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

柏文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柏文蔚 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 目錄 1 生平 1.1 清末的活動 1.2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1.3 護法戰爭後 2 參考文獻 2.1 引用 2.2 來源 3 外部連結 生平 清末的活動 1896年(光緒24年)他中秀才。此後,他入安徽大學堂。1902年,傳聞清政府和俄國簽訂密約,安徽籍留日學生陳仲甫(獨秀)、潘贊華等和安徽大學堂及安徽武備學堂學生柏文蔚、鄭贊丞等在安慶組織勵志學社。[1]1902年(光緒28年),他和趙聲在南京組織強國會,圖謀反清。因事洩而失敗,他回到安徽省入安徽武備學堂。 1904年(光緒30年)他任安徽公學教員。1905年(光緒31年),陳獨秀組織岳王會,他任南京分會分會長。同年9月,他應南京第9鎮第17協第33標第2營管帶趙聲的招聘,任該營前隊隊官。趙聲任第33標標統後,柏文蔚升任第2營管帶。 1906年(光緒32年),他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秋,柏文蔚和同郷孫毓筠共謀以炸彈暗殺兩江總督端方。刺殺失敗後,他逃到東北,加入吉林省的胡殿甲所率的吉強軍。1907年(光緒33年),吳祿貞負責吉林省邊境事務,經吳推舉,柏任參謀。1908年(光緒34年)吳任新軍第1鎮鎮統,柏任哈爾濱屯田營管帶。1910年(宣統2年)2月,他任奉天督練公所參謀。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柏文蔚題贈北京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照片 1911年(宣統3年)夏,他和馮麟閣、藍天蔚計劃在東北舉行起義。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柏文蔚回到南方,參加攻打南京。同年11月,柏任寧軍第1軍統制。 1912年(民國元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柏文蔚軍改為中華民國第1軍。1912年1月15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授予陸軍左將軍加大將軍階。4月,為停止安徽省的政治混亂,率軍入安徽省。此後繼孫毓筠署理安徽都督兼民政長。7月,柏正式被任命為安徽都督,9月獲授陸軍中將位(1912年9月2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他統治安徽省時期,致力于禁止鴉片等民政改革。 1913年(民國2年)5月,柏文蔚和湖南都督譚延闓、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聯名通電,反對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6月,袁罷免了柏、李、胡三位都督,並派軍隊南進。7月,柏發表了反袁派都督各省獨立宣言,舉兵反袁。二次革命爆發。此後,反袁派敗北,柏流亡日本。 1914年(民國3年)他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民國4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柏文蔚到南洋為護國軍募集資金。1916年(民國5年)2月29日他歸國,到上海。1916年10月8日再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 護法戰爭後 1918年(民國7年)10月,孫文發動護法戰爭,柏文蔚支持,被任命為靖國軍川顎聯軍前敵總指揮。此後他在孫文手下歷任重要軍職。1921年(民國10年)5月,他任總統府顧問。1922年(民國11年)4月,他任長江上游招討使。1924年(民國13年)1月他任北伐討賊軍第2軍軍長。同月,他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孫文死後的1926年(民國15年)8月,他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軍長,轉戰安徽省各地。1927年(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清黨,柏文蔚發表聲名反對。9月寧漢合流後,他被罷免第33軍軍長,改任國民政府委員。1927年冬,他在壽縣成立北路宣慰使署學兵團,參與籌辦的有許多中國共產黨派出的人員如孫一中、廖運澤、孫天放、張慕韓、陶之光、葉守成、王孜堂、陶秉哲、廖運周、許光達等,1928年2月6日該團開學。 1928年(民國17年)8月,柏文蔚加入反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11月他被中國國民黨除名。1930年(民國19年)反蔣各派召開北平擴大會議,他任常務委員,後反蔣派敗北。1931年(民國20年),他獲得中國國民黨恢復黨籍。此後他和馮玉祥主張國共合作對日抗戰。 1947年(民國36年)他引退。同年4月26日,國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柏文蔚在上海病故。[2]:8342他晚年過著清貧的生活,在困窮中病逝。享年72歲。 參考文獻 引用 見中國近代史新編 下冊,第208頁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來源 書籍 劉敬坤. 《柏文蔚》. (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人物傳 第12巻》.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徐友春 主編 (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劉壽林 等 (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苑書義. ,中國近代史新編 下冊》. 人民出版社. 2007. 網頁 北路宣慰使署學兵團(又稱壽縣學兵團)[永久失效連結],壽縣人民政府網,於2012-2-8查閱。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柏文蔚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前任: 孫毓筠 安徽都督 1912年4月 - 1913年6月 (至1912年7月為署理) 繼任: 孫多森 [顯示]閱論編 安徽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顯示]閱論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顯示]閱論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分類:1876年出生1947年逝世安徽都督陸軍第九鎮將領中華民國安徽省省長國民革命軍將領中國國民黨黨員北洋將軍府冠字將軍壽縣人柏姓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日本語 編輯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10:5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按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3)登記的非營利慈善機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