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功臣,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16岁便以“习文不如学剑”为誓,投笔从戎,只身离家徒步赴安庆,入伍安徽武备学堂。在这所“多两淮英迈之士”的军校里,张汇滔接触了大批热血青年。1903年,结识了由日本留学返乡的陈独秀,并与同乡好友柏文蔚等人遍游皖北,倡言革命;住安庆藏书楼成立召开了“安徽爱国会”,后被史学家称为“清末叶安徽革命运动之发端”。 1905年,张汇滔东渡扶桑,自己将原名张维环改为张汇滔,其含义是:汇入革命之大潮,掀起反清之洪滔。留学东京警监学校,结识了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李烈钧、廖仲恺、秋瑾、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首批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职业革命家,团结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1907年初回国,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失利,潜回寿州成立“信义会”。1908年11月与熊成基、范传甲等发动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新军士兵发动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911年11月4日张汇滔任淮上军总司令,在寿州发动起义,先后光复蚌埠、怀远、凤阳、颍州等二十三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1920年被倪嗣冲派遣刺客暗杀身亡。 [1] 中文名张汇滔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出生日期1882年逝世日期1920年职 业革命党人信 仰三民主义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3 亲属成员 人物生平编辑 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幼年读书,喜好兵略。初入安庆军中当兵。1904至1905年间,赴日本留学,结识深受孙中山所器重的同盟会代总干事孙毓筠,以其住所为同盟会安徽分会机关。旋归国,以实行革命为志,四方奔走,集结同志多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与寿州绅士王庆云拟谋响应,被推为首领。集合土枪刀矛击败寿春镇总兵,随后率部进入颍州府(今阜阳)及河南固始等县,因贪图阜阳的财富,不听淮北国民军军统程恩普的劝告,逗留阜阳十数日,最后被袁世凯命河南布政使倪嗣冲偷袭,损失惨重,他自己缒城逃走 [2] 。1912年临时政府北迁,所部属南京留守黄兴,降为混成旅旅长,未就职。二次革命时赴安徽讨袁,鏖战月余,退至庐州(今合肥)。其后来往于东京、上海之间,屡有图谋未成。1919年被倪嗣冲所派刺客刺伤于上海坟山路,后卒于广慈医院。 正阳公学毕业后,入安庆武备学堂,后入清廷新军,与熊成基、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 ”。因宣传革命,引起清廷注意,乃逃往上海。1905年东渡日本,入监警学校,后加入孙毓筠在日组织的“阳明学社”。不久,加入同盟会。次年 回国,在寿州组织“信义会”。1908年农历三月十王日,拟乘四顶山庙之机举义,事泄,改变计划。后在寿州组织农会活动。1909年与王庆云等在寿州组织团练。1911年光复寿州后, 成立淮上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率第三路军北上,驻扎阜阳,因受寿州人徐国柱蛊惑,肆兵搜刮民财,拒不接受淮北国民军军统程恩普的劝告,既不光复颍州府属县,也不西进以抢占京汉铁路。袁世凯心腹倪嗣冲因此得以自河南率兵围攻阜阳,汇滔率部突围未果,自己乘夜缒城逃走,残部在阜阳城遭倪嗣冲搜捕,俘获500余人,悉数被屠 [2]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大总统,汇滔任副参军长。1913年3月回皖组织讨袁皖军,准备起义,失败后回上海,再渡日本。1919年由日回沪,被倪嗣冲派人刺杀。 主要成就编辑 张汇滔(1882—1920),字孟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民主革命先驱。 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州(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 1899年,投笔从戎,入伍安庆武备学堂,因倡言反清复汉,遭官府通缉。 1905年,留学日本东京警监学校学习警政。加入同盟会,任江淮分会副会长。 1906年,张汇滔奉中国同盟会总部及孙中山先生密令,潜回国内,策划江淮地区的反清革命运动,途经南京参与谋杀两江总督端方失利,潜回寿州成立同盟会分会“信义会”。 1907年,与秋瑾、徐锡麟组织策划皖浙起义。 1908年,与熊成基等组织策划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 1911年4月,代表皖省率江皖“先锋”先期赶赴香港同盟会总部集结,直接参与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 1911年11月,发动寿州首义,任淮上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率部征战沙场,先后光复蚌埠、怀远、凤阳等州县(颍州府所属各州县是程恩普部淮北国民军光复 [2] ),促成安徽独立。 1911年12月,担任淮上军总司令,清政府江南提督张勋由南京逃经蚌埠,张汇滔令淮上军在蚌埠布防拦截,血战于蚌埠小南山,震惊江淮大地,史称“小南山战役”。为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立下了不朽功勋。 1912年2月,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兼同盟会安徽支部长。安徽裁军,“其中张汇滔的淮上军一旅被指‘军纪太坏’全部撤裁”。 [3] 1913年7月,跟随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任讨袁皖军前敌总司令兼第一支队长。 1913年10月,张汇滔在日本东京首批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被委任为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中华革命军江北皖北司令长官。 1914年8月,奉孙中山之命组织南通起义。 1915年,协助沪军都督陈其美刺杀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 1916年,与田桐、章太炎组织汉口起义和上海制造局起义。 1917年,张汇滔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参军,受命经营海上军事。 1918年2月,代表中华民国军政府赴北京与北洋政府谈判。 1919年,参与中华革命党改组创建中国革命党,并按孙中山指示负责沿江七省党务。 1920年1月29日,张汇滔不幸被北洋政府安徽督军—倪嗣冲悬赏4万大洋派遣刺客暗杀于上海淮海中路国恩寺附近,因在上海广慈医院抢救无效于1月31日殉国,年仅38岁。 张汇滔遇刺,是民国上海滩三大血案之一。孙中山先生悲痛万分,亲临吊唁,题写挽额“国魂不死”。中国国民党领导层也给予高度评价:“从事革命十余年,出生入死,艰苦卓绝。其谋党之忠,临事之勇,死难之烈,堪与钝初英士二公先后辉映”。 章太炎挽张汇滔: 钝初之死可无伤,克强之死可无恨,英士之死可无惨,闻道斯得道,求仁斯得仁,肝胆有书生,凭孤郡,抗顽胡,大器推算颜太守; 金陵共事见厥智,淮上共事见厥勇,汉皋共事见厥仁,唯我能识君,亦君能识我,男儿尚意气,观数奇,知骨梗,穷途痛哭李将军。 亲属成员编辑 孙子:张家宁 [4] 参考资料 1. 辛亥先驱张汇滔 .新华网 2. 邢元凯、吕荫南等.民国《阜阳县志续编》横排标点本.合肥:黄山书社,2008 3. 季宇:《铁血雄风——辛亥革命在安徽》,《清明》2011.5 4.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夏涛为蚌埠张汇滔纪念馆揭牌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国魂不死:辛亥先驱张汇滔 浏览次数:4526 发布时间:2012-09-04 国魂不死:辛亥先驱张汇滔 为响应寿县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南工北旅”站略,弘扬红色文化,2011年11月以来,寿县政协认真搜集、整理辛亥革命先驱张汇滔红色文化。2012年初,驻涧沟镇的4位寿县政协委员又将张汇滔故居复建一事形成专门议案,在2012年1月10日至14日召开的寿县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引起多方关注。 张汇滔(1882年——1920年),原名张维环,字孟介,1882年出生于安徽寿县西乡涧沟集张大郢孜(现安徽省寿县涧沟镇张郢村),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的功臣,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助手。16岁便以“习文不如学剑”为誓,投笔从戎,只身离家徒步赴安庆,入伍安徽武备学堂。在这所“多两淮英迈之士”的军校里,张汇滔接触了大批热血青年。1903年,结识了由日本留学返乡的陈独秀,并与同乡好友柏文蔚等人遍游皖北,倡言革命;住安庆藏书楼成立召开了“安徽爱国会”,后被史学家称为“清末叶安徽革命运动之发端”。 1905年,张汇滔东渡扶桑,自己将原名张维环改为张汇滔,其含义是:汇入革命之大潮,掀起反清之洪滔。留学东京警监学校,结识了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李烈钧、廖仲恺、秋瑾、徐锡麟、陈天华等人,首批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职业革命家,团结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1907年初回国,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失利,潜回寿州成立“信义会”。1908年11月与熊成基、范传甲等发动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新军士兵发动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911年11月4日张汇滔任淮上军总司令,在寿州发动起义,先后光复蚌埠、怀远、凤阳、颍州等二十三个州县,促成安徽独立,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张勋惶惶然弃城乘车北逃。张汇滔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即命令淮上军于蚌埠阻击。淮上健儿打张勋一役,堪称是安徽辛亥革命的壮举。当年淮上军阻击张勋的主战场位于安徽蚌埠市中心的小南山。淮上军在这次阻击战中牺牲八十八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张汇滔、陈其美等人流亡日本。1913年10月,张汇滔、陈其美、田桐等23人在东京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10月12日,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委任令第三号》委任张汇滔为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中华革命军江北皖北司令长官。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在上海遇刺殉国。孙中山任命张汇滔主持上海军事,日夕操劳。1917年随孙中山先生南下广州成立军政府,任中华民国大元帅府参军。 1918年受命北上与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谈判,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张汇滔负责整饬沿江七省党务。1920年1月29日19时,张汇滔被反动军阀倪嗣冲派遣刺客暗杀于上海法租界维而蒙路(今普安路)国恩寺附近,身中四弹,穴胸洞腹。张汇滔案与宋教仁案、陈其美案并列为上海滩民国三大血案。孙中山先生闻讯携夫人宋庆龄亲临上海广慈医院探视,悲痛万分。广慈医院主治的德国医生见孙中山这样悲恸,禁不住问:“孙博士,他是谁?”孙中山抖动着嘴唇答了一句:“一位革命家。”延至第三天(31日)上午9时,这位被孙中山称作“革命家”的孟介终因伤重不治去世了,年仅38岁。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等各大报刊都竞相报道了这一事件。人们这才知道他是张汇滔。孙中山悲不自胜,泣不可抑,题写张汇滔挽额:“国魂不死”,并嘱廖仲恺等中国国民党元老:“张汇滔烈士丧葬援宋教仁、陈其美例优治。”章太炎所赠挽联:“钝初之死可无伤,克强之死可无恨,英士之死可无惨,闻道斯得道,求仁斯得仁,肝胆有书生,凭孤郡抗顽胡,大器推尊颜太守。金陵共事见厥智,淮上共事见厥勇,汉皋共事见厥仁,惟我能识君,亦君能识我,男儿尚意气,观数奇知骨梗,穷途痛哭李将军。”宋庆龄在追悼仪式上,紧挽住张夫人陈月华的胳膊,并关爱地抚摸烈士子女,嘱他们继承父志。1934年12月,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以国葬规格葬张汇滔于安庆北门外南庄岭之阳,建堂纪念,不幸的是陵园在文革期彻底被毁。 近年来,张汇滔陵园复建工作在国家领导人和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国家文物管理局等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张汇滔陵园复建项目主体工程也已于2011年9月底在安庆城西狮子山公园内完成,向辛亥革命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2011年12月初及2012年6月中旬,安庆市委、市政府又派专人赴张汇滔原籍今安徽省寿县涧沟镇张郢村考察调研,并就先生生平业绩和故居复建等事宜与寿县政协及有关方面进行了真诚的沟通交流。当前,寿县正借这两次交流机会为契机,正广泛深入的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在省、市多方支持帮助下将先生故居复建列上了政府议事日程,以纪念这位为了中国的民主和自由而奋斗的辛亥志士,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该项目已立项,并将于近期开始实施。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