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房秩五,生于1877年,卒于1966年,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今白湖乡公塥村人 [1]

房秩五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房秩五,生于1877年,卒于1966年,名宗岳,晚号陆园老人。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今白湖乡公塥村人 [1]  ,是清末秀才。因思想开明,而积极倡导新文化,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
中文名
房秩五
别    名
陆园老人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桐城县浮山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职    业
教育家 
代表作品
《浮渡山诗存》

目录

简介

编辑
他自幼勤奋读书,颇有才学,少年应试时,就在县府名列第一。十七岁以后,他在家乡教了八年私塾。吴汝沦在安庆创办桐城县学堂时,听得知他博学多才,特邀请他为学长。1902年春,房秩五到安庆蔡家教书,不久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即陈独秀等主张维新的爱国知识分子,建起了“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讨论国事,还在安庆北门的藏书楼发起爱国反帝爱国演说会,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后回国,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县学堂,自任堂长,翌年招生开学,选聘学行优秀的房秩五为学长。 [2] 
1904年春,陈独秀领他们共同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陈为该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房秩五负责教育编辑,以“救亡图存,开通民智”的宗旨,揭露帝国主义对华各种侵略表现,向读者广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
当年秋天他东渡日本去学习教育,在日本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领悟了革命道理。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公立速成师范学校”,房秩五被邀回国主持,到芜湖积极兴办速成师范,同时继续参加《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不久,因登载外交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报纸。
1905年回国后,房秩五在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一段时期。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后任《东三省日报》主笔、《司法报》主编。第二年春,因在东北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6年,他任交通部视察。
1921 年房秩五出任芜湖道尹。在任期间,他协助许士英等进步人士反对军阀倪道琅贿取选票、包办选举,由此并取得了胜利。但他立志文化教育事业,厌恶官场F·B,1924年,他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
由于他依然热爱教育事业,1925年又创办了浮山小学。1928年,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历尽艰苦创业,四处奔波找优秀教师,在桐城创办了浮山初级中学,自己任校长和董事长。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以华严寺、金谷岩为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1929年才在学校旁边建造了“双瞻阁”房屋,才算有了固定的住所。由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学生众多,他以自己的职业与声望支持革命工作,还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1年,日军飞机轰炸了他的学校,他痛不欲生,但仍不气馁,去上海、香港等地控诉日军罪行,为学校积极募捐,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筹款四万多元,终于使得学校得以恢复。在抗战胜利后学校得到发展,于1946年增设了高中部。教学及管理之余,他还写下了大量诗歌,至今有《浮渡山房诗存》,大书法家沈尹默给他题写的书名,光明甫、方孝远为此书作了序。
建国以后,房秩五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为教育所作的贡献。
后来,房秩五历任安徽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

生平

编辑
房秩五父以塾师为业。秩五幼随父读,未及冠,因生计维艰,即以课徒为业,时达了又年。
1902年,秩五馆于安庆,得以结识陈独秀等进步人士,获益良深,常往安庆藏书楼登台演讲,抨击时弊,词情多激昂,听者动容,后遭清政府通缉。同年秋,随吴挚甫赴日考察学制,归国后,襄助创办桐城中学堂,并邀为学长。
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等于安庆创办《 安徽俗话报》,此为安徽有史以来第一份白话报纸。
1904年秋,房赴日攻读速成师范科。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秩五应李光炯电邀归国,主持速师校务。并继续从事《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由于此报反帝反封建色彩甚浓,是年被清政府查封。
1911年春,秩五应友人邀,赴奉天(今沈阳)任《东三省日报》主笔。在其主持下,该报刷新版面,变革文风,常发表斥责帝国主义罪恶及披露朝政腐败的文章,文字通俗、辛辣,遭当局敌视,屡受警告。东北乃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发迹之地,满清贵族势力在此盘根错节。武昌起义后,这里防范更严,加紧侦探密捕革命党人,房亦被列为疑犯,臂骨遭巡捕击折。他在友人的帮助下,辗转潜往天津,才免遭暗算。
1912年春,秩五的挚友许世英出任司法部长,邀房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他客观地编发司法政令与社会新闻,常著文针砭时弊,宋教仁遭袁世凯暗杀,他痛撰挽联追悼,揭露袁的罪恶。1921年回皖,参加安徽各界开展的“反贿选”斗争。后归故里浮山,致力于办学。为此,他不顾辛劳,四处奔走募集经费五六千元,于风景秀丽的浮山,营建校舍,于1925年创立浮山小学。继之,又赴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地,计募集一万三千余元,构建校舍,于1928年将浮山小学改为初级中学,自任校长。所聘教师,多为术德兼优的进步人士。原文化部长黄镇,当时受聘为美术教师。

入党

编辑
秩五先生思想进步,与我党关系甚密。他在浮山中学主持校政时,掩护地下党员进行革命工作,暗中支持校内的地下党员教师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因此,在该校读书者,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多来此避居。当时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曾于此居住数月。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孙炳文在上海遇难后,其夫人任锐掣领四个子女在浮山中学避居两年有余。中共党员陈雪吾、章遂明以及朱蕴山、周新民等,亦常往来于浮山中学。来后,先生热情款待,畅论世界情势与中国光明的前途。1928年2月,中共派吴克正到浮山公学建立党组织(身份是该校体育教员),克正在学校便以教员的身份在师生中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使浮山公学较早地建立起党团组织。先后吸收郑曰仁、黄静寰(黄桂元)、王靖疆、周福安、吴培炎等人入党;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如黄镇(黄随后亦在该校任美术教员)等。是年春夏之交,在浮山金谷岩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党支部,书记吴克正。

办学

编辑
1941年,日寇轰炸浮山,校舍被毁。先生多次赴上海等地募捐,筹款四万余元,重建校舍,恢复旧观;又筹集经费,于1945年开设高中班,将浮山中学办成完全中学。至此,其夙愿终于完全实现。由他倾注心血创办的浮山小学和浮山中学,为国家培育大量人才。

晚年

编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秩五阅读开国大典的新闻,不禁由衷高兴,热泪盈眶,精神振奋地说:“我们华夏的历史,终于有了新的篇章!" 1951年,他以特邀代表身份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于休息厅紧握他的双手,赞扬他为革命和培养人才作出许多贡献,并勉励他晚年要为人民政协多做点事情。朱德总司令亦专程前往他下榻处看望。此后,房秩五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6年,病逝于安庆,享年八十九岁。平生所作诗文很多,仅古近体诗就有300余首,辑入《浮渡山诗存》 。

故居

编辑
房秩五是浮山中学的创办人。1929年,他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在学校之东北,建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在阁楼上,可眺望石溪河对岸房秩五父母的坟墓。因援《诗经》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将阁楼取名为“双瞻阁”。
双瞻阁分三部分组成,前有门楼,中为阁,后为脚屋,四周有土围墙,共占1913平方米。阁为杨幼卿(留日学生,时为浮山中学总务主任)设计。其主体建筑面积192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木楼板,楼下地坪用水泥铺成的。楼前为六边形小阁,全是玻璃窗户;阁下为宽阔的走廊,并置有水泥栏杆,中有石级可达门楼。阁前檐正中有匾一,文曰“双瞻阁”,初为上海知名人士沈尹默所题,现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大门前三字,系仿照房氏书箱上的字体写就的,据说是房秩五的墨迹。从前,楼下为房秩五及其家属的卧室与客厅;楼上为藏书之所。建国后,房秩五捐献此阁为“浮山烈士纪念馆”,交浮山中学管理,后被当地林场占用。1984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双瞻阁,交浮山管理处使用。当年,管理处重修此阁,并建造了职工宿舍。1989年,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由管理处主持,再度扩建了围墙,并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给房氏故居增添了光彩。 [3] 
参考资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