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死得其时的政治正确人物蔡锷



所有人都在写回忆录,试图将功劳归给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论证自己讨厌的角色其实在拖后腿。唐继尧引起了最多的争论,也就是说蔡锷的真正角色其实颇有奥秘,因为唐继尧当时是蔡锷的死党,拥唐反唐其实就是拥蔡反蔡。蔡锷功高而早死,又没有得罪后来的各党派,因此变成了不能攻击的政治正确人物,连姜文的电影都要攀附他。如果他当时的举动令某些人不满,肯定都要算在唐继尧头上。唐继尧的颂词是:他是唯一参加了革命党所有秘密会议的军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扭转战局的作用;他的贬词是:他反对积极起义的下级军官,后来又积极镇压同盟会和激进派。蔡锷是公推的临时总司令,却没有参加最初的密谋,所有人都不提他对拖延还是提前起义的意见,仿佛他是另一个黎元洪。这跟蔡锷英明果断的性格完全不符,所以其中必有文章。蔡都督可以证实的行径如下。第一,他不仅礼送老上司李经羲去香港,允许前总督带走四万两白银的家产和关防大印,还自己送了四千两银子的路费。第二,他将云南同盟会的领袖和军政部长李根源安置到参议长的虚职上,最后完全夺走了讲武堂前校长的兵权,这种事情的难度至少相当于广州国民政府罢免蒋介石。第三,他在革命后最初几年一直鼓吹中央集权,也就是反对新国民党和老朋友宋教仁的主张,支持老师梁启超和袁世凯。第四,他就任总督的第一批举措就包括委任学弟唐继尧为军务部次长,实际掌握兵权。这些迹象加在一起,暗示蔡锷可能不是革命的领袖,而是革命必须争取的领袖。也就是说:真正的革命者拥戴他为领袖,主要是为了防止他反对革命。他愿意把自己的威望借给革命党,就是帮了后者的大忙,但他不允许任何派系绑架自己,而要追求某种超党派的全民领袖地位。袁世凯后来未能在全国获得的地位,就是蔡锷已经在云南获得的地位。 辛亥以后,许多省份的有效治理完全崩溃。大多数省份由于扩军的缘故,财政急剧恶化。蔡锷主政的云南以治绩良好为全国艳称,很快就处在有力量向邻居和中央发声的有利地位。在人事方面,他不到一年就把同盟会和北洋留在云南的军官礼送出境了。在财政方面,他整顿锡矿和鸦片收入颇有成绩。云南在丧失了各省协饷以后,岁入反而增加了两百多万银子。不过这种成就也意味着放弃英国-清国联合禁烟计划,恢复李鸿章时代以增加岁入为核心的鸦片政策。贵州同盟会和哥老会采取了类似焦达峰(1887-1911,曾加入哥老会,后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与同为革命党人的陈作新率湖南新军最先响应武昌起义,攻占长沙,建立湖南军政府,被推举为都督,但仅10日后便与陈新作一同被从邵阳赶到长沙的新军第25混成协第50协第2营管带梅馨杀害)在湖南的政策②(焦达峰革命成功数日后便派出援鄂军从长沙出发支援武昌,并扬言“湖南应当出兵20万,平定北方,夺取全国政权”,大大加重了军费开支;并且焦达峰、陈作新在任用人员方面也得罪了湖南土豪。以上两点引起了湖南士绅阶级对他的仇恨,某巨公出资五千银两收买梅馨,而梅馨本人也对焦、陈政策不满,最终导致焦、陈二人被杀。),导致了军官团的分裂和漫无边际的财政开支,引起士绅阶级(主要纳税人)的恐惧。他们害怕出现第二个王爷、大哥满天飞的太平天国政权,向资产阶级性格浓厚的云南军政府求援。蔡锷派唐继尧率军援黔,大举镇压会党和游兵,恢复了有产阶级的统治和他们喜欢的财政保守主义。这是辛亥以后第一次省际兼并,预示各省将会像独立国家一样行动。滇军在尝到这次胜利的滋味以后,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服从任何中央政权的统治了。袁世凯的冒险和蔡锷的传奇给军官团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掩饰了他们的密谋活动比蔡锷和梁启超更早更重要的事实。 蔡锷首先加入统一共和党③,(注释:统一共和党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政党,由共和统一会、中华民国国民共进会、政治谈话会等联合而成。1912年4月11日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选举了总务干事、常务干事、参议、特派交际员等,蔡锷担任总务干事(共5人)。本部初设南京,后迁至北京,在一些省份设有支部。在北京临时参议院中,占有25个议席,仅次于中国同盟会、统一党而列第三位。1912年8月,蔡锷脱离该党,随后该党与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合并组成国民党(是宋教仁建立的主张内阁制的民主政党,存在于1912年至1913年间,并非日后孙中山在苏俄支持下由中华革命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 然后加入梁启超的进步党(1913年4月,共和党(黎元洪领导)、民主党(梁启超领导)、统一党(张謇领导)三党为进一步对抗国民党,于5月29日合并为为进步党,黎元洪为名义上的党魁,梁启超为实际领袖之一)。这两个党派存在的理由都是对抗国民党及其暴民政治,维护有产者喜爱的稳定、但不民主的建设型政府。如果袁世凯符合这样的标准,他们是不愿意为旧国会而反对中央的。国民党在旧国会的选举中获胜,主要归功于选民团的扩张,也就是财产资格的大幅度降低。如果谘议局(清朝末年立宪运动中,于1909年9月于各省成立的省级民意机构)的最低财产标准继续沿用,第一届国会的人选大概不会跟各省谘议局有多大差别。国会不能代表有产者,造成了危险的后果。多数派极力推动政府的破产,纳税人暗中唆使大总统独裁。在正常的宪制演变中,双方的角色本来应该正好相反。结果,国民党在二次革命中变得异常孤立。湖南虽然支持他们,英国领事仍然报告说:当地国民(当然是指士绅阶级)讨厌好战的革命军人,把北京政府当成了和平与秩序的化身。广东是国民党最可靠的基地,但省议会在陈炯明拔刀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出钱。南京的商团倒是愿意出钱,目的却是想收买革命军离开。蔡锷在这场斗争中坚决支持袁世凯,毫不令人惊奇。他的性格和习惯都属于资产阶级一方,厌恶混乱和浪费。 梁启超觉得蔡锷有国务总理之才,能够为他的党派打开局面,劝他入京:“总理一席,人望在君,时事艰难,何不来京一行,共商大计。”袁世凯希望裁抑北洋老将的跋扈,笼络新人。参谋总部的人事安排,多少含有集中兵权、统一军令的意义。参谋次长陈宦(1870-1939,一度被袁重用,但最后给袁反戈一击的关键人物。曾任云南新军协统兼云南陆军讲武堂堂长,1912年任北京政府参谋部参谋次长(参谋总长为黎元洪),掌握参谋部实权。1915年2月,被任命为毅威将军兼会办四川军务,率3个旅入四川。护国战争中与蔡锷秘密联络,1916年5月22日宣布四川独立)是蔡锷的朋友,也在为他游说。蔡锷本人志向甚大,不能久居僻远。他顺应民初“本省人治理本省”的原则,培养唐继尧,就是准备接替自己。滇军诸将在北京和日本都有代理人机构,隐然为蔡锷后盾。然而,梁启超和陈宦的希望都落空了。袁世凯虽然厚礼相待,却不肯将要职交给梁系的人马。熊希龄(1870-1937,维新变法时担任湖南时务学堂创立时校长,1912年成为统一党、共和党党员。1913年成为进步党名誉理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拉拢进步党人,熊希龄获邀担任总理兼财长,组建“名流内阁”,梁启超任司法总长,张謇任农林兼工商总长。但次年2月即被迫卸任)内阁倒台后,进步党面临鸟尽弓藏的未来。粤系和筹安会(1915年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严复,成立的“学理探讨”团体,支持实行君主立宪)同时排挤进步党和交通系④,(此处指旧交通系。交通系可上溯到盛宣怀主持晚清航运、邮政、电报、铁路的前交通系,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梁士诒督办五路开创旧交通系,到曹汝霖接过派系大旗凝结新交通系,直至1927年北京政府覆灭,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旧交通系控制着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是袁世凯政府的支柱之一。在袁世凯心腹、被称为“二总统”的梁士诒多年培植下,势力达到极盛,周自齐、叶恭绰、朱启钤、汪有龄等均为重要成员。)用政事堂(1914年,袁世凯为加强自身权力,将国务院改为政事堂,设国务卿、左右丞各1人,参议7人,各局局长5人,所长1人。政事堂设于总统府,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洪宪帝制失败后,政事堂被废)取代公府秘书机构,将帝制视为恢复文官统治的途径。交通系和北洋老将则形成了财政和军事相互支持的默契。蔡锷如果能够主持参谋总部,为滇军少壮派取代北洋宿将打开道路,滇军很可能支持袁世凯进一步强化集权,然而蔡锷只得到了经界局的虚衔(1914年12月,蔡锷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各方都在焦急地等待信号,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于1915年8月20日在上海《大中华》月刊发表的长篇文章,批驳筹安会及袁世凯的称帝企图。此文一出即引起全国各界强烈反响,《申报》、《时报》等迅速转载,全国反袁运动达到一个高潮)就是这个信号。蔡锷自越南入滇,梁启超在上海游说冯国璋(二次革命后,冯国璋坐镇南京,而袁世凯逐渐疏远北洋老将,培植新人,袁冯开始离心离德)。滇军等到冯国璋幕府发出赞同起兵的“华密”电文,才正式宣布独立。所以护国军一开始就清楚,袁世凯没有镇压的能力。 护国战争基本上是一场政治战争。陈宦和刘存厚(1885-1960,川军将领,护国战争爆发后自称护国川军总司令,发布讨伐袁世凯宣言,并支援了蔡锷。蔡锷死后,与四川督军罗佩金、四川省长戴戡展开了三方斗争,1917年7月在斗争中取胜,同年12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督军)都是蔡锷的老朋友,叙府和泸州的战争大部分只存在于纸面上。列强拒绝承认帝制,当然不会再次勉强银行团筹集有去无回的国际维稳贷款。交通系不肯为帝制筹款,却愿意为帝制的撤销筹款。蔡锷在泸州的主要敌人其实是结核病,由于各方都怀疑他其实是政治病,结果耽误了治疗。袁世凯去世后(1916年6月6日袁世凯逝世,6月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6月29日黎元洪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黎元洪-段祺瑞政府把川滇黔三军都交给他。梁启超则希望他在西南为进步党声援,但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川军不高兴滇军分享他们的财富,滇军则不愿意放弃战利品。蔡锷的处置方法只相当于临时停战,给各军划定防区,希望他们守在自己的领地内。后来,这种制度构成了四川长期内战的根源。无论如何,蔡锷已经没有精力和机会从容部署了。他前往日本治病,在那里去世。他刚刚离开,川军立刻就开始攻击罗佩金的滇军。从他们的角度看,国体不国体只是空话,滇军才是侵略者,解放战争的意义就是将本地的税收留给本地的军队。其实,这种看法倒是比较接近美国独立战争的宗旨。 蔡锷的军事能力应该相当出色,据说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的成绩是第五名(蒋百里(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民国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陆军上将,著有《国防论》。他终身没有指挥过一次实战)拿过第一名)。在那里,大多数中国学生没能毕业。然而,他的实战机会并不比蒋百里多多少。他显然是一位杰出的行政家,但政治家的成就大部分是梁启超宣传的结果。小凤仙(1900-1954,民国名妓)传奇⑤一开始是梁启超掩人耳目的手段,后来又增加了无数好事者的发明,将蔡锷侧室潘蕙英(1894-1956,蔡锷夫人,云南人,出生于士绅之家。年幼时进入女子私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稍长后又接受西式教育。聪慧好学,容貌秀美。19岁时和云南都督蔡锷结婚。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蔡端,次子蔡永宁,女儿蔡淑莲)的配合移到更有戏剧性的角色头上。蔡锷的声望大部分要感谢他的早逝,否则罗佩金的命运就预示了他本来逃不了的磨难。即使他的能力大大超过罗佩金,湖南人在四川人和云南人之间也是注定左右不逢源的。在这方面,他有点像宋教仁。长寿的下场就是沦为失败者,或是不得不为成功而不择手段。

来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N2bFMimo8>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李新宇:回归常识,解密“五四运动”真相

  李新宇:回归常识,解密“五四运动”真相 2021年4月5日 上午8:11 从教科书到工具书,再到一般的历史著作,讲的都是: 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发生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或者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领导的),是反帝反封建的 。 这些内容逐个展开,首先要从“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讲起,再讲“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内容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这就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做了铺垫,然后再才讲巴黎和会,而对和会的认定必然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则是帝国主义分赃和军阀政府卖国所致。所以,学生的爱国运动也就有了“反帝”和“反封建”的意义。讲到运动本身,则要 遮蔽学生与政府的一致而放大学生与政府的对立 , 把学生向西方国家的请求改写为“抗议”或“反抗” ;对于运动过程的描述,则是努力 缩小“五四”而放大“六三” ,因为六月三日开始的市民(重要核心力量是商绅,即城市资产阶级)对学生的支援,可以从中抽取出“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证明。这样一来, 五四运动这场北京几千名学生的请愿活动,就成了中国现代史的辉煌起点 。 我曾呼吁人们回到常情、常理和常识,并且把它作为拨正颠倒的价值观念的一条途径。然而,近来却觉得这途径并不完全可靠,原因是 所谓“常情”、“常理”和“常识”,都是可以造就的,只要有压倒一切的高音传播,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造就一代或几代人,使“病情”成为“常情”,使“歪理”成为“常理”,使谎言成为“常识”。 五四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无论是学生运动,还是工人运动,完全自发的情况并不多见,所谓自发的运动,也有它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那么, 谁是五四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 过去的教科书往往竭力争夺阶级或主义的领导权,却从来不愿落实到个人,有时推出李大钊、陈独秀,讲的却是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而不是他们对学生爱国运动的发动和领导。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到底是谁发动和领导的? 教科书和权威历史著作保持了同一态度:闭口不谈。 然而,五四运动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有它的发动者,也有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弄清这些,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场运动。 梁启超 作为五四运动的发动者,事实上是一个小群体,按照出场并发挥作用的先后,应该是以下这四个名字: 梁启超、林长民、汪大燮、蔡元培。 先说梁启超。19

革命黨人趙聲曾任擔任第33標標統,吸收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林之夏、林述慶、陶駿保、冷遹等人加入革命黨。 辛亥革命時,第九鎮統制是徐紹楨,正參謀官史久光,在柏文蔚的勸說下,徐紹楨響應武漢首義,發動南京起義。

熊成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熊成基 熊成基(1887年-1910年2月27日),有些書作「熊承基」,字味根,江蘇江都人,寄居安徽蕪湖。清末革命將領。 祖父熊瑞生曾任安徽繁昌縣知縣。熊成基早年進入安徽練軍武備學堂,後進入南洋炮兵學堂,之後派充為陸軍第九鎮第九標炮兵排長,後調任安徽馬營隊官、炮營隊官。光緒三十四年,因各省軍隊到太湖(安徽省太湖縣)秋操,加上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病亡,遂於26日晚在安慶發動兵變,準備率眾入城,但城內內應者未動,時任安徽巡撫朱家寶命令關城堅守,熊於是占領臨江寺高處,用大炮射擊,但不能得手。之後清軍集結,次日遂向廬州一帶逃散[1]。之後抵達蕪湖,改裝僧侶進入河南,後傳向山東、大連,直至日本東京。宣統元年二月,回國改名張建勛。因將日本軍事計劃賣給沙俄,得到經費抵達東三省,但因臧冠三泄露而被逮捕[2]。不久在吉林巴爾虎門殺害,臨死前寫數千言書,署名「革命」[3]。 民國17年(1928年)5月28日,國民政府令依陸軍上將例追卹,以示優異而慰英靈[4]。 現有熊成基安慶起義會議舊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和熊成基墓(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 熊成基熱血澆灌自由花. 新晚報.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3). 熊成基:熱血灌溉自由花. 中國文明網. [2013-03-25]. 賈逸君. 《民國名人傳》. 嶽麓書社. 1993年: 30頁. ISBN 7805203652 (中文(簡體)‎). 熊烈士成基締造共和捐軀殉國前經明令表彰並著江蘇省政府妥議表揚紀念辦法呈核施行依陸軍上將例追卹以示優異而慰英靈. 國民政府公報第62期第1頁. [2019-12-02]. 分類:1887年出生1910年逝世新建陸軍人物清末革命犧牲者清朝被處決者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者江都人熊姓 林述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Lin Shuqing.jpg 林述慶(1881年4月8日-1913年4月16日),字頌亭,又作松亭,中國福建省閩侯閩安鎮人,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生平 林述慶生於清朝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他於光緒28年(1902年)被選拔入福建武備學堂學習,其間與林森等創建革命團體「福建學生會」。光緒31年(1905年),林畢業後進入駐
瞿秋白四兄弟的传奇人生  2019-01-26 09:03 关于瞿秋白有几个弟弟、妹妹的问题,他自己在文章《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及《多余的话》里曾多处提到,但都语焉不详,其他一些资料都将瞿秋白弟妹的人数、名字及其排行弄得非常混乱。不少书报资料上,还说瞿秋白有6个弟弟妹妹,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据比瞿秋白小1岁的妹妹瞿轶群回忆,瞿秋白的父母共生了8个孩子,其排行如下: 瞿秋白(1899-1935)小名阿双、霜,是长子。 瞿轶群(1900-1981)小名群群、均均,是长女。 瞿云白(1902-1958)小名阿耘,后改名昀白,是次子。 阿鑫(早殇,生卒年不详)小名阿兴,是三子,幼时因上学失落了书本,不敢回家,在野外过夜而得病致死。 瞿景白(1906-1929)小名森,后改名景白,是四子,幼时鼻子上生了疮,因为无钱医治,只能任其溃烂,最终成了塌鼻子。 瞿垚白(1909-?)小名阿尧,是五子,自幼头脑迟钝,患有癫痫病,并有精神病现象,在其母亲自杀后,跟随其父亲飘流到湖北、山东,约20余岁时死于山东济南。 红红(生卒年不详),3岁时即患肺炎病死了,是次女。 瞿坚白(1913-1944)小名阿谷,是六子。 由此可知,瞿秋白兄妹8人中活下来的只有6人,在瞿秋白的影响下,除了四弟瞿垚白因患有精神病外,另外3个弟弟都参加了革命。瞿秋白的三弟瞿景白和五弟瞿坚白,也和瞿秋白一样,为中国革命壮烈牺牲。而瞿秋白的大弟弟瞿云白早年也参加了革命,但后来转而投靠了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历史问题,瞿云白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他的一生在政治上颇为曲折。 瞿景白在苏联秘密牺牲 瞿景白 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点左右,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户官宦世家,因家道中落,天资聪慧的瞿秋白只读到中学就被迫辍学,瞿秋白的母亲也因不堪贫困而服毒自尽。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瞿纯白到北京参加文官考试,但没有考取,随后,在北京大学旁听,同年9月,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1920年秋,北京的《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为了直接采访、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决定向英、美、俄诸国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因为瞿秋白在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过,精通俄文,还翻译过不少俄国文学作品,即被选中赴苏俄采访,他和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我国新闻界在十月革命后派往苏俄采访的第一批记者。在俄国,瞿秋白写下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