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雲南華寧縣寧州鎮人。善黄庭坚书法,雄伟有力 清末民初政治家。 獲安徽諮議局推舉為安徽都督。煥章部(「潯軍」)兵變,朱家寶被迫逃亡

朱家宝 (清朝安徽巡抚) 编辑 朱家宝(1860年~1923年)字经田。华宁县宁州镇人。官至安徽、吉林巡抚,光绪十八年进士。 中文名朱家宝出生日期1860年逝世日期1923年字经田籍 贯华宁县宁州镇官 职安徽、吉林巡抚 目录 1 简介 2 个人履历 3 文学评价 4 人物趣事 简介编辑 坚忍伉直,一以洁清自励。善黄庭坚书法,雄伟有力。《桐城马其昶撰墓志铭》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再授礼部祭司,后历任直隶平乡、新城、南和知县。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所赏识,被袁推为“近畿循吏第一”,升保定知府,被派往日本考察政务, 朱家宝 朱家宝 回国后升江苏按察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荐为吉林巡抚,未赴任,三十三年(1907年)安庆起义后移任安徽巡抚。1908年11月镇压了马炮营起义。 个人履历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后,浙、苏等省宣告独立。安徽革命党人为地方治安计,促朱家宝宣布独立,他顽固地拒绝说:“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诸君勿复多言。”后来,袁世凯派人密电朱家宝“宜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垫书生成见,贻误大局”,朱顿会袁意,态度翻然改变,遂于11月8日宣告安徽独立,被推为安徽都督。次日,在皖之赣军黄焕章部围攻都督府迫饷,朱家宝逾墙而出,缒城逃走。 朱家宝墨迹 朱家宝墨迹 1913年1月任参议院议员;12月任政治会议议员。1914年2月被袁世凯任命为直隶民政长兼都督;5月,改任直隶巡按使加将军衔。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夕,他给袁上“奏折”,称“奏请皇帝陛下圣鉴”,袁称帝后受封一等伯。1916年7月,被段祺瑞内阁命为直隶省长兼督军。1917年7月,赞助张勋复辟,授民政尚书。复辟失败后逃亡日本。1918年10月返天津寓居。 文学评价编辑 朱家宝工书法,取法黄庭坚,深得黄体精神,堪称清末大家;著有《海藏园序》、《廷尉天下之平论》等。 人物趣事编辑 直隶省长朱家宝是积极响应张勋复辟的地方大员之一,他原本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写得一手好书法。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这位安徽巡抚迫于形势而“反正”,谁知革命党却不许他革命,结果这位自封的安徽督军只好趁夜缒城逃走。这一次,他听说自己被封为民政部尚书后,心情十分激动,不但命全城挂上龙旗,自己还命人在大堂上摆起香案,望阙谢恩,行三拜九叩大礼。  朱家宝行完礼后,由于久疏跪拜,竟至于起不来,最后还是靠身边的兵丁将之掖起。回家后,朱家宝为防止届时觐见时失仪,特意每晚练习跪拜,直至膝腿酸软为止。没想还不到三天,他便被段祺瑞的讨逆军逼出了督军衙门,天津也重新挂上了五色旗。这下好,朱家宝尚书没有做成,直隶省长也丢了,恨得他直骂:“共和误我,复辟亦误我!” 朱家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朱家寶 朱家寶 安徽巡撫 籍貫 雲南華寧縣寧州鎮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經田、金田 號墨農 出生 大清大清咸豐十年 1860年 逝世 中國中華民國民國十二年 1923年 天津 親屬 (子)朱綸 著作 《海藏園序》 《廷尉天下之平論》 朱家寶 朱家寶(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經田,一字金田,號墨農。雲南華寧縣寧州鎮人。清末民初政治家。 生平 朱家寶16歲中秀才,光緒五年(1879年)19歲時中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平鄉縣知縣,署新城縣、南和縣,改雄縣,升知州、知府、道尹、江蘇按察使。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吉林巡撫。翌年,調安徽巡撫。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朱家寶在革命大勢下宣布安徽獨立,獲安徽諮議局推舉為安徽都督。煥章部(「潯軍」)兵變,朱家寶被迫逃亡。其後歷任倉場總不久黃督、參議院議員、政治會議議員。民國三年(1914年)2月, 任直隷民政長、署直隷都督。6月,改直隷將軍。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獲封為一等伯爵。次年袁世凱病逝,朱家寶退職。 民國六年(1917年)7月,張勳假借調停府院之爭,率辮軍入京,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任朱家寶為民政部尚書,張勳被段祺瑞打敗後,朱家寶流亡日本,同年10月歸國移居天津。 民國十二年(1923年)9月5日他在天津病逝。享年64歲。 參考文獻 來新夏. 北洋軍閥史 下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 ISBN 7-310-01517-7.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劉壽林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外部連結 朱家寶 中研院史語所   大清 前任: - 吉林巡撫 1907-1908 繼任: 陳昭常 前任: 馮煦 安徽巡撫 1908-1911 繼任: -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前任: 趙秉鈞 直隷都督(署理) 1914年2月 - 6月 繼任: (改稱將軍) 前任: (直隷都督) 直隷將軍 1914年6月 - 1916年7月 繼任: (改稱督軍) 前任: (直隷將軍) 直隷督軍 1916年7月 - 9月 繼任: 曹錕   大清(張勳復辟) 前任: (創設) 民政部尚書 1917年7月 繼任: (廢止) [顯示]閱論編 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試金榜 [顯示]閱論編 河北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分類:1860年出生1923年逝世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直隸都督清朝庶吉士清朝平鄉縣知縣清朝直隸新城縣知縣清朝南和縣知縣清朝雄縣知縣清朝安徽巡撫清朝江蘇按察使清朝吉林巡撫中華民國直隸省省長政治會議議員華寧人朱姓清朝民政部尚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