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還原「維新變法」的九大真相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還原「維新變法」的九大真相 2016-04-29 由 祥說近代史 發表于歷史 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疑團重重、爭議最多的歷史事件,莫過於「維新變法」了。近十年來,隨着新史料尤其是檔案史料的發現,學術界陸續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進一步還原了「維新變法」的本來面目,主要包括九大真相,茲略作簡單介紹。 真相一:公車上書 以往關於公車上書的敘述,都是根據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回憶寫成,但後來事實證明,康有為喜歡誇大其詞,甚至有意造假,所以並非全部事實。據最新檔案資料證明,「公車上書」有兩次:最早是由京官翁同龢、文廷式等組織、發動的,規模很大,上書也送到了光緒面前;其後才有康有為、梁啓超等組織的上書,但這次規模很小,中途即流產。 真相二:慈禧對變法態度 以往總是將慈禧歸於頑固派,認為她一味阻撓變法。事實上,慈禧最初並不反對變法,《定國是詔》是她和光緒共同制定。她當年跟隨咸豐逃到承德,恨透了外國人,一切能夠讓清朝變強的道路,她都支持,否則之前的洋務運動也不可能搞得如火如荼。維新期間,她甚至說:「今宜專講西學。」後來朝堂之上關於廢不廢八股問題產生激烈爭論,光緒去請示慈禧,慈禧拍板廢除。所以,慈禧和光緒的衝突並不在於要不要變法,而在於誰來主導變法,也就是誰掌握實權。權力,是她的底線和全部。至於後來她把很多維新政策甚至洋務運動時期的政策都廢掉了,是因為她必須藉此拉攏守舊派勢力。所以,戊戌政變之後,中國出現一次觀念上的大倒退,後來對義和團的有意放縱和利用,也與此相關,如果沒有東南互保,那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真相三:光緒帝接見康有為時間 康有為自己說,光緒帝接見他後,兩人足足談了兩個小時。事實上,這絕無可能。第一,康有為只是一個小小的工部主事,按照清代規矩,四品以下的接見,一般在幾分鐘左右。第二,當時見面必須要跪在地下,一般人如果跪在地上談兩個小時,估計談完後只能找人抬着出去了。第三,張元濟當時就排在康有為後面,據他回憶說,這次接見大概有十幾分鐘,這種說法應該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真相四:翁同龢被罷免 以前一般把罷免翁同龢看做是慈禧對光緒權力的削弱,要砍掉他的左膀右臂,其實不然,據很多新史料證明,這次罷免自己的老師,主要是光緒的意願,慈禧只是批准而已。原因在於,光緒拚命吸收西學,思想已變得十分新潮、激進,而翁同龢作為老臣,無法跟上自己學生的步伐,也不想跟上,所以兩人之間矛盾逐漸加深。 真相五:《勸學篇》的作用 《勸學篇》,是張之洞為對抗維新派所提出的系統變革主張,主旨是「中體西用」。以往,多認為此書阻撓了維新變法,其實恰恰相反,這部著作的出版,促使康有為等將激進的改革方案轉化為更為實際的政治運作。而且,因為《勸學篇》在很多政策上與維新派觀點相近,反而推動了變法的進行。因為,像張之洞這樣的重臣都已經公開表示必須進行政治變革了,其他人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光緒帝讀完《勸學篇》後極為欣賞,批示廣為刊印。 真相六:衣帶詔 康有為在海外拉贊助所依靠的「衣帶詔」,以往多斥之為偽造,其實,也不完全是偽造。最早的衣帶詔,是寫給楊銳的。當時,光緒因為罷免禮部六堂官與慈禧產生矛盾,向楊銳諮詢兩全之法。按照清朝制度,大臣不得干預皇室內部事務。所以,光緒才寫了這份衣帶詔,詳述原委,交給楊銳,是讓他以後萬一事發用來保命的。楊銳接詔後,遂提出一系列辦法,其中包括「康不得去,禍不得息」。第二天,光緒下諭旨,責成康有為迅速離京,不得延誤。緊接着,又讓林旭傳口諭給康有為,說明事情原委。康有為所謂「衣帶詔」,其實指的是這份口諭。但是,口諭也是上諭,所以,不能說康有為的「衣帶詔」完全作假。他後來憑印象把這份口諭寫成文字,所以兩份密詔才有出入。 真相七:戊戌六君子 康有為、梁啓超兩人並未進入這場變法的權力核心,他們扮演的是「精神導師」角色,真正幫助光緒帝幹活的是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號稱「軍機四卿」、「四小軍機」,再加上康廣仁和楊深秀,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戊戌六君子。當時朝廷給康黨安的罪名是:「主事康有為首倡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御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系與康有為結黨,隱圖煽惑。」 其實,六君子並不都是康黨,尤其是楊銳,他是張之洞安插在北京的「坐京」,專門負責收集京城動向和各種情報,他同康黨之間有很深的矛盾。楊銳被捕後,十分淡定,以為經過審訊很快就會真相大白,無罪釋放,同時張之洞也在極力設法營救,但沒想到慈禧為了防止節外生枝,連審都沒審,直接下令殺掉了,可以說是最大的冤死鬼。 六君子中,只有譚嗣同、康廣仁與康黨關係最密切。尤其是譚嗣同,臨刑前大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有一首非常經典的《獄中題壁》:「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實,這是被捕前在家中做的詩。真正在獄中做的詩是這樣的:「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這裏所謂「公罪」,指的就是譚嗣同深夜拜訪袁世凱,密謀「圍園殺後」,亦即諭旨里所說「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這件事,雖然康有為百般推脫,說是袁世凱的挑撥,但無數史料證明確有其事,反倒是慈禧和榮祿密謀在天津閱兵時廢掉甚至殺掉光緒,很有可能是康梁一派的捏造,目的自然是搞垮袁世凱。 真相八:袁世凱告密 康有為接到聖旨,要求自己速速離京,遂做出錯誤判斷,認為光緒已被控制,變法失敗,遂有「圍園殺後」計劃,派譚嗣同深夜戴劍拜訪袁世凱,請他相助。袁世凱表面答應,轉頭向榮祿告密,致使六君子血灑街頭。 這件事情,袁世凱做的的確不光彩,甚至有點卑鄙。不過,這種選擇,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也是當時能讓他的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選擇。試想:袁世凱和康黨等並沒有多少交情,對於維新的擁護也遠沒有達到以命相搏的地步,突然來個人說要造反,圍園殺後,他只能告密,不告密自己就得搭進去小命。再說,他手裏的兵也成不了事,當時光頤和園外圍就幾萬人守護,不是那麼容易的。 後人多出於對六君子的同情,而大罵袁世凱。其實,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成王敗寇罷了。 需要注意的是,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後,兩人正商量該怎麼辦時(因為如果告密將陷光緒於不義),從北京城傳來慈禧太后重新訓政、發動政變的消息。也就是說,慈禧早就有這個想法了,而不是知道這件陰謀之後才動的手。不過,袁世凱的告密,迅速讓這場和平政變升級,直接導致六君子被砍頭,這是事實。 真相九:光緒死因之謎 光緒之死,雖與戊戌變法相隔較遠,但變法失敗是他慘遭毒手的源頭,所以,這裏一併加以論述。 關於光緒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不過,近些年來,學者利用科技手段,對光緒遺骨、頭髮等做了檢測,證實的確是中毒而死,所中之毒為:砒霜。 據為光緒帝寫《起居注》的惲毓鼎回憶說,當時慈禧得了痢疾,連續幾天拉肚子。結果,光緒還是太嫩,聽說這一消息後「面露喜色」(據說光緒在自己屋裏擺滿了鐘錶,拼年齡),被小太監看到後轉告慈禧,慈禧大為震怒,說:「我不能先爾死」。隨後,就發生了慈禧賞賜光緒一碗「塌喇」(酸奶)的事件。光緒喝後,肚子疼得不行,當時有個御醫叫力鈞,人很實在,真就開方子治病,結果慈禧讓人捎話,說力鈞怎麼還不死,嚇得他趕緊裝病,把雞血滴到痰盂里,假裝咳血,逃出宮去。沒多久,慈禧就下旨,讓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上書房讀書,授載灃為攝政王,第二天光緒去世。慈禧和載灃說,以後所有軍國大事都要經過她的訓示,其實就是要故技重施,掌握權力,只是沒想到自己也緊隨光緒其後,相隔一天就去世了。 祥說:有人認為,康有為等不應過於依賴光緒,應該和洋務派開展合作。的確,康梁等人身上文人氣太重,根部不懂上層政治鬥爭。但是,無論維新派走哪條線都會失敗,光緒權力太小,根本建立不起真正的權威;慈禧和洋務派都不會去觸動政治體制變革(當時慈禧和張之洞都認為康有為是要顛覆帝制);普通群眾更不用說了,當時民教衝突正在醞釀,對於維新根本不理解,就算去發動也發動不起來。所以,從政治角度來說,這是一場必敗的運動。不過,它畢竟為後來清末新政提供了一些可資參考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說,慈禧雖然鎮壓了維新變法,但後來又繼承了康有為的衣缽。 【請勿轉載】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相關文章 戊戌變法,康有為如何坑死了自己的親弟弟? 2017-12-30 甲午戰前,國家輿論一致認為:日本肯定不敵大清國,單從戰艦的噸位和數量上,日本艦隊和北洋艦隊就不是一個檔次。雖然,日本為了此戰蓄謀已久,但是也並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事實是,一開戰清政府輸的稀里嘩啦。正如李鴻章所說:北洋艦隊就是紙糊的老虎,徒有其表罷了。 「戊戌六君子」政見並不統一,其中楊銳和劉光第死得最冤 2017-10-09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場,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被抓後為何有的撞牆痛哭,有的優哉優哉,有的速求一死 2017-12-11 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終於驚醒了有志之士的美夢,他們開始把眼光投向西方,尋求御辱強國的方法。近代化的步子,但是甲午一戰,敗的一塌糊塗,也中了當初老佛爺的那句話,「好好地瞎折騰什麼啊」。 晚清的戊戌變法到底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2016-04-06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復生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成為其英雄生涯的絕唱,而浩浩蕩蕩的戊戌變法也徹底失敗了。(圖)戊戌六君子如果當日康有為變法成功,中國究竟會走向何方? 歷史的真相:袁世凱真的向慈禧告密了嗎 2017-08-03 1898年是中國的戊戌年,清朝的統治正逐漸走向滅亡。為了挽救愛新覺羅家族的天下,年輕並想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在這一年中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輝煌也是最悲慘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戊戌變法。 張之洞與戊戌變法 2016-03-21 《戊戌六君子祭》,楊參軍,油畫2009 文|周紹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割地賠款而告終。當時朝野震驚,紛紛要求變法圖強。3年後,歲在戊戌,6月11 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決定變法,史稱「百日維新」。 維新疑團:關於維新變法五個歷史真相的還原 2017-12-08 在近代的中國,疑團重重、爭議頗多的歷史事件中,莫過於"維新變法"。近十年的史料研究和檔案的發現,學術界陸續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進一步還原了關於"維新變法"的。 康有為真的是歷史書中那樣嗎? 2018-05-18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康有為,下面先介紹一下康有為的生平。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 死牢里戊戌六君子,為何有樂悠悠的,有慟哭撞牆的,有速求一死的 2017-12-29 甲午戰前,國家輿論一致認為:日本肯定不敵大清國,單從戰艦的噸位和數量上,日本艦隊和北洋艦隊就不是一個檔次。雖然,日本為了此戰蓄謀已久,但是也並沒有必勝的把握。但是事實是,一開戰清政府輸的稀里嘩啦。正如李鴻章所說:北洋艦隊就是紙糊的老虎,徒有其表罷了。 戊戌――深秋將至 2017-03-13 最近家裏有事,未能及時更新。深感抱歉。當然這周依舊不會更新。寫本子才是我正經工作,不能本末倒置。既然不能更新,就給大夥看看我寫的不完整片段吧。關於整形下周一我們再約。 譚嗣同臨刑前有句話想說卻沒說出來,已成千古之謎 2017-05-15 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為等維新派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朝廷變法維新,以求富國強兵。光緒也認識到,清朝現有的制度早已腐朽不堪,跟不上時代,如果再不變法真有亡國滅族的危險。於是光緒在請示了慈禧太后的意見後,決定實行變法。慈禧太后最開始對變法也沒特別反對,只是想走一步看一步。 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慈禧海內外追捕,康有為是如何死裏逃生的? 2017-12-17 高中歷史課本上我們就知道維新變法,也知道戊戌政變,以及被慈禧太后斬殺的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那時候康有為在維新派裏頭名氣是最大的,弟弟康廣仁都難逃厄運,康有為又是如何死裏逃生的呢?說起來,這裏頭有幸運的成分,也少不了一些「貴人」的幫助。 戊戌變法:一場沒有贏家的變革 2017-08-18 發生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令人唏噓的是,這次變革僅僅維持了103天,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結束,致使此後十數年,無人敢再言變法。其原因究竟何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 此人是戊戌六君子唯一被清王朝平反的,沒有康有為他就不會死 2018-07-04 而康有為在被光緒帝接見,但沒有被重用的情況下,又心生一計——設立懋勤殿,讓皇帝延攬人才,也包括康有為自己,從而接近皇帝。 108年的今天,慈禧太后去世 2016-11-15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死後清朝上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總共25字,為有史以來皇后身後哀榮之最。 戊戌六君子是被錯殺?光緒帝真的想變法嗎? 2017-08-07 1898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十三日,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法場上風雨如晦。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失敗了,慈禧太后已經下旨,要在這裏處死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人。第一個喋血的是31歲的康廣仁,受刑的時候他喉嚨被繩緊勒,無法做聲。 百日狂賭:大清公司戊戌年的那場激進重組 2015-06-22 百日狂賭:大清公司戊戌年的那場激進重組發生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由康有為這個激進變革者發起、由大清帝國公司法人代表光緒皇帝主持進行的一次公司維新變革運動。 悲傷的歷史:為國家他們慘死菜市口,後人卻忘記他們的名字 2017-06-28 今天爆炸君要給大家聊一件悲傷的往事。當然,爆炸君是寫歷史的,往事自然要少不了多聊,但是往事也不見得都是悲傷的。而今天所聊之事無疑令人哀婉,在歷史上也有專有名詞形容,那就是「戊戌六君子」。 中國歷史上戊戌政變時期究竟是 ! 哪幾位成為戊戌六君子了哪? 2017-12-19 所謂戊戌政變,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緒二十四年)發生在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向以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勢力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政變的結果是,持續了百餘日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啓超等逃往國外,光緒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於 揭秘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2018-05-04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遽然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發動「戊戌政變」,結束了為期103天的戊戌變法。慈禧在下令「訓政」,收回光緒皇帝一切權力後,隨即降旨,逮捕參與變法的維新黨人。 戊戌六君子其實是冤案?有五位是被冤殺的? 2018-07-31 1898年9月28日午時,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即將被斬首的譚嗣同大聲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清末大騙局:康有為真的有光緒「衣帶詔」嗎? 2015-05-25 清末民初,康有為等人因「六君子」的犧牲而獲得道義同情,清廷特別是慈禧皇太后成為革命黨、維新派的攻擊對象,百口莫辯。尤其是康有為宣稱自己持有「衣帶詔」,以為為基礎在海外華僑中募款,成立「大清保皇公司」,無形中還給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製造了大量障礙。 多人同道,事情敗露,這幾人獻身就義,令人心酸 2018-01-03 清朝政府晚年腐敗,思想落後,從而使得在這個時間段的抗侵略戰爭中節節敗退,以致將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