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曹渊(1902—1926),安徽寿县人。管鹏、李丙村保荐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

曹云屏,是烈士曹渊的儿子 曹渊,是安徽寿县小甸集曹家岗人。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开师北伐,曹渊担任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成为叶挺的部下。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开路先锋,由广东往北,一路势如破竹。他们攻贺胜、克汀泗,强渡汨罗江,一直打到武昌城下,曹渊的一营军功赫赫,他的名字一直在“铁军”内传扬。 1926年9月,各路北伐大军合围武昌。按部署,部队实施分段架梯强行登城。曹渊率领的一营是突击先锋。5日晨零时,一营冒着炮火,竖起云梯攀城。然而,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都牺牲了。曹渊见状,在弹雨纷飞的城下提笔向叶挺紧急报告: 团长:天已拂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仅有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 刚写完“渊”字,一颗子弹击射中了曹渊的头部,顿时牺牲, “渊”字的最后一竖,横拖了三四寸长。倒在了血泊之中的他,时年仅25岁。 得知曹渊牺牲的消息,叶挺更是失声痛哭。曹渊牺牲了,当时的曹云屏只有三岁。曹渊与当天攻城牺牲的191名官兵一起安葬于洪山公墓。墓前的一个碑坊上面刻着“浩气长存”、“精神不死”,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敬仰。 到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曹云屏已长到14岁,在父亲革命精神影响下,萌动起救国热心。他得知叶挺已奉命回国组建新四军的消息,就给叶挺写了一封求助信。叶挺看到曹云屏的信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犹如见到已故战友曹渊那样。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封感情真挚的回信。后来,曹云屏去了延安,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一封书信打开一段历史,字里行间重现隐藏的时代风云。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用纸和笔写信了,纸质书信日薄西山,用书信留下珍贵记忆的许多作者也日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这作为私人交流的书信,却从一个私人的角度展现历史的侧影,揭秘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 曹渊(1902—1926),安徽寿县人。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战争爆发后,曹渊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在战斗中,曹渊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受到聂荣臻、叶挺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人物简介   曹渊(1902—1926),安徽省寿县人。祖辈务农,家境贫穷。早年参加芜湖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为芜湖学联会负责人。1921年秋考入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组织职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为负责人。   1922年秋辍学赴上海,入上海大学旁听。   1924年春由管鹏、李丙村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连党代表、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诸役。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骨干成员。   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一营营长。驻防潮汕地区。   1926年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之役。同年9月5日武昌攻城战中任奋勇队队长,在激战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生平经历   曹渊,模范的革命军人。曹渊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攻打武昌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曹渊,安徽省寿县人。   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开始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一系列战役。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出色完成运送弹药、解围、攻城等任务,受到聂荣臻、叶挺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   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奋勇队(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头部中弹阵亡。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下。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洪山建墓,将攻城以来各次战斗中牺牲的官兵与曹渊合葬。墓的前面竖立了一个碑坊,上面横额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被后人敬仰。 曹渊 (革命烈士) 编辑 曹渊(1902—1926),安徽寿县人。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战争爆发后,曹渊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在战斗中,曹渊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受到聂荣臻、叶挺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4岁。 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2] 中文名曹渊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寿县出生日期1902年逝世日期1926年职 业革命家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一期主要成就参加北伐战争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生平经历 3 社会评价 人物简介编辑 曹渊(1902—1926),安徽省寿县人。祖辈务农,家境贫穷。早年参加芜湖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为芜湖学联会负责人。 1921年秋考入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组织职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为负责人。1922年秋辍学赴上海,入上海大学旁听。1924年春由管鹏、李丙村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连党代表、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诸役。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骨干成员。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一营营长。驻防潮汕地区。1926年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参加汀泗桥、贺胜桥之役。同年9月5日武昌攻城战中任奋勇队队长,在激战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生平经历编辑 曹渊,模范的革命军人。曹渊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攻打武昌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曹渊,安徽省寿县人。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开始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一系列战役。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出色完成运送弹药、解围、攻城等任务,受到聂荣臻、叶挺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 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奋勇队(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头部中弹阵亡。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下。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洪山建墓,将攻城以来各次战斗中牺牲的官兵与曹渊合葬。墓的前面竖立了一个碑坊,上面横额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被后人敬仰。 [3-4] 社会评价编辑 曹渊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攻打武昌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年仅24岁 [5] 。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曹渊,安徽寿县人。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开始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一系列战役。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出色完成运送弹药、解围、攻城等任务,受到聂荣臻、叶挺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 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奋勇队(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头部中弹阵亡。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占领。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洪山建墓,将攻城以来各次战斗中牺牲的官兵与曹渊合葬。墓的前面竖立了一个碑坊,上面横额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墓前竖立一个墓碑,碑上横刻“精神不死”四字,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边刻曹渊等191位烈士英名,右边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四句话。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被后人敬仰。 参考资料 1. 曹渊 .人民网 2. 永远的丰碑:“模范的革命军人”——曹渊 .新华网 3. 曹渊同志简介 .人民网 4. 黄埔军校研究中心在广州成立 .新浪网 5. 曹 渊:“模范的革命军人” .新华社.2005-04-03[引用日期2020-03-24] 曹云露,曹渊烈士侄儿,1938年安徽工委成立,曹云露任书记,组建了皖北抗日游击队。1939年代表鄂东抗日五大队与国民党黄冈地区专员和军区司令谈判,坚持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扣留,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9岁。曹云露牺牲被称为“鄂东惨案”。   曹少修,曹渊烈士二哥——三烈士中参加革命最早,牺牲最晚。早年参加同盟会,1940年新四军在江北建立民主政权,他被选为参议员,在新四军中人称“老参议”。1947年被国民党逮捕,国民党劝他让其儿子曹云鹤投降,遭到严辞拒绝。就义前写道:“吾弟渊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为革命死,今吾亦死,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 英雄烈士谱 “模范的革命军人”——曹渊   曹渊像 新华社发   曹渊像 新华社发   曹渊,原名俊宽,字溥泉。1920年,曹渊考入安徽芜湖工读学校,被推选为校学生代表,参加安徽芜湖学联并成为领导成员之一。   1924年,曹渊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入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5月,曹渊被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6月2日,叶挺独立团被敌军围困,曹渊率一营支援,当夜赶到黄茅铺投入战斗。8月19日,一营作为前卫,协同友军攻下平江。   8月30日,在攻打贺胜桥战斗中,曹渊指挥一营救出身负重伤的二营营长许继慎,并组织一、二营官兵与敌军争夺贺胜桥头阵地,打败吴佩孚亲自指挥的敌军主力,打开了通往武汉的最后一道大门——贺胜桥。   9月1日,各路北伐大军云集武昌城下,曹渊率一营为突击前锋,全营大部分官兵临战前均留下家书,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9月5日凌晨,曹渊率一营冒着城头弹火竖起云梯,登城与敌军肉搏,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仅剩10余人。在这场战斗中,曹渊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4岁。   据新华社4月24日电 曹渊北伐留英名 发布时间:2019-05-22 作者: 时洪平 阅读次数:416[字体:大 中 小]   曹渊在北伐中率领叶挺独立团一营,在攻打汀泗桥、 占领贺胜桥的战斗中,无坚不摧,攻无不克,取得了一个 又一个胜利,打出了铁军的声威,令敌人闻风丧胆,望风 披靡。武昌城下,为北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周恩来、聂 荣臻、叶挺称赞他为“模范的革命军人”。   曹渊(1902——1926),原名郡(新)宽,字溥泉,安徽寿 县小甸人。   投身学运   1902 年,曹渊出生在安徽省寿县小甸曹家岗一个农民家庭。   1919 年春,曹渊来到芜湖,考取了不收学膳费的工读学校。他一 边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久,五 四爱国运动爆发,芜湖各校师生立即响应,组织成立教职员联合 会和学生联合会。曹渊被选为代表,参加芜湖学生联合会,并因 其精明干练而成为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   1921 年 6 月 2 日,安庆市学生和教师为增加教育经费向安徽 省政府请愿,遭到当局镇压,发生了“六二”惨案。曹渊、王逸 常等人组织芜湖学生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举行大规模的示威 游行,积极声援安庆师生的正义斗争。但工读学校学监佘小宋则 勒令曹渊等人退学。   是年秋,曹渊又考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入学不久便被推举 为该校学生会主席。次年 3 月,芜湖人力车工人为了反对封建军 阀政府增加牌照税和资本家擅加车租,举行罢工。曹渊领导学生 会勇敢地同工人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同 时,曹渊等人在职业学校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以宣传马 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为宗旨,组织学生学习和传阅《共产 党宣言》、《共产主义 ABC》、《先驱》等书刊。   1922 年秋,职业学校发生时疫,由于校长李子寿、学监董质 坚平日压迫学生,不顾学生健康,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致使一名 学生病死,因此激怒了全体学生。学生会决定停课、停工一天,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并把李子寿、董质坚拖到死者遗像前默哀半 点钟,然后将其逐出校门。在追悼会上,曹渊代表学生会登台演 说,揭露和痛斥学校当局的罪行,并亲书“子寿如此,人皆气死; 质坚不灭,我亦贪生”的挽联。事后,该校董事会以“过激分子” 为名,将曹渊等人开除学籍。离校那天,该校师生及省立第二甲 种农业学校、省立第五中学等校四五百人,挥舞旗帜,高呼口号, 前往送行。   曹渊被逐出校门不久,来到上海。当时瞿秋白、蔡和森、张 太雷、恽代英等人在上海大学执教。曹渊就利用一切机会前去旁 听,并阅读了他们编撰的《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概论》、《社 会进化史》、《世界工人运动史》等讲义,从而加深了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的志向。   建功黄埔   1924 年 5 月,曹渊和许继慎、王逸常等人赴广州,考入黄埔 军校。曹渊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当时, 有个别同学对紧张的军校生活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一下子接受不 了,产生了畏难情绪。曹渊主动找他们谈心,耐心地劝告说:“中 国革命现渐入正轨,组织薄弱之民众,不能徒手毙敌人,正期待 黄埔健儿作为先锋队。我辈到此,生命已献于革命,胥当溅血于 帝国主义军阀之前,慰民众之殷望而完吾人之天职。日叹于操作 劳苦,岂革命青年之态度哉?”在曹渊的帮助下,这些同学端正 了入学动机,学习和训练成绩很快赶了上去。   一天,曹渊听说王逸常的爱人在上海病逝,王逸常准备请假 赴沪料理丧事。曹渊劝他不要向学校请假而影响了学习,并安慰他要节哀。同时,曹渊还商同许继慎、杨溥泉等军校同学,将各 自的月薪汇集起来,交给王逸常汇到上海,托友人代办丧事。   曹渊在黄埔军校,不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善于团结 和帮助其他人共同进步,所以,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入校不 久即加了中国共产党。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亲自参加了接受曹渊入 党的小组会,语重心长地说:“曹渊在学校读书期间,就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现在入党了,今后更要坚 决贯彻党的路线政策,站稳党的立场,做党的忠诚战士,做革命 军队的优秀指挥员!” 1924 年 11 月,曹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军校以第一期毕业 生为骨干,组建黄埔军校教导团。曹渊被派往教导团学兵连任党 代表。1925 年 2 月,黄埔军校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曹渊是 该会骨干分子,积极从事革命的宣传活动。   1925 年 2 月 1 日,广东革命政府出师东征,讨伐陈炯明。曹 渊率学兵连随军校教导一团参加了东征军右翼作战。3 月 12 日拂 晓,教导一团在棉湖与林虎主力 1 万多人遭遇,战斗异常激烈。 战线逐渐延伸数里之长,阵地变换几十处之多,由于敌众我寡, 教导一团伤亡惨重,敌人几次冲到团部附近,整个阵线几呈动摇之象。此时,曹渊和连长曹石泉率学兵连勇猛出击,奋力冲杀, 终于击退了敌人的反扑,稳住了阵地。黄昏时分,军校教导二团 赶到,一、二团前后夹击,敌溃不成军。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史稿》记载:学兵连自零时 30 分与敌开始战斗,时而冲锋陷阵, 时而白刃相接,时而绕攻侧击,斩杀无算,屡摧强敌……敌乃不 敢越雷池一步。   5 月,杨希闵、刘震寰,趁东征军远征未归,广州防务空虚之 际,发动了武装叛乱。东征军奉命火速回师平叛。6 月 1 日,黄埔 军校教导团抵达白云山、龙眼洞一带,双方发生激战,由于地形 不利,屡攻不下。此时,已调任一团八连连长的曹渊,率全连官 兵协同军校学生组成突击队,趁黑夜迂回到敌人背后,偷袭成功, 敌军大乱,一举打垮了叛军。次日,革命军收复广州,革命政府 又一次转危为安。   10 月 1 日,革命军举行第二次东征,于 14 日攻克天险惠州。 曹渊随一团追击敌洪兆麟部至河婆,洪见我一团孤军深入,遂驱 使 6000 余人反扑,双方相持不下。作为团预备队的第八连奉命增 援。全连官兵在曹渊带领下冒弹冲锋,一鼓作气,将敌击溃。战 后,曹渊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一营营长。1926 年 3 月,叶挺独立团成立。曹渊担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   北伐先锋   5 月 1 日,独立团作为北伐军先遣队,从广州肇庆出发。途经 广州时,周恩来召集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勉励大家“饮 马长江”、“武汉见面”。一营的第一项任务,是负责运送数十 万发枪炮弹药到郴州,给友军唐生智部。曹渊率全营官兵,在运输工人的密切配合下,翻越几百里高山峻岭,沿途避开了湖南军 阀叶开鑫部的阻拦,按期到达郴州,如数交点了枪炮弹药,没有 丝毫损失。对此,友军感到惊奇和佩服。   北伐途中,曹渊求战心切。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多次作战, 只限于广东,不能快吾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之愿。现已入湖 南,不久将于帝国主义第一忠奴、天字一号之吴大军阀相见于战 场,我誓当以我热血灌溉革命之花也”。6 月 3 日,独立团第二、 三营在湖南安仁被敌众兵分割包围。枪声紧,军情急。刚交完弹 药的一营官兵,未及休息,连夜出发,在团长叶挺、营长曹渊带 领下,冒雨跋涉 40 多里,赶到安仁,立即投入战斗,打垮了敌人,   为第二、三营解了围。次日,独立团击溃了敌军 6 个团,一举占 领攸县县城。  7 月 1 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宣布国民革命军8 个军 10 万余人,正式出师北伐。7 月 10 日,叶挺独立团和第四 军各团攻打醴陵。独立团第一营任左翼,钳制敌军,掩护主力作 战。曹渊接受任务后,率全营官兵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激流,不 料在泗汾突与敌谢文炳部约两个团援兵遭遇。面对数倍之敌,有 人建议停止前进,迅速登山,据险扼守,以待援兵。曹渊经认真 分析,断定是遭遇战,敌人不明我方虚实,我若退却,恰好暴露 了弱点;而且距团部远,附近又无友军,与其退却而失败,影响 整个战役,不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争取胜利。在这千钧一发 之际,曹渊命令全营集中火力,向敌冲锋,经两三个小时激战, 将敌击溃,俘敌数百。泗汾之敌既溃,独立团猛打猛冲,于当天 下午攻占醴陵,并配合友军攻下浏阳。长沙之敌闻讯震惊,纷纷 溃退。11 日,中共湖南区委领导工人、农民、学生,兵不血刃占 领长沙。战斗结束后,聂荣臻和叶挺在总结时指出:“这一仗,曹营长判断敌情正确,机动敏捷,指挥有方,又能认真地贯彻党 的指示,是制胜的主要因素。”   8 月 19 日,第四军开始攻打平江。曹渊率领一营偷渡汨罗江, 以急行军抄小道绕到平江城北。守敌惊慌失措,掉头逃窜。独立 团和三十六团快速追击,吴佩孚的心腹“健将”、平通防御司令 陆澐自杀,被吴佩孚自诩为“金城汤池”的平江遂被攻克。   北伐先锋独立团乘胜前进。吴佩孚为挽救败局,亲自布置汀 泗桥防御,企图利用汀泗桥的有利地形,歼灭我北伐军先头部队。 8 月 26 日上午,第四军在友军配合下,开始攻打汀泗桥。因无重 炮,攻打一天无进展。守敌组织“敢死队”向我发起反攻,冲过 汀泗桥,直逼第四军司令部附近。叶挺令曹渊率第一营火速驰援。 一营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勇前进,几经冲杀,终将敌“敢 死队”击溃,军部化险为夷,曹渊因此而受到军部传令嘉奖。27 日,独立团绕到敌后,协同友军攻破了天险汀泗桥,上午 11 时又 占领了咸宁城。   8 月 30 日,北伐军攻打军事要隘贺胜桥。独立团担任沿铁路 线向贺胜桥攻击的任务。许继慎率第二营攻破敌人第一道防线, 继续向纵深发展,敌援兵刘玉春部赶到,将第二营包围,营长许继慎身受重伤。曹渊率第一营驰援,立即展开,发起冲锋,将敌 击退,救出许继慎,解了二营之围。紧接着,一、二营和团部机 关枪连全力攻破敌第二道防线。吴佩孚逃回武汉,贺胜桥遂被占领。   喋血武昌   9 月 1 日,北伐军兵临武昌城下,发起了围攻武昌城的战役。 武昌背靠长江,与汉口、汉阳互为犄角,地形险要,城墙坚厚, 易守难攻。吴佩孚集结 2 万大军凭险死守,企图与北伐军决一死战。到 9 月 3 日北伐军攻击仍不奏效。4 日决定,各攻城部队每团 抽出一个营为奋勇队,强行爬城。独立团负责攻打宾阳门至通湘 门,以第一营为奋勇队,曹渊为奋勇队队长。   接受战斗任务后,曹渊立即召开党小组会,号召党团员在战 斗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接着又召开军人大会,进行战 斗动员。全营官兵摩拳擦掌,一致表示决心,不惜流血牺牲,攻 克武昌,以实现“饮马长江”、“武汉见面”的誓愿。全营不少 官兵自动写好了遗书,包好了留给家人的东西。这种留遗书誓死 攻城的动人事迹,在国民革命军和武汉人民中广为传颂。他们说: “古有抬棺出阵的故事,今有留书攻城的壮举。”   9 月 5 日零时,曹渊率奋勇队向登城地点急速前进,临近城壕 时被敌人发觉,遂集中火力向奋勇队疯狂扫射。勇士们视死如归, 有进无退,一直攻到城墙角下,竖起云梯,奋勇攀登。号兵吹响 了冲锋号,登上城头的勇士们高呼“革命万岁”!同敌人展开肉 搏战,消灭了部分敌人。但是,由于友军的奋勇队有的离城很远 就停止前进,有的在城壕外踌躇不前,没能与第一营积极配合,致使敌预备队得以不断向第一营登城地点集中。一营官兵以无所 畏惧的英雄气概,与十数倍于己的守敌搏斗,大部壮烈牺牲。天 将破晓,曹渊在一个小土包后面,给叶挺写战斗报告:   “天已露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 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刚写完“渊”字, 不幸头部中弹,“渊”字最后一笔,拖了三四寸长。连长卢德铭 立即组织抢救。曹渊说:“德铭同志,我已无救了,你不要管我, 为了革命你带同志们冲啊!”卢德铭派战士将曹渊背下火线后, 曹渊即牺牲了。年仅 24 岁。   曹渊等烈士的英勇献身精神,激励着革命军广大官兵奋勇攻 城。10 月 10 日,武昌城终被攻克,生俘敌湖北督军陈嘉谟、守城 总司令刘玉春以下 1 万余人。   战后,叶挺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武昌洪山建立烈士陵墓。 周恩来高度评说:“曹渊同志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的解放,而 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对曹渊同志这种英勇 牺牲精神,表示无限的敬意”。烈士遗孤亦被周恩来收养。“皖 南事变”前,叶挺、张云逸曾专程来寿县看望曹渊亲属。   建国后,曹渊被共和国追认为烈士,编入《中华英烈传》。   1980 年,武昌区人民政府将烈士墓扩建为陵园。陵园横额由邓小 平题写,“曹渊烈士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所题,上立曹渊半身 铜像,背面嵌有曹渊生平大理石碑记。2009 年,为迎接新中国成 立 60 周年,中央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 位为新中国成 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在前 150 位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中,就有曹渊。 近期央视热播的大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热血军旗》中热情讴 歌。曹渊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不朽功勋,永远被后人敬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