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刘师培[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刘师培
刘师培.jpg
出生1884年6月24日
 大清江苏省扬州府仪征县
逝世1919年11月20日(35岁)
 中华民国北京市
职业经学家史学家
国籍 大清帝国(1862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19年)
受影响于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戴震章太炎端方
施影响于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钱玄同鲁迅胡适黄侃
刘师培(1884年6月24日-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改名光汉,号左盦,笔名韦裔,又署光汉子扬州仪征人。

生平[编辑]

刘师培为刘文淇之曾孙,刘毓崧之孙,刘寿曾之侄。其家仪征刘氏,又称青豀旧屋刘氏,于清季前后五世相继注《左传》,为近代经学世家,“扬州学派”之中坚。刘师培的祖父刘毓崧参与编辑《船山遗书》,对王夫之至为钦敬。受其影响,刘师培对王夫之亦满怀崇敬之情,作诗赞颂王夫之死不臣清的民族气节:“上书忧国筹军输,攘狄大义春秋符。”
师培幼承家学,十二岁毕读五经及四子书,十八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不第,归途经上海,结识章太炎,撰《攘书》等,昌言革命,并与章氏讨论《左传》义例,大张晚清“古文经学”之旗帜。
光绪29年(1903),刘师培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1]还撰写了《攘书》、《中国民族志》、《中国民约精义》、《两汉种族学发微论》等著作集中宣传其汉民族主义思想。撰写民族史志,达成复汉排满革命目标国粹学派进行历史教育的方式之一,是透过民族史志的论述,以建构汉民族的国族认同意识,并藉以宣传兴汉排满的革命思想。刘师培指出,《春秋》“公、谷二传之旨,皆辨别内外,区析华戎。吾思邱明亲炙宣尼,备闻孔门之绪论。故《左传》一书,亦首严华夷之界,僖二十三年传云: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二十七年传云: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此左氏传之大义也,亦孔门之微言也。”[2]
光绪三十年(1904)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与蔡氏合办《俄事警闻》,鼓吹“拒俄运动”,后改《警钟日报》,为主笔。当年《警钟日报》遭清政府查封,至浙江平湖避难。三十一年(1905)正月,邓实等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刘师培为之撰稿,实与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同为近代中国“国粹运动”之发起者与骨干,先后刊发《周末学术史序》、《南北学术不同论》、《论文杂记》等著作,为近代学科意义上中国史学、文学、学术史研究之先驱。刘师培认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主义的源头活水,必须利用汉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来激发民族思想。刘师培强调满、汉之殊异,不只在于双方语文和宗教不同,尤在于汉族文化独优于其他种族,具体表现在统一的文字、儒教的信仰和高尚的习俗。刘师培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旨在"激国民自立之精神,而进之以文明攘夷之举动"。刘师培采用以史鉴今的隐晦手段来宣传其革命主张,多写论古之作,目的在于“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又受章太炎启发,撰《小学发微》,引用西方社会学学理,重新阐释清儒文字音韵之学。三十二年(1906)至安徽芜湖,任皖江中学教员,与陈独秀章士钊苏曼殊结交,创办《白话报》,运用其小学考据之素养,研究、倡导语言文字之改革。

排满革命论[编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积极参与反清活动遭通缉,刘师培携妻何殷震亡命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以“韦裔”之笔名在《民报》撰文,与《新民丛报》就国体问题展开论争;又切论满洲在明代于中国为异族、为化外,梁启超所谓“中华民族”实为谄媚清廷;继而与何震创办《天义报》、《衡报》,鼓吹女权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撰有《共产党宣言序》。应章太炎之邀,刘师培参与了《民报》的编辑与撰述,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发表了《普告汉人》、《论满洲非中国之臣民》、《利害平等论》、《清儒得失论》等文章。他征引《扬州十日记》材料,要求人们不要忘记清廷对汉人欠下的累累血债。“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查焚尸之数,共八十余万。”他指出清兵“入关以后,不以人类视汉人。”“盖满人有权利而无义务,汉民有义务而无权利。”而“满洲之于汉臣,不以辅佐视之,仅以倡优畜之”。刘师培在东京时撰《满洲非建州卫考》,为反驳梁启超"调和满汉民族矛盾,以达其君主立宪之主旨"的《满洲为建州卫论》。
同年(1907)与何震双双归国,投奔两江总督端方幕府次年(1908)于《神州日报》公布所谓章太炎上端方书,诬章太炎亦叛变革命,致使同盟会分裂,章氏从此与孙文黄兴汪精卫等人分道扬镳。[来源请求]刘师培在端方幕府中继续钻研经史,并为《国粹学报》投稿,年方二十余,巍然已为经学大宗。宣统三年辛亥(1911),任参议官,随端方领兵入川,弹压保路运动,途中,端方为乱军所戕,遂逃往成都,讲学于四川国学院

支持帝制[编辑]

民国肇造,革命元勋章太炎蔡元培舍弃前嫌,联合发表启事,吁请刘师培出山论学。民国二年(1913),师培至山西太原阎锡山幕府,任高级顾问。民国四年(1915)至北京,为袁世凯利用,与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等六人组织筹安会,撰写文章鼓吹帝制。刘师培在《中国学报》上发表了《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认为中央集权是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反对因德国、美国的富强借鉴其民主共和制。六年(1917)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传世,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民国八年(1919),在北大主导发起《国故学刊》。同年十一月卒,享年足三十五岁
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满洲国,刘师培于《民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

著作举要[编辑]

尚书源流考:1卷
礼经旧说:17卷,补遗1卷
西汉周官师说考:2卷
周礼古注集疏:残13卷
春秋古经笺:残3卷
读左札记:1卷
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1卷
春秋左氏传答问:1卷
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1卷
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1卷
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1卷
春秋左氏传例略:1卷
群经大义相通论:1卷
毛诗词例举要(详本):1卷
毛诗词例举要(略本):1卷
荀子词例举要:1卷
古书疑义举例补:1卷
小学发微补:1卷
尔雅虫名今释:1卷
理学字义通释:1卷
国学发微:1卷
周末学术史序:1卷
两汉学术发微论:1卷
汉宋学术异同论:1卷
南北学派不同论:1卷
中国民约精义:3卷
中国民族志:1卷
攘书:1卷
古政原论:1卷
古政原始论:1卷
古历管窥:2卷
文说:1卷
论文杂记:1卷
周书补正:6卷
周书略说:1卷
管子斠补:1卷
晏子春秋斠补定本:1卷
晏子春秋斠补:2卷,佚文辑补1卷,黄之采本校记1卷
晏子春秋补释:1卷
老子斠补:1卷
庄子斠补:1卷
墨子拾补:2卷
荀子斠补:4卷,佚文辑补1卷
荀子补释:1卷
贾子新书斠补:2卷,佚文辑补1卷,群书治要引贾子新书校文1卷
春秋繁露斠补:3卷,佚文辑补1卷
扬子法言斠补:1卷,佚文1卷
法言补释:1卷
毛诗札记:1卷
白虎通义斠补:2卷,附阙文补订1卷,佚文考1卷
白虎通义定本:残3卷
白虎通义源流考:1卷
白虎通德论补释:1卷
楚辞考异:1卷
王会篇补释:1卷
穆天子传补释:1卷
韩非子斠补:1卷
琴操补释:1卷
左盦集:8卷
左盦外集:20卷
左盦诗录:4卷
左盦词录:1卷
读书随笔:1卷
读书续笔:1卷
左盦题跋
读道藏记:1卷
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1卷
伦理教科书
经学教科书
中国文学教科书
中国历史教科书
中国地理教科书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春秋古经笺:残3卷
晏子春秋校补定本:1卷

参考资料[编辑]

  • 陈锺凡《刘先生行述》,《碑传集补》卷末。
  •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
  • 钱玄同《左盦年表》(以上二种收入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
  •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 王风《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收入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 嵯峨隆《近代中国アナキズム研究》,庆応义塾大学,1994年。
  • 杨贞德:〈从“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刘师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
  • 田访:〈对刘师培义例论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注释[编辑]

  1. ^ 《黄帝纪年论》:“民族者,国民特立之性质也。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原。为吾四百兆汉种之鼻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是则黄帝者,乃制造文明之第一人,而开四千年之化者也。故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始。”
  2. ^ 《读左札记》,《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函7册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