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喻培伦 四川省内江市人

喻培伦 编辑 喻培伦(1886年2月3日-1911年4月27日),字云纪,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清末民主革命家,革命烈士。 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入广东督署,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25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中文名喻培伦别 名王光明、尤国楠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内江出生日期1886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11年4月27日职 业民主革命家毕业院校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信 仰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主要成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参与黄花岗起义,为中华民国建国捐躯。代表作品《安全炸药制造法》追 赠大将军 目录 1 人物介绍 ▪ 家庭背景 ▪ 思想熏陶 ▪ 留学日本 ▪ 投身同盟 ▪ 专研炸弹 ▪ 献身革命 2 人物成就 3 人物评价 4 家庭成员 ▪ 家世 ▪ 兄弟 ▪ 配偶 ▪ 后代 5 后世纪念 ▪ 诗章 ▪ 祭奠活动 ▪ 纪念馆 人物介绍编辑 家庭背景 喻培伦,字云纪,清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年2月3日)出生于内江县文英街一个糖商家庭,他的父亲一度在宜昌督办盐务,因清政府的无能愤而弃官为民,给喻培伦做了很好的典范。明代时其先祖从江西到四川任官落籍,父亲喻学庵,母亲姓邱,弟弟喻培棣。六岁就学,先后从张敏闻、徐星北、祝明钦、魏楚珊课读,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史事有兴趣,少年时喜欢研究钟表机械。 思想熏陶 喻培伦少时聪敏好学、喜好机械。目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喻培伦逐渐懂事以后,正值满清王朝日益腐败走向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1902年,资阳义和团首领李刚中率领800多人攻打县城,资中义和团继起响应。人民的英勇斗争,给成长中的喻培伦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喻培伦13岁这一年,到资中五里店接受魏楚珊老师的教育,更促使他接受了当时的新思想。魏老师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鼓励学生关心天下大事,“读经世书,练干济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办的进步书刊。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喻培伦对满清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猖狂侵略,深为愤懑。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署名“世界恶少年”表明向旧世界挑战的决心。 留学日本 1905年初,成亲后不久,即携弟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先后入警监学校、经纬学校学习。1907年12月卒业于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旋入大阪化学研究所,专攻化学。他“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起早贪黑、刻苦学习。同时还实地考察了日本的洋瓷、火柴、洋烛、制糖等工业。在考察过程中,他制造成功一种安全无毒火柴,为以后研制新型炸药和炸弹积累了经验。然而随着国家日益衰败,他的科学、实业救国的热情在一天天减弱。 [1] 投身同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6张) 1908年3月,喻培伦接弟喻培棣电告,将去云南参加同盟会领导的河口起义。他立即携款赴东京,鼎力支持喻培棣的行动,且为之壮行。7月,他考入了千叶专门医学校药科。千叶医校是当时日本著名的学校,也是当时中国政府所指定的官费五校之一,要考入这所学校非常难,喻培伦能考进这所学校,足可见其在日学习之用功,成绩之优异。这时,喻培棣因河口起义失败,在干崖不幸染上恶性疟疾,到新加坡医治,急需费用。吴玉章得到消息后,与同盟会的同志在几天内就凑足了300元钱寄去新加坡。 喻培伦看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觉得革命既是大仁大义的崇高事业,而革命同志又复亲如手足,因此便要求加入同盟会。并由吴玉章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 1910年夏,受同盟会派遣,同黄复生、但懋辛等人秘密回国赴汉口,准备刺杀清朝北洋大臣端方。由于端方突然改道,未果。同年秋,他又同黄复生、汪精卫潜入北京,准备刺杀摄政王载沣。由于意外事件,事情进行得很不顺利。黄、汪被抓捕,他受通缉,逃亡香港,化名王光明、尤国楠。以制洋烛、牙粉、行医为业,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0年底,被委任为广州起义的实行员,专为起义制造炸药、炸弹。他先在香港环摆花街,后在广州甘家巷设立秘密机关,日夜辛劳,到起义前夕赶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弹。 [2] 专研炸弹 喻培伦加入同盟会后,“便舍豪华而尚质朴,与前判若两人。”一心一意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尤其是“他赋性聪敏,无论什么技艺,一学就会。他对小型机件,如钟、表之类,素来装拆自如,更兼他学过一些化学,所以后来在研究炸药制造方面,有重要的创造发明。”也正是这样,为了取得革命的成功,他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制造炸药和炸弹之中。当时,炼制炸药,主要是银制法,这种方法,既危险,又昂贵。他与吴玉章之兄吴永在岗山试炸的时候,因药裂被炸伤,左手残废三指。鉴于银药法的种种弊端,他决心研制安全炸药法。为推翻满清王朝,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负伤,刻苦钻研爆破技术,成为革命组织中有名的“炸弹大王”。 献身革命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3月29日)午后五时半,广州起义爆发了。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率先带领四川籍的同盟会员攻打总都衙门。他炸开围墙后,从后厅一直打到前厅。接着,又率队转攻督练公署。队伍刚到莲塘街口,与增援清兵遭遇,鏖战三个多小时,死伤战友多人,他身负重伤,弹尽力竭,为敌所捕。在敌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组织机密。为避免党人及家属受牵连,自称为湖北王光明,并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尤其杀不了!”临刑前,他不断高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他牺牲后,与同难诸同志共72人葬于广州黄花岗。 1912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行文指令,以肇造民国元功追赠他为“大将军”,抚恤亲属,修建专祠。章太炎为之立传,杨庶堪撰写《喻大将军墓表》,喻培棣撰《追赠大将军喻公培伦年谱》,其家乡内江为之修建了喻培伦大将军祠。 [1] 人物成就编辑 1905年初,喻培伦成亲后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1907年12月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进入大阪化学研究所,专攻化学。在研究考察过程中,他制造成功一种安全无毒火柴。 [1] 1910年底,喻培伦被委任为广州起义的实行员,专为起义制造炸药、炸弹。在广州甘家巷设立秘密机关,日夜辛劳,到起义前夕赶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弹,为起义做出了突出贡献。 [2] 1911年4月27日,喻培伦领导并参与的黄花岗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其领导的此役的意义却不同凡响,孙中山在《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谈到黄花岗起义意义时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黄花岗起义给国人以震动,刺激、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狮。 [3] 人物评价编辑 喻培伦烈士以他的革命实践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谱写了最壮丽的篇章。喻培伦及其他烈士们的牺牲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他的革命精神,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意志,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威武雄壮的前奏曲。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肯定喻培伦的烈士精神:“气振风雷、三日血战、虏胆为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追赠喻培伦烈士为大将军,在他的家乡四川内江县城内建立了喻大将军祠。革命老前辈、喻培伦参加革命的引路人吴玉章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时,曾赞扬喻培伦“不愧是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4] 家庭成员编辑 家世 父亲:喻德荣(即喻熙明,字学庵,号德荣),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做官,负责督办盐务。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签订辱国的“辛丑条约”,尽管其职务油水颇丰,依然愤而弃官为民,回家经营糖业、兴办盐场。他为人正直,接受新思想,支持革命。 [5] 兄弟 弟弟:喻培棣,原川军将领。四川内江人。1905年与兄喻培伦同赴日本留学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四川内江起义。国民成立后,历任川军熊克武部第五十军械处处长、团长、旅长、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925年随熊克武南下广东。10月初,与熊克武等同被蒋介石诱捕,囚于虎门。1927年3月获释,后脱离军政界,回四川闲居,1950年在内江病逝。 配偶 祝淑槐,1905年初,喻培伦与幼年订婚的祝淑槐结婚。 后代 大将军后代 大将军后代(3张) 儿子:喻钟烈,喻钟烈是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得教授资格的经济学博士。他以自己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学术见解,对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民族振兴默默地作着自己的一份奉献。永远不忘自己的“根"。 儿媳:喻妩特,德国人,曾经获著名的瑞士格特尔文学奖。 侄子:喻钟珏,孙中山研究学会四川分会理事。 [6] 孙女:喻斐云,德国学生事务中心中国培训计划负责人喻斐云女士。 后世纪念编辑 诗章 喻培棣撰《追赠大将军喻公培伦年谱》 《喻大将军墓表》 《喻大将军墓表》(5张) 章炳麟撰、张大千书《赠大将军喻君培伦传》 [7] 杨庶堪撰写、旦懋辛书《喻大将军墓表》 [8] 祭奠活动 永恒的纪念 永恒的纪念(6张) 2006年3月29日上午,内江市人民公园“喻培伦大将军纪念碑”前,喻培伦烈士的胞侄喻钟珏老先生和夫人杨祖勤,率喻培诚、喻钟琪、喻钟珣等亲属,参加他们的先辈喻培伦烈士的祭奠,他们将敬献的花圈和菊花轻轻放在烈士的纪念碑前。 [9] 2006年4月5日上午10时30分许,来自市中区卫生局和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的近20名干部职工,他们手捧鲜花、敬献花圈,在烈士碑前举行庄严的宣誓祭奠仪式。仪式完毕,注目阳光下矗立的纪念碑,他们肃立默哀,绕碑缓缓而行,向烈士表达无尽的缅怀之情。 [10] 纪念馆 爱的纪念 爱的纪念(9张) 原喻培伦纪念祠建于喻大将军诞生地内江市中央路19号。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内江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在人民公园内建立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2平方米。关内陈列珍贵文物300余件,镌刻有章炳麟撰、张大千书《喻君培伦传表》和杨庶堪撰、旦懋辛书《喻君培伦墓表》。馆前建有汉白玉纪念碑一座,通高3.31米,宽1.2米,正面书“辛亥广州起义死事黄花岗烈士喻培伦大将军纪念碑”。 纪念馆建成后,张爱萍将军欣然命笔,书写了“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 [11]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