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岳 黎元洪任岳为长江各军参谋长,率师东下,连克沿江各城。 10月下旬抵九江,迅速组建了驻浔军政府,与武昌遥相呼应。岳乘扁舟直上清廷援鄂徘徊浔阳江上的两艘军靓,陈述识厉害,说服了归顺。接着率浔军司令黄焕章直捣安庆,
辛亥革命先驱黎宗岳 2019-04-20 11:11:40 来源:黎志宙 审核:黎国强 打印 转发 字号:T 佐坝乡金碧岭的茅山上,埋葬了一位辛亥革命的先驱——黎宗岳烈士。黎宗岳,字嵩祝,号甫,1876年3月11日出生于今佐坝乡河西山南麓金碧岭的一个三代贫儒家庭。 黎宗岳少年随祖父黎兆相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岳善文会诗,工书法, 19岁时肄业于安庆敬敷书院。 1898年,时值光绪帝变法维新,诏令诸生上书言事,岳胸怀抱负,写下了一篇洋洋数万字的奏议书,陈述治乱护国之理念,深获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赞赏。后因宫廷政变,议未施行。 1902年(光绪28年),岳因乡试犯了时忌,只中付举,因此只委了一个内部各中书的闲职在京。其时,肃亲王善耆慕其才,力荐岳为六品警官兼探访局长。岳力图革新,逐邀同仁,创国报馆于京师,以开通风气、扶正祛邪为理念。后朝廷以参加废君主政体之请愿活动为罪名,把他革职回家。 34岁时,岳认为强国之本应以创办实业为先,于是赴上海筹办企业,暗与宋教仁、吴禄贞等密商救国之计,并为武装起义积极准备。在上海不到两年,通过各种渠道集资,终办起了拥有两百万资本的国产公司。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前夕,黎元洪因无钱发饷和购买兵器,遂找黎宗岳赴鄂商定从国产公司借来一笔巨款,解决了军需不足的困难。起义胜利后,黎元洪任岳为长江各军参谋长,率师东下,连克沿江各城。 10月下旬抵九江,迅速组建了驻浔军政府,与武昌遥相呼应。岳乘扁舟直上清廷援鄂徘徊浔阳江上的两艘军靓,陈述识厉害,说服了归顺。接着率浔军司令黄焕章直捣安庆,安徽巡抚朱家宝带队卫营迎降。安庆光复后,岳又率偏师沿江而下。 数日后,南京光复,岳又挥军西上,刚到芜湖,得悉安庆发生内讧,都督王天培被赶走,朱家宝接任后,又与浔军黄焕章产生矛盾,最后被胡万泰将黄焕章赶走。于是黎宗岳毅然驻军大通,组织皖南军政府,先后收复徽州宁国等皖南各地,加紧组织和训练新军,准备北战。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电令岳仍驻大通,都督皖南军务。月后因胡万泰唆使孙毓筠率军攻大通,岳不忍同室操戈,有伤共和,遂解甲北上京师,继而奔驰于大江南北,沪汉之间,组织共和党,为首领之一。又因对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暗杀宋教仁等行径,极为不满,不时议论其非,而遭到袁的监禁。后经议员的保释,复去上海,武汉,创办华年人寿保险公司,粤汉铁路公司,九江电灯公司等民族企业。 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以岳不附己,通令缉拿,是时黎元洪亦被软禁,岳出于义愤,决心反袁,保护辛亥革命成果,便秘密潜入武汉,联络同仁组织共和军,拟北伐讨袁。但因在密室中试制炸弹,误解其机,不幸炸伤,经抢救无效身亡,时年40岁。各省志士,惊闻此讯,皆叹息流泪。死后仅数日,袁世凯垮台,黎元洪继民国大总统后,特对黎宗岳进行隆重奖恤,以表彰其首倡共和革命之功。 作者:吴汉亮 宗岳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黎宗岳(1876——1915),字嵩祝,名堃甫,安徽省宿松县新兴乡金碧村人。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时随祖父读书,聪颖过人,善为文,工书法。17岁入邑庠,19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庆敬敷书院。当戊戌变法的时候,宗岳年仅22岁,写出数万言的“奏议书”,向朝廷陈述治国的道理,以及应兴应革的大事,深获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赞赏。 中文名黎宗岳别 名字嵩祝,名堃甫出生日期1876逝世日期1915 目录 1 简介 2 武昌起义 简介编辑 26岁考取优贡,27岁中副举,进京捐一个“内阁中书”闲职。后来得到肃亲王的赏识,提拔他为六品警官兼探访局长,当时国家多事,有志之士,倾向革命,纷纷建立秘密组织,旨在推翻清廷,朝廷屡命探访局罗织罪名,陷害革命志士。黎宗岳对此不满,便邀集同仁,在京城创办国报馆,以疏通风气,开化人心,因而遭到权贵妒忌,被革职回家。 34岁时,宣统继位,黎宗岳到武汉与黎元洪面晤,提出“国家当务之急,应以创办实业为先”的主张,并亲赴上海筹办企业,暗中与宋教仁、吴禄贞等秘密联系准备武昌起义,不到两年时间,他办起了拥有股本100余万元的“国产公司”。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宗岳筹措巨款,解决了革命军补给不足的困难。 武昌起义编辑 武昌起义后,黎宗岳被任命为长江各军参谋长,指挥东下,连克沿江各城,十月下旬占领九江,迅速成立了驻浔“军政府”,与武汉遥相呼应。当时清廷两艘军舰徘徊于浔阳江面,同僚主张炮击,宗岳不同意,独自乘舟登舰,晓以大义,陈其利害,不费一兵一弹,使两舰官兵欣然归顺。紧接着,他率领浔军司令黄焕章攻占安徽省城安庆,迫使朱家宝放弃安徽都督的职位。浔军遂驻扎安庆拒绝增援南京,并在安庆城中大肆抢劫,击杀同盟会安徽主盟人吴旸谷。 1912年1月,清廷退位,民国成立,黎宗岳任大通军政分府都督。4月,南京政府命令各地取消军政分府,黎宗岳拒绝执行命令,安徽都督柏文蔚命胡万泰出兵大通,击败黎宗岳,实现了安徽省政的统一。 黎宗岳在北京参加组建“共和党”,力主民主共和,痛斥袁世凯阴谋篡国、暗杀宋教仁等非法行径,因而遭到监禁,后经议会联名保释。他复去上海、武汉经营实业,创办“华年人寿保险公司”、“粤汉铁路公司”、“九江电灯公司”等民族企业。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黎宗岳在武汉集合同志,组织“共和军”,准备北伐讨袁,计议甫定,因监制炸弹失事,不幸炸伤,经抢救无效,逝年39岁,数日后,袁世凯垮台,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特对黎宗岳从优褒恤,表彰其同建共和之功,各省志士纷纷致电哀悼。遗体归葬故里茅家山。 黎宗岳,生平智谋出众,胆略过人,孜孜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志在发展民族经济,推翻专制,组建共和。 [1] 参考资料 1. 黎宗岳 .安庆党史网[引用日期2015-01-23] 辛亥革命時的悲劇英雄黎宗岳 2017-01-14 由 黃復彩 發表于歷史 在整個辛亥革命史上,黎宗岳算不得什麼標杆性人物,但在大通的歷史上,卻是一個分量很重的人物。說起大通的歷史,黎阿宗岳又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暴發,黎宗岳在先後收復九江、安慶後,奉命率領潯軍東進先鋒隊沿江東下,其最終的目的是攻克南京。11月14日,黎宗岳率部佔領了江東重鎮大通。他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大通是他東進的重要驛站,又是他悲劇開始的地方。 黎宗岳佔領大通後,並沒有順江東下,直取南京,而是在和悅洲的三街十三巷駐紮下來,並且,這一呆就是半年。在此期間,黎宗岳在大通建立臨時軍政府,接管了清廷設在大通的鹽務局,又接着收復石台、屯溪等地,從而包括大通在內的皖南大片地區的稅收均在國民革命軍的掌控之下。雖然如此,黎宗岳也許並沒有打算在大通久留,畢竟,收復南京是他此行的最終目的,也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重要的表現。但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黎宗岳原先的計劃,也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根本改變。 黎宗岳部順江而下收復大通後,被潯軍佔領的皖省首府安慶出現政治真空。在此局勢下,駐安慶潯軍發生內亂,一些軍人藉口軍糧不足,開始在市內大肆搶劫,他們燒毀府庫,槍殺貧民,安慶市面一片恐慌。 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知道這次潯軍暴亂的真正原因。解鈴還需系鈴人,潯軍的內亂,仍須由潯軍自己平治。於是,安慶各界電請駐大通的潯軍首領黎宗岳,希望他能擔任皖省大都督,以平定安慶城內紛亂的局勢。或許正是這份電報,讓黎宗岳亂了方寸,一個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年輕將領,他的頭腦里或許並沒有太多的幻想,但現在,當他連連克城,軍功卓著,在一片擁戴的呼聲中,他開始酗酗然了,開始有想法了。 會是這樣嗎? 黎宗岳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善為文,工書法」。十七歲入縣學,兩年後考入安慶當時的最高學府敬敷書院,也算是受過高等教育了。1898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康梁變法,即戊戌變法。但很快,變法遭到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一年九月,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康梁流亡日本,譚嗣同被推上斷頭台。 也許是這次變法以及變法的失敗,讓黎宗岳意識到,革命需要錢糧,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1910年,黎宗岳順江而下,遠赴上海,開始了他實業救國的嘗試。然而黎宗岳武力推翻清政府的念頭並沒有死滅,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黎宗岳將一大筆款子派人送到武昌。鑒於此,武昌起義後,黎宗岳被任命為長江防備參謀長。這是他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開始。他所須要的是更加完美的表演。 顯然,黎宗岳並非一個草莽英雄,他有勇有謀,思路清晰,有一事為證。當初他順利拿下九江後,下一目標是皖省首府安慶。當時,安徽巡撫朱家寶依靠江上的兩艘軍艦,準備與自九江而下的黎宗岳魚死網破。東進遭遇阻遏,在其他將領力主用大炮轟擊軍艦的呼聲中,黎宗岳冷靜思索後予以否定。正巧其中的一艘軍艦上有他一個遠房親戚,於是,他以探親為名,獨自乘舟登上清廷的軍艦,終於不費一槍一炮,成功策反,從而迫使朱家寶放棄抵抗,讓出城池。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有謀,成熟老道的黎宗岳,在光復大通後竟犯下小兒科的錯誤。在「乃允擔任」皖省大都督時,他不可能不明白,「皖省大都督」的頭銜是需要任命的,「安慶各界」並非國民政府,這是規則,也是常識。安慶亂相整治完畢,他理應繼續東進,收復南京,但他卻在大通長住了下來,這一住就達半年,直到後來被柏文蔚的大炮轟出和悅洲。 我只是一個作家,即使我曾寫過長篇歷史小說《梁武帝》,也不能說明我對歷史或歷史人物有太多興趣。但是,幾年來,黎宗岳一直像一個影子追隨在我的左右。我承認,我習慣以作家的思維來觀察和分析一切人物,包括已作煙雲的歷史人物。我一直在想,黎宗岳為什麼會在大通滯留那麼長的時間,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為什麼會犯小兒科的錯誤,以致落得一個兵敗大通,落荒而逃的下場? 去年五月,我在合肥遇見我的一位宗親,我們之所以有共同話題,是因為他在年輕時也曾做過文學夢。那天晚上我們喝着酒,他再次向我說起一個寫作計劃。這是他第N次向我說他的寫作計劃了,說了二十年了,但他卻一次也沒有將他的計劃付於行動。像每次一樣,我耐心地聽他講述他的故事。又是一個愛情傳奇,這一次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將軍,但他卻不幸愛上一個小家碧玉,結局是悲慘的,因為愛情,將軍葬送了一切,當然也包括愛情。 這位宗親的故事的主人翁並不是黎宗岳,但他的敘述,卻讓我長久以來關於黎宗岳滯留大通的迷雲有了新的破解:導致黎宗岳悲劇的原因只有一個,在和悅洲,他遇到一次愛情,一次他人生中刻骨銘心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愛情才能讓一個人喪失理智,讓一個人智商銳降,最終導致悲劇的產生。 事情過去幾年了,我一直不好打聽我那位宗親的寫作計劃。但我知道,即使他真的將他的故事變成文字,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愛情傳奇。但不知為什麼,自那以後,每次我去和悅洲,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百多年前的黎宗岳。他走在一條幽深的巷子裏,走在鬆軟的沙灘上,走在三道街光滑的石板路上。江風習習,水光搖曳,板划子剪開無聲的江水駛向對岸,夜的燈光還沒有睡去,天主堂的鐘聲已經敲響,江鷗在鵲江上空嘔啞有語,醉了一夜的和悅洲開始醒來。 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沒有人真的願意將劍戟刺向熱撲撲的身軀,沒有人願意將青春和生命消耗在屠戮的沙場。和悅洲,一片安寧而充滿生機的沙洲,聞着從江上飄來的濕漉漉的水氣,黎宗岳倦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