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孙炳文(1885年—1927年4月20日),字浚明,汉族,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朱德去法国德国,北伐留守主任,420处死于上海


收藏
301

孙炳文

 编辑
孙炳文(1885年—1927年4月20日),字浚明,汉族,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1913年,孙炳文与任锐在北京结婚,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黄埔军校广东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等职。1926年6月,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27年4月16日,孙炳文在取道上海前往武汉时,由于叛徒的告密,被敌人逮捕。敌人对孙炳文诱以高官厚禄,遭他严正拒绝。4月20日,孙炳文在龙华被敌人杀害,时年42岁。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
孙炳文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南溪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职    业
无产阶级革命家
毕业院校
京师大学堂
信    仰
共产主义

人物生平

编辑
孙炳文孙炳文
孙炳文(1885~1927),字浚明,南溪城郊魏家山(今属南溪镇)人。8岁到县城读私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炳文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预科一类英文一班。因抨击封建伦理的虚伪性被记大过。年终作文考试,又抨击校方,被学校开除。
  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举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起草宣言和来往函电。民国元年(1912年)撰文在报上对袁世凯背叛共和罪行大张挞伐,并与拥袁的“进步党”报纸进行笔战。
  民国2年,与任锐在北京结婚。民国7年1月,孙炳文应邀到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朱德旅部任咨谋,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民国9年,孙炳文出任四川造币厂厂长。川军吕超下令提取造币厂全部存款,“如不执行,即行枪决”。孙炳文发出快邮代电,揭露军阀混战,徒苦小民。最后仅交半数存款,其余全部封存,自己两袖清风,弃职还乡。
  民国10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兼报馆工作。民国11年夏,他与朱德在北京会合,一同到上海会见孙中山。9月同朱德赴巴黎,后赶往柏林会见周恩来。11月,党中央来信正式批准孙炳文、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4年,“孙炳文离德转道莫斯科回国。年底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中山大学教授,“参与制定了有关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原则,写出了政治部工作方针和文件”。民国15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他和其他40余人遭逮捕,关押在广东卫戌司令部。经周恩来同中共广东区委与国际代表一道斗争,迫使蒋介石全部释放。6月,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7月1日,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领导粤、桂及闽南工作。4月6日,出席黄埔军校特别党员大会作演讲,不指名地揭露蒋介石新右派的篡权阴谋。
  这时,孙炳文接前线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电令,调他去武汉就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等职。4月10日离广州去汉口。16日途经上海时,被国民党特工逮捕囚禁于龙华特务处。20日凌晨遭秘密杀害于龙华密林深处。

人物经历

编辑
1918年,朱德(左)和孙炳文在泸州1918年,朱德(左)和孙炳文在泸州
孙炳文有兄弟姐妹十一人,孙炳文排行第九。父步蟾,务农为业,家贫寒,生计艰难,常求助于亲友。他有个富绅之家的姐夫为富不仁,偶有求助,辄遭拒斥。孙炳文屡受其辱,因而对之深恶痛绝,并由此对贫富不均的封建社会萌发出不满情绪。
  1893年,孙炳文八岁,经亲友资助,到县城塾师欧阳拔、曹叔裴处启蒙读私塾。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在一根油灯芯下读书、写字到深夜。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被誉为老师的得意门徒。不久,父亲去世,家人分居,孙炳文由迁入县城经商的八哥资助,去叙府(即今宜宾)崇报寺读预备班,后考入叙府中学读书。这里位于长江上游金、岷两江的汇合口,交通方便,文化也较发达,是川南重镇之一。孙炳文到这里读书,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扩大视野。加上他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现实生活中许多“不义而富且贵”的事例,使他对课本上宣扬的“仁义道德”那一套虚伪的说教产生怀疑,经常在作文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情绪。国文教员对此视为大逆不道,一次次批着长篇训辞,几乎勒令孙炳文退学。此时,孙炳文风华正茂,不仅无所畏惧,反而更加认真地对社会进行观察与探索。
  1908年,孙炳文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学习。他谦虚谨慎,和蔼对人,刻苦攻读,学而不厌,寒暑假也不回乡。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之冠,各科试卷,常被作为范本,摆在学校阅览室,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受到老师赞扬和同学们尊敬。这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近高潮,加速了孙炳文的觉醒。他对学校选修伦理课,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封建伦理道德十分反感。一次,老师上伦理课,讲到“黄金万镒”时,孙炳文忍不住向老师发问:“先生,黄金万镒值现价几何?”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窘得老师无地自容,恼羞成怒,硬说这一行动触犯了学校校规,记了他一大过。年终考试时,孙炳文又在作文试卷中抨击学校当局是“叶公好龙”、“尸位素餐”,竟被学校当局无理开除。孙炳文含愤离开了京师大学堂,去到保定高等学堂插班暂读。次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新任校长严复,听取了学生们关于孙炳文和福建一个姓林的学生,因在试卷上抨击学校当局而被开除的情况反映,亲自调阅了两人试卷,认为他们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值得赞扬,应该收回学校,恢复学籍。 [1] 

回国革命

编辑
1925年“五卅”运动后,党中央号召旅欧党员回国。孙炳文于这年8月离开德国转道莫斯科回到祖国。不久,他接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等人电邀,到广州任职。孙炳文率次子济世和北大学生张斗南、段雪笙等
孙炳文孙炳文
十余人到广州后,他就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兼广东大学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他讲课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学生思想启发很大。他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及时对当时“孙文主义学会”散布的谬论进行批评,保证了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1926年3月,日舰炮轰大沽口,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等发动组织北京市民大同盟,集会抗议日帝暴行,被段祺瑞政府血腥镇压,造成“三.一八”惨案。孙炳文得知真相后,十分赞扬首都人民这种请愿斗争的革命精神,认为是中国民族运动的又一次高潮。
同年6月,孙炳文调任总政治部秘书长,住在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办公处的万福路190号楼上,与周恩来郭沫若邓演达等人左右相邻,工作交往非常密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随着全国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被派往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促使北伐的准备工作日趋成熟。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决定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上。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随军出征,孙炳文调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少将主任。7月9日,他以后方留守主任身份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召开的誓师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鼓舞人心的演讲,受到全体官兵热烈的欢迎。
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是北伐战争的后勤部,负责筹备经费、器械、医药和补充战斗人员、训练骨干等工作,任务繁杂、艰巨。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孙炳文工作深入,廉洁奉公,严明法纪,身体力行。他发现有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纵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搞非法活动,自己渔利其中,有的甚至操纵金融,破坏筹款,便立即召开后方工作会议,严加整饬,明订规章,恪尽职守,倘有再犯,决不宽贷。他还成立了改良税捐委员会,改革税制,杜绝偷漏;制订取缔奸人操纵债票金库券条例,打击了从中渔利的人,保证了国库的正常收支,有力支持了北伐战争。
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北伐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胆战心惊。他们互相勾结,制造血腥惨案,破坏后方安宁,借以牵制前方军事。9月4日,英帝国主义派遣军舰三艘,驶入我西堤珠江河面,高架机枪大炮,驱我轮船,占我码头,捕我群众,捣毁工人纠察队等等。5日,英舰又悍然炮轰万县,毙我民众数千,造成严重的“九.五”惨案。对这种严重破坏国际法的帝国主义行径,我总政治部和中共广东区委分别发出《敬告全世界民众书》和《为反对英国炮舰政策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抗议他们的杀人罪行。12日,后方政治部组织了国民外交后援会筹委会,14日召开各界民众声讨会,掀起了反帝运动高潮。在此同时,对中国军阀与买办阶级、土豪劣绅、土匪流氓相互勾结,进行的一系列破坏活动,孙炳文进行了坚决斗争。海陆丰农民遭反动军队惨杀,顺德丝厂女工人久为厂主虐待,潮汕敌军残部勾结土豪劣绅,摧残工农欺压农民等事,孙炳文都亲自督办。
孙炳文参加革命较早,但不以老革命自居。平时十分注意对青年军人和干部的培养,他在百忙中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到军校讲课。在第二届青年培训育成所里,他亲自讲授《政治工作》课。他出席军校政治部第五期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具体研究对学生兵的政治教育。恽代英赴前线时,孙炳文还兼任军校主任教官的职务,对于教授方法、教材内容和执行军校纪律等,他都一一过问。
孙炳文善思考,爱写作。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仍坚持不懈。1927年1月,他发表了《一年来的中国民族运动》一文,热情歌颂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作用,精辟地分析了北伐军迅速胜利发展的主观原因,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人民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文章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伐军的节节胜利,革命中心由广州向武汉转移。1926年12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宣布北迁武汉,广州设政治分会。1927年4月6日,孙炳文以总政治部后方留守主任身份,被邀出席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浦军校)召开的特别党员大会,作了重要演讲。指出:“在国民党内左派是革命的,右派是反革命的。”提出了打倒一切反革命派是革命党人的任务。深刻地揭露了蒋介石新右派篡权阴谋,赢得了到会多次热烈的掌声。
孙炳文日以继夜工作,操劳过度,旧病复发,日渐严重,只得去东山医院住院治疗。其时,孙炳文已是广州政界的重要人物,在他住院期间,社会舆论十分关注。反革命右派势力一面乘机造谣惑众,大量收集孙炳文活动情报;一面由蒋介石的参谋李济深出面拉他为蒋介石干事,被孙严词拒绝。于是形势急剧恶化,孙炳文处境十分困难。但他泰然处之,继续忘我工作。

惨遭杀害

编辑
1927年4月,孙炳文接前线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电令,调他去武汉就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职务。其时正逢粤汉铁路中断,乃改由海路乘轮船经上海转武汉。在此之前,反动派进行了一系列反革命暗杀活动,孙炳文已有所闻。因此,他率领总政治部工作人员和家眷十余人,于4月10——12日先后秘密离开广州去香港,搭乘法国邮轮13日晚启航赴上海,这时孙炳文还不知道4月12日上海发生了反革命政变。在船上为防意外,孙炳文化装与家眷住在二等舱,其余人员住三等舱。一天
孙炳文烈士的女儿(中)孙炳文烈士的女儿(中)
,孙炳文在甲板上散步,不巧与褚民谊狭路相逢,欲避已来不及。褚是无政府党,是蒋介石的走狗。孙炳文对他早有戒心,因思过去彼此私交还厚,谅他虽然反对左派,或可不致危及个人安危。岂知这条走狗,为了邀功请赏,竟借法轮电台,向蒋介石告了密。
4月16日,船抵上海汇山码头,尚未抛锚停稳,一批法国巡捕就蜂拥上船,直奔孙炳文所住客舱,声称孙是“在逃大盗张彪”。孙炳文回答:“本人不姓张”,并指着站在远处的褚民谊说:“他可作证”。这时老奸巨猾的褚民谊凶相毕露,走近孙炳文说:“总司令要拿你查办!”之后,便黯然自去。孙炳文想,我致力于国民革命,光明磊落,无负于党,无负于人民,凭什么拿我查办?于是理直气壮地说:“走就走!”就这样孙炳文和长子宁世(当时年仅14岁)、秘书张斗南一起被捕。
孙炳文三人上岸后即被引渡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孙炳文当即被戴上了脚镣手铐。任锐经过多方奔走,于第二天总算知道了孙炳文的下落。他一面向武昌报告情况,一面带着子女冒雨探监。她们隔着铁栅看见孙炳文衣衫已被撕破,带着沉重的镣铐,步履艰难地向她们走来,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孩子们双手紧抓铁栅,大声哭喊“爸爸,爸爸!”任锐也悲愤交织,泣不成声。孙炳文沉着镇静,安慰妻子,鼓励他们坚持战斗,为党工作。并嘱咐任锐通过国民政府设法营救。任锐痛苦地离别了亲人,抱着营救的莫大希望,留四人住沪听信,自己亲率其余人员赶赴武汉国民政府,分头设法营救。
敌人的审讯开始了。审讯室各种刑具,狼藉满地,凶神恶煞的刽子手,摆出了杀气腾腾的架式。对于这些,孙炳文不屑一顾,昂首挺胸,从容自若。警备司令杨虎,秉承主子“力主劝
孙炳文女儿孙维世(中)孙炳文女儿孙维世(中)
降”的旨意,威逼利诱,耍尽花招。孙炳文怒目而视,不为所动,严词痛斥他们危害革命、屠杀人民的反革命罪恶行径。并以坚定、宏亮的声音说:“我是共产党员,要杀就杀!”铿锵有力地回答,维护了党的尊严,表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崇高品德和钢铁意志。正义的控诉,反动派既怕又恨,无计可施。于是迫不及待地于4月20日凌晨,将孙炳文押在龙华密林处秘密杀害了。就义时,孙炳文挺胸振臂,大步而行,最后时刻,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

人物评价

编辑
孙炳文殉难的消息传至武汉,《民国日报》以醒目的标题登载《孙炳文在沪遇害》的消息,强烈谴责和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罪恶,沉痛悼念革命同志。总政治部的同志得悉孙炳文遇难消息,悲愤至极,一致表示要继承烈士遗志,誓将革命进行到底,并派代表向任锐表示深切的慰问。曾与孙炳文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挚友朱德听到噩耗,放声痛哭,如失手足。出征宴上曾被孙炳文赠给“戎马书生”称号的郭沫若,悲愤之余,特作《怀亡友》一诗,以志悼念。周恩来邓颖超在孙炳文遇难之后,一直关心烈士全家,对烈士遗孤视同已出。
是年秋天,任锐送子回四川南溪。家乡人民得到孙炳文遇难的确实消息(此前,孙炳文遇难虽有所闻,但国民党右派县党部封锁消息,矢口否认),群情激昂,哀声震地,民怨沸腾。各界人民冲破反动派重重阻力,纷纷集会悼念和示威游行。南中师生还举办报告会,特邀任锐到校公开演讲,颂扬了孙炳文真理昭然、坚贞不屈,为革命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揭露了蒋介石破坏革命,屠杀人民的反革命罪行。南中校长吴小波为此亲自编导了革命话剧《孙浚明先生之死》,在校内多次公演。同时,还举办了孙炳文烈士的照片、诗歌、书信和文艺作品展览,在群众中掀起了一次革命宣传教育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南溪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南溪地下党、团组织的大发展和1928年的农民暴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死难烈士开追悼会时,朱德亲自撰文,称赞他是“革命意志坚强”的“无产阶级的战士”。高度评价了孙炳文的战斗一生。解放后在孙炳文烈士牺牲地——上海龙华,展出了孙炳文的生平事迹,供群众瞻仰学习。 [2-4] 
参考资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