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生平经历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正式改名为“安澜”。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 。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 ,接替杜聿明,年仅35岁。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1939年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1939年6月17日,晋升陆军少将。 1939年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939年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600团团长邵一之、团附吴其升阵亡。鉴于战况不利,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此次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 1939年12月1日,中国军队失守高峰隘,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双方以昆仑关一线山地为界,暂时对峙。 1939年12月7日,蒋介石决定反攻,目标是“攻略昆仑关而后收复南宁”。 1939年12月15日,白崇禧以桂林行营名义发出第一号反攻令:以北路军第5军主攻昆仑关 。 1939年12月16日,第5军军长杜聿明召开团长以上军事会议,布置对昆仑关之攻坚战,制定了“关门打虎”的包围全歼战术,命令以戴安澜第200师、郑洞国荣誉第1师正面主攻昆仑关。 1939年12月18日凌晨,反攻战斗打响,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攻坚,至夜晚,荣一师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几个高地,第200师攻占了653、600两个高地,并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 1939年12月19日中午,日军再次出动飞机狂轰滥炸,第21旅团的第21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夺回昆仑关。昆仑关得而复失,蒋介石对昆仑关战役进展缓慢不满,12月21日给桂林行营及各参战部队下达命令:“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期达成任务者,应即以畏敌论罪,就地处置可也。 ”1939年12月23和24日,仅第5军正面进攻的两个师,伤亡就达2千余人,日本军伤亡也在千人以上。昆仑关日军工事非常坚固,上两层下一层碉堡,构成交叉火力,中国军队攻击受阻。战斗空前惨烈。戴安澜将军亲率两个团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一路斩草开路,割破日军设下满山遍野的铁丝网,向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发起猛攻 。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日军最坚固的据点。戴安澜指挥郑庭笈团,于12月28日晚开始攻击界首高地,尽管敌机在头上扫射、轰炸,该团士气旺盛,不顾牺牲顽强进攻 。中国士兵组成敢死队,以手榴弹塞进日军据点的枪眼,不怕牺牲,终于在12月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郑庭笈团9个步兵连,其中7个连长伤亡,指挥官身边的司号长也中弹牺牲。1939年12月31日,中国反攻军队肃清了昆仑关全部残敌 。打扫战场时,在中村正雄尸身上搜出了一个日记本,该旅团长在战死前写到:“帝国皇军第5师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只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因在昆仑关战役中战功卓著,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1940年1月,在坚守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1940年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 1942年2月,参加东瓜保卫战。蒋介石单独招见了戴安澜,询问第200师能否在东瓜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戴安澜在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 1942年2月19日拂晓,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东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先遣营刚好赶到大桥北岸,与日军前锋部队相遇,军配属给200师的骑兵团装甲车也向日军发起冲击。3小时之后,先遣营向师长戴安澜发来首战告捷的捷报:“击退日军一个大队,歼灭一小队”。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1942年3月29日,戴安澜率200师趁势突围,战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东瓜保卫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此役戴安澜率200师孤军奋战,毙伤日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东瓜保卫战,日军只获得一座空城。撤退前,戴安澜命令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对日军实施佯攻,撤退后仍留少数部队牵制日军。最后牵制日军的小部队也安全渡河,全师而归。东瓜保卫战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声誉。美国军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英国的《泰晤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1942年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走向失败。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介石,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蒋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戴安澜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也盛赞了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1942年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1942年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可戴安澜已经心力交瘁,几次昏厥。他已经感到生时有限,于是吩咐卫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戴安澜伤重去世,享年38岁。官兵按照戴安澜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轮流抬回国内。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1942年7月31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共产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一枚懋绩勋章(Legion of Merit,即功绩勋章又称军功勋章,戴将军获得之为军官级)。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1942年10月29日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3年4月1日,蒋介石委托李济深主持,为戴安澜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安徽芜湖小赭山 故里。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评价 蒋中正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3年3月,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朱、彭联名诗作:上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 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史迪威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女儿眼中的戴安澜将军:“精忠报国,浩气长存” 中共安徽省芜湖市委统战部部长万相改说:“戴安澜将军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国民党的成员中,包括现在台湾岛内一些老的国民党的将领有很深刻的印象,对他的纪念也意味着我们期盼祖国的统一。” 后人纪念 为纪念戴安澜将军,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于1979年重新整修了墓地,并树立了石碑。戴安澜烈士墓安放在安徽省芜湖市小赭山南坡半山腰,占地100多平方米,墓地正面对着大赭山,墓地背后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墓前有宽敞的神台,墓穴为圆形混凝土结构,直径约5米,高2米,墓前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碑上镌刻着“戴安澜烈士墓”六个大字,为前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题写,字体苍劲有力。芜湖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七九年将墓地重新整修,并树立了多块石碑。左碑铭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先辈当年题赠的挽诗挽词挽联;右碑是将军生平简历;中碑是王昆仑所题“戴安澜烈士墓”。墓群和地面采用花岗岩蘑菇石粘贴,新增加了汉白玉护栏和上下两座瞻仰台,面积由原来的216平方米扩大为336平方米,可容纳同时150多人。戴安澜烈士墓在“文革”期间(1966-1976)曾遭毁坏,1978年以后多次修葺。1996年8月,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将戴安澜烈士墓列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10月,市政府又公布戴安澜烈士墓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政府拨款对墓地进行修建,并于2004年5月在墓前立碑公示。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07年8月戴安澜烈士铜像又在园内塑立。 0 超赞 0 鼓掌 0 搞笑 0 无语 0 不解 0 震惊 0 愤怒 0 难过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上一篇:黄埔军校第一期廖运泽 下一篇:黄埔军校第一期曹渊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04-17 09 黄埔三期戴安澜 添加时间:2019-02-24 14:54:04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网 浏览:34 评论数: 参与量: 收藏本文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正式改名为“安澜”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 ,接替杜聿明,年仅25岁 。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6月17日,晋升陆军少将。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 。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600团团长邵一之、团附吴其升阵亡。鉴于战况不利,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 。此次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 。1939年12月1日中国军队失守高峰隘,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双方以昆仑关一线山地为界,暂时对峙 。12月7日,蒋介石决定反攻,目标是“攻略昆仑关而后收复南宁” 。12月15日,白崇禧以桂林行营名义发出第一号反攻令:以北路军第5军主攻昆仑关 。12月16日,第5军军长杜聿明召开团长以上军事会议,布置对昆仑关之攻坚战,制定了“关门打虎”的包围全歼战术,命令以戴安澜第200师、郑洞国荣誉第1师正面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反攻战斗打响 ,戴安澜指挥第200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攻坚,至夜晚,荣一师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几个高地 ,第200师攻占了653、600两个高地,并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 。12月19日中午,日军再次出动飞机狂轰滥炸,第21旅团的第21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夺回昆仑关。昆仑关得而复失,蒋介石对昆仑关战役进展缓慢不满,12月21日给桂林行营及各参战部队下达命令:“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期达成任务者,应即以畏敌论罪,就地处置可也。”12月23和24日,仅第5军正面进攻的两个师,伤亡就达2千余人,日本军伤亡也在千人以上。昆仑关日军工事非常坚固,上两层下一层碉堡,构成交叉火力,中国军队攻击受阻 。战斗空前惨烈。戴安澜将军亲率两个团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一路斩草开路,割破日军设下满山遍野的铁丝网,向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发起猛攻。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日军最坚固的据点 。戴安澜指挥郑庭笈团,于12月28日晚开始攻击界首高地,尽管敌机在头上扫射、轰炸,该团士气旺盛,不顾牺牲顽强进攻。中国士兵组成敢死队,以手榴弹塞进日军据点的枪眼,不怕牺牲,终于在12月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郑庭笈团9个步兵连,其中7个连长伤亡,指挥官身边的司号长也中弹牺牲。12月31日,中国反攻军队肃清了昆仑关全部残敌 。打扫战场时,在中村正雄尸身上搜出了一个日记本,该旅团长在战死前写到:“帝国皇军第5师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只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 。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因在昆仑关战役中战功卓著,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 1940年1月,在坚守的战斗中,戴部确保441高地,毙敌百余人,毁敌坦克2辆、炮4门,缴获枪械百余支,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11日,戴安澜身负重伤。国民党政府颁授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1枚嘉奖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1942年2月,参加东瓜保卫战。蒋介石单独招见了戴安澜,询问第200师能否在东瓜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甘立军令:“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1] ”戴安澜在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1942年2月19日拂晓,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东瓜附近的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先遣营刚好赶到大桥北岸,与日军前锋部队相遇,军配属给200师的骑兵团装甲车也向日军发起冲击 。3小时之后,先遣营向师长戴安澜发来首战告捷的捷报:击退日军一个大队,歼灭一小队 。 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1942年3月29日,戴安澜率200师趁势突围,战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东瓜保卫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此役戴安澜率200师孤军奋战,毙伤日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东瓜保卫战,日军只获得一座空城。撤退前,戴安澜命令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对日军实施佯攻,撤退后仍留少数部队牵制日军。最后牵制日军的小部队也安全渡河,全师而归 。东瓜保卫战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声誉 。美国军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 。蒋介石把此次战役称做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进入1942年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走向失败。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受到蒋介石的好感。60多年过后,时任缅甸华侨志愿队队长的王楚英老人回忆,在眉苗,蒋除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戴安澜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 。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也盛赞了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 。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可戴安澜已经心力交瘁,几次昏厥 。他已经感到生时有限,于是吩咐卫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戴安澜伤重去世,享年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 。 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 官兵按照戴安澜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轮流抬回国内 。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已经开始高度腐烂,一路上,官兵们把军装脱下来裹在他的遗体上,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开始腐坏,抬着继续行军不行,将戴师长的遗体留在缅甸更不行。无奈之下,官兵决定将师长的遗体火化 。士兵在瑞丽江的江心滩上堆放好木材,将棺木放在上面。为防止日军突袭,重机枪连在两侧山头警戒。“点火后,两岸的士兵举手敬礼,士兵大都哭 。尸体烧到一半的时候,在浓烈的火光中,有一股蟒状的火焰夹杂着许多火星向天空飞去 ,战士们看了高声呼喊‘师长成龙上天了 !’心情才得到了些许宽慰 。部队后撤到滇缅边境时,一位老华侨为戴将军痛歼日军、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主动将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楠木棺材献出,并护送装有遗骨的棺木一直走到村镇的尽头 。从云南到贵州,再到广西,戴安澜的灵柩每到一地,民众都要自发地加入迎送的行列,拜祭这位抗日英雄 。 1942年7月31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共产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1枚懋绩勋章(Legion of Merit,即功绩勋章又称军功勋章,戴将军获得之为军官级)。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1942年10月29日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3年4月1日,蒋介石委托李济深主持,为戴安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毛泽东也派人送来一首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斗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也敬送挽联 。 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安徽芜湖小赭山故里。 参考资料 戴安澜和他的子女后代 无为县人物戴安澜 戴安澜不是全州人,牺牲在缅甸,为什么却在全州举行葬礼追悼会 戴安澜墓在什么地方 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远征军名将戴安澜:牺牲在缅甸的爱国将领 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父子怒江之畔的云南缘 抗日名将戴安澜:远征军中战功显赫的铁血将军! 戴安澜将军“马革裹尸而还” 20万百姓跪迎英灵 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抗战史上的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澜将军殉难前留给妻子的诀别信:家国为念,纸短情长 戴安澜将军衣冠冢 戴安澜与徐庭瑶 戴安澜:满腔保家卫国情,远征异域埋忠骨 远征军名将——戴安澜 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