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永建(1870—1965),出生于上海日本士官学校李宗仁、白崇禧等均为其学生,钮永建因此成为新桂系长期所倚重的党国元老。10月11日抵上海,正值武昌起义,上海中部同盟会总会亟谋江浙各地起而响应。11月1日,钮永建参加陈其美、李平书、吴馨、叶惠钧等人的集会,决定“上海先动,苏杭应之”。革命军全权代表伍廷芳的军事参赞,参与南北议和
鈕永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鈕永建 鈕永建.jpg 個人資料 字 惕生 出生 1870年3月9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馬橋鎮俞塘 逝世 1965年12月23日(95歲) 美國紐約 國籍 中華民國 職業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鈕永建(1870年3月9日-1965年12月23日),字惕生,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馬橋鎮俞塘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最新支那要人傳》中的鈕永建照片 目錄 1 生平 1.1 革命派的活動 1.2 在中國國民黨的活動 1.3 國民政府的活動 2 參考文獻 生平 革命派的活動 1889年20歳中秀才,到江蔭南菁書院學習。其間,與吳稚暉交好。1892年南菁書院學生與江蔭縣知縣發生紛爭,鈕永建、吳稚暉退學,轉入上海正經書院。1894年江南恩科鄉試合格。其後轉而從軍,1895年入湖北武備學堂。在此4年中,接受德國型軍事教育。畢業後回到上海,擔任教師。[1] 1899年留學日本,限於留學期限的問題,未能入陸軍士官學校,在學習日語同時,從事留學生組織事務。,1900年在橫浜見到孫文,並介紹吳稚暉結識孫文。同年12月應兩廣總督陶模招聘,歸國參與創辦廣東武備學堂。創建該學堂後,重返東京,創辦《江蘇》雜誌,從事革命派的宣傳活動。[1] 1903年鈕永建、藍天蔚等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其後因受到清朝關注,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被迫解散。後拒俄義勇隊改組為軍國民教育會,繼續開展活動。同年5月鈕永建回上海,從事革命派的滲透活動。1905年被桂林兵備道總辦莊蘊寬任命為桂林兵備道幫辦。任內參與創辦廣西講武堂及廣西陸軍小學,並奉兩廣總督之命兼任兩校總監。其間,經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 1909年鈕永建的革命派情況被發覺,乃流亡德國學習軍事。1911年10月歸國,在上海加入陳其美的組織。負責中國同盟會、光復會、上海商團的聯絡工作。11月3日清朝方面逮捕陳其美,被鈕永建率決死隊救出,上海革命派起義成功,上海光復。滬軍都督府成立後,鈕永建任軍務部長。其後,支援各地的革命派起義。12月被任命為江蘇都督府參謀次長。[1] 在中國國民黨的活動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袁世凱下令拿辦鈕永建 中華民國成立後,鈕永建升任參謀本部參謀副長(參謀總長黃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鈕永建隨孫文去職,此後隨孫文行動。1913年(民國2年),二次革命爆發,鈕永建在上海參加,失敗後逃往日本。[1] 在日本,鈕永建參與組織中華革命黨。因孫文同黃興發生路線矛盾,和二人關係都很深的鈕永建未參加中華革命黨,而是再度留學德國。民國4年(1915年)10月歸國,在上海參加討袁活動。陳其美遭暗殺後,鈕永建主持葬禮。同年黃興死後,鈕永建參與操辦葬禮。[1] 1917年(民國6年)9月,參加孫文的護法戰爭。翌年初,就任護法軍政府參謀次長等職務。其後,隨孫文從事各種事務、工作,並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13年(1924年)冬,隨孫文赴北京,孫文死後守靈。1926年(民國15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在上海從事後方活動,極力維持國共合作,領導上海光復。四一二事變之前,一度下野。[1] 國民政府的活動 民國16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鈕永建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秘書長。後來調任江蘇省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民政廳長。同年11月,採用省政府主席制,鈕永建出任第一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鈕永建統治堅實,獲評價較高,在治安維持、財政整理、教育振興等方面均有成績。同時,對中國共產黨的追究和取締十分嚴厲。[1][2] 民國19年(1931年)3月,改任行政院內政部代理部長。此後,歷任考試院副院長、銓敘部部長、國民政府政務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1][2] 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黨敗北,鈕永建隨蔣介石逃往台灣。此後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會委員、典試委員長。1952年(民國41年)引退。1957年(民國46年)再度當選中央評議委員。[1] 1965年(民國54年)12月23日,鈕永建在美國紐約病逝。享年96歲(滿95歳)。[1] 參考文獻 楊克義「鈕永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人物傳 第8卷. 中華書局. 1996. ISBN 7-101-01328-7. 劉壽林等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創設) 江蘇省政府主席 1927年11月—1930年3月 繼任: 葉楚傖 前任: 楊兆泰 內政部部長(代理) 1930年3月—12月 繼任: 劉尚清 [顯示]閱論編 上海市行政首長 [顯示]閱論編 江蘇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 [顯示]閱論編 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 [顯示]閱論編 第1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立法委員名單 [顯示]閱論編 第2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立法委員名單 規範控制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WorldCat IdentitiesFAST: 84585HKCAN: 9811110461303406ISNI: 0000 0000 6341 3807LCCN: n81150372NCL: 000001329NLA: 36608725VIAF: 60415883 分類:1870年出生1965年逝世中華民國江蘇省主席第1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立法委員第2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立法委員鈕姓上海人在美國的中華民國人台灣戰後上海移民考試院副院長考試院院長中華民國銓敘部部長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總統府秘書長中國同盟會會員中國國民黨黨員 钮永建 编辑 钮永建(1870—1965),出生于上海,近代民主革命家。 [1] 幼入南菁书院,甲午(1895)中恩科举人。因国势羸弱,毅然投笔从戎, [2] 先入张之洞创办湖北讲武学堂,后以第一名官费留学生资格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3] 感愤沙俄帝国主义急急威逼国事, 倡议成立拒俄义勇队,与黄兴等人成为新军中主要反抗满清成员。 [4] 二次革命后受满袁世凯迫害流亡德国,并在德国陆军大学攻习军事。是中华民国难得的文武兼备的开国元勋。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钮永建回国参与领导光复上海之役。 嗣后成功光复松江府,并担任松江军政府都督。 [5] 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谋部次长,后任代理总长。 [6] 1913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并任苏沪讨袁联军总司令,后改任总参谋部总长。讨伐袁世凯失利后,参与欧事研究会,流亡日本期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后,钮永建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1926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特派员,北伐军总参议,到上海开展活动,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领导上海光复。 [5]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钮永建任国民政府秘书长,后任江苏省主席。1930年钮永建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后转任国府委员,1949年赴台湾,担任考试院代理院长,1952年起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主席团主席,1965年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95岁。 [7] 中文名钮永建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870年逝世日期1965年毕业院校江阴南菁书院信 仰三民主义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幼年求学 ▪ 大学生涯 ▪ 革命之路 ▪ 准备起义 ▪ 任职南京 ▪ 二次革命 ▪ 反袁斗争 2 政治生涯 3 晚年生活 人物生平编辑 幼年求学 钮永建幼小时候接受传统教育,聪慧绝伦。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钮永建17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就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与同学吴稚晖结终身交。1892年,为同学主持公道,被书院劝退,转学上海经正书院。1893年考中举人,是科场得意的青年人。 大学生涯 甲午战争后,看到中国国势衰弱,受到列强侵略,钮永建便弃文习武 ,研求“新学”。1895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毕业后入上海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前身)师范班学习,旋任南洋公学教习、高昌庙女学教务长。1899年,以第一名入选为湖北官费留学日本的军事生。1900年赴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东京,钮永建广交革命志士。 革命之路 钮永建与邹容筹建中国协会,但没有成功;邹容写《革命军》,永建为其初稿润色;徐锡麟赴日本参观博览会,钮永建向他讲述了国内大势和革命理论,徐锡麟受到影响,返国后走上了反清的道路;此外钮永建还与史久光等创办《江苏》杂志,宣传革命,同时还联络其他省籍留学生筹办各省学生会和刊物,促成留学生总会机关的建立以利统一行动;1902年,永建于横滨结识孙中山,从此成为孙中山一生最器重的革命同志之一。在日本,钮永建被推为“清国留学生学生会馆”干事。《辛丑条约》订立后,沙俄不履行《交收东三省条约》,反提出七项新的侵略要求。钮永建即同秦毓鎏等4人发起组织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后更名学生军,又改称军国民教育会),拟以军事行动抗俄。1903年4月27日,留学生召开大会,永建发表演说,慷慨激昂,与会者都认为“非学生自编军队以拒敌不可”。钮永建被推为区队队长,又受命与汤尔和以军国民教育会特派员名义,先回国请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战。当时受留日学生影响,上海爱国学社师生亦组成“上海拒俄义勇队”,这些情况引起清廷惶恐,永建等被列入黑名单,永建遂潜避家乡,办紫冈学舍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准备起义 1904年,钮永建任龙州边防大营总文案兼边防教导团总理。1905年秘密加入同盟会。1906年,调任桂林兵备道帮办兼筹办广西讲武堂及陆军小学总监,以训练新军为掩护,改良省军,组训新军,暗助西南边疆的革命起义,从事反清活动,为广西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李宗仁、白崇禧等均为其学生,钮永建因此成为新桂系长期所倚重的党国元老。1909年,事露被通缉,流亡德国柏林,期间曾潜回广州。 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钮永建返国,10月11日抵上海,正值武昌起义,上海中部同盟会总会亟谋江浙各地起而响应。11月1日,钮永建参加陈其美、李平书、吴馨、叶惠钧等人的集会,决定“上海先动,苏杭应之”。上海光复后沪各界人士因永建为本地人,极力推举其为沪军都督,钮永建担心革命阵营分裂,坚辞沪军都督一职,11月赴松江府策动起义,以为犄角,成功后任沪军都督府军务部部长、松江军政分府军政部长。在松江永建建立松军干部学校和弁目营,组织学生军,作为支持光复南京的军事力量。松事既定,永建赴上海参与策划光复南京,适新军徐绍桢进攻南京雨花台失败,钮永建借得虞洽卿15万元银国交绍祯重整旗鼓,成立苏浙沪联军攻克南京。 任职南京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任命钮永建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后代行总长职务,同时筹办军备;又被委为革命军全权代表伍廷芳的军事参赞,参与南北议和。1912年(民国元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钮永建陪随北上。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爆发后,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委永建为苏沪讨袁联军总司令,后改任参谋长。松江响应南京独立,于1913年7月16日组松江讨袁军,举永建为总司令。翌日,永建率松军步兵、水师共5营约3000人应陈其美借调开往上海。18日,上海宣布独立,钮永建令松军总指挥何嘉禄率军往龙华制造局火药厂。23日凌晨,永建与刘福彪等率军分路攻打制造局。24日晚,钮永建又率松军沿铁路佯攻制造局,诱袁世凯军出局;另一路军猛攻制造局西栅门,自9时起至翌晨6时持续轮番冲击,消灭袁军600余人。25至28日,继续率军轮番进攻,因袁军有海军大炮掩护,未能攻克。29日,租界当局逼迫退兵,永建兵退宝山。刘福彪叛变,永建与吴淞要塞司令居正率军痛歼,坚守吴淞炮台 南京政府总统就职典礼,前排右五为钮永建。 南京政府总统就职典礼,前排右五为钮永建。 要塞。并与居正等发表通电,谓“以百死之身,率诸健儿守此要塞,身可毁而志不可夺,家可破而气不可馁”, 10余天内两军田间血战数十场,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接受红十字会调停,退兵太仓,遣散部队,自己避袁通缉,流亡日本东京半年,后往欧美。 反袁斗争 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出卖中国主权,钮永建回国再谋反袁。袁称帝,永建和林虎(字隐青,广西陆川 人)往南宁劝说陆荣廷讨袁,旋返上海,策动长江各省接应护国军讨袁。翌年4月,陈其美在上海讨袁,钮永建佐之,派何嘉禄等往吴江策动江苏水警,促使吴江宣布独立。5月,被派为两广都司令部驻沪军事代表。袁死后,响应孙中山宣言,以护国军驻沪军事代表名义致电独立各省,提出“回复旧约法(临时约法)、召集众参两院、依法组织内阁、惩治帝制祸首”等建议。又与李平书联名致电黎元洪,要求将废法、乱法、犯法之人立予罢黜,付诸法庭。1917年11月,应孙中山召赴广州,先后任师长、大元帅府参谋次长兼石井兵工厂督办。翌年12月,遇刺受伤,离职返沪疗养,时孙中山在沪,时与往返。在沪任中西女塾教员,与徐谦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办“查经班”,宣传“基督救国”。 1921年5月,孙中山于广州就任非常时期中华民国大总统,永建被委以江苏省长名义联络苏沪国民党人。1923年,受孙中山派遣与徐谦北上联络冯玉祥。1926年4月,回广州任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钮永建担任北伐军总参议,旋即派为中央驻沪特派员,策动上海革命,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后,被国共两党联合推举并报武汉国民政府批准为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委员、常委、主席;为与胡汉民、蒋中正等人筹组南京政府于翌日登报辞职。 政治生涯编辑 1927年宁汉分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钮永建任国民政府秘书长(胡汉民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江苏省政府委员主席。1930年后,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永建决意淡出一线重要行政职务,潜心研究军事制度建设和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并热衷地方建设,认为国家未来的命运系于乡村的改革和发展,历任内政部长、新编第七军军长(蒋桂战争李宗仁下野后代理)、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铨叙部长、考试院副院长及代理院长等职。1942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公务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五省市东南宣慰使,携叶楚伧、宋美龄统筹“苏浙皖三省、京(南京)沪两市”的接收复原工作,代表国民政府重返南京。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返都后,再辞本兼各职,受聘总统府资政。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当时钮永建80岁,任代理考试院长职务,为现代台湾文官制度的奠基者。1952年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9年钮永建90岁,到美国依亲看病。1965年12月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95岁。政务之外,钮永建关心地方事业,尤其关心教育事业。1899年改吴会书院为强恕学堂(今马桥小学),成为上海县境内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 抗战前中央国术馆主要人事任职情况按先后顺序应为: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钮永建、张宪、张树声。钮永建在李景林之后于1930 年11 月10 日就职第二任副馆长。 [8] 钮永建在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期间为编审处胥以谦所著的《练步拳》题字——“锻炼精纯、有备无患” [9] 。 为胥以谦著作《练步拳》题字 为胥以谦著作《练步拳》题字 [9] 30年代起提倡乡村民众教育、农民合作经济和乡村建设。提出民众教育的宗旨是“培起国民力量,树立自治基础,增进农业生产,改进经济组织,促进乡村建设,充实人民生活”。 1929年,钮永建59岁,他捐地五千多亩,在家乡俞塘设民众教育馆,分社文化、生计、保健、妇女、合作、农艺、园艺及水产各部,进行民众教育、合作经济、农业技术推广等实验。一时地方生产业赖以繁荣,成为全国社教楷模。他又将此经验推及松江9县和江苏全省,在全省普设民众教育馆,着手推行江苏省全民教育事业。 1945年12月5日,致信宋子文,建议将上海县改为实验县,提出旨在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计的实验县工作要旨。 晚年生活编辑 1949年,钮永建随考试院撤迁台北,迁院完成后的问题很多,诸如自来水、电灯等都是有关同仁福利的要事。但是,永建却主张先办一所小学,使同仁的子女以及附近电力公司职员的子女和 1952年,钮永建在台北探望病中的老友吴稚晖 1952年,钮永建在台北探望病中的老友吴稚晖 老百姓的子女等,都得到适时就学的机会,他认为这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事。由于钮永建的德望及其注重下一代教育的坚决主张,大家都没有话说。永建东拉西借,得四、五千元,盖成两所克难教室,考试院同仁的子女,因此得免失学,附近的经济部、军医署、台湾银行、电力公司等员工的子女,也得到就读的机会。这所小学就是永建国民小学的前身中兴小学,1970年由台北市政府接办,改名永建国民小学,以纪念永建创立的功劳。 [7] 以纪念上海本地人士,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著名元老、中华民国开国功臣之一钮永建的传奇经历为主的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9日在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开馆 [10] 。 钮永建书法 钮永建书法 钮永建书法 钮永建书法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6) 参考资料 1. 【听家风故事·品古贤风范】秦始基、钮永建、叶宗行 .中共上海市纪委 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引用日期2019-09-02] 2. 辛亥革命前后的钮永建 .辛亥革命网.2014-10-30[引用日期2016-11-12] 3. 钮永建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2016-11-12] 4. 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为何被清廷视为革命党? .凤凰网历史频道.2013年01月20日 [引用日期2016-11-12] 5. 《近代上海风云录》之十五----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上海档案信息网.2013-06-09[引用日期2016-11-12] 6. 一九一二年定都之争 .团结报.2016年4月28日[引用日期2016-11-12] 7. 马桥有个钮永建 .网易新闻 8. 冷传奇,史国生,孙永武.抗战前中央国术馆主要人事任职情况考辨及补遗.南京: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4月:14-19 9. 胥以谦.练步拳.台北:逸文出版社,2015 10. 上海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开馆 钮永建后人回乡寻根 .中国新闻网.2011年10月13日[引用日期2017-11-22]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