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胡抱一,出生于1891年,江苏淮阴人,国民党骨干,曾与王亚樵、戴笠、胡宗南是结拜兄弟。

胡抱一,出生于1891年,江苏淮阴人,国民党骨干,曾与王亚樵、戴笠、胡宗南是结拜兄弟。 中文名胡抱一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江苏淮阴出生日期1891年 胡抱一,出生于1891年,江苏淮阴人。其人体格魁梧,天资聪慧,记忆力尤过常人。清末,朝政日非,国力萎顿,外侮日迫,民族遭难,胡抱一只身走沪,从事革命活动。及至1912年民国成立,转赴南京担任孙中山卫士,前后达五年之久。二次革命失败后,党人灰心变节者颇多,胡抱一仍始终如一,与张继、杨虎、景定成诸人从事地下工作,积极参加由中华革命党发动的“讨袁运动”。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国民党委任胡抱一为国民革命军江南别动军司令,组织江浙、苏沪一带民众起来反对孙传芳、策应北伐军攻打上海。二十年代前期到上海,在国民党环龙路44号机关工作。胡抱一认识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在二十年代就结识了戴笠和胡宗南。胡抱一本人又是洪帮人物,在帮内人称胡二爷。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53748次 编辑次数:127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呢秦秆ttv(2020-06-11) 突出贡献榜 chunfeng317317创建版本 搜索发现 三菱变频器纽卡斯尔大学kindle门窗密封条特价女装炒股软件可得网做什么赚钱美国租车qq斗地主游戏大厅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new 我有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胡抱一将军生平纪略 发布时间:2020-06-18 10:19:14 来源:团结报 胡抱一 祖父胡抱一(1890-1943),江苏淮阴人,早年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并为之护卫有年。在毕生从事的反清讨袁和北伐抗战大业中,矢志革命,建树弥弘。 中山卫士 胡抱一,1890年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08年,自江北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任新军第九镇见习官时,毅然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后赴上海襄助陈其美组织振酣会,号召军事人才。 中华民国成立后,胡抱一转赴南京,护卫孙中山先生。二次革命时,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胡抱一任讨袁军总部少将副官长。 事败后,党人趋炎附势者众,但胡抱一矢志不变,积极参与中华革命党的讨袁行动。 1917年5月18日,中华革命党重要领导人陈其美在上海遇刺,胡抱一无惧于袁世凯势力,冒生命危险处理陈氏后事,深受党人敬佩。不久,洪宪帝制消亡,胡抱一又投身反军阀行列,虽因赵璧案入狱,备受折磨,但出狱后仍奋斗不懈。 甘陕任职 1933年,胡宗南率部入西北,胡抱一随军奔走西安、兰州、天水、汉中之间,协调军民,安定地方,使西北数省由安定而繁荣。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于西安华清池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中,胡抱一被拘留于西京招待所。事变发生后第九天,张学良派人联系胡抱一,希望能找到电台,以便和外界沟通。 胡抱一为此不辞劳瘁,积极联络,周旋协调,并与顾祝同至潼关与东北军谈判,使东北军与中央军结束对峙,一致抗日。 胡抱一在此期间,先后任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西安行营参议兼西兰、西汉两路工程处处长、甘肃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1年,胡抱一出任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兼垦区民众组训处处长,领中将衔。胡抱一在担任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期间,正值全民族抗战最为艰苦的阶段,大片国土遭日寇侵占,河南数省发生特大旱灾,故有大批民众西去逃难,流离失所。胡抱一设法组织并资助难民垦荒自救,使之能维持生计。 胡抱一到任之初,垦区垦民约23000人,垦地面积约13万亩,经积极规划、推动各项垦务建设,据到任后第一年的统计,垦民已增至42000余人;垦地面积亦增至约22万亩,各类杂粮生产总量约250000石,除自给外,摊派公粮约5500余石,治绩显著。 时任《大公报》记者的范长江在其《中国的西北角》的系列报告中有关于胡抱一的记述,文中写道:“目前负责陇东庆阳一带的地方政治责任的胡抱一先生,因为久于政治生活,深切了解于民众与军事的关联,他毫无宦气地率领着一批干部作两种政治设施:第一,在消极方面,澄清吏治;如收押私收烟款、滥用毒刑之宁县县长王家楣,一时大快人心。他有两句精明的标语,是‘铲去一个贪官,胜于建筑五千碉堡’。这是一针见血的记识。其次,在积极方面,他著力于交通、保甲、道路的举办。” 不幸遇难 1943年7月4日,为移民事宜,胡抱一从黄龙山去新疆途中不幸遭人暗袭,殒命于渭南火车站附近,享年53岁,后安葬于西安南门外翠华山麓。葬礼由民国元勋张继主祭并作墓志铭。参加送葬者数千人余。 胡抱一禀性忠纯,为人慷慨,出于至诚,故人咸乐与之交。胡抱一的好友胡耐安生前曾撰文说及,胡抱一北伐期间于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时,“朝入千金,夕全数掷出,豪气干云,爱护朋友,救济青年甚于自己生命,相交满天下。”胡抱一毕生奔走革命,数十年如一日,生平不治家产,生活艰苦而处之泰然。殉难之日,家无积蓄,仅有少数古人字画以遗后人。 忠烈有后 1928年,胡抱一与王卓民于安徽蚌埠结婚,并育有一女名家骏(乳名和平,1930年生于上海,曾就读于南昌师范,至今查找未果)。王氏生于1900年,祖籍山东兖州,毕业于北京女子师大,才学出众,热心革命,从事报业,对胡抱一早期事业帮助很大,后于兰州病故。 1935年,胡抱一与姜抱贞于汉中结婚,育有子女五人,依序为家凤(女,中年病故)、家麒、家麟、家龙、小黄龙(乳名,生于黄龙山;幼时夭折,未及取名),均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其中家父胡家麟,1951年,年仅13岁于成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转业至家乡淮阴,谦虚谨慎,工作勤勉,廉洁奉公,为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 伯父胡家麒于1949年随祖母去台湾后,秉持胡抱一遗风,以“胡氏孤儿”之身,发奋苦读,曾以每日清晨送报而赚取学费,陆官三十期毕业后,考取国防公费赴美深造,先后完成并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理论数学和交通工程硕士学位,并于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研究。在胡抱一百岁冥寿纪念活动时,胡抱一好友王孔安特在祭词中写下“出长官校宏家邦”以告慰胡抱一在天之灵,其时伯父胡家麒在台任陆军官校校长,祭词即指此而言。 1963年7月4日,胡抱一遇难20周年祭日,祖母、伯父及胡抱一生前好友,特假台北市济南路华严莲社隆重祭悼。由朱绍良主祭,李少陵报告胡抱一生平事略,蒋鼎文、韩德勤、王宗山等70余人参加祭悼活动。胡抱一生前至交、时任韩国内阁总理的李范奭专门为此撰写了祭诗,“感顾往昔,情见乎词”。 李范奭曾在伯父以陆官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随团访韩时,告知伯父当年他为抗日由韩国赴中国西北时,胡抱一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他还特地打长途电话至板门店邀请伯父到官邸用餐,并由夫人亲自下厨。席间对胡抱一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临别时还一再交代伯父要寄一张放大的胡抱一照片给他留念。 1994年,为纪念胡抱一殉国50周年和迁葬苏州,伯父在台特将珍藏近30年的元赵孟頫手书《老子·道德经》拓本(经专家考证现为海内孤本,为江西熊式辉哲嗣熊元健所赠)影印出版,分赠至亲好友以表孝思。 (作者胡明,为胡抱一之孙、昆山市政协副秘书长) 抱元守一 有容乃大 ——民国元老胡抱一先生轶事 作者:周翔 字体:【大 中 小】 胡抱一(1891~1943),淮安最早的同盟会成员之一。出生寒微而自强不息,为人仗义而开明练达,起于辛亥而终于抗战。跌宕峰谷的传奇人生,有风云际会也有孜孜以求,有左右逢源也有冷枪暗箭,有为民族民主舍生取义的慷慨,也有为朋友兄弟两肋插刀的豪情。他生于乱世,死于内戗,其实情于当时秘而不宣,于后世探究者寥寥。笔者幸于机缘,与胡氏后人多有接触,资以史册文讯之雪泥鸿爪,勉强整理几则珍闻轶事,以表对先辈之敬仰与怀念。 中山信徒,毕生信奉“三民主义” 胡抱一祖居河南固始,是其父辈沿淮东下,经皖北而落户淮阴县陈集乡。胡抱一为胡家次子,出生在洪泽湖畔、张福河边。他幼年失母、少小丧父,由姑母及长兄抚养成人。少年胡抱一身形魁梧,体格强健,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受乡土文化熏染,他崇尚淮阴侯韩信的丈夫之志,渴望西楚霸王的壮怀激烈,对清季积弱积贫、外侮连连、生民涂炭的现实久怀愤懑。1911年辛亥革命消息传到淮乡,胡抱一拍案而起,告别亲人,只身赴沪。在上海,他找到了辛亥同志,加入了同盟会,开启了投身革命、献身民国的传奇一生。 起初,为彻底推翻清王朝计,他与陈其美在上海创设精武协会,重点培养军事人才。民国成立后,他怀着极大抱负投奔南京。中山先生喜爱这个壮实的年轻人,不仅安排他进入学生队,还让他担任贴身卫士长达五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许多人灰心变节,胡抱一长期服务中山先生,耳濡目染,对国父“三民主义”理解深刻,革命意志坚定。他与张继、杨虎、景梅九等人返回上海,继续从事地下活动,积极参加讨袁运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苏沪一带民众风起,响应革命,胡抱一受任上海别动司令,奔走江浙沪,招兵买马策应北伐。1933年,应胡宗南之邀,他率部进入西北,辗转于西安、兰州、天水、汉中之间,协调军民关系,安定地方。其间,他一直与义兄王亚樵过从甚密,且日益不满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胡抱一和肖赞育因陪同蒋介石到西安,亦同时被禁。但为了与南京政府秘密沟通,张学良又请出人际广泛的胡抱一,让他通过特殊管道,获得与南京联系专用电台和密码。在胡抱一积极斡旋沟通后,蒋介石亲信将领顾祝同来潼关,与张杨代表谈判,结束了东北军与中央军的对峙,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抱一先后任甘肃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第八战区参议,甘肃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2年转任农业部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兼陕西省民众指挥部中将处长。时值全民族抗战最艰苦之际,晋豫诸省千万难民西逃入陕。他积极组织难民垦荒自救,垦区户口从原先60多户,发展到6000多户。 1943年7月4日,胡抱一为落实国民政府移民新疆之策,计划从黄龙山赴新疆,但在从西安赴黄龙途中,突遭暗袭,殉职于渭南火车站,年时五十三岁。 春风得意,湖州城下群英歃血 胡抱一生性豁达,豪放仗义,有亲和力。早年在沪期间,黑白两道亨通,人脉关系极广。 他与高举无政府主义大旗的王亚樵一见如故,十分投缘。一则二人皆有豪侠意气。为了开展工作,胡抱一加入上海红帮,是帮里与黄金荣、杜月笙同辈的人物,因在家行二,人称“胡二爷”;王亚樵独闯上海滩,创立“斧头帮”,用斧头砍出江湖地位,在家行九,人称“王九爷” 。二则深受辛亥先驱韩恢的影响。韩恢出生于淮阴近邻泗阳,是老同盟会员,因痛恨军阀李纯在江苏欺压百姓,图谋推翻李纯,在江苏实现三民主义。王亚樵和胡抱一都钦佩韩恢,曾一同追随韩恢到苏北策划军事。 胡抱一与王亚樵的友情,还流传了一桩影响深远的兄弟恩仇。1922年,浙江督军卢永祥十分器重王亚樵才干,委任王为浙江别动队司令,并且拨给他湖州之地作为练兵场。王亚樵春风得意,在湖州招兵买马,一时各方人才汇聚,胡抱一与方振武、戴笠、胡宗南、余亚农、黄文迪等一干人物均在营中。湖州八雀寺的别动军司令部军容庄严,英气勃勃。一日,王亚樵与戴笠、胡宗南、胡抱一纵马驰骋,正在豪兴间,胡抱一提议:方今革命尚未成功,国家讫未安定,我等同志胸怀大志,情义相投,何不结为兄弟,勠力同心,共创伟业?众人闻言皆表赞同,当即设坛叙礼,歃血为盟,结为金兰。按年齿,王亚樵为长兄,胡抱一、胡宗南、戴笠次第排行。四兄弟面向西楚霸王项羽灵位,依次起誓。胡抱一誓词言简意赅:兄弟胡抱一,来自韩信故里,曾担任孙中山先生贴身卫士五年,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 后人评价:胡抱一的即兴动议,令中国近代史上“三王”——暗杀王王亚樵、特工王戴笠、西北王胡宗南拜了把子;日后虽道不同,胡宗南、戴笠相继南下广州,进入黄埔,追随蒋介石,但在日寇侵华、民族危亡时刻,他们和四万万同胞一起,抗御外侮。 古道热肠,两度提携传奇“共谍” 胡抱一一生与共产党交道不多。然而他的热诚正直,乐于助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共产党提供了实际帮助。 袁殊,作为“共谍”而不是文艺家进入公众视野,是建国近四十年后的事。他因同时与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保持联系,被称为“五面间谍”,又因先后提供德苏战争一触即发、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南进等重大战略情报,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和苏共中央衷心感谢。今天,他的谍报传奇也在《伪装者》等诸多热播剧中呈现。令人称奇的是,袁殊这样一位战略情报专家,前有潘汉年直接领导,后有中央社会部掌控,竟视胡抱一为平生“第一个导师”。 1927年初,16岁的袁殊经济困顿,事业未启,胡抱一对同盟会老友袁晓南的这位长子另眼相看。已经是国民革命军江南别动司令胡抱一,把袁殊带在身边,担任秘书,“先让年轻人熟悉人脉,做些奔走联络传递信息之事。”北伐军占领南京后,胡抱一亲携袁殊赴宁“谋出路”,将后者托付给国民革命军27军政治部主任邵华,邵华则任命16岁青年为政治部少尉干事,后转升18军中尉。1931年,袁殊经潘汉年介绍入党,转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为了情报来源和身份掩护,袁殊主动拜访胡抱一,胡抱一依旧热情帮忙,把青年才俊推荐给义兄王亚樵。于是,袁殊接手了王亚樵旗下的《公道日报》,有了合法身份,拓宽了情报渠道。袁殊晚年,曾对儿子袁龙满怀敬意的谈起胡抱一:“你要记住这个人(胡抱一),我同他的关系要比同你的祖父关系更好。” 扑朔迷离,秘辛久封可见天日 胡抱一罹难已七十六年。关于他死因及其背后主使,说法不一。一说死于“国民党内部敌对分子阻击”,但“敌对分子”系谁,因何敌对,语焉不详。一说系内部小人、人称“十三太保”之一的葛武棨所为,原因不明,胡抱一之孙胡明的《胡抱一事迹纪略》(《钟山风雨》2005第3期)持此观点。一说为胡宗南手下暗杀,原因是蒋介石疑其通共,下了秘杀令,这一分析出自胡抱一次子胡家林文集《家林忆往》。 笔者以为,胡家林的分析合乎情理。其一,这一分析来自胡宗南亲信、时任胡宗南警备科长朱汲的回忆。朱汲2006年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访谈时承认,刺杀胡抱一是他平生第一次操办暗杀行动,因此刻骨铭心:“我第一次进行,一个礼拜没吃饭。胡抱一到西安来拜望胡宗南,我就把胡抱一接到东昌门。走的时候胡宗南说:朱汲,送胡局长上火车站,注意安全。我说:是。”“我回到家里就盯着那个电话了。胡抱一到了渭南,一下火车,啪,一枪打倒了......” 其二,无论是蒋介石还是胡宗南,皆有理由怀疑胡抱一通共或有二心。且不说他对“共谍”袁殊的数番提携,也不说他与王亚樵的莫逆、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单讲一件历史迷案——《汉中密约》,也足以让蒋公和胡弟狐疑。东北沦陷后,华北危急。但蒋介石仍严令十七路军(陕军)“剿共”,逼得深明大义的杨虎城主动向红军提出“联共反蒋,共同抗日”主张。通过中共地下党和陕军三十八军一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设计,双方,于1933年6月,在胡宗南的军法处长、中央军第一军与陕军第三十八军联络处主任(实际监视陕军)胡抱一的眼皮底下,签订了《汉中密约》。其内容: 1、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蒋抗日;2、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代表陕军,处理边界事务;3、红军可以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物品;4、陕军馈赠药品和地图,以表诚意。 《汉中密约》坚持近两年,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万人发展至8万之巅峰,签订《汉中密约》的三十八军也率先加入了人民军队。后世评价,《汉中密约》是西安事变之前,我党统战工作的精彩之笔。而在此事件中,坐镇汉中、信息灵敏、手眼通天的胡抱一,居然自始至终茫然不察,岂不让蒋公不可思议?而以蒋公“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掉一个”的狠性,胡宗南即使念及兄弟情义,又怎么能够违拗其主子的旨意! 是以,兄弟是手足,可以共举民族大旗,可以共赴国难。是以,爱憎分明的王亚樵是“民族英雄”,八一三淞沪战场上的胡宗南、令日伪闻风丧胆的戴笠不是孬种。但是,兄弟仅仅是兄弟,为了一己之利,为了一党之私,可以出卖灵魂,何况是手足?所以大哥王亚樵因反对蒋介石政策,成为四弟戴笠的刀下鬼,二哥胡抱一因蒋先生的种种狐疑,也成了三弟胡宗南牺牲品! 作者系淮安市政协港澳台侨委主任 上一篇: 读书节前雅集得诗二首 下一篇: 农家肥积造散记 胡抱一 [公元1890年-1943年]    胡抱一(1890~1943),淮阴县(今属淮安市)人。幼年丧父,由姑母及长兄汉卿抚养成人。宣统二年(1910年),胡抱一只身赴沪,从事革命活动,加入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他与陈其美在沪创设精武协会,培养革命军事人才。民国成立后,转赴南京,曾充任孙中山卫士。“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与张溥泉、杨啸天、景梅九从事地下工作,积极参加韩恢等组织的讨袁运动。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苏沪一带民众风起云涌,响应革命,胡抱一任上海别动司令。民国22年(1933年),陆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率部入西北,胡抱一随军奔走西安、兰州、天水、汉中之间,协调军民关系,安定地方,并与王亚樵一起反对蒋介石。西安事变后,胡抱一任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其间,他积极协调军队与士绅关系,绥靖地方。民国26年6月调任第八战区参议兼西兰(西安—兰州)、西汉(西安—汉中)两路工程处长。民国27年6月至29年12月任甘肃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民国30年任国民政府农业部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兼陕西省民众指挥部民众组训处中将处长。当时正处于全民族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日军侵占中国大片国土,河南省成千上万同胞西去逃难。为了他们的生路,他积极组织资助难民垦荒自救,垦区户口从原先60多户,发展到6000多户,大批难民生活方有着落。民国32年7月4日,为移民新疆,他从黄龙山去新疆途中,不幸遭到来自国民党内部敌对分子的阻击,殒命于渭南火车站附近。 胡姓名人堂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