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光明甫(1876--1963)名光升,字明甫,安徽桐城(今枞阳)人

光明甫 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光明甫(1876--1963)名光升,字明甫,安徽桐城(今枞阳)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法学家、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左派著名领导人之一,原安徽省教育厅长、安徽省文史馆第一任馆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中文名光明甫出生地安徽桐城(今枞阳县)出生日期1876逝世日期1963职 业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毕业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学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经历 人物简介编辑 光明甫(1876~1963),名光升,字明甫,1876年12月生于安徽桐城。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了同盟会。曾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参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任安徽通志馆馆长。1949年参加中国民主民盟。建国后,历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安徽省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经历编辑 1905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结识了孙中山和黄兴,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任柏文蔚的都督府秘书长,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活动。光明甫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与程滨遗一道募资创办了私立安徽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江淮大学)。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大学,首届学生就有1000余人,不少学生后来成为安徽早期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骨干。光明甫因与陈独秀相识,遂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而光明甫坚持原则,力拒蒋介石亲信进入省党部一事,在当时的安徽传为佳话。 国共合作开始后,光明甫深感欣慰,积极响应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后,国民党中央明令指派光明甫与朱蕴山、沈子修及共产党人薛卓汉等组成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并选派光明甫主持安徽党务工作,领导全省人民支援北伐战争和学界反对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斗争。然而,这时高涨的安徽革命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来自国民党内右派势力的夹攻。1926年7月,任安徽警备总司令不久的军阀陈调元下令查封了国民党左派主持的学校,光明甫等遭通缉,随省党部撤往武汉。其间,光明甫与毛泽东在武汉革命政府工作过一段时间,协助共产党人开办党务干部训练学校,为全省训练党务干部120余人。不久,北伐军进抵安庆,光明甫回皖,积极从事恢复国民党组织和召开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的活动。 1927年3月22日,国民党省党部在安庆黄家操场举行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蒋介石应邀出席。蒋为把持省党部,提出要把亲信某君等“临时补入,安置到重要岗位上”,遭到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坚决抵制,蒋恨恨而去。这天下午,光明甫联合朱蕴山、周松圃等人到北伐军总司令行营,准备面见蒋介石再次提出抗议,不料在省长公署门前,突遭一伙早已等在门外、自称是“坚决支持某君同志的群众代表”的围殴。光明甫衣服被撕破,眼镜被打落,颈部受伤,但毫不畏惧,突破暴徒的重围冲入公署。进入公署后,光明甫找到蒋介石,提出自己坚持前议,并出示被“支持某君”者殴打的伤给蒋介石看,要求给个说法并严惩暴徒。由于当时郭沫若在身边,蒋介石只得敷衍道:好啦,好啦,我警告他们好啦! 由于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和进步力量的坚决抵制,蒋介石无法实现把持省党部的阴谋。3月23日,蒋介石终于撕下假面具,一群“支持某君同志敢死队”在某君的亲自带领下,捣毁了临时省市党部、省总工会、省农协会、省妇联等进步组织,并打伤代表及工作人员100余人。安庆城内一片白色恐怖。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遂转入地下斗争,并继续与共产党人合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光明甫遭到通缉,只得化名光雷只身潜往武汉并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蒋介石。蒋汪合流后,光明甫流亡上海和安徽桐城乡间,继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及学术研究。 1938年武汉沦陷后,光明甫先辗转湖南等地,后入川,一度寓居江津。其间,光明甫坚决表示支持中共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主张,宣传团结抗日思想,并同张澜、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光明甫由川回皖任安徽通志馆馆长。 [1] 新中国成立后,光明甫居住在安庆市。1953年初春,因毛泽东相邀,他又出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和安徽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1963年元旦,光明甫在安庆逝世,享年83岁。安徽省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得悉后专门派人到安徽参加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2] 参考资料 1. 光明甫 .安庆党史网[引用日期2015-01-23] 2. 人物经历 光明甫:坚韧不屈的爱国民主人士 发布时间:2020-07-17 16:14:41 来源:团结报 光明甫(1876-1963年)名光昇,安徽枞阳人,教育家、法学家,同盟会会员,民革党员,曾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安徽省文史馆笫一任馆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光明甫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乡村塾师家庭,幼时随父就读,与弟宣甫参加县学考试,同中秀才。后因受维新思想影响,他慨然抛弃举业,寻求新知。1902年,光明甫考入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因参加了革命党人赵声召的北极阁集会,进行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 1905年,光明甫东渡日本,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当时孙中山正在日本组建同盟会,他经同乡陈独秀和章士钊的介绍,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参加了同盟会。 1910年光明甫回国,辛亥革命期间,任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后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活动,这时光明甫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与程滨遗等创办了私立安徽法政学堂,这是安徽近代笫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大学,首届学生1000余人,光明甫积极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后来不少学生成为安徽早期共产党和共青团骨干。同时,因与陈独秀相识,光明甫遂成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1年,安徽“六二”学潮爆发。当时省议会决议削减教育经费,以扩充军费,消息传出,群情激奋。在光明甫的支持下,6月2日晚,学生前往省议会请愿,竞遭军阀残暴镇压,手无寸铁的学生被打伤,时为法政学校校长的光明甫亦遭殴打,深感愤愤不平,于是连夜召开校长紧急会议,组织“六二”惨案后援会,动员全市罢市、罢课,通电全国,声讨军阀暴行。安徽省当局被迫于6月23日允诺增加教育经费,抚恤遇难学生,后来光明甫又在反贿选省议员、驱逐省长李兆珍的斗争中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了反军阀、争民主,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 国共合作开始后,光明甫深感欣慰,积极响应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后,国民党中央明令指派光明甫与朱蕴山、沈子修及共产党人薛卓汉等人组成“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并选光明甫主持安徽省党务工作,领导全省人民支援北伐战争和学界反对教会学校奴役化教育的斗争,然而这时高涨的安徽革命运动却遭到北洋军阀和来自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夹攻,处境维艰。 1927年3月23日,囯民党省党部在安庆黄家操场举行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蒋介石应邀出席,蒋介石为了把持省党部,提出要把亲信某君等人“临时补入,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却遭到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坚决抵制,蒋介石恨恨而去,当天下午,光明甫联合朱蕴山、周松圃等人到北伐军总司令行署,准备面见蒋介石再次提出抗议,不料在省长公署门前遭到“一伙自称是坚决支持某同志的群众代表”的暴徒围殴。光明甫衣服被撕破、眼镜被打碎,颈部受伤,但他毫不畏惧,突破重围冲入署内,找到蒋介石提出抗议,要求严惩暴徒、赔偿损失, 蒋介石敷衍道:“我警告他们好啦!” 由于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和进步力量的坚决扺制,蒋介石无法实现他的阴谋,终于撕下了假面具,一群支持某君的敢死队捣毁了省党部、省总工会、省农协会、省妇联会等进步组织,安庆城内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光明甫凛然无惧,转入地下斗争,继续与地下共产党人合作,这就是近代革命史上的“三二三” 事件的始末。 嗣后,郭沫若在《在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中,曾写到此次事件的经过时,说到蒋介石的虚伪、跋扈、专横、凶残和光明甫的机智、坚强、坚持原则和毫不畏惧的勇敢精神,再一次伸张了正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光明甫又遭到通缉,只得化名光雷,潜往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并发表文章抨击蒋介石及其腐败统治。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武汉沦陷,蒋介石、汪精卫合流,光明甫辗转到湖南、四川、上海、安徽等地,坚决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团结抗日思想,并与张澜、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从四川返皖,任安徽省通志馆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光明甫一直住在安庆市,1953年初春,因毛主席相邀,他又出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和安徽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安徽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热情满怀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1963年元旦,光明甫在安庆住所因病逝世,享年83岁。安徽省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主席得悉后,专门派人到安庆参加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反专制斗士光明甫 吴 晓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庆后,乘“洛阳号”军舰起航驶往芜湖途中,与陪同他的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等人聊天时,他突然向傅大章问道:“安徽有一位名叫光升的老先生,还在不在?在武汉革命政府时,我和他同过事……”   毛主席问起的这位光升先生,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家、省政协副主席光明甫先生。   光明甫(1876—1963),枞阳人(后移居安庆市),清末秀才。面对清廷腐败,国事危难,民生凋敝,他内心极为痛苦和愤懑,嗣因维新思想的影响,慨然跳出故纸堆,追求民主革命。1903年他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参加了由赵声、章士钊等策动的南京进步学生“北极阁”反清集会(即震动苏、浙、皖三省,被称之为“北极阁风潮”)。清廷得知后,恨之入骨,加以迫害,光明甫被学校开除,潜返安庆,避入求是学堂任教。1905年,他考取安徽省第一届留日官费生,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时值孙中山在东京组建同盟会,经陈独秀等人的介绍,他结识了孙中山和黄兴,遂加入同盟会,紧跟孙中山投入了革命的征途。   1910年,他学成回国后,即以兴学振教为己任,任安徽官立法政学堂教务长兼政治教员,并以学校为传播革命思想阵地。时值徐锡麟、熊成基起义先后失败,青年学生革命热情受挫,他积极向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培育了很多进步青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安徽宣布独立,柏文蔚出任安徽省都督,邀陈独秀任都督府秘书长,光明甫任都督府秘书。不久,他即辞职,仍回法政学堂任教,并与刘希平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任校长,后改为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更成为培养革命新生力量的基地,其中不少学生后来成了安徽早期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骨干力量。1913年,反袁“二次革命”时,他奋起响应,参与讨伐袁世凯斗争,失败后遭通缉,流亡宁、沪。   1919年,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的安徽,教育运动蓬勃兴起,但窃据安徽军政大权的北洋军阀倪嗣冲,却安插亲信担任校长,控制师生,扼杀革命,引起安徽学界的无比愤慨,于是,开展了一场驱逐各校反动校长的斗争。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学生一马当先,愤怒的学生组成一道道人墙堵住校门,高举横幅标语:“强烈要求法专创办人、法学专家光升先生回校当校长!”“军阀爪牙滚回去”!经过坚决的斗争,法专先后赶走两个反动校长。这样,在学生的强大压力下,视光明甫如肉中刺、眼中钉的倪嗣冲,无可奈何,不得不电请流亡在沪的光明甫,返皖任法专的校长。时在上海的陈独秀得知此事后,对光明甫说:“机会难得!升公应该返皖当法专校长,从那里打开缺口,把军阀安插各校的钉子全拔掉。”陈独秀又深沉地说,“倪氏祸皖,皖岂容有倪。升公返皖任重而道远也。”光明甫终于由沪返皖,重掌法专,受到安庆师生和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不久,各校“易长斗争”,如火如荼,安庆一师驱逐军阀亲信赵继椿,由李光炯掌校。芜湖五中赶走军阀爪牙潘先祖,刘希平出任校长。从此,光、李、刘并肩战斗,形成安徽教育界的中心,团结全皖进步校长,组成“安徽省(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安徽教育会”,秘密策划了反抗军阀和争取民主的斗争,尤为世人瞩目的是他面斥、怒打安徽军务帮办马联甲的义举,一时被人们传颂。   这事发生在1921年6月2日,安徽称为“六·二”学潮。   这天傍晚,安庆各校代表千余名学生,到省议会请愿,抗议当局挪用教育经费。此时,安徽军务帮办马联甲和观阳关监督倪道(倪嗣冲的侄儿)正在省议会楼内欢宴,大门紧闭,警察严把,阻止学生入内,省学联主委方洛舟等12人带头奋勇冲破警察的阻挡,闯入议会。此时,被驱逐的原一师校长、副议长赵继椿怒气冲冲地出现,质问学生:“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如此胆大闯入议会,你们跑来干什么?”学生代表响亮地答道:“我们是一师的学生代表。”赵继椿想到当年被一师驱逐的羞辱时,大声喝令道:“给我狠狠地打,弄出事来,有我!”顿时,警察大打出手,手无寸铁的学生只得后撤。消息传出,安庆学生怒吼了,法专、一师、一农、一女师、一工等校1000余名学生赶来声援。正在宴饮的马联甲,遂下令调来城外驻军,吹着冲锋号,端着刺刀,冲杀而来,学生奋勇搏斗。然而,学生毕竟是赤手空拳,难以抵挡,结果重伤50多人,轻伤200多人,一师学生姜高琦伤重身亡,另一重伤学生周肇基,不省人事,被扣押于议会。   光明甫闻讯迅速赶来,怒气冲冲地冲进议会。当他看到被扣押、遍体鳞伤的学生周肇基时,勃然大怒,指着赵继椿厉声责问道:“两国交战,红十字会尚可医救受伤俘虏,学生被打伤,还扣押不让医。你赵继椿还有人性吗?”赵继椿从衣袋里掏出一纸条答道:“学生受伤,非军队杀伤,乃自相蹂躏,碰撞所致,现有学生‘自认书’为证。”光明甫当即询问周肇基,周呻吟着说:“当时,我若不写这字条,赵某即令士兵用皮带抽我,字条实系被迫写的。”“卑鄙!”光明甫怒不可遏,指着赵的鼻子骂道,“看来学生被你们杀伤,这是铁证,就凭这纸字条,我们法庭上见!”赵继椿被责问得无言可说。此时,马联甲狂叫:“有事找我马联甲!你是什么人?”光明甫正气凛然地答道:“我是法专校长光明甫,“你敢把我怎样?”说完,光明甫随手用伞敲了马联甲脑袋。马联甲恼羞成怒,逞其凶焰,上前揪住光明甫衣领,劈面就是一耳光,打掉他的眼镜和帽子。铁骨铮铮的光明甫,热血沸腾,一把扭住马的武装带,怒骂道:“打你这条军阀的狗!”随即“叭叭”,左右开弓,给马联甲连扇两个响亮的耳光。大刹威风的马联甲,气急败坏地喝令士兵:“把他捆起来,拖出去枪毙!”光明甫面不改色心不跳,毫不畏惧地说道:“你敢!”此时,后续的学生愤怒高呼:“打倒倪道!赶走杀人魔王马联甲!向马联甲讨还血债!……”警察厅长程炎勋面对学生的怒吼,担心事态扩大,于是,将光明甫连拉带劝送出省议会。   光明甫一出省议会,就赶到教育会,连夜召开省学联、省教联和各校校长紧急会议,研究斗争对策。翌日,省城安庆沸腾了,怒吼了!各界人士2000多人,从四面八方高呼口号,云集教育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光明甫等人登台报告惨案实况,出示血衣,全场失声痛哭。由光明甫发起的“六·二惨案后援会”,在会上宣告正式成立,各界人士义愤填膺,立即分头行动,通电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各大城市,公开揭露“六·二”惨案真相,要求伸张正义,并选派120名学生代表,分赴沪、京、宁、津,报告惨案经过,争取旅外皖人的声援。安庆全市罢工、罢市、罢课,学校门前均悬有白布书写的“议员军阀,残杀学生,全体罢课,誓与偕亡”的大幅标语。安庆学生挑血衣,进行示威大游行,一路上高呼“打倒军阀马联甲!”“血债要用血来还!”的口号,并推代表向法庭起诉,强烈要求严惩凶手。不日,芜湖、蚌埠、合肥、六安等地学生奋起响应,纷纷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安庆学生的正义斗争。一时间,全省反抗军阀的斗争风起云涌,席卷江淮大地。接着,《申报》、《时事新报》等各地报纸均以大字标题和显要的版面,刊登了安庆“六·二”惨案的消息,指责军阀的暴行。全国学联、文教团体、旅外皖籍名流学者纷纷通电声援,遣派代表来皖慰问,有力地支持了安徽人民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在各界强烈抗争和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反动军阀当局不得不答应增加教育经费,并抚恤姜高琦的家属。是年11月14日,安庆各界3000余人为姜高琦举行追悼大会。光明甫含着泪水,亲撰挽联:“天柱徒高,何如烈士垄?江流不转,长屹党人碑。”次年,周肇基因创伤复发而亡,光明甫又痛撰挽联:“扶伤吊死,奔命已疲,痛史相承,忍忘六月二日;仲法雪冤,吾侪有责,人权欲绝,誓争一发千钧。”   “六·二”惨案发生后,光明甫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军阀不驱,治皖无望。在此后的反对贿选省议员、驱逐省长李兆珍以及废督裁兵等的斗争中,他奋不顾身,奔走呼号,不屈不挠,表现了反封建军阀争民主的大无畏的精神,受到世人尊重。1922年他被推选为安徽省地方自治筹委会会长。   1924年1月,他作为国民党安徽省代表之一,出席了孙中山亲自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大”,衷心拥护大会的决议和实行国共合作,决心遵循三大政策,联合一切力量,加速安徽革命形势的发展。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后,国民党中央明令指派光明甫、朱蕴山等九人为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并派选他为执委中的首席执委,主持安徽党务,领导全省人民支援北伐战争和学界反对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斗争。然而,高涨的安徽革命运动,却遭到了北洋军阀、皖军总司令陈调元的镇压,他遭到通缉,临时省党部被迫撤往武汉。此间,他在武汉协助共产党人开办党务干部训练学校,为全省各县训练党务干部120余人。1927年3月中旬,北伐军占领安庆,临时省党部也随之返回安庆,为重建党的组织和召开“国民党安徽省(左派)第一届(次)全省代表大会”,他四处奔走。然而,此时蒋介石在打击赣州、九江革命的左派势力之后,于1927年3月20日将其总司令部移来安庆,并耍起两面派手法。一方面劝说左派和解,要把亲信、特务头子杨虎等塞进新的省党部,但遭到光明甫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坚决反对。蒋介石未达目的,气急败坏,于是,一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3月22日上午,国民党(左)安徽省党部在安庆黄家操场举行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蒋介石应邀出席,当他在省党部常委光明甫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主席台,发现没有欢迎他的标语,看到的却是“清除总司令部里的反革命”传单,顿时怒色满面,拂袖而去。这天下午,光明甫等人到总司令行营晋见蒋介石,不料在行营门前,突然遭到一群流氓围攻殴打,光明甫衣服被撕破,眼镜被打落,颈部被打伤。进入行营后,光明甫示伤给蒋介石看,据理斗争,要求严惩暴徒。蒋介石当着郭沫若的面只得敷衍:“好啦,好啦,我警告他们好啦!”可是,当光明甫走后,蒋介石对郭沫若说:“安徽人顶拆烂污”!   次日,一群流氓组成的“敢死队”,在杨虎的带领下,大打出手,捣毁了临时省市党部、省总工会、省农协会、省妇联等进步组织,打伤代表及工作人员100余人。安庆城内一片白色恐怖,交通断绝,消息封锁,但光明甫凛然无惧,毫不妥协地转入地下,继续与共产党人合作。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光明甫等一批左派人士遭通缉,他只得化名光雷,只身潜往武汉,并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破坏国共合作。“七·一五”蒋汪合流后,他再次遭到通缉,流落上海。   光明甫是中国民主同盟会最早创建人之一。1939年,他会同张澜以社会贤达个人身份,联合国民参政会中国、共两党以外的三党、三派政团负责人黄炎培等,倡议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后改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演变而开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民主党派的先河。当抗战烽火燃遍江淮大地时,他即返皖投入抗日工作,并出任“全国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历次参政会上,他都与张澜、沈钧儒等配合,呼吁民主政治,团结抗日,抨击蒋介石集团贪污腐化,消极抗日。他在重庆出席参政会时,记者看到他身穿补丁累累的大褂子,甚为感动。于是,重庆《新民晚报》曾在“场外花絮”栏内,刊出一篇题为《光参政员的大褂子——二十四个补疤》,一时被传为佳话。他的这种艰苦朴素、高风亮节的精神,与国民党“四大家族”的淫逸侈奢,恰成鲜明对照。抗战胜利后,光明甫任《安徽通志》馆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光明甫的爱国立场坚贞不渝,竭诚地拥护人民政府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失为民主革命政治教育家的本色。他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省文史馆馆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委员会委员,1963年元月逝世,终年87岁。(责任编辑 仲 文)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