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张轸(1894—1981),河南罗山县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3年回国,在陕西陆军一师任参谋,1925年1月入河南陆军训练处任战术教官等职。同年 10月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2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团长,1927年 4月后升任师长

张轸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编辑 张轸(1894—1981),河南罗山县人,1908年入河南陆军小学。1916年起先后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被选送赴日本,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3年回国,在陕西陆军一师任参谋,1925年1月入河南陆军训练处任战术教官等职。同年 10月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2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团长,1927年 4月后升任师长、副军长兼师长。1930年 8月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总指挥部任参谋长,后在国民政府军政部任职。抗日战争爆发时张轸任豫北师管区司令,1938年1月任第一一零师师长。同年6月任第十三军军长,1939年 8月任陆军补充兵训练总处处长,1941年 7月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六十六军军长,1942年12月任第十战区副长官兼豫南游击总部总指挥。1949年起义。1953年至1957年,张轸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在国家体委任职。1957年,张轸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中,张轸受到冲击,1979年被彻底平反。1981年7月26日,张轸在郑州病逝,终年87岁。 [1] 中文名张轸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罗山县出生日期1894年逝世日期1981年职 业军人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程潜爱将 ▪ 北伐战争 ▪ 攻打修水 ▪ 重招旧部 ▪ 革命政变 3 翼字军 4 傀儡军长 5 重庆长谈 6 受挫缅甸 7 休整 8 率部起义 人物简介编辑 张轸,1894年4月15日在河南罗山县河口寨出生。1909年8月。张轸投 [2] 考开封陆军小学,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中。1913年夏,张轸又考入南京陆军第三中学。1915年进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就读。1918年,张轸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19年,张轸因成绩突出。提前一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1922年夏。张轸毕业回国,经同盟会会员任芝铭推荐,先后在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第一师四团少校团副,1923年晋升为中校。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中华民国总统曹锟,组成了国民军。张轸脱离镇嵩军(民国初年,刘镇华任豫西地方部队的统领,因所部驻地靠近嵩山。故有镇嵩军之称)。投奔胡景翼的国民军第二军,就任第二军开封训练大队大队长兼战术教官。1925年10月,北伐时期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战术总教官。1926年2月。程潜所部由攻鄂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张轸调任第6军第19师56团团长。1926年7月,第六军进入江西攻打军阀孙传芳,11月,参加南昌战役。1927年3月第六军攻南京,张轸指挥第55团、第56团夺取雨花台,首先攻入南京,被军长程潜任命为城防司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第六军被蒋介石遣散,不久,程潜重建第六军,张轸任第十八师师长。“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程潜被蒋介石扣押,继任军长胡文斗被害,副军长张轸率部向闽赣边境转移,沿途屡遭军阀部队截击,部队伤亡甚重,张轸被迫下野,匿住沪杭。1930年,应刘镇华邀请,任64师参谋长,1932年与刘不和,辞职后在开封闲居。1936年,蒋介石启用程潜为参谋长,程潜调张轸到南京军政部任职。 1937年5月任豫北师管区司令。芦沟桥事变后,张轸在豫北举办游击训练班,邀请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部代表朱瑞、唐天际等担任教官。张轸以训练民兵的形式组建五个独立营,扩编为第一一零师。1938年3月至5月张轸率一一零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受到最高统帅部嘉奖,晋升为第十三军长。6月初,率十三军参加武汉外围保卫战。同年秋,任桐柏山区游击总指挥,与中共鄂豫皖边区区委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1939年4月谨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中将。5月,率部参加随枣战役,获宝鼎勋章。1941年底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6军军长。1942年4月赴缅甸抗击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张轸先后任国民党军队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豫南挺进军总指挥兼豫东南行署主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华中“剿总”副司令兼第五战区司令官、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1947年8月,率十二个整编师及两个独立旅于汝河、淮河一线阻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 1949年5月15日,张轸率部25,000余人在武汉金口起义,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军长,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委员兼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政协副主民革中央委员等职。题写“中华文明五千秋,炎黄子孙遍全球,台湾儿女思祖国,国共风雨宜同舟”的诗句寄赠蒋经国。 1981年7月28日病逝在郑州,终年87岁。 程潜爱将编辑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张轸率56团在军长程潜指挥的第六军序列内参加北伐,在攻南昌时立下了汗马功劳。56团在张轸指挥下,一路北上,抵达湖北汀泗桥。部队好不容易到了汀泗桥,8月30日,接到新命令,由汀泗桥经崇阳、溪口、三都等地。向修水折返江西,官兵们一时想不通。程潜要求部队做好顾全大局的教育。 张轸教育所部说:“现在,第一路军的第四军已将吴佩孚包围。的确,我们加盟会加速吴佩孚的灭亡。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对袭击第四军背部之敌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一旦让他们如期赶到。不仅我们消灭不了吴佩孚,而且还会导致我们陷入被动的两难境地。如若现在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命令,迅速回撤江西,及时消灭修水、铜鼓之敌,那么我们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不仅可以消灭吴佩孚,而且还可以消灭孙传芳!” 自然,让第六军折返江西的命令是蒋介石下的。当时,军阀吴佩孚已被国民革命军在汀泗桥打败,退守武昌喘息。而孙传芳仗其人多,给蒋介石发电报通牒:限24小时内撤攻赣部队。蒋介石咽不下这口气,摆开了与孙传芳决一死战的架势。这样一来,国民革命军在江西九江与军阀孙传芳展开了激战。 攻打修水 第六军的任务是攻打修水。张轸率领的第五十六团是攻打修水的先头部队,他们由三都开始以最快速度通过20公里隘路险境,突然出现在修水北门外的凤凰山下,立即发起进攻。 守凤凰山的孙传芳部不顾一切地阻击张轸团的进攻,暗堡里的机枪疯狂扫射。张轸一看,强攻不行,命令部队迅速隐蔽,派出敢死队从射击死角分别接近暗堡。端掉暗堡里的敌人。很快。第五十六团攻上了凤凰山。至此,程潜的第六军大获全胜,占领了修水、铜鼓与宜丰。 这时传来消息,南昌城内空虚。按照北伐的作战计划,攻占南昌城应由第二、三军及第六军一个师配合完成,但程潜下令第六军单独发起攻打南昌城的军事行动。北伐以来。张轸第五十六团的表现颇得程潜赞赏,所以这次行动时。程潜约见张轸,并委以张轸团重任:担任攻克南昌城的先遣团。 1926年9月上旬,张轸率第五十六团从修水出发。第六军其他部队紧随其后。9月18日,张轸指挥部队悄悄地接近了南昌漳江门,快速占领有利地形。并迅速从漳江门城墙一段200米左右的没有修复的豁口潜入,打开城门,使部队一举攻进了城,孙传芳部措手不及,弃城而逃。次日,程潜率第六军全部进入南昌城内。 蒋介石见程潜夺得头功,心头有些不快,就命令第二、三军就地休整。这一苗头被孙传芳看穿。孙传芳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扑。程潜的第六军在南昌城内孤军奋战。最后,程潜的第六军被打得七零八落。程潜本人只好脱掉军装,戴上一顶破斗链,披上烂蓑衣,化装成放牛翁,逃离了南昌。张轸率第五十六团抵御了两天两夜后,也不得不化装成渔民,逃出南昌。 重招旧部 程潜重招旧部,重整第六军,张轸存重整后的第六军任第十八师师长。程潜 张轸率部在武汉起义 张轸率部在武汉起义 落荒而逃之时,蒋介石组织北伐军第二、三军进攻南昌,打败了孙传芳,把“历史功绩”记到了自己的名下。对于蒋介石的行径,张轸十分看不惯。1927年3月攻打南京时,张轸率部英勇作战,与兄弟部队一起,一举拿下南京城。 革命政变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宁、汉合流。八一南昌起义后,共产党人有了自己的武装。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宁、汉政府联合组成南京特别委员会,南程潜、李宗仁、白崇禧代替蒋介石职权。湘军唐生智联络汪精卫,不服程、李、白的特别委员会,起而反抗。程、李、白起兵讨伐唐生智,于1928年1月西征。打败唐生智。第六军攻克长沙后,张轸兼任长沙警备司令。1928年1月5日,蒋介石复职,程潜反对。李宗仁拘程潜于武汉,第六军军长由胡文斗代理,张轸代理副军长。 程潜被软禁后,第六军在蒋介石的策反下,内部出现了分化,代军长胡文斗被人暗杀。张轸升任第六军代军长,但张轸拒绝投靠蒋介石。蒋介石对张轸恨之入骨,一路追杀张轸率领的第六军,直到彻底解除了这支军队的武装。抗日战场 翼字军编辑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不断稳固,程潜也不再反对蒋介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轸任由程潜指挥的独立四卜六旅和豫北5个新兵营合编的补充第二师师长,率部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1月,补充第二师改番号为第一一○师,编入汤恩伯军团,移师河南巩县孝义镇。 1938年3月,日军矶谷和坂垣两师团由津浦路北段向胶济路南犯,与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进行了交战。3月20日,张轸接到命令,第一一○师开赴鲁南。担任万年闸至韩庄运河南岸15公里的防务。为了壮军威鼓士气扩大影响,张轸命令后勤部门专门制作了有一个“翼”字的臂章,统一佩戴在左臂上。“翼”字取自张轸之字“翼三”。因此。人们将第一一○师称为“翼字军”。后来,“翼字军”屡战屡胜,名声很快传遍整个抗日战场。 1938年3月25日,张轸召开全师团以上军官作战会议,命令:“根据李(宗仁)司令长官的命令和日军的分布情况,我命令三二八旅明天拂晓进入韩庄附近运河南岸的防御阵地,以第六五五团为右翼,第六五六团为左翼,以第三三○旅为第二梯队,布控贾汪以北高地前沿。完成布防后:一、立即派小分队侦察监视敌人行动;二、派谍报队深入枣庄、临城、峄县一带搜集敌情:三、利用夜幕作掩护抓紧构筑工事;四、密切关注韩庄日军动向,随时准备出击消灭增援韩庄之敌!” 张轸率第一一○师很快进入指定位置。白天,张轸命令两个炮兵营向韩庄轰击,给 张轸(左一) 张轸(左一) 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夜晚,张轸命令武工大队,用梭镖、大刀等武器,偷袭日军营房,杀口军哨兵,闹得韩庄日军胆战心惊。 4月初,日军矶谷和坂垣两师团及小米内旅同等主力向台儿庄发起总攻,日军后方顿时空虚,张轸立即命令幸少亭旅长派三二八旅两个营全线出击峄县,断敌后路,毁敌辎重,炸敌仓库。以配合友军在台儿庄作战。 台儿庄的战事呈胶着状态数日。1938年4月5日,张轸趁机率部偷渡运河成功,向泥沟方向出击,打开了枣庄以西、韩庄至临城以东、运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的日军粮仓。把粮食分发给当地民众。战地服务团的男女学生大做宣传发动工作,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要求参加张轸师当兵打日寇的人数骤增。 张轸一边扩军,一边指挥部队占领獐山、泥沟。配合孙连仲、汤恩伯主力军正面作战。7日,第一一○师六五六团(团长廖运周)完全占领南洛,截断了日军后方联络线。至此,日军在台儿庄作战因腹背受到威胁,被迫停止攻击,连夜突围,向峄县、枣庄地区撤退。 第一一○师处在日军撤退的正面线上。张轸不顾连日疲劳,身先士卒,向日军进行猛打。在白山阵地上,张轸率部与日军对抗。日军飞机数次轰炸向山。如此激战一日一夜。直至后继部队赶到接收防务,张轸才率全师转移到金陵寺、望仙山一线阵地休整。 台儿庄会战中,张轸率全师将士战斗40多天,全师官兵英勇作战,被第五战区司令部评为“运动战第一”而得到传令嘉奖。战地通讯更是以《台儿庄战场的翼字军》为题作了报道,全国各地报纸纷纷转载。一时间,“翼字军”名震全国。张轸也因此晋升为第十三军军长。 [3] 傀儡军长编辑 第十三军原为汤恩伯所指挥,汤恩伯由第十三军军长提升为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后,原本是把军长的位置留给自己心腹的。但台儿庄战役张轸有功,故接任了第十三军军长的位置。这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张轸这个军长自然就成了有职无权的“空壳子”。 1939年5月,中日爆发随枣会战,日军进攻河南唐河、新野。具有浓重乡土情怀的张轸,看到妇女被日军奸污,房屋被烧毁,拒绝执行汤恩伯“向后撤退”的命令,下令部队与日军正面对抗,誓死保护民众。最后第十三军八十九师在战斗中伤亡2000多人。汤恩伯获悉伤亡数字后,大为光火,不向张轸打招呼,也不请示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就直接下令师长张雪中,撤走其嫡系部队八十九师。张轸接到报告,立即赶到汤恩伯的指挥所。据理力争。汤恩伯执意撤军。张轸火冒三丈,指着汤恩伯的鼻子,义正词严地说:“现在国难当头,日本鬼子步步紧逼,我们作为军人。为什么不去抗日?!你这样做,就不怕老百姓骂我们的祖宗三代,背后戳我们的脊梁骨吗?” 汤恩伯被问得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他岂能容忍一个“傀儡军长”如此放肆,桌子一拍,大声吼道:“我撤了你的职,我看你还能蹦多高?从现在开始,十三军军长由我本人兼任!”  这还不算,汤恩伯还当着张轸的面。让机要参谋记录撤销张轸军长职务的口述电报,并立即发给蒋介石。没想到,蒋介石竟批准了这一报告。显然,蒋介石心中还记着张轸过去的老账。就在蒋介石批准汤恩伯撤销张轸第十三军军长一职的时候,李宗仁也打了一个报告给蒋介石,要给张轸请功。蒋介石打电话问李宗仁:这是为什么呢?  李宗仁说:“委员长。古人尚懂得赏罚必信、无恶不惩、为善不显的道理。我李宗仁作为带兵打仗之将,亦应该懂啊!张翼三被撤职是汤在气头上而为,难以服众。部队上下都知道。张翼三在抗日战场上足智多谋,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不予奖赏,将会影响官兵的情绪啊!”  蒋介石“嗯”了一声,放下电话,也批准了李宗仁的报告,给张轸一枚宝鼎勋章。同时,按李宗仁的推荐,任命张轸为豫鄂边游击总指挥。1939年7月,调张轸到重庆任军政部第二补充新兵训练处当处长兼渝南警备司令。 重庆长谈编辑 张轸赴重庆前,李宗仁专程来欢迎,并做了一次长谈,令张轸内心触动很大。李宗仁对张轸说:“翼三兄啊,在当今中国,你要想有职有权有势力,无非三条路子。一是有自己的队伍,有枪便是草头王,你瞧瞧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他们,哪个把蒋介石塞进眼里过?蒋介石又奈何不得他们,为什么?还不是他们有队伍啊!你说文的不行,咱就动武的,他们有这个资本。二是投机钻营,舔老蒋的腚沟子,投其所好,尽其所兴,就像汤恩伯这样的人,老子最瞧他不起。但是他天上有保护伞,任何事情有上方宝剑,整天耀武扬威,人五人六的。这样的人升迁得比谁都快!再一条路,就是实干,忠心耿耿,尽忠尽职。屡建大功。但翼三兄啊,这条路,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上几乎没有人靠这个上去的。你是留过学的人,日本的三明治你不能白吃啊,不能太书生气啰!” 李宗仁的这次谈话使张轸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张轸调重庆工作,机会说来就来。这一次机会不是国民党提供的,而是共产党提供的。张轸所在的军政部第二补充新兵训练处设于綦江。刚好聚兴银行也在綦江。其董事长李世璋就是原第六军第十八师党代表。李世璋是国民党左派人物,其中共地下党员身份始终没有暴露。在李世璋的安排下,张轸先后与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共产党高层领导人见面,从而对共产党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周恩来说的话,更让张轸留下深刻印象。周恩来说:“张将军,你在国民党队伍中颇有威信和影响,很有发展前途,但务要态度灰色,不要参加任何组织。希望你能深明大义,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多着想,做一个真正受人民拥戴的将军。蒋介石怀疑猜忌之心很重,而且在山城特务林立。希望你与我们接触要注意隐蔽,以防不测。” 受挫缅甸编辑 1941年7月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六十六军军长。1942年3月,以第二补训处改编成第六十六军,张轸为军长。辖新编第二十八、新编第三十八、新编第三十九师.该军编成后即编入入缅远征军参加作战,新编第三十八师长即使著名的孙立人,所部很有战斗力,但很早就脱离了军的指挥,新编第二十八、新编第三十九师确是由康泽别动队改编的,战斗力很差。张轸由于是空降上任 ,对这三个师都不能确实掌握,该军配置在腊戍、瓦城地区机动使用。3月23日日军开始进攻,以快速纵队向细胞、腊戍突进,该军分段阻击日军。3月29日日军攻占腊戍。4月27日上午,日军向守卫腊戍新城的新编第二十八师发起猛烈进攻,同时有一股敌人袭扰腊戍老城的新编第二十九师防地,企图一举击溃六十六军。4月28日晚六时,张轸的侄子张致广胸部中弹阵亡。4月29日下午二时许,军部直属部队撤到古开,休整了半天,张轸命令工兵将桥梁炸毁,一面急电令在遮放(中国境内)停止待命的新编第二十八师陈团急速乘车限令于五月一日抵达防地。张轸军长当面命陈团担任防守正面,布置完毕后,张轸军长亲到陈团防地,对陈团下达口头命令,要他坚守阵地三天,以待后续部队的增援。5月2日上午10时许,阵地易手。全军剩余部队由公路右侧退入大山密林中。此时,张轸身边仅有少数随员,特务营一个班和通信兵营的一个无线电班,乘车撤退到中国境内畹町,遮放。由于66军的快速溃败,导致第一次远征军彻底失败,张轸被撤职查办,由于程潜的疏通,1943年至1946年调任豫南挺进军总指挥兼豫东南行署主任,国民党军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待价而沽 休整编辑 抗战胜利后,张轸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和武汉行辕副主任等职,归程潜指挥。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突入大别山后,国防部组织了一个机动兵团,由张轸指挥,寻找解放军主力而攻击,宛东战役期间,中野,华野合兵,秘密设伏企图歼击张轸兵团,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而成的职业习惯使张轸闻到了危险的气息,但他却不动声色,依然不变部署,巧妙引诱年轻的陈赓脱离了阵地,才突然下令全军全速反转,事后刘伯承大骂陈赓为敌所欺,只看表面,没能察觉战争的迷雾。 1948年7月,开封解放。蒋介石免去了刘茂恩河南省主席职务,改由张轸接替。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张轸一边利用职权收编地方部队,组成绥靖旅或保安旅。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扩充自己的实力,一边积极参与李宗仁、白崇禧联合程潜逼迫蒋介石下台的运动,并于12月30日公开发出要求“总统毅然下野”电。 1949年春,张轸所部由原地方团队扩编的十个旅,几经整顿,改编为第十九兵团。下设第一二七军和第一二八军,由赵子立、辛少亭分任军长,张轸任兵团司令。 这时,有三股力量在拉拢张轸。一是李宗仁、白崇禧通过张轸的老军长程潜拉拢张轸。形成所谓的“五省联盟”。逼迫蒋介石下台。拥护李宗仁上台,最终由李宗仁出面与共产党谈判“划江而治”。开给张轸的条件是,河南省的党政军全部由张轸“打理”。二是共产党先后派出方敬之、苏东林、戴德、丁一等人通过张轸的女婿张尹人(中共地下党员)做张轸的起义工作。张轸开出了“保留我省主席一职。保留我10个旅的建制。维持第五绥靖区管辖地盘”的起义条件。三是从香港到信阳的傅兰西女士送给张轸一绸幅。绸幅上是民主人士李济深委任张轸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的行书“真迹”。张轸接到委任状后。还真有点激动:李宗仁、白崇禧得势,会有我的一席之地;共产党得势,我也早向他们表明过心迹。李济深是民主人士,没有部队,他将来给我实权,跟着他走也不错。 乱世中,人的想法总是莫名其妙。张轸亦然。张轸的思路在这三条船上蹦来跳去时,淮海战役以解放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战局的天平顿时倾向共产党。张轸开始主动请李世璋通过华东地区中共党组织。向中共中央反映决定起义的意向,并派出女婿张尹人前往解放区同邓子恢等直接取得联系。并接受中共的指示,决定起义时间定在解放武汉之时。1949年4月间,张轸又三次赴长沙与老军长程潜密谈,并相约张轸先于武汉举义,程潜后在长沙行动。 率部起义编辑 张轸决定起义后,暗中开始加紧起义部署。1949年4月9日,张轸召开师以上军官紧急会议。名义是研究落实白崇禧的“坚守江防”计划。实质是调动兵力。准备实施起义。张轸认为,位于武昌与嘉鱼之间的金口镇,是长江两岸的咽喉要道,是实施起义的最佳地段。于是。张轸果断命令亲信师长鲍汝澧的第三一三师驻防金口,把极力反对起义的师长张玉龙的第三一二师随第一二八军军部移驻山坡一带。 这样的兵力部署,让明眼的军官们清楚,张轸已悄然做好迎接解放军渡江的起义准备了。如此行事,自然也是让决心起义的将领们吃颗定心丸。同样,让反对起义的将领们不得不摊牌。张轸除对公开反对起义的人士分赠路费外。对起义表面赞成背地里破坏者。也采取了适当防范措施。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轸于1949年5月10日派张尹人随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由金口渡江,赴沔阳解放军江汉军区商议具体起义计划,同时派张了且留驻汉口,同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1949年5月13日。张轸冒生命危险秘密至武昌劝说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军军长鲁道源一同起义。鲁道源向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告了密。5月14日,白崇禧在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约见张轸,出示了顾祝同的来电:“据密报,张轸勾结共匪。图谋叛变,请将其师长以上军官扣押送广。从严法办,所部就地解散。”并下令扣留了张轸。同时,要求张轸打电话通知师长以上军官明日10时来此开会。 事发突然。但张轸仍然镇静自若,笑着说:“几个月来,我们谈了许多问题,一切情况你都知道,现在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电话我可以马上打。但总不能在你这里打吧!我想到十九兵团驻汉办事处打电话更方便些!”  白崇禧犹豫再三,答应了张轸:“快去快回!” 脱险后,张轸径直奔向金口鲍汝澧师部。立即召集高级将领会商。辛少亭军长和斐毓华副军长及各师师长到齐后,张轸将顾祝同的电报内容和自己脱险的经过说了一遍。与会人员一致主张提前行动,宣布起义。 入夜。张轸指定第三一三师政治部主任柳世玺、副师长丁建华起草起义通电。1949年5月15日。经张轸最后审定,起义通电由第三一三师电台发出。与此同时: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主力已渡过长江,正从金牛直插贺胜桥,江汉军区独立第一旅亦向汉阳逼近,白崇禧唯恐南撤的后路被截断。遂放弃了围袭张轸起义部队的计划。至此,张轸率部2.5万余人起义成功。光荣地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之中。 金口起义后,16日,汉口解放;17日,武昌解放;18日,张轸率部队将领过江到汉口,受到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和第四野战军副政委邓子恢的热烈欢迎。 1949年5月20日,张轸发表了告全国的起义通电。21日。张轸给毛泽东和朱德发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起义电报。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立即给“华中局,并告萧(劲光)陈(伯钧)”指示电。作出了中央军委关于对张轸部改编问题的决定:“张轸部应照曾泽生、吴化文那样,以起义部队待遇。”“张部目前短期暂用原来名义。由你们召集李先念、王宏坤、王树声诸同志会商,由十纵、十二纵抽出一二个师与张轸合编一个军,张轸为军长。以我们一人为副军长。按照改造曾泽生、吴化文等部的方法加以改造。” 1949年7月24日,第四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着张轸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任命张轸为第五十一军军长”。张轸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首任军长。 1950年9月。解放军第五十一军军部改编为解放军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解放军第五十一军番号撤销。张轸改任解放军湖北军区副司令员。 1953年至1957年。张轸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在国家体委任职。1957年,张轸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文革”中,张轸受到冲击。1975年,张轸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彻底平反。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7月26日,张轸在郑州病逝。 [4] 参考资料 1. 张轸 贵将军一流人物 .和讯网 2. 张轸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1-11] 3. 张轸金口起义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11-17] 4. 爱国起义将领张轸 .罗山县人民政府 张轸的概述图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39410次 编辑次数:140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w_ou(2019-12-26) 突出贡献榜 6038925创建版本 1 人物简介 2 程潜爱将 2.1 北伐战争 2.2 攻打修水 2.3 重招旧部 2.4 革命政变 3 翼字军 4 傀儡军长 5 重庆长谈 6 受挫缅甸 7 休整 8 率部起义 搜索发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