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唐繼堯 1908年10月畢業。同期同學有孫傳芳、劉存厚、李根源、羅佩金、李烈鈞、程潛、尹昌衡等人。

唐繼堯 語言 下載 PDF 監視 編輯 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雲南會澤人,中國軍事人物,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布雲南獨立,發動護國戰爭,被視為袁世凱下臺原因之一。一度與國民黨合作,1925年欲討伐國民黨,但半途遭到桂系的李宗仁擊敗,勢力大減,1927年部下龍雲、胡若愚等發動兵變而被禁錮,尋病卒,一說被龍雲處死。 唐繼堯 Tang Jiyao.jpg 唐繼堯 個人資料 出生 1883年 大清雲南會澤 逝世 1927年5月23日(45歲) 中華民國雲南昆明 國籍 大清(1883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7年)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民治黨、滇系 母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時間 1911-1927 參戰 護國戰爭 北伐 Tang Jiyao2.jpg 唐繼堯.jpg 唐繼堯2.jpg 目錄 生平 編輯 清代 編輯 1903年,唐繼堯考上清朝秀才,1904年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期間加入孫中山所組的同盟會。1906年5月振武學校畢業,按日本學制規定,到日本陸軍金澤第九師團炮兵第九聯隊見習,為二等兵。見習一年期滿後,於1907年6月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1908年10月畢業。同期同學有孫傳芳、劉存厚、李根源、羅佩金、李烈鈞、程潛、尹昌衡等人。 1909年初,離開日本,經仁川、漢城、滿洲、天津回北京,按清政府規定,參加了北京的再考試,並受到軍機大臣召見。然後南下,取道香港、越南,返回雲南。任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昆明講武堂教官、陸軍第十九鎮管帶[1]。 民國時代 編輯 1911年辛亥革命,唐繼堯受蔡鍔之命率滇軍援貴州立憲派,被推為貴州都督。 1913年,他支持袁世凱,參與鎮壓孫中山二次革命,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同年10月,他繼蔡鍔任雲南都督[2]。1915年12月25日,不滿袁世凱稱帝,於是與蔡鍔聯合宣布雲南獨立,並發起護國戰爭,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任蔡鍔為第一軍司令官、李烈鈞為第二軍司令官。該行動,被視為中華帝國失敗主因。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 1917年他與孫中山修好,並支持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 1921年2月9日,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返回昆明,唐被驅逐。3月份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三廣州軍政府總裁聯名電請「唐蓂帥到廣州共商大計」,邀請唐出任廣州軍政府第四位總裁。 1922年3月顧品珍被農民軍吳學顯部包圍,突圍不成自殺。唐回滇復任滇督,同月在陳炯明的勸說下,表示不會支持國民黨北伐。 1923年創立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的前身)。組織民治黨倡導聯省自治並堅持反共。 1924年孫中山曾任唐繼堯為廣州大元帥府副元帥,唐未接受。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後,唐忽而就職,但是國民黨不予承認。唐繼堯命龍雲、胡若愚、唐繼虞、盧漢率滇軍主力7萬人東下,企圖推翻廣州國民政府,並向廣西的李宗仁開出「上、中、下」三策:上策與唐合作,聯軍入粵;中策接受700萬銀洋之借道費,為滇軍讓路;下策與唐對抗。李宗仁選擇了「下策」,雙方激戰至7月,7萬滇軍被2萬桂軍擊敗,潰退回滇。唐繼堯自此一蹶不振。 1927年2月6日,其部下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發動兵諫,唐被迫交出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逝於於昆明(有說唐被處死),終年四十五歲。 逸事 編輯 唐繼堯曾在1926年電影《洪憲之戰》(張普義導演)中扮演自己。[3] 參見 編輯 唐繼堯川黔滇聯軍與廣西李宗仁之戰 參考文獻 編輯 第十九鎮卅七協(協統蔡鍔)七十四標(標統羅佩金)第一營管帶 袁世凱在致力統一中國時,雲南始終是袁系勢力範圍的一個缺口,袁曾用權術和心機徵調雲南都督蔡鍔到北京,他認為蔡有才氣、有膽識,在南方得人心,召蔡入京等於調虎離山。蔡鍔離滇前,袁要蔡推薦雲南都督的繼任人選,為了籠絡蔡,也為了安雲南民心,他接受蔡的推薦,把貴州都督唐繼堯調為雲南都督。(引自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甘策,軍閥唐繼堯親演《洪憲之戰》 講述「戰爭與愛情」,中工網,2012-4-10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唐繼堯 《唐繼堯傳[永久失效連結]》,營銷雲南網 最後一次編輯於 3 個月前由 佛祖西来 相關頁面 滇系軍閥 派系 顾品珍 郑开文 唐继尧 编辑 唐继尧(1883年8月14日-1927年5月23日 [1] ),又名荣昌,字蓂赓,云南会泽县城关人。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滇系军阀首领。就读东京振武学校,然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深造。 唐继尧参加过重九起义,昆明起义。在镇压二次革命时,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领军队。在护国战争中,与蔡锷联合宣布云南独立,自任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护法运动中被推为护法军总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民国二年(1913年)开始在云南执政,唐继尧在近14年的执政期中,兴办教育、筹办市政、发展实业做了若干件利民兴滇的大事,为云南的近代化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执政后期从下属到民间怨气甚大。 1927年失去云南政权,同年5月23日病死于昆明,终年四十四岁。 [2] 1935年,国民政府感念唐护国之功,明令褒扬,于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本 名唐继尧别 名又名荣昌、人称联帅 [3] 所处时代清末民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云南曲靖会泽出生日期光绪九年(1883年)8月14日逝世日期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23日主要作品《会泽首义文牍》《会泽靖国文牍》《东大陆主义志录》 [4] 主要成就参加重九起义;参与护国战争;创建云南大学;任八省联军总司令字 号字蓂赓毕业院校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5] 政 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军 队滇军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生活 ▪ 总督云南 ▪ 讨袁护国 ▪ 护法运动 ▪ 军阀混战 ▪ 下野逝世 2 主要功绩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市政 ▪ 文教 3 人物评价 4 个人作品 ▪ 著述 ▪ 诗歌 5 亲属成员 6 后世纪念 ▪ 铜像 ▪ 故居 ▪ 墓地 ▪ 荣誉 7 铜像下落 8 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生活 主词条:重九起义 唐继尧 唐继尧 光绪九年七月十二日(1883年8月14日),唐继尧出生于云南会泽一个家境虽不富裕、但重视子女教育的地主家庭。父唐学曾是庠生,叔唐学敏为丁酉科举人。 [6] 唐继尧六岁入私塾, [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唐继尧十五岁的时候,应童子试,中秀才。 [7] 旧学很有基础,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昆明,考取官费留日生,得以留学日本。 [8] 就读东京振武学校,初拟学工科,后改军事,和赵恒惕、孔庚、阎锡山等人同期。次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了中国同盟会,唐继尧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 [9] 并参与同盟会云南支部机关刊物《云南杂志》的组织工作。 [6] 同时又秘密组织了陆军团、武学社。11月,因日本政府公布取缔中国留学生的规则,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奋起抗议,并纷纷准备回国。唐继尧不同意学生们进行抗议活动,反而号召他们安心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唐继尧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振武学校毕业,到金泽的日军第九师团炮兵联队见习,一年期满后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学习。 [1] 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后返国, [7] 遍游东北,凭吊日俄战场,又至北京,在保定观秋操。唐继尧返云南任督练公所提调、云南讲武堂教官之后加入新军,在新军任职,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唐继尧任陆军第十九镇卅七协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即营长),当时卅七协协统是蔡锷,七十四标标统是罗佩金,唐继尧是第一营管带,刘存厚是第二营管带,雷飚是第三营管带。11月与陈其美等筹划并领导上海起义。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在吴淞设立军政分府,自称吴淞都督。 [5] 总督云南 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光复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飚、彭新民护送前云贵总督李经羲离滇。派谢汝翼、李鸿祥率师出四川,迫四川总督赵尔丰独立。派罗佩金、庾恩旸率一军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军赴滇西。这时候贵州也起义,贵州士绅任可澄、刘显世、戴戡等吁请蔡锷派唐继尧率军援黔。讨平黔乱。唐继尧率滇军占领贵阳,即被推为贵州都督。 [10] 民国二年(1913年)秋,唐继尧继蔡锷出任云南都督。 [10] 11月唐继尧正式接替蔡锷担任云南都督兼云南民政长。 [10] 在当年底唐继尧继蔡锷督滇前后,恰逢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武力荡平国民党的二次革命、抹掉“临时”二字成为正式大总统之时,袁世凯的军队就此推进到了南方各省,仅余的云、贵、桂、粤诸省,袁世凯以爵位金钱拉拢了粤督龙济光,对广西构成了牵制,又以陈宧督川,有进一步收拾云贵之势。 民国三年(1914年)2月,袁世凯下令停办地方自治,并以民政长官进一步分削军事都督之权。唐继尧以军事长官的都督,只能勉强推荐并接受袁世凯任命任可澄为云南巡按使掌理民政。民国三年(1914年)秋他在应蔡锷邀即将赴京时,唐继尧就秘密让他转告蔡锷:“袁氏自平宁、赣后(指二次革命),予智自雄,蹂躏国会,蔑弃约法,停止自治,扑灭民党。窥其举动,将不安居于总统,必有盗国之日。蔡公在京,宁能伈伈俔俔,屈伏其下,将来为袁所忌,必遭危险。不如脱身南来,共图大事”。 [11] 讨袁护国 护国运动形势 护国运动形势 袁世凯显露出称帝的野心之后,唐继尧在云南暗地准备反袁。民国四年(1915年)2月,唐继尧分别向粤、湘、桂、川等六省将军及巡按使发出密电,明确表示反对“二十一条” ,建议西南各省“秣马厉兵,有备无患”。 [12] “内则调整本省人事”,暗中庇护并启用曾经在江西参加二次革命的被袁世凯敌视的叶荃、黄毓成、赵复祥等人,召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闲居在家的罗佩金、顾品珍等复出,用“在外散处之刘云峰、李雁宾、吕志伊、李曰垓、李宗黄等”。“外则与各方同志密通声息,派人邀约,如蔡锷、李烈钧、程潜、陈强、戴戡、方声涛、熊克武、韩凤楼、但懋辛、王伯群诸公,亦皆久相默契,次第来滇。凡起义前后之军事、政治、饷械、宣抚、游说、联络等,皆赖内外同人分任合作,乃收云龙凤虎集贤成事之效。”;整军方面,当时云南省陆军只有两师,一旦有事不足应付,故除将现有部队加以整顿训练外,自行编警卫两团,以唐继禹、赵世铭分任团长。而借补充之名,招募退伍及新征之兵,以待编组。复选赋闲军官及测量班学员,命于讲武堂补习,以备任使。并以治安为名,密令各县整饬地方团队,以等待时机。 [13]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0日,蔡锷到达昆明。唐继尧与蔡锷、任可澄等反复商议反袁大计,决定先以唐继尧、任可澄的名义致电袁世凯,令其取消帝制;若无圆满答复,则以武力解决。 22日晚,唐继尧、蔡锷等召集部下宣誓,表示要拥护共和,“兴师起义,誓灭国贼”。 [14] 23日晚,唐继尧、任可澄发出反帝制电报,要求袁世凯惩办帝制祸首。12月25日,唐继尧与蔡锷、李烈钧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唐继尧等正式宣布云南独立,率先在西南边陲打响了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 民国五年(1916年)5月8日,护国军中央机构军务院宣告成立, [15] 以代行北京国务院的职权,推唐继尧为抚军长,以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军务院设于肇庆,唐远在昆明,乃由岑以副抚军长代理抚军长。并推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蔡锷、李烈钧、陈炳焜为抚军。 护法运动 主词条:护法运动 唐继尧 唐继尧 民国六年(1917年)夏天起,孙中山发起了反对段祺瑞军事独裁,反对假共和,维护真共和为主要内容的护法运动,然而缺少实力的孙中山,把护法的希望寄托于南方,他尤其寄希望于桂系和滇系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这是他长期以来“依南讨北”思想的继续。 民国六年(1917年)7月初,张勋复辟过程中,唐继尧控制的滇黔宣称“靖国”。连发数电表示誓死拥护共和讨逆,并组织靖国军说:“本督军义愤填膺,匡扶有责。为此躬率三军,克日由滇省出发,誓将会师武汉,立马幽燕,廓彼妖氛,式靖区宇,族旗卷地而来,霹雳从天而下。 [16] “集中所部,编成靖国军,克日出发。”唐继尧对“靖国军”的取名,没有作出必要的解释。而文公直的解释则是:靖国“含有别种在外滇军之意,非仅因护法之故。” [17] 孙中山于民国六年(1917年)7月中旬,率领舰队来到广州,宣布护法,并于8月25日至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宣布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并推举了军政府各部总长。 [18] 民国六年(1917年)8月以后,唐继尧即以靖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了《入川讨贼通电》、《为滇人入川告四川各界布部、《为护法入川告滇省文武官绅父老子弟电》等。为掩人耳目,唐继尧于8月11日也发布了拥护约法的通电,并提出四点要求。与此同时,唐继尧即组织了靖国军,再组织靖国联军,自任总司令,将所部编为六个军,以顾品珍、赵又新、庾恩暘、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分任靖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军总司令,大举入川。并致电孙中山,多次拒绝广州政府给出的元帅一职。 孙中山频频给唐继尧电报劝说就元帅职的同时,还对唐继尧作了若干让步和迁就。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承认他自称的靖国军司令,并且提出“设川、滇、黔三省靖国军总司令,由唐公担任,统率既归于一,庶指臂之效可期。” [19] 直到1918年5月,由桂系的主使,滇系的呼应,政学系的表演,终于使广州军政府的改组成为事实,排斥孙中山,与北方军阀妥协,使军政府成为议和机关。孙中山十分气愤,乃于1918年5月4日发表了《辞大元帅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愤然离职。 军阀混战 护法运动之后,唐继尧又利用“靖国”的名义,扩大军阀势力。他在重庆召开了川、滇、黔、鄂、豫五省联军会议,组织“靖国联军”,担任总司令。不久,又有陕西、湖南、福建三省加入,唐继尧乃以八省靖国联军司令而自命。在这期间,他还与北洋军阀互相勾结.支持直系军阀吴佩孚。 [1] 民国九年(1920年)爆发了川滇战争。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被打死,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率部返滇,在川军的支持下进逼昆明。唐继尧内部不稳,遂通电辞职。 民国十年(1921年)2月8日,唐继尧离昆赴港。顾品珍于2月9日进驻昆明,以滇军总司令名义统治云南。 [20] 民国十一年(1922年)被驻川靖国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驱逐。次年不听孙中山先生的劝阻,率先回滇复职。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首任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陈炯明(1878—1933年)、唐继尧为党的正副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实际上也就是中国致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下野逝世 唐继尧 唐继尧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从广州出师北伐,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唐继尧加紧与孙传芳、吴佩孚勾结,竟然在云南高唱“反共”、“讨赤”的调子, [21] 标榜国家主义,与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等相勾结,对抗革命。 同年11月,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成立,立即组建了以“倒唐”为目的的云南政治斗争委员会,领导云南人民进行倒唐斗争。 [20] 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联合起来,对唐继尧实行兵谏,威逼去职。同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云南当局举行公葬。 抗战初期,感念唐护国之功,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明令褒扬,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 主要功绩编辑 政治 唐继尧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政治人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唐继尧的理想是“不速使中国富强,凌驾欧美,俯视列强,枉为二十世纪之中华男儿,生何如死!”他在民国二年(1913年)执掌云南军政后不断推出新政。在政治上积极地裁兵撤督,制定了省宪。 护法运动中,唐继尧拥护孙中山早年在欧洲提出的政治理想,认为中国幅员太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也不应该建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应当借鉴北美的模式,建立联邦式的共和国。民国七年(1918年)时唐继尧曾搞过“联省自治”, [5] 担任八省联军司令,有过建立联邦式共和国的尝试。 唐继尧继承了蔡锷时期“汉、满、蒙、藏、夷 、苗各族,结合一体,维持共和”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土司采取“渐进主义”,推行以存土置流为目的“不改之改”政策,普遍确立了土流并治的统治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弹压委员、行政委员 、殖边督办 、设治局等行政机构,并派参谋长庾恩为巡阅使,出巡普思沿边防务。 [22] 军事 护国战争 云南护国军将领合影 云南护国军将领合影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3日夜11时,由唐继尧、任可澄署名的反帝制电报正式发出。要求立将杨度、严复、刘师培、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等12人“即日明正典刑,以谢天下;涣发明誓,拥护共和”,并以云南军民“痛愤久积,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实据,万难镇劝”为词。同日,唐继尧、任可澄、蔡愕、戴戡等人并联名照录此电通告全国,请“一致进行”。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随即组织讨袁护国军,分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护国战争全面爆发。第一军总司令蔡锷,进军四川;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出兵两广;兼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坐镇云南,坐镇后方,负责后勤和指挥。12月27日发动护国战争。民国五年(1916年)元旦,护国军誓师出征。护国军在四川、贵族、广西、广东等地与袁军交战,攻势甚猛。5月8日,滇、黔、粤、桂四省在广东肇庆共组军务院,以唐继尧、岑春煊为正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蔡锷、李烈钧等为抚军。 参与护法 唐继尧 唐继尧 民国六年(1917年)7月,针对张勋复辟,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南下广州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唐继尧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利用护法,把滇系势力重新深入四川,于是唐继尧与孙中山修好,并支持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 [10] 任护法运动靖国联军总司令、元帅。 民国七年(1918年)被推为护法军总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 [10] 把滇黔所部八军编成靖国军,号称“滇黔靖国联军”,以杨蓁为总参谋长,以顾品珍、赵又新、瘐恩旸 、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张熙、叶荃分任八个军总司令,加上黔军王文华第一师,共七十多营约四万人。11月14日,唐继尧以川军刘存厚阻碍滇军为名,率滇黔联军誓师出发,发动了四川靖国战争。表面上支持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皖系段祺瑞的护法战争,却又以“靖国”为名,暗中拆台,孙中山甚为气愤,曾发表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20] 唐继尧利用孙中山护法这块招牌,打着靖国的旗号,以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联军总司令自命,使他的声威达到顶峰。 军事建设 民国三年(1914年),唐继尧在云南首开西南兵器工业先河,在昆明海口建兵工厂,该厂能生产步枪、轻重机枪。之后这一兵工厂在护国、护法和靖国战争中都派上了大用场。 [23] 经济 依靠云南人民自己的力量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个碧石铁路。民国元年(1912年)在唐继尧支持下,以发行股票的形式集资,从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历时7年建成个碧石铁路,它连通了滇越铁路。强了云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了云南财政收入。 [23] 他主持修建了积善村、明波村的电力抽水站,提灌面积达七八万亩,使滇池周边农田实现了规模灌溉,解决了小农分散的生产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唐继尧还在昆明农村推广使用肥田粉(化肥)。 [23] 民国四年(1915年),在王鸿图、黄毓成等人倡议兴办自来水厂,在唐继尧支持下,在翠湖建起了自来水厂,改善了部分昆明人饮用井水、河水的不卫生状况。这是西南创办的第一家自来水厂。 [23]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唐继尧聘请了广东人刘沛泉等旅美华侨来滇,组建了云南第一支空军部队。所建昆明巫家坝机场,是我国继杭州苋桥机场之后开辟的第二个机场。 [23]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云南无线电台及长波天线大铁塔在昆明东郊安装竣工。当时无线电事业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时期,全国仅有北京、上海、沈阳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台。 [23] 市政 在市政建设方面,唐继尧主持了昆明市的改造工程,整修街道,疏浚下水道,开辟公园,例如在翠湖由东至西筑了道长堤,与阮堤在湖心岛相交,名“唐堤”。这些市政工程使省城面貌为之一新。 [23] 唐继尧仿效省外一些省城设市管理的经验,将原本归警察厅管辖的昆明县划出来,实行民治,正式划定省会区域,昆明也正式定名为昆明市政公所,市区仍以“原省会警察区域为范围”,总面积为17.96平方公里。 文教 创建云大 唐继尧 唐继尧 唐继尧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云南创建了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据云南大学方面介绍,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开设大学之风渐盛。宣统三年(1911年)云南光复后,急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0年期间,海内外各界人士屡次提出在云南“创办大学”的各种动议和建言。身为云南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外观世运,内审国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颓废,毅然废督裁兵,振兴文治,作救国之远图,以“经邦建国,教育为先”为其治滇方略。在唐继尧和云南首批留美学生董泽(后任东陆大学首任校长)等人的合力推动下,终于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成立了中国西南第二所大学东陆大学。 [24] 编修文献 民国三年(1914年)8月,唐继尧倡导并拨款万元,聘请以赵藩为总纂的一批云南知名学者编纂了大型丛书《云南丛书》1212卷。这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系统整理、保存与传播具有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 [23] [25] 其他贡献 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唐继尧以官费半官费派出的留学生人数,超过了以往派遣留学生人数的总和。继上海、北平之后,民国十四年(1925年),唐继尧在昆明五谷庙内创办了全国第三所无线电专业学校。1923年,唐继尧为纪念云南首先起义、发动“护国讨袁”战争,在昆明投资拍摄了第一部云南题材故事片《洪宪之战》,并在片中饰演本人-男主角唐继尧将军。 [23] [26-27] 人物评价编辑 唐继尧墓志铭: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 唐继尧故居正堂对联(所作人不详):护国讨袁南天一柱,治滇兴教东陆独尊。 龙东林:唐继尧的政治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特别是北美联邦制共和国。 戴抗:先人唐继尧曾参与和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和推翻袁世凯统治的护国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不能凭借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种表现,对一个历史人物作结论性的定位。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被切断,没有延续的历史的民族始终是保有遗憾的。 [28] 刘光顺:通过援黔、护国、靖国战争使控制的地盘扩大,市场也就扩大,云南的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发展。 [29] 叶荃:以土酋政策鞭策云南,我同胞呻吟痛苦于万恶专制淫威之下。 [30] 蔡和森:凡此种种,无非是封建的残局之下,军阀专政、军阀割据的必然现象和趋势。 [31] 《云南省志·政府志》:由于护国、护法两次战争以及在黔、川、桂3次用兵,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进行经济、文教建设。但这段时期仍有几项比较显著的建设成就。 一石《兴教东陆创业南疆》:唐继尧治滇后期政治上逐渐衰退,沉湎于舒适的家庭生活,疏于军政事务,以致一些政府机关腐化,军务松弛,加之用人失当,处事欠公,导致部属离心离德。 谢本书: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永远值得肯定和怀念的。有人说,批评唐继的不足,就是否定了云南人民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唐继尧作为护国军领导人之一,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但是唐继尧与云南人民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32] 吴臣辉:唐继尧治滇期间的十四年,提出废都裁兵、休养生息等比较开明的政治措施,在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交通、工矿企业,振兴实业;在文化上提倡发扬固有文化,吸取新文化,从而引起了人们的社会心理、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人们的现代化意识。为云南早期现代化的进程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33] 个人作品编辑 著述 《会泽首义文牍》 [34] 《会泽督黔文牍》 [34] 《会泽靖国文牍》 [34] 《东大陆主人言志录》 [34] 《会泽笔记》等。 诗歌 《游华亭寺时甲寅十二月》 [34] 《由黔移师滇道中偶成》 [34] 亲属成员编辑 父亲:唐学曾。 后世纪念编辑 铜像 唐继尧铜像 唐继尧铜像 [35] 在唐继尧铜像被“这离人类文明的野蛮行为”拆毁48周年的今天,在“护国三杰”中这两杰——蔡锷、李烈钧的铜像已在各自家乡建成之后,该不该恢复重建“护国三杰”之一的唐继尧的铜像,重现其“立马华山,推翻专制;挥戈燕京,重建共和”的光辉形象,这是摆在云南人面前的一个应该回答的问题。 唐继尧之子唐绍骧1925年(民国十四年)至1928年(民国十七年)留学日本时,请日本雕塑大师朝仓文夫塑造,运回昆明北门街唐公馆书房安放,后因时局变化运至香港保存,1953年迁放台湾省台中市。两年前经唐氏家族商议,愿意将这一铜像捐赠桑梓。唐氏后人说:“此尊铜像赠与先祖所创之云南大学,不仅属云大所有,更属于云南广大乡亲所有。”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昆明重九起义重要领导人唐继尧的一座半身铜像,由其后人赠予云南大学。 故居 唐继尧故居 唐继尧故居 唐继尧故居位于会泽县城北钟屏镇二道巷转三道巷中段处14号,占地面积850.1平方米,建筑面积410.1平方米,属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封闭式四合院建筑群,系硬山顶穿斗式结构,置正堂,书房、对厅、耳房、粮仓、养马房等,前后院共14间。正房面阔3间11.87米,进深3.85米,檐高3.45米。东西书房对称,与对厅屋面平行,面阔之间长7米,进深2.85米,檐高2.8米。原两院相通,后为居民住宅,被隔为两个院落。故居于1995年被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与会泽众多精美宏伟的民宅相比,唐继尧故居略显简陋,这是因为唐继尧的家境在当时的会泽属中等人家。在这里,你可以一边感慨他一生传奇经历和他故居的普通平凡,一边寻觅他遗留会泽的痕迹。 墓地 参见:唐继尧墓 唐继尧墓 唐继尧墓 唐继尧墓位于昆明圆通公园西后门的上方。是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修建,墓为石砌圆丘形,高6米,直径为16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在国内为较大的陵墓。墓前建有廊柱式石牌坊,面阔16.70米,镶嵌着8个石碑,这8个石碑,刻着1916年(民国五年)护国战争期间被推举为护国军务院抚军长,大总统黎元洪的授勋令;孙中山大元帅1924年(民国十三年)关于推举唐继尧为广州军政府副元帅的文件,以及周忠岳为唐继尧写下的长篇墓表。把这些内容合起来,就是唐继尧一生中最精彩、最辉煌的人生岁月。 唐坟正中刻写着“会泽唐公冥墓”,两边对联是:“功业须当垂永久,风云常为护储胥。”唐坟前神道两旁立有石狮、华表,唐坟之上还有许多石雕,气势壮观!这个墓把建筑上的希腊式、威尼斯式、哥德式与中国传统融为一体。此外,还采用了拉丁式的铭刻,墓顶树木葱郁,形成了一个绿色墓。 荣誉 民国三年(1914年)8月他的学生出任韩国国务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李范奭;在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文告中对已故唐继尧将军列名致谢以示永志不忘,他也是88位大韩民国建国勋章受赏者中的外国人之一,但是这种尊敬长期不为中国人所知。 [10] 铜像下落编辑 铜像失踪 人们若对一件事情印象深刻,即便它失踪了,已经不见了几十年,也会抱着“宁可信其在,不愿信其无”的心态,相信一个“还在”的传闻,相信有一天会回来,会重见天日。老昆明人对失踪近半个世纪的大观楼公园内唐继尧铜像的“追念”情结,就是一例。 [36-37] 关于唐继尧铜像下落的三种说法 唐继尧铜像 唐继尧铜像 [37] 唐继尧铜像的下落有三种说法,说得最多的有以下两种版本:一说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被毁了,但没谁真见过;另一说是当前还放在物资局的仓库里,但也是听说无人亲睹。还有一说是被白马庙的村民埋在村子里(保护起来)了,持这种说法的是云南摄影界的一位知名人士。 不愿透露姓名者目睹了吊运铜像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昆明老人说,大约在1959年1月的一个上午,天气晴朗,两辆吊车开进了大观楼公园起吊铜像。其吊取过程是:两辆吊车的吊臂同时伸向铜像,工人上去捆好铜像与吊钩连接的钢索后,另一批工人则动手使铜像脱离石质基座,然后两辆吊车同时启动……就这样,一座屹立了22年、千年古城建城以来最好的一座室外铜像就这样被“绑架”走了。这位老人是一位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无从知晓,因为老人不愿意说。试想,当时铜像被作为“废旧物资”放到物资局仓库是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后来“铜像放在物资局仓库”的传闻,但事实上铜像很快又有了新去处。 [36-37] 初一学生金属堆中发现铜马 ”老昆明“李翔荣讲述了其亲历所见,他回忆说:大约在1959年的一二月份,他所在的在废旧昆四中按上级指示全面停课以投入到“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中去。他们初一年级的同学每天一早便步行5公里,赶到位于马街的昆明冶炼厂料场劳动。他们的任务是把堆积如山的废旧金属分类。在料场仓库里劳动时,他们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金属制品。若干年后他们才意识到,当年经他们手分拣过的这些“废品”有很多是凝聚着人类智慧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甚至是文物收藏品(包括金银硬币)等等。这些“废品”中有故意砸坏的铜管乐器,有完好的铁锅铜碗、古铜佛像等。 [36-37] 在仓库里墙边还站着一个铜人,“他”来自圆通街连云巷一个可能叫“忠烈祠”的地方。旁边是用一块破布盖着的一匹大铜马。好奇的同学们很快就认出来这两件东西竟是被人们称为“昆明三件宝”(古幢、铜人和唐继尧铜像)中的两件宝。铜人是一个比真人小的将军,双手握着的指挥刀插在两腿正中的地面。铜人旁边就是唐继尧铜像上的大铜马。可能是有人觉得这匹来自意大利的“名骑”太刺眼,干脆给它盖上块破布遮掩其光芒。 同学们把大铜马身上的破布扯去后发现,原在马背上的唐继尧塑像的上半身已不见了,但两条腿还附在马肚上,马背上有一个圆洞,估计是用来连接上半身的榫口。大铜马为空心铜铸,一只马脚提起,其余三只马脚与一块厚实的铜板连接为一个稳定的整体。午休时,同学们轮流骑到铜马上并挥舞着一把旧军刀作骑兵冲杀状,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多月的劳动很快就结束了,当同学们离开料场仓库时,看见那匹盖着破布的大铜马还在原地站着,但它被投进熔炉化成铜水只是迟早的事。 艺术形象编辑 年份 影视 演员 2011年 《护国大将军》 毛建 2014年 《使命1915》 姬鹏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11)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1. 朱汉国,杨群主编;杨群 册主编.《中华民国史 第6册 传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第294-296页 2. 唐继尧病逝 .历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2014-10-02] 3. 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补遗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405页 4. 陈予欢.《云南讲武堂将帅录》.广州:广州出版社,2011:第207页 5.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熊月之等编著.《大辞海 中国近现代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33页 6. 李景煜主编;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物志编辑组编撰.《云南省志·卷80·人物志》: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第61页 7. 杨淳惠 .1980年以来唐继尧研究综述[J]:文山学院学报, 2012 8. 谢本书 .再论唐继尧[J].曲靖:曲靖师专学报,1987 9. 曾成贵.《中国革命史人物研究综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637页 10. 唐继尧 .云南省政府门户[引用日期2014-12-02] 11. 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00页 12. 宾长初; 刘上琼 .也论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以护国运动中的唐继尧为例[J].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3. 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二》.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第1152-1157页 14.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护国文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第72页 1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第182页 16. 《唐继尧驰檄讨逆通告全国电》,《护法运动》.第5页。 17. 《唐继尧编滇军为靖国军誓为共和通电》,《护法运动》.第6页。 18.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军事史》,第2编,.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第380页 19. 《号召川滇黔军事统一通电》,《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230页。 20. 唐继尧 .云南大学官网[引用日期2014-10-02] 21. 周斌编.《中国近现代书法家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640页 22. 潘先林.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探索》, 2009 (2) :99-103 23. 吕志毅 .唐继尧的治滇“善政”:《云南档案》,2008年04期 24. 王惠惠 .唐继尧与东陆大学的创立和发展[J]:领导科学论坛,2015 25. 唐继尧与《云南丛书》 .云南日报[引用日期2017-05-21] 26. 唐继尧的电影梦 .云南日报网[引用日期2017-05-20] 27. 辛亥人物(3):唐继尧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7-05-20] 28. 唐继尧后人:没有延续历史的民族是遗憾的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2-02] 29. 刘光顺:《唐继尧评传》,载《唐继尧研究集》,第329页。 30. 1921年2月5日《叶荃声明驱逐唐继尧非为个人权利致云南各方的通电》,存于《云南档案史料》第8期,第15页。 31. 蔡和森:《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 32. 唐继尧·教授·卫兵 .中国民主促进会[引用日期2014-12-08] 33. 吴臣辉 .论唐继尧在云南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34. 唐继尧通电护法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4-12-02] 35. 唐继尧铜像回归云南 .云南日报[引用日期2014-10-02] 36. 唐继尧铜像失踪之谜 .彩云中国[引用日期2014-12-08] 37. 唐继尧铜像失踪之谜 .昆明信息港[引用日期2014-12-08] 收起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 潘先林[1]. 唐继尧与中国近代化. 《 学术探索 》 , 2009 赵小平. 盐与唐继尧时期的滇系军阀. 《 CNKI 》 , 1999 陈长河. 护法期间孙中山与唐继尧的矛盾斗争. 《 CNKI 》 , 1984 史允. 唐继尧政府财政与富滇银行的关系探析. 《 CNKI;WanFang 》 , 2009 陈征平. 唐继尧"大云南主义"财政支持体系探略. 《 CNKI;WanFang 》 , 2007 查看全部 唐繼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唐繼堯 Tang Jiyao.jpg 唐繼堯 個人資料 出生 1883年 大清雲南會澤 逝世 1927年5月23日(45歲) 中華民國雲南昆明 國籍 大清(1883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7年)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民治黨、滇系 母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時間 1911-1927 參戰 護國戰爭 北伐 Tang Jiyao2.jpg 唐繼堯.jpg 唐繼堯2.jpg 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雲南會澤人,中國軍事人物,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布雲南獨立,發動護國戰爭,被視為袁世凱下臺原因之一。一度與國民黨合作,1925年欲討伐國民黨,但半途遭到桂系的李宗仁擊敗,勢力大減,1927年部下龍雲、胡若愚等發動兵變而被禁錮,尋病卒,一說被龍雲處死。 目錄 1 生平 1.1 清代 1.2 民國時代 2 逸事 3 參見 4 參考文獻 5 外部連結 生平 清代 1903年,唐繼堯考上清朝秀才,1904年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期間加入孫中山所組的同盟會。1906年5月振武學校畢業,按日本學制規定,到日本陸軍金澤第九師團炮兵第九聯隊見習,為二等兵。見習一年期滿後,於1907年6月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1908年10月畢業。同期同學有孫傳芳、劉存厚、李根源、羅佩金、李烈鈞、程潛、尹昌衡等人。 1909年初,離開日本,經仁川、漢城、滿洲、天津回北京,按清政府規定,參加了北京的再考試,並受到軍機大臣召見。然後南下,取道香港、越南,返回雲南。任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昆明講武堂教官、陸軍第十九鎮管帶[1]。 民國時代 1911年辛亥革命,唐繼堯受蔡鍔之命率滇軍援貴州立憲派,被推為貴州都督。 1913年,他支持袁世凱,參與鎮壓孫中山二次革命,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同年10月,他繼蔡鍔任雲南都督[2]。1915年12月25日,不滿袁世凱稱帝,於是與蔡鍔聯合宣布雲南獨立,並發起護國戰爭,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任蔡鍔為第一軍司令官、李烈鈞為第二軍司令官。該行動,被視為中華帝國失敗主因。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 1917年他與孫中山修好,並支持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 1921年2月9日,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返回昆明,唐被驅逐。3月份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三廣州軍政府總裁聯名電請「唐蓂帥到廣州共商大計」,邀請唐出任廣州軍政府第四位總裁。 1922年3月顧品珍被農民軍吳學顯部包圍,突圍不成自殺。唐回滇復任滇督,同月在陳炯明的勸說下,表示不會支持國民黨北伐。 1923年創立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的前身)。組織民治黨倡導聯省自治並堅持反共。 1924年孫中山曾任唐繼堯為廣州大元帥府副元帥,唐未接受。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後,唐忽而就職,但是國民黨不予承認。唐繼堯命龍雲、胡若愚、唐繼虞、盧漢率滇軍主力7萬人東下,企圖推翻廣州國民政府,並向廣西的李宗仁開出「上、中、下」三策:上策與唐合作,聯軍入粵;中策接受700萬銀洋之借道費,為滇軍讓路;下策與唐對抗。李宗仁選擇了「下策」,雙方激戰至7月,7萬滇軍被2萬桂軍擊敗,潰退回滇。唐繼堯自此一蹶不振。 1927年2月6日,其部下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發動兵諫,唐被迫交出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逝於於昆明(有說唐被處死),終年四十五歲。 逸事 唐繼堯曾在1926年電影《洪憲之戰》(張普義導演)中扮演自己。[3] 參見 唐繼堯川黔滇聯軍與廣西李宗仁之戰 參考文獻 第十九鎮卅七協(協統蔡鍔)七十四標(標統羅佩金)第一營管帶 袁世凱在致力統一中國時,雲南始終是袁系勢力範圍的一個缺口,袁曾用權術和心機徵調雲南都督蔡鍔到北京,他認為蔡有才氣、有膽識,在南方得人心,召蔡入京等於調虎離山。蔡鍔離滇前,袁要蔡推薦雲南都督的繼任人選,為了籠絡蔡,也為了安雲南民心,他接受蔡的推薦,把貴州都督唐繼堯調為雲南都督。(引自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甘策,軍閥唐繼堯親演《洪憲之戰》 講述「戰爭與愛情」,中工網,2012-4-10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唐繼堯 《唐繼堯傳[永久失效連結]》,營銷雲南網 [顯示]閱論編 貴州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顯示]閱論編 雲南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顯示]閱論編 雲南歷史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BNF: cb151219245 (data)FAST: 176097HKCAN: 9811105788103406ISNI: 0000 0000 6313 2415LCCN: n85220945VIAF: 29830838 分類:1883年出生1927年逝世貴州都督雲南都督唐姓曲靖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友陸軍第十九鎮將領辛亥革命人物護國軍將領雲南靖國軍將領滇軍將領中華民國貴州省省長中華民國雲南省省長中華民國雲南省主席北洋將軍府冠字將軍亞洲硬幣上的人物廣州歷史人物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創始人葬於昆明 盧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卢汉)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Disambig gray.svg 此條目介紹的是民國軍事將領。關於阿根廷城鎮,請見「盧漢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 盧漢 Lu Han.jpg 盧漢 雲南省主席 前任 龍雲 個人資料 出生 1896年2月6日 大清雲南省昭通府恩安縣炎山鄉 逝世 1974年5月13日(7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大清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其他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母校 雲南陸軍講武堂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9日之後) 軍階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參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盧漢(1896年2月6日-1974年5月13日),原名邦漢,字永衡,男,彝族,屬吉狄家族,雲南昭通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目錄 1 生平 1.1 早年 1.2 抗戰期間 1.2.1 入越受降 1.3 第二次國共內戰 1.4 留在雲南 1.5 解放軍入駐雲南 1.6 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省軍政委員會主任 1.7 在北京病逝 2 評價 3 參見 4 參考資料 生平 早年 盧漢戎裝照 1911年辛亥革命後,隨龍雲入滇軍並成為其下屬,龍、盧兩人私交甚篤、情同手足,曾有傳言盧漢乃龍雲之異母兄弟[1],然為龍雲之子龍繩武所否認。 1912年,盧漢以准尉級軍階被保送入雲南講武堂第四期步兵科學習。1914年,與龍雲表妹龍澤清結婚。1937年,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軍長,全軍4萬餘人。 抗戰期間 參見: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 1938年,參與台兒莊戰役。隨後第六十軍改編為第三十軍團,之後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盧漢任集團軍司令,參與武漢會戰。 1939年,參與長沙會戰。1945年,龍雲因遭蔣介石猜忌而下台,改盧漢接任雲南省政府主席。 1946年國民革命軍在雲南(或江蘇)街頭行軍 入越受降 1945年初,滇越邊區總司令部改編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盧漢,軍銜升至中將加上將銜,下轄第一集團軍及第九集團軍。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盧漢率領第六十軍、第九十三軍、以及關麟徵的第九集團軍約20萬人,前往越南河內。9月20日,盧漢率領總部人員直飛河內,9月28日在河內總部(原法國駐越南總督署)舉行受降儀式,代表同盟國接受日軍第38軍司令土橋勇逸投降。 10月3日,昆明防守司令官杜聿明奉蔣介石之命,在昆明下令撤銷龍雲在雲南本兼各職,調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任命盧漢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在盧漢未到任前,由民政廳長李宗黃代理。10月4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奉蔣介石之命,飛至河內。12月1日,盧漢就任雲南省政府主席職。 第二次國共內戰 盧漢公館 主條目:第二次國共內戰和雲南七一五學生運動 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盧漢為雲南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2]:8385-8386。1948年5月,沈醉和何紹周排擠、監視盧漢。12月30日,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到達南京[2]:8763。 1949年2月5日,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下令中央銀行昆明分行停止外運在雲南收兌之黃金白銀;2月12日,又禁令金圓券運入雲南境[3]:8805。6月初雲南有不穩現象,7月徐永昌、蕭毅肅、王叔銘飛昆明[4]。8月14日,龍雲在香港接見記者,表明自己與蔣介石決裂,同時宣布「雲南起義」。行政院長閻錫山主張以武力解決雲南問題,代總統李宗仁下令桂系部隊入雲南。8月29日,蔣介石在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5]。蔣十分在意盧漢缺席會議,認為其不能自拔,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以免影響西南各省局勢[6]。蔣立即派俞濟時赴昆明面邀盧漢至重慶外,並於會後接見駐雲南之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李彌訓話,命其迅速回雲南部署,預作防備[7]:351。 1949年9月1日,蔣在重慶接見雲南盧漢代表朱麗東,詢問雲南情形;蔣對盧漢政治態度不放心,一面建議廣州政府安定雲南局面,一面令李彌所部回雲南部署,監視盧漢[2]:9001。9月初,盧漢與朱麗東、裴存藩飛重慶謁蔣[4]。9月6日,蔣於重慶撥給盧漢銀洋一百萬元[8]:236。9月22日,蔣由重慶乘機飛往昆明,與盧漢同到其家午餐,並在盧宅約見在雲南重要將領,下午才返回廣州[8]:248。 留在雲南 主條目:盧漢雲南起義 不久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6軍入貴州,1949年11月3日,李宗仁以代總統身份,與張群、洪蘭友等飛昆明給盧漢打氣[4]。12月7日張群自成都飛昆明,12月8日率李彌、余程萬、龍澤滙飛成都謁蔣,12月9日上午飛回昆明[4]。12月9日晚,盧漢將張群單獨軟禁,並以張群名義發出通知,在盧漢公館舉行緊急會議。盧漢警衛營營長龍雲青帶著幾十人到場以槍喝令大家勿動[4]。盧漢以雲南省政府主席身份宣布雲南倒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2月10日,拍電報致劉文輝,要劉會同四川各將領扣留蔣介石,期「戴罪圖功」[8]:280。12月11日上午,盧漢派楊文清、林毓棠、龍澤滙,把張群等送到機場,登機直飛海防,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裴存藩(龍雲昭通同鄉)也登機離開[4]。盧漢成立臨時軍政委員會,盧漢任主任委員,安思溥、楊之清、林毓棠、吳少默、宋一㾗、謝崇文、曾恕懷為委員,李彌、余程萬也被列為委員;盧漢並逼沈醉槍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第二處處長徐遠舉,又逼第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七十四軍(軍長余建勳)、第九十三軍(軍長龍澤滙)改編為解放軍第10、11、12、13軍[4]。 解放軍入駐雲南 1950年2月20日,陳賡、宋任窮率領解放軍進入昆明,昆明各族20萬人民夾道歡迎。2月22日,陳賡宣布雲南已完全被解放軍占領。 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省軍政委員會主任 1950年3月,成立雲南省軍政委員會,以盧漢為主任。其後盧漢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台灣和平解放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1956年,盧漢曾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團到莫斯科進行訪問。 在北京病逝 1974年5月13日,盧漢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5月18日,在北京舉行盧漢追悼會。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徐向前主持追悼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許德珩致悼詞。[9] 評價 1927年至1929年,盧漢支持龍雲統一雲南[10]:104。盧漢堅持革新,憑藉軍威,整理財政,為龍雲統治雲南解決財政問題[10]:104。1948年7月,盧漢鎮壓昆明學生「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以及「反美扶日」運動,逮捕數百人[10]:111。盧漢主政雲南期間,發生了「七·一五慘案」。 毛澤東曾對盧漢說:「你在雲南起義,為人民立了大功。你抗了日,又起了義,晚年能這樣就不錯了。你就是黃花晚節香。」[11] 臺灣語言學學者蔣為文形容盧漢是掠奪越南北部的陳儀,因為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受同盟國委託於越南北部接受日軍受降。受降代表盧漢在越南官方和民間的評價極差。下屬滇軍暫編二十三師,潘朔端擔任師長。於1945年9月,進入越南,接受日本軍隊投降。軍紀敗壞,有強姦民婦,白吃白喝的惡劣行為[12][13]。 參見 盧漢公館 一二一事件 李公朴、聞一多遇刺案 雲南七一五學生運動 盧漢雲南起義 參考資料 郝柏村著.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 125頁. ISBN 9789862167540.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呂芳上總策畫,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胡士芳. 〈「異域」孤軍的原型〉. 《大對抗》. 台北: 風雲時代出版. 1992. 《事略稿本》,1949-08-29,「總統府」事略室編,《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事略稿本》,1949-08-27、1949-08-30,「總統府」事略室編,《蔣中正總統檔案》,台北:「國史館」藏 秦孝儀總編纂 (編). 《蔣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七(下). 台北: 中正文教基金會. 1978. 蔣經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盧漢,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2008-09-2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8-09. 王成斌等主編 (編).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盧漢,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2008-09-27. [201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9). 蔣為文. 台語文的發展與困境由蔣黃衝突談起(一). TWFuture深音網路廣播(台灣). 2011-07-24. 蔣為文. 台語文的發展與困境由蔣黃衝突談起(二). TWFuture深音網路廣播(台灣). 2011-07-24. [顯示]閱論編 雲南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顯示]閱論編 雲南歷史 [顯示]閱論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四屆中央委員會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FAST: 264862HKCAN: 9811109945803406ISNI: 0000 0000 8425 2846LCCN: n88229898VIAF: 8948533 分類:1896年出生1974年逝世中華民國雲南省主席盧姓昭通人彝族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前中國國民黨黨員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雲南省政府委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