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福建侯官县人铭被刺,1907年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胶澳租借九十九年

我觉得一个驾驶员跑到伦敦郊外农村的海军学院学几年,然后翻译一些图书回国,在翻译的种类里,故意并不翻译英国历史为何走到列强之巅的奥秘,而故意曲解达尔文主义,引入社会达尔文,害死了中国。放眼东方,不受社会达尔文影响的诸国,缓慢发展过日子,而中国历史就走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不知对否。 这是我到伦敦,回想严复在面对无数著作中,为何要选择翻译怪书给中国引导破坏的疑问。 您是一位有探究之心的学者型作家,我想探讨,福建福州本是华夏化外或者边地,为何一连出了林则徐,严复,郑孝胥等怪物?还特别忠君害民?(福州东门之内有满城旗下街压迫形同殖民地守军),为何粤人浙人(兴中会,光复会)不甘为满虏走狗,而这几位都是一贯认贼作父?与地缘有何关系? 林则徐实际是个颟找打之人(围困外国商团使节),严复将达尔文主义曲解为社会达尔文祸害中国,而郑孝胥追随宣统到长春,都是绝品。还有那个著名的托派,忠于托洛斯基。 福州文化的底蕴,是流民文化?士大夫文化? 因为我关注皖南为何连出胡适,陈独秀等。 粤地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三批次人。 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17029? 严复 (近代著名人物) 编辑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1] ,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2]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3]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严叔夏 中文名严复别 名严宗光,严又陵、严几道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854年1月8日逝世日期1921年10月27日毕业院校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职 业翻译家和教育家主要成就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复旦公学校长 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出生地福建省侯官县信 仰资产阶级思想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性 别男字又陵,后改为几道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留学英国 ▪ 学成回国 ▪ 人物逝世 2 主要成就 ▪ 海军思想 ▪ 人才培养 ▪ 教育思想 ▪ 呼吁变法 ▪ 提倡西学 ▪ 翻译理论 ▪ 赋税思想 3 人物评价 ▪ 社会总评 ▪ 名家点评 4 主要作品 5 《严复全集》 6 子孙后代 7 墓址和故居 ▪ 墓址 ▪ 故居 8 人物轶事 ▪ 与郭嵩焘的忘年交 ▪ 奖励王恺銮 9 人物传记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严复 严复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侯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留学英国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 学成回国 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1年10月8日(光绪十六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 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人物逝世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2] 主要成就编辑 海军思想 严复肖像 严复肖像(5张)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 [4] 人才培养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4] 教育思想 严复画像 严复画像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 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3] 呼吁变法 严复 严复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5] 提倡西学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5] 翻译理论 严复译著 严复译著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6] 赋税思想 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严复肖像图册的参考资料来源: [2-3] ) 人物评价编辑 社会总评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己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著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7] 名家点评 康有为评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评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毛泽东评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胡适评 胡适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李克强评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8] 郎咸平评 严复像 严复像 [3] 他最后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但老天爷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让他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思想。但是,当时甚至到如今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深邃思想,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 [2] 主要作品编辑 著作 发表所在刊物 发表时间 天演论序《论世变之亟》 《直报》 1895年 《原强》 《直报》 1895年 《辟韩》 《直报》 1895年 《救亡决论》 《直报》 1895年 翻译的著作 原文作者 发表时间 《天演论》 赫胥黎 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 亚达·斯密 1901年 《群学肄言》 斯宾塞 1903年 《群己权界论》 约翰·穆勒 1903年 《穆勒名学》 约翰·穆勒 1903年 《社会通诠》 甄克斯 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 耶方斯 1909年 [9] 《严复全集》编辑 《严复全集》 《严复全集》 [10] 《严复全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全书共11卷22册,630多万字,包含了严复的翻译、编纂、政文、序跋、诗词、信札、日记、账册、评点等类所有作品。 [10-11] 子孙后代编辑 儿子:严璩、严瓛、严琥、严璿、严玷 女儿:严瑸、严璆、严珑、严项 孙子:严侨 孙女:严倚云、严系云、严倬云、严停云 [12] 墓址和故居编辑 墓址 严复墓在福建福州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 严复墓 严复墓 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民国10年(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 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 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墓周围环境严重破坏。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2.3米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40米、高2米多的石墙,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40米,纵深42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6张) 严复故居位于福建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建筑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郎官巷的故居是严复晚年生活的地方,当时的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得知严复要从北京回福州的消息后,为其购置了该房产。严复从1920年底回到福州后就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 2003年故居修缮完毕对游人开放。 (严复故居相册参考资料来源: [2] [5] ) 人物轶事编辑 与郭嵩焘的忘年交 严复与郭嵩焘,二人年龄相差36岁,但这没有影响两人交往,两人相见后,很快就成忘年交。1878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严复及另外五名留学生给郭嵩焘拜年,郭嵩焘接待了他们,并留他们吃饭,席间,严复的谈吐引起了郭嵩焘注意。严复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堂野战筑城课上,教官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挖一个掩体,结果,中国学生挖得最慢……严复分析说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从小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的原因,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所在。他因此开始关注严复,在当天的日记中评价道:“严又陵谈最畅……其言多可听者。 ” [13] 郭嵩焘去世时,严复写了挽联: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童毛,激赏深惭羊叔子;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13] 李新宇教授说:“郭嵩焘去世了,但他影响了严复……严复后来的著作,许多地方都晃动着郭嵩焘的影子。郭嵩焘的思想没有得到播扬,却植于一个年轻朋友的心中,而在20年后生长了起来,影响了一代人。 ” [13] 奖励王恺銮 1907年,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做监督。严复到任之前,学校管理有点混乱,学生不好好学习,教员不好好教书,都把学校当成了混“功名”的地方。严复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而且力度很大,一次考试就淘汰了38人,其中就有王恺銮。但在那次大考中,王恺銮因遇到严复,不仅本来的40分变成了90分,而且受到奖励。 [14] 在题目为《张巡论》的考试结束后,严复亲自检查卷子,发现了王恺銮的那篇40分的作文。严复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兴奋得连声赞叹。他甚至没想到这里的学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阅卷先生认为答卷见解荒谬,严复却认为一点也不荒谬。看完之后,他在考卷上亲笔改动了几个字,然后让人把王恺銮叫来,仔细询问一番,给予热情的鼓励,并自掏腰包当场奖励了10块银元。那位评卷的汉文教习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走过来把考卷上的40分改成了90分。 [14] 更有意思的是,严复做完这事就去写信,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外甥女,并且写道:“可惜吾女尚小,不然,真可妻也。” [14] 人物传记编辑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盗火者严复》,李新宇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8)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6) 严复肖像 严复肖像(5)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查看全部 历史大学堂 万象大会年度创作者 百家榜创作者,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北大校长最出名是蔡元培,而最传奇和争议的却是此人 说起北大校长,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印象就冒出来“蔡元培”三个字。没错,当年北大在校长蔡元培的带领下,开创了一段辉煌的岁月,甚至很多人就此认为,蔡元培是北大的首任校长。 2017-03-15169 勇哥读史 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左宗棠在福建创建一所学校 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 1867年1月6日,福建船政学堂正式开学。第一批学员齐聚在临时学校——福州城南的定光寺内,咿咿呀呀地朗读“ABCD”——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2019-06-29169 勇哥读史 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清朝第一批到英国学习海军的人才 却翻译了一批书籍 由于严复表现非常优秀,不但取得了选用道员的资格,还被朝廷第一批选派到英国留学,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学习海军技术。 2019-04-27149 勇哥读史 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严复送给李鸿章一幅挽联 表面赞扬实际批评 李鸿章虽然很欣赏严复,但由于他不是安徽人,便没有将他安排在北洋水师舰队。严复系统学习了5年海军知识,却报国无门,只好失望地离开北洋水师学堂,转而成为了一名翻译 2019-06-1947 知识分子 国内领先的科学媒体平台 启蒙思想家严复 :一个有价值的普通人 严复先生是作者老多最尊重的一位中国人,作者所著《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的第一章就是写严复先生的,今天把这一章拿来与读者共享。几十年以后,他成了一个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非同凡响的、普通人。 2016-11-3033 1/2 辛亥革命 · 1911 革命人士 同盟会 兴中会 孙中山 ▪ 陈天华 ▪ 杨衢云 ▪ 杨鹤龄 ▪ 陈少白 ▪ 尤列 ▪ 陆皓东 华兴会 黄兴 ▪ 宋教仁 ▪ 章士钊 ▪ 刘揆一 光复会 蔡元培 ▪ 陶成章 ▪ 秋瑾 ▪ 徐锡麟 ▪ 龚宝铨 ▪ 章炳麟 ▪ 熊成基 ▪ 陈魏 共进会 张振武 ▪ 焦达峰 ▪ 孙武 ▪ 熊秉坤 ▪ 伍廷芳 文学社 蒋翊武 ▪ 刘复基 ▪ 张廷辅 ▪ 胡瑛 其他成员 邹容 ▪ 陈其美 ▪ 徐宗汉 ▪ 林觉民 ▪ 廖仲恺 ▪ 谭人凤 ▪ 林森 ▪ 唐绍仪 ▪ 咸马里 ▪ 阎锡山 ▪ 胡汉民 ▪ 赵声 ▪ 陈炯明 ▪ 郑祖荫 ▪ 蔡锷 ▪ 汪精卫 革命军 黎元洪 ▪ 吴兆麟 ▪ 何贯中 ▪ 李济深 清政府 执政皇族 光绪帝 ▪ 慈禧太后 ▪ 隆裕太后 ▪ 爱新觉罗·溥仪 ▪ 爱新觉罗·载沣 ▪ 爱新觉罗·载洵 立宪派 康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同 ▪ 严复 出洋大臣 戴鸿慈 ▪ 端方 ▪ 李盛铎 ▪ 尚其亨 ▪ 爱新觉罗·载泽 ▪ 绍英 镇压军 萨镇冰 ▪ 荫昌 ▪ 博尔济吉特·瑞澄 北洋军阀 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 徐世昌 ▪ 吴佩孚 ▪ 曹锟 ▪ 张勋 参考资料 1.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八辑)》“严复专号”, 2. 严复——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新浪福建[引用日期2013-09-20] 3. 严复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9-20] 4. 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08] 5. 严复: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图) .新浪福建[引用日期2013-09-20] 6. 房志军,陈美娟.浅论信达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6) 7. 英语翻译名家严复简介 .圣才学习网[引用日期2012-12-28] 8. 那么多名人故居,李克强为何走进严复家? .人民网.2015年04月27日14:45[引用日期2016-01-22] 9. 严复译书介绍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9-20] 10. 严复全集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0-04-14] 马勇:严复为什么没有被清廷重用? 马勇 2020-01-15 17:10 来源:《觉醒与沉沦》 字号 二十年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生涯,让严复在军界积累了巨大声望;几年来致力于大众启蒙,为公共事务发声,让严复在甲午战后那个特殊的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具有公共情怀的大知识人;而他的学识,尤其是西学素养,《天演论》“信达雅”的翻译,让严复成为知识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是人才总会被赏识,被重用。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896年8月26日),吴汝纶就如此表达了对严复的欣赏与期待:“时局日益坏烂,官于朝者,以趋跄应对,善候伺,能进取,软媚适时为贤。持清议者,则肆口妄诋諆,或刺取外国新闻,不参彼己、审强弱,居下讪上以钓声誉,窃形势,视天下之亡,仅若一缾盆之成若毁,洎然无与于其心。其贤者或读儒家言,稍解事理,而苦殊方绝域之言语文字,无从通晓;或习边事,采异俗,能言外国奇怪利害,而于吾土载籍旧闻,先圣之大经大法,下逮九流之书,百家之异说,瞑目而未尝一试,塞耳而了不一闻。是二者盖近今通弊,独执事博涉,兼能文章。学问奄有东西数万里之长,子云笔札之功,充国四夷之学,美具难并,钟于一手,求之往古,殆邈焉罕俦。窃以谓国家长此因循不用贤则已耳,如翻然求贤而登进之,舍执事其将谁属?然则执事后日之事业,正未可预限其终极。” 吴汝纶的预言很快成为事实。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97年1月27日),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特科,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类,以收实用。稍后,光绪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并责成军机处、总理衙门组织实施,以时事多艰,急需人才,诚非有破格非常之举,不足以耸外人之视听而鼓舞海内之人心。方案规定京官三品以上,外官督抚学政,都有责任各举所知,不限疆域,不论人数,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推荐至总理衙门,以非常之举招非常之才。戊戌年初,各省举荐的人才名单报至总理衙门,总计两百三十多人,严复名列其中。詹事府詹事王锡蕃在保荐书中写道:“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候选道严复,本船政驾驶学生,出洋学习,于西国典章名理之学,俱能探本溯源,精心研究,中学亦通贯群籍,著述甚富,水师情形,尤其所熟知专习,久在北洋供差,奉公之外,闭户寡合,其立品尤为章卓。” 推荐严复的并不止于王锡蕃,顺天府尹胡燏棻,据说,甚至戊戌年风头最健的张荫桓都曾出面保荐。吴汝纶告诉严复,“传闻南海张侍郎,因近日特科之诏,举执事以应,诚侍郎之爱执事。顾某以为特科徒奉行故事耳,不能得真才。得矣,亦不能用。愿执事向翔审慎,自重其才,幸勿轻于一出也”。 认同、赏识、赞美严复的不少,但不以为然、敌视、嘲笑、不屑的似乎也不少。还是吴汝纶告诉严复,“鄙意西学以新为贵,中学以古为贵。此两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其能溶中西为一冶者,独执事一人而已,其余皆偏至之诣也。似闻津中议论,不能更为异同,乃别出一说,以致其媢妒之私,曰严君之为人,能坐言而不能起行也。仆尝挫而折之,曰天下有集中西之长,而不能当大事者乎?往年严公多病,颇以病废事,近则霍然良已,身强学富识闳,救时之首选也,议者相悦以解”。 严复确实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融通中西学术的人才,但严复也确实又是一个不太拘于小节,说话比较随便,没有太多心机太多顾忌的人,因而对于体制而言,严复似乎又是一个“问题中人”,不时会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小报告”送到他上司,甚至最高层。以致光绪帝见到严复,开头第一句就问当年夏被人举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光绪帝的问话不是很严谨,当年不是严复个人因为什么事情被举报,而是因为他和几位朋友合作的《国闻报》。《国闻报》给严复带来巨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相当大的麻烦。戊戌年正月十七日(1898年2月7日),《国闻报》率先公布《总理衙门奏教案办结胶澳议租折》,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中德关于胶州湾事件发生以来的全部交涉过程,特别是最后达成胶澳租借九十九年的理由、细节。对清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中外合作利用土地的另类思考,毕竟由此解决了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某些安全问题,打消了外国资本不必要的忧虑,另一方面租借毕竟只是一个商业手续,不是割让,“略如各口租界办法,周遍以一百里为限,按岁输纳租钱,该地自主之权仍归中国”。这个协议的思路是维持中德之间的贸易顺畅进行,而又不使中国的主权以及领土完整受到更大伤害。这是一个并不是太坏的结局,否则此后中法关于广州湾的租借,中俄关于大连湾的租借,中英关于威海卫的租借等一系列后续谈判就不会沿用“胶澳租借”办法。但是,《国闻报》公布这个文件,却引起总理衙门“震怒严查”,《国闻报》所面临的“国家压力,前者已去,后者方来”,总理衙门接二连三“封禁”《国闻报》关于外交问题的言论。作为《国闻报》主笔,还在体制内的严复理所当然被牵连进去。 《国闻报》同人从容应对各方压力,对于一些不实之词,也尽量给予解释,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住来自政治高层的压力。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三日(1898年5月3日)上谕:“有人奏天津设有国闻报馆,咸谓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道员严复合股所开。本年三月间归日本人经理,而水师学生译报如故请饬查禁等语。国闻报馆如系中国人所开,不应借外人为护符。如已归日本人经理,则不应用水师学生代为译报。著王文韶查明该报馆现办情形,及道员严复有无与外人勾串之事,据实具奏。” 遵照光绪帝指示,直隶总督王文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不止一次与严复等人面谈。四月十九日(6月7日),王文韶向朝廷报告调查经过与结果:“臣尊即檄饬津海关道李珉琛密查去后,此据禀复称:二十三年九月,天津紫竹林租界地面设有国闻报馆,系闽广人所开。今年三月,见报端有日本明治年月,询知该馆因报纸销行不广,资本折阅,售与日人。复函致日本驻津领事郑永昌,询问国闻报馆果否系日本人经理,并接自何人之手。旋据函复,前国闻报馆主李志成福建人,因亏本歇业,曾于中历本年三月初六日,出盘售与鄙国士人西村博接办,自行经理,已据禀明有案,即于是日在报端刊布告白,兼列鄙国年月字样等语。查该领事所称,前开国闻报馆者,系闽人李志成,今年三月接开者,系日人西村博,自行经理,皆确有主名,不言另有人合股。道员严复素日讲究西学,偶以论说登报则有之,合股之说,即或因此而起,实未闻有勾串情事。至水师学生带代为译报一节,查水师学堂学生,遇有西报,皆当翻译,原以备考校而资练习。有足广见闻者,间亦付之报馆。或报馆人自向索取登入,尚非受雇代为译报,其刻载姓名,亦系报馆常例。将各等情查悉,具禀前来,臣复查无异。窃见迩来报馆林立,指摘时政,放言罔忌,措词多失体要。《国闻报》所登严复议论,亦时蹈此失。盖该道曩年游历泰西,熟谙洋务,狃其书生之见,欲以危言耸论,惊动当世,以冀力振时局,其心尚属无他。今该道被参报馆合股,及与外人勾串各节,既查无其事,应仰恳天恩,免其置议。臣仍谕饬严复并学堂学生等,嗣后不得再有只字附登馆报,以自取戾。”读王文韶这段报告,可以体会对严复的爱惜、保护,但也能隐约感到严复尽管没有实质性的问题,但也总是有一些小把柄、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小把柄对严复构成一点小小的影响,比如故事不断,传闻不停。但是毕竟严复思想、学识、才华、能力出众,赏识者亦多,因而也并没有因为那些闲言碎语过于耽搁其政治前程。七月十三日(8月29日),少詹事王锡蕃保荐严复为“通达时务之才”,建议清廷量才器使。七月十九日(9月4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奉谕通知“北洋差委候补道严复”来京“预备召见”,严复启程进京时间“即在不日间”。 获得皇帝召见,对严复来说是莫大荣耀。七月二十二日(9月7日),严复在赴京前夕不无得意写信告诉四弟观澜:“明日即须晋京预备召见,本属无闲作答,继念事有关系,此时若不直告尽言,日后必为吾弟所怪怨,故不得已百忙中作此回信。句句是真,惟吾弟亮察而已。” 七月二十三日(9月8日),严复乘火车从天津抵达北京。当天下午,严复前往郑孝胥寓所拜访。夜,两人详谈,郑孝胥对严复随身带来的《拟上皇帝书》赞口不绝,以为“文词深隽,诚雅才也”。 又过了几天,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严复“蒙恩召见乾清宫,垂询办理海军并开办学堂事,甚为详悉”。据《国闻报》稍后发布的消息,光绪帝与严复的对话如次: 上问:“本年夏,有人参汝在天津国闻报馆主笔,其中议论可都是汝的笔墨乎?汝近来尚在国闻报馆主笔否?” 严对曰:“臣非该馆主笔,不过时有议论,交于该馆登报耳。” 上又问:“汝所上报之文,其中得意文章有几篇?” 严对曰:“无甚得意者。独本年正月间有《拟上皇帝书》一篇,其文颇长,当时分作六七次登报,不知曾蒙御览否?” 上云:“他们没有呈上来。汝可录一通进来,朕急欲观之。” 严对曰:“臣当时是望皇上变法自强,故书中多此种语,今皇上圣明,业已见之行事,臣之言论已同赘旒。” 上曰:“不妨。汝可缮写上来。但书中大意是要变什么法?” 严对曰:“大意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对严复这段解释,光绪帝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 此外闻垂问事甚多,约奏对三刻钟之久。严复既退,遂回寓,将春间登报稿本抓紧修缮,以备进呈,想日内已经御览矣。 《拟上皇帝书》可能并没有进呈。因为在严复乾清宫召见第二天,风云突变,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据严璩说,“德宗命抄一份呈览,未及进而政变作,孝钦后垂帘听政。府君即日出都返津。” 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变革因一个意外而中止,严复也因此断绝了在政治上更进一步的可能。而且,由于他与维新党人的密切关系,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大致相同,与六君子中的林旭等人还有一层复杂的人际关系,因而使严复对于戊戌年秋天的政治逆转始终转不过弯来。他哭林旭的长诗,不仅抒发了他对林旭的惋惜与怀念,而且隐晦探究戊戌政治变革的利弊得失及其失败原因: 相见及长别,都来几昼昏。 池荷清逭暑,丛桂远招魂。 投分欣倾盖,湛冤痛覆盆。 不成扶耎弱,直是构恩怨。 忆昨皇临极,殷忧国命屯。 侧身求辅弼,痛哭为黎元。 大业方鸿造,奇才各骏犇。 明堂收杞梓,列辟贡玙璠。 岂谓资群策,翻成罪莠言! 衅诚基近习,祸已及亲尊。 惝恍移宫狱,呜呼养士恩。 人情方翕訾,天意与偏反。 夫子南州彦,当时士论存。 一枝翘国秀,山峡倒词源。 荐剡能为鹗,雄图欲化鲲。 杨谭同御席,江郑尽华轩。 卿月辉东壁,郎星列并垣。 英奇相搘柱,契合互攀援。 重译风皆耸,中兴势已吞。 忽惊啼晚鴂,容易刈芳荪。 古有身临穴,今无市举幡。 血应漂地轴,精定叫天阍。 犹有深闺妇,来从积德门。 抚弦哀寡鹄,分镜泣孤鸳。 加剑恩牵犬,争权遇僓豚。 空闻矜庶狱,不得见传爰。 投畀宁无日,群昏自不论。 浮休齐得丧,忧患塞乾坤。 上帝高难问,中情久弗谖。 诗篇同乘杌,异代得根原。 莫更秦头责,休将朕舌扪。 横流看处处,只合老邱樊。 从甲午年“世变之亟”开始“辟韩”、“原强”,寻找中国富强之路,进而思想启蒙,传播进化论,推动并积极介入维新运动。短短几年,严复走完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变迁过程,救亡,富强,还是启蒙;如何在救亡与启蒙中寻找平衡,既不要让救亡压倒启蒙,也不要因启蒙而耽搁救亡,成为严复思考的题目,也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历史题目。 (本文摘自马勇著《觉醒与沉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