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谷兴云:鲁迅与“活着”的丁玲

————一则被忽略的谈话资料

更新时间:2020-01-05 12:23:39
作者: 谷兴云  
  
   在“鲁迅与丁玲”研究中,对鲁迅如何看待“活着”的丁玲(即,鲁迅在1934年5月至9月间,得知丁玲仍“活着”①,此后一段时间里,对丁玲的看法),观点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一则久被忽略,从未被引用的资料,贡献一点看法,供专家、学者参考。
  
一 “信任”说不可信
  
   陈明先生在整理并发表丁玲《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时,附录了唐弢的《感谢你,丁玲同志!》(摘录)。其《前记》说:“有人在鲁迅《悼丁君》的绝句上做文章,曲解了先生的原意,说什么先生‘痛斥丁玲的变节’云云。这次我特地把1986年3月16日唐弢同志的《感谢你,丁玲同志!》一文(摘录)……附在这里,这不是为了丁玲,而是为了维护鲁迅,先生的本意是不应该被歪曲的。”②
   显然,陈明先生是要借助唐弢文章,来澄清丁玲“变节”说。问题在于,唐文内容是否可靠,能否起到澄清作用;在得知丁玲“活着”后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先生的本意”,究竟如何。
   《感谢你,丁玲同志!》,是唐弢在丁玲逝世的当天下午,撰写的纪念文章。在文中,唐弢提出鲁迅对被捕丁玲的“信任”说。文称,“鲁迅先生那时(按,指1933年9月30日)已经知道丁玲同志没有遇害”,为了平息谣言,“毅然将3个月前写的旧诗加题曰《悼丁君》,交给《涛声》周刊发表,以示自己对丁玲同志的信任。”又举鲁迅在一次宴席上的谈话,作为例证:“我记得鲁迅先生是这样谈到丁玲同志。他说,按照她的性格,绝不会安于南京那样的生活,她会反抗的,也许先生已经知道丁玲同志有出奔的意思了吧,我不清楚。”③
   此说不可信,主要理由如下:
   1、说1933年9月30日,鲁迅已经知道丁玲没有遇害,这与事实不符。1934年5月1日,鲁迅尚且说“丁玲被捕,生死尚未可知”④(《致娄如瑛》),怎么可能在7个月前,“已经知道丁玲没有遇害”?
   2、鲁迅既然“已经知道丁玲没有遇害”,又怎么可能,“毅然将3个月前写的旧诗加题曰《悼丁君》,交给《涛声》周刊发表”?发表哀悼诗,以纪念“活着”的丁玲,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3、所谓鲁迅的谈话,“按照她的性格,绝不会安于南京那样的生活,她会反抗的”云云,仅是唐弢个人“记得”,无法验证。
   4、“也许先生已经知道丁玲同志有出奔的意思了吧,我不清楚。”试问:在上海的鲁迅,怎么“已经知道”,幽居南京的丁玲“意思”?以“也许”、“我不清楚”立论,不合论证逻辑。
   要之,唐文题旨是表达对丁玲的感谢,却拿鲁迅说事,提出鲁迅“信任”说,为丁玲“站岗助威”。但其记述,其例证,缺乏可信性。
  
二、一则相反资料
  
   与“信任”说相反的,是“生气”说。具体一点,是:鲁迅得知丁玲“活着”时,“他就生气,而且永远地生气”。此说出自与鲁迅的一次谈话,见于孔另境的《我的回忆》。此文系鲁迅逝世后,孔氏写的纪念文章。文中所忆,有:他陪李霁野,在1936年6月,一同看望患病的鲁迅。其间,谈了一些话,相关的一段是:
   “先生另外的一个特点重气节,嫉恶如仇。他对于现下的某种变节分子,一点也不饶恕,即使这人后来并不就一定沉落下去,但他也决不原谅。有一次某个文学者被捕了,他用了最大的力去营救,后来一听到这人忽平安无事,他就生气,而且永远地生气,也不愿意再有人提起一个字,因为在他心中,这人早已死了。只有至死不屈的人他佩服,他欢喜,最近他费着很多的力气编校《海上述林》就是一个例子。”⑤
   这段话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次某个文学者被捕了,他用了最大的力去营救,后来一听到这人忽平安无事,他就生气,而且永远地生气,也不愿意再有人提起一个字,因为在他心中,这人早已死了。”
   孔另境的回忆,没有明说“某个文学者”的姓名,但熟悉这段历史者,读了这段话,会立即想到,此人就是丁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鲁迅参与营救的文学家,其人后来却“平安无事”的,没有第二人。)因为,与“活着”的丁玲,情况相符:
   孔、李二人,确曾同去看望过病中的鲁迅。这可从《鲁迅日记》(1936年4月24日)查到:“晚孔若君、李霁野同来。⑥(按,孔若君即孔另境)”只是时间早了两个月,可能孔另境记忆有误。李霁野常年在北方任教,据其回忆文章,这次是他最后一次赴沪,看望与访问鲁迅。但据鲁迅日记,时间不是6月。
   情节相符。丁玲被捕后,鲁迅积极营救,并在书信、文章中一再表示关切,认为已经遇害,发表哀悼诗,等等,而后来,丁玲实则“平安无事”。
   与鲁迅态度相符,“不愿意再提起一个字”。夏衍、张天翼的回忆,有类似说法,可为旁证。夏衍的回忆:“我去看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那天很健谈,谈了许多话之后,提到了丁玲,他沉痛地摇了摇头,什么话也不讲了,我体会到,写过《悼丁君》那首诗的鲁迅,听到丁玲叛变这件事的时候,他的苦痛是难以形容的。”⑦有关张天翼的回忆:“张天翼对鲁迅详细谈了所曾见到的丁玲的情形,当时鲁迅很注意地关心地听,听完了,沉默了好一会,接着提到别的题目去了。”⑧夏说“沉痛地摇了摇头,什么话也不讲了”,张回忆“听完了,沉默了好一会,接着提到别的题目去了。”与孔文的“不愿意再提起一个字,很是契合。再如,据《鲁迅日记》记载,7月18日,收到丁玲来信,而鲁迅没回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孔文说到,“即使这人后来并不就一定沉落下去,但他也决不原谅”,以及“在他心中,这人早已死了”,等等,可以印证冯雪峰的做法。丁玲从南京逃到上海后,曾两次要求看望鲁迅,均被冯雪峰阻止,理由是,“鲁迅近来身体很不好,需要静养”,“先生病情仍不好,医生不准会客”⑨。冯雪峰之所以阻止,可能与鲁迅“决不原谅”有关,“身体很不好”之类,只是推脱之词。因为,鲁迅对丁玲“平安无事”的态度,他比孔另境更清楚。而据《鲁迅全集》日记卷,在1936年6月7月里,即鲁迅“病情仍不好”期间,“河清来”、“烈文来”、“费慎祥来”之类的记载,不时出现。
   《我的回忆》,初刊于《光明》半月刊第1卷11期(1936年11月10日)。可能由于未标明是纪念鲁迅的文章,又被编者置于该期“报告文学”栏,易被忽略,因而萧军、黄源等所编《鲁迅先生纪念集》漏收。《鲁迅研究资料索引》(北京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版)亦未著录。后被相关资料汇编收入,所据是孔另境1937年6月编集、出版的《秋窗集》。研究丁玲的学者,也许因为文中没有点出丁玲之名,也忽略了它,从未引用过。
   孔另境写作、发表《我的回忆》,无涉几十年后,围绕丁玲“变节”的种种纠葛。(他与丁玲,没有什么交集,更不存在恩怨。)文章内容是真实、客观、可信的。研究鲁迅与“活着”的丁玲,此篇当为重要参考资料。
  
三、对鲁迅相关文字的理解
  
   探究鲁迅如何看待“活着”的丁玲,最重要的,是依据鲁迅本人的相关文字。具体说,是摘自书信的下面三段话(以下称“第一段话”、“第二段话”……):
   第一段话:“丁玲被捕,生死尚未可知,为社会计,牺牲生命当然并非终极目的,凡牺牲者,皆系为人所杀,或万一幸存,于社会或有恶影响,故宁愿弃其生命耳。”⑩(1934年5月1日《致娄如瑛》)
   这段话的前两句,上文已引用过,属事实判断,说当时情况;后几句,是对丁玲被捕结局的看法,属价值判断。鲁迅预估,被捕的丁玲有两种可能,或者说,他认为丁玲对待生死,应持两种态度:第一,如被处死,应从容就义(“牺牲生命”);第二,如果“幸存”,为了避免产生“恶影响”,应该“宁愿弃其生命”,没有“第三”。这里,鲁迅关于“万一幸存”的观点,可视为对丁玲“活着”的实际评价及看法。后来丁玲“活着”,而且“平安无事”,这超出了鲁迅预估的两种可能,不符合鲁迅认为应持的两种态度,也使他的积极营救,以及为丁玲所做的一切,全部落空。这就是,一听说丁玲“活着”,“他就生气,而且永远地生气”的原因。
   第二段话:“丁君确健在,但此后大约未必再有文章,或再有先前那样的文章,因为这是健在的代价。”⑪(1934年9月4日《致王志之》)
   这段说的“确健在”,是对王志之从北京来信,所提问题的肯定回答,这说明,北京也在传说丁玲“健在”。(北京传说丁玲“健在”,虽非其“幸存”已经产生“恶影响”,却是不良议论。)“健在”,是健康地活着,也就是活得好好的。革命作家做了阶下囚,而能“健在”,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停笔,至少不再写革命文章。作家停笔不写,好比战士放下枪,不再战斗,作家已不再是作家;革命作家不再写革命文章,就不成其为革命作家,形同失职。以“未必再有文章……”交换“健在”,这不是是革命者,或者进步作家,应有的正确态度与革命立场。鲁迅这段话的含义,不难体会;“健在的代价”,实际是对“健在”的否定。
   第三段话:“蓬子转向;丁玲还活着,政府在养她。”⑫(1934年11月12日《致萧军、萧红》)
  
   1934年11月初,萧军、萧红刚到上海,在写给鲁迅的信中,问及被捕的姚蓬子、丁玲,有什么消息。鲁迅回信说了两人情况:姚蓬子变节了(登报声明脱离共产党);与姚不同,“丁玲还活着,政府在养她。”鲁迅先说“还活着”,这是告诉二萧,丁玲并非如一年多以来(即被绑架以来),舆论界传说的,或者大家(包括鲁迅)猜测的,“遭了暗算”、“已经遇害”(均鲁迅语),她没有牺牲。所谓“活着”,有不同活法,受酷刑后奄奄一息,也是“活着”。丁玲是什么情况?鲁迅立即补充:“政府在养她”。她不是奄奄一息,也没有遭罪(如当年柔石、冯铿被捕后那样),或被关在监狱里,而是被“政府”养起来了。“养她”就是养活她,无须写作,“政府”供养衣食起居,生活所需。“政府”,本是革命对象,革命者英勇奋斗,流血牺牲,要千方百计粉碎的反动统治机器,而被捕后的革命作家,却由“政府”养起来,这不正常,不可理解。鲁迅的回答,实为负面评价。
   上面三段话,前一段,写于鲁迅得知丁玲“活着”之前,是对结局的预估。后两段话,写于得知丁玲“活着”之后,在简短答问和叙事中,含有感情倾向。鲁迅对“活着”丁玲的看法与态度,可由这三段话认识。一是对现实,丁玲被捕后,鲁迅根据多年斗争经验,认为当下发生的丁、潘(梓年)事件,是几年前“左联”五成员(柔石、冯铿等)被害案的重演;丁玲与柔石一样,必遭毒手,丁玲英勇赴难。因此鲁迅并提二人,说:“柔石丁玲他们,就活不到这么久”⑬。后来得知丁玲“活着”,且“平安无事”。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感到意外,失望,乃至“生气,而且永远地生气”。二是对事业,他为失去一位优秀作家,一位无产阶级作家,十分惋惜。三是对丁玲,丁玲虽没有变节,但接受敌人养活,他不认同,感到揪心,非常痛苦。
鲁迅如此看待“活着”的丁玲,是自然而合理的。张天翼的例子,可为参照。(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197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