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聲洞 語言 下載 PDF 監視 編輯 方聲洞(1886年-1911年4月27日),字子明,福建侯官縣人,清末偉大革命者,中國同盟會的首批會員。1911年方聲洞在黃花崗起義中陣亡,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建十傑之一。方聲洞出生於福州的商人家庭,家庭思想開明,兄弟姐妹及嫂嫂中共有7人赴日本留學、1人赴法國留學,其中6人都在清末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以革命家庭而傳為佳話。 方聲洞 Huong Sing-dong.jpg 出生 1886年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 逝世 1911年4月27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 政黨 中國同盟會 配偶 王穎 親屬 方振隆(祖父) 方家湜(父) 方家澍(伯父) 方君瑛(二姊) 方聲濂(四哥) 曾醒(四嫂) 方聲濤(六哥) 鄭萌(六嫂) 方君笄(八妹) 方君璧(十一妹) 曾仲鳴(十一妹夫) 方賢旭(長子) 目錄 生平 編輯 方聲洞1886年生於福建侯官縣,父親為福州富商。方聲洞幼年在福州讀私塾,後來隨父親到湖北漢口,並在漢口就讀新式學堂。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在兄長方聲濤和姐姐方君瑛之後赴日本留學,在東京成城陸軍學校學習。在校期間,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於1903年加入了拒俄義勇隊,1905年則與兄方聲濤、姊方君瑛、嫂曾醒和鄭萌參加入了剛剛由孫中山在東京創辦的中國同盟會,成為了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之一。不久後母親逝世,方聲洞返回福州治喪,並創辦書報閱覽所,宣傳革命。1906年,方聲洞再度赴日,進入千葉醫專學校學習,為的是研究化學、製造炸彈。1908年,他又到漢口與王穎結婚,婚後又與妻子同赴日本學醫,決心「自辦醫院,專為貧苦產婦」,並介紹其妻加入同盟會。在日本期間,方聲洞負責往返中日之間聯絡黨人、秘密運送軍火,還當選為中國留學生總代表、福建同鄉會議事部長、同盟會福建支部部長等職。1911年春一度在日本接任同盟會十四支部部長一職。黃興去香港準備在廣州起義。不久從香港急電,命方聲洞火速回國運送軍火。走的那天,獨生子滿周歲,全家三口拍了一張臨別紀念照片,這一去竟成永訣。 2月,方聲洞、方君瑛、曾醒和許多青年把彈藥綁在身上運進廣州,以極大的愛國熱忱投入緊張的起義準備工作。方聲洞、方君瑛等人利用空隙時間合影留念,並給家人分別寫了訣別信。1911年3月28日到達廣州準備參加廣州起義。起義爆發前一天,他分別給父母與妻子留下絕命書。4月27日下午5時30分起義爆發,方聲洞在黃興率領下由小東營5號指揮部出發向兩廣總督署發起進攻,因為在總督署沒有尋找到總督張鳴岐,又隨軍離開督署,出南大門準備和革命軍的防營接應,但到達雙門底與防營相遇後,由於防營指揮官溫帶雄左臂上沒有戴白布加上語言又不通而被方聲洞誤認作敵人開槍擊斃,防營見狀立刻反擊,方聲洞身中七彈而死,時年25歲,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身後 編輯 黃花崗起義事後,潘達微收葬方聲洞與其他戰死的革命者遺體,並葬於黃花崗。黃興在起義後的報告中稱方聲洞「以如花之年,勇於赴戰」。1918年,方聲洞的兄長,時任滇軍師長的方聲濤募款修七十二烈士墓,1921年,又在墓地建成紀功坊、墓亭。[1] 方聲洞的故居已於1992年5月發現,位置在福州內九彩巷16號。後經鼓樓區人民政府審批,已被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庭 編輯 方聲洞的家庭為福州的富商家族,其祖父方振隆是福州布政司的幕僚,父親為方家湜shí,伯父為方家澍shù。方家澍曾任浙江秀水縣令。方家湜(方址亭)先協助方家澍處理政務,後來到湖北漢口經營公信存轉運公司,承辦轉運業務,自任經理,時常往來京廣各地,思想比較開明,供子女、兒媳念「洋學堂」,並陸續把他們送往日本留學。 方聲洞共有兄弟4人,姐妹7人,方聲洞排行第七。其二姊方君瑛、四嫂曾醒、六兄方聲濤、六嫂鄭萌、其妻王穎及八妹方君笄jī都先後赴日本留學,前五人還與方聲洞一樣加入了同盟會,一家有6個革命黨人,被傳為佳話,十一妹方君璧是旅法的著名畫家,其夫為曾仲鳴,1939年在河內遇刺。 1908年,方聲洞回國同王穎在漢口完婚。10天以後,兩人一同去日本,方聲洞繼續醫學學業,王穎不久也進入千葉學校讀婦產科。1909年,方聲洞之妻王穎產下一子,名叫方賢旭。[2][3]方賢旭11歲那年,被母親送到法國讀書,由七姑方君瑛和十一姑方君璧照料讀了小學、中學,又念了一年醫科。1933年-1937年在法國完成土木工程本科,回國後在上海工作。1956年調到北京外交學院任法語教師。方賢旭與第一位夫人王靄芬是在留法時結識,婚後育有一女方思霙yīng。王靄芬1949年赴台。方賢旭第二位夫人劉淑芳,1926年出生,女高音歌唱家,二人1972年結婚。方賢旭是第六屆(1983-88)民革中央委員、外交學院法語副教授,1961、1964年連任外交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1982年、1984年任外交學院第一屆、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1981年10月12日在《人民日報》發表《辛亥英豪 萬古留芳——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等文章。1999年3月去世,享年9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承認方聲洞為革命烈士,每月補助烈士遺孀王穎生活用費100多元人民幣,直到1977年12月王穎逝世。王穎、方賢旭多次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4] 絕命書 編輯 方聲洞在黃花崗起義前分別留絕命書給父母和妻子。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 為四萬萬同胞求幸福,以盡國民之責任,……刻吾為大義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無憾矣。 ” 參見 編輯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方聲洞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方声洞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福建省志·人物誌 閩侯縣誌,方志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2-636-4 方賢旭:「辛亥英豪 萬古留芳——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人民日報》1981年10月12日 最後一次編輯於 14 天前由 Ohtashinichiro 相關頁面 林觉民 中華民國建國烈士 方聲濤 方君瑛 方君瑛 語言 下載 PDF 監視 編輯 方君瑛(1884年-1923年),字潤如,福建侯官縣人,清末民初的女革命家。她是中國同盟會的會員,曾留學日本和法國,在清末時主張暴力革命,負責組織刺殺行動,辛亥革命後從事過教育事業,後因意志消沉而自殺於上海。方君瑛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家族同輩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被稱為「舉族赴義」,其中七弟方聲洞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Fang Junying.jpg 生平 編輯 方君瑛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初三出生在福建侯官縣南通鎮方莊,即今天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境內,兄弟姐妹共有11人,她排行第二。其父親方家湜為福州商人,後來到湖北漢口經營公信存轉運公司,家庭思想比較開明。1901年,在伯父方家澍資助下,方君瑛同寡居的四嫂曾醒(異母兄方聲濂之妻)、孤侄方賢俶(曾醒的兒子)、六弟方聲濤、六弟媳鄭萌、七弟方聲洞一同赴日本,並在日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期間,方君瑛主張暴力革命和暗殺行動,被譽為「智深勇沉可屬大事」,曾擔任同盟會實行部部長,負責組織暗殺行動,部內成員有吳玉章、黃復生、喻培倫、黎仲實和曾醒等人。她還同秋瑾、陳擷英等女革命黨人在橫濱的黃興組織的秘密製造炸藥的機關中學習。方君瑛也主張「力學救國」,於1907年考入日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並於1911年2月畢業。在學期間,她還參與製造炸藥,併到香港接應去北京暗殺攝政王載灃的喻培倫、黃復生、黎仲實、汪精衛、陳璧君等人。汪精衛等人被捕後又返回日本。廣州起義前夕,方君瑛到達香港,並扮成孝婦從香港偷運軍火至廣州供給革命軍。起義失敗後,因為七弟方聲洞陣亡,方君瑛又到日本接方聲洞的妻子回漢口的家中。[1] 辛亥革命勝利後,1912年,方君瑛攜弟妹們回到福州,她不願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一職,只同意擔任福建女子師範學校校長。1912年下半年又帶十一妹方君璧、四弟妹曾醒、曾醒之子方賢叔以及弟弟曾仲鳴到法國留學。1915年,方君瑛在聽說袁世凱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後,就回國欲加以阻止,回國後又逢父親去世,在家治喪之後便攜帶妹妹方君琦再赴法國。1921年秋,她在法國波爾多大學修完數學課程,獲得碩士學位,成為第一位在法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女性,並在大學中執教[2][3]。在法國期間她曾遭遇車禍而腦震盪,有資料稱此時她的精神變得不太正常。[1][4][5] 1922年12月,方君瑛回到中國。當時汪精衛等人正在廣州籌辦執信學校,想邀請她前往,但當時陳炯明又在廣東發動六一六事變,廣東局勢混亂,方君瑛只能滯留上海。期間,她還婉拒了陳嘉庚的集美學校任教的邀請。此時她有感於社會腐敗等問題,意志變得十分消沉。1923年6月12日,方君瑛在上海的寓所內吞服大量嗎啡自殺,並於14日因搶救無效而逝世。遺書中稱「為國事累卵,民苦倒懸,而同志泄沓弗振,社會尤腐敗之極,自恨不能力濟,只有死耳。」[1][4] 與汪精衛的關係傳聞 編輯 野史傳稱方君瑛和汪精衛有戀愛關係,二者雖沒有結婚,但卻有婚外戀情,這引發汪精衛夫人陳璧君的嫉妒與氣憤,方君瑛回國後,陳璧君曾當場責罵方君瑛,導致了方君瑛的自殺。[5][6] 此說法為方君瑛妹妹方君璧及汪陳兩家後人所痛斥。[7] 參考文獻 編輯 閩侯縣誌,方志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2-636-4 方君瑛. 汪精衛網站. [2018-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8) (中文). Sue Wiles. 方君瑛. M.E. Sharpe. 1998: 36. ISBN 0765618273, 9780765618276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英語). 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中國中央電視台,汪精衛的地下情人方君瑛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7-08. 程舒偉,鄭瑞蜂,《墮落政客的婚姻悲歌:汪精衛與陳璧君》 http://books.sina.com/bg/funny/talent/20110129/185231595.html%7C"汪氏後人駁斥傳言:汪精衛"婚外戀情"真相[永久失效連結]" 曾醒 中國女政治人 語言 下載 PDF 監視 編輯 曾醒(1882年-1954年),籍貫福建福州,是中國同盟會早期的女性會員,國民黨一大時擔任婦女部長,抗日戰爭時在汪兆銘政權中擔任過監察委員。丈夫為方聲濂,其弟為曾仲鳴。 生平 編輯 曾醒的丈夫是福州方家的方聲濂,早年病逝,曾醒因而守寡,並隨方家的方君瑛、方聲濤、方聲洞等赴日留學並加入同盟會。清末曾隨汪精衛等到北京謀刺攝政王載灃。辛亥革命後,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任命為婦女部長。她曾擔任福建女子師範學校監學、廣州執信女學校校長,1912年又到法國留學。她也參加過不少婦女運動,並在1924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當天在廣州與何香凝一起發表保護婦女權利的演說。 其弟為曾仲鳴,同時也是方家第十一女方君璧的丈夫,後跟隨汪精衛,被戴笠部下誤認為汪精衛而刺殺。 1939年9月,曾醒參加汪精衛政權舉辦的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汪兆銘政權中擔任過監察委員的職務。[1][2][3][4] 參考文獻 編輯 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劉寧元,解放初期北平的婦女工作,《北京黨史》,2001年02期 中國共產黨婦女部關於中國婦女運動的報告(節選),1924年6月24日 閩侯縣誌,方志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2-636-4 最後一次編輯於 1 個月前由 黃海禺君 方聲濤 語言 下載 PDF 監視 編輯 方聲濤(1885年-1934年7月4日),字韻松,中國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人,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1] 方聲濤 方聲濤 籍貫 福建侯官 出生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 逝世 中華民國上海市 生平 編輯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學日本,入東京振武學校習陸軍。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歸國後任雲南講武堂教官,其學生包括朱德等人。後來還曾任廣西兵備處會辦等職。1913年「二次革命」中,在江西參加討袁,任李烈鈞部旅長。1915年底赴雲南,任護國軍第二軍(軍長李烈鈞)第二梯團團長,入廣東驅逐龍濟光,任駐粵滇軍第四師師長,駐廣州及附近地區。[1] 1917年7月護法戰爭中,被孫中山任命為廣州衛戍司令,其間接納了為逃避李厚基的迫害而離開福建的鄭祖蔭。10月隨李烈鈞率滇軍入閩,任第六軍軍長,代理總指揮。在詔安、東山、永春、仙遊等地組織福建靖國軍,與潮州的陳炯明產生矛盾。1919年因靖國軍杜起雲旅兵變,赴上海。1923年回福建,在大田自任福建民軍總司令。1924年9月,赴廣東韶關,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謀長。1926年北伐中,方聲濤派吳澍到上海勸說北洋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反正。1927年任福建政務委員會委員、代主席。1932年十九路軍入閩改組政府,方入福州湧泉寺出家。[1] 1934年7月4日,方聲濤因敗血症病逝於上海。[1] 家庭 編輯 其同輩家人中一共有6人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方聲濤的七弟方聲洞亦為知名清末政治人物,參加了黃花崗起義,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1] 參考文獻 編輯 胡健國,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1年 最後一次編輯於 4 個月前由 94rain 相關頁面 唐繼堯 方声洞 但懋辛 Wikipedia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頁面內容均以 CC BY-SA 3.0 條款授權。 隱私政策使用條款桌面版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