作起来时常疼痛不已,便由日本军医手术取出,但术后双腿麻痹、大小便失禁,病情恶化。1944年3月,汪精卫飞赴日本名古屋就医,由名古屋帝国大学的专家组成了治疗小组,再次施行手术,并无起色,遂于11月10日下午4点20分在日本逝世,距离本片开头的故事整整过了9年零9天。由于汪精卫一生和刺杀有缘,因此关于他的死,至今还有很多传闻,有的说他是被日本人所毒杀,有的说是被蒋介石毒杀,还有人说是被中医“刘一帖”所毒杀,更有人说几年后开棺之时汪的尸体仍然有中毒痕迹,凡此种种传闻都被汪的后人一一否认。不管怎么说,汪精卫死后,尸体葬在了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上,覆盖着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1946年1月21日,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奉蒋介石命将汪坟炸毁,尸骨焚烧。后来原先的坟地之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又种上花花草草,成为了一处风景点,与中山陵遥相呼应。

「版权声明:多维客是一个汇聚各方言论的平台,所述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有侵权文章或者图片,请立即联系我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