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最是寂寞袁世凱 2015-06-29 由 端木賜香 發表于歷史 最是寂寞袁世凱 端木賜香 (一)一百年了還沒讀懂袁世凱 即食酸菜魚─全港首創零技巧煮5分鐘即食 Sponsored by 漁嘩啦-即食酸菜魚 由於智力的懶惰與道德的下降,普遍的中國民眾並未讀懂袁世凱。梁啓超云:「任憑你像堯舜那麼聖賢,像秦始皇、明太祖那麼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麼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人答應。」問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卻告訴我們,皇帝還是有的,只不過改換其它名稱罷了。李劼說:「歷史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在中國遇到了其天敵——中國人頑強的文化心理定勢:在沒有皇帝的年代裏人人都想做皇帝。一個皇帝推翻了,千萬個皇帝在成長」。「孫中山這尊雕像的意義在於僅僅制止人們搞穿龍袍、戴皇冠、登基大典之類的復辟形式,卻並不能阻擋不穿龍袍的皇帝君臨中國!」可惜,袁世凱缺少李劼的智商。更可惜的是中國人民,當初要是支持袁世凱,今天就是立憲帝制了。按保守主義的視角,政權掌握在一個人(皇帝)、少數人(貴族精英)或者多數人(民主)手裏,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權力運作的方式!一句話,國體無所謂,關鍵是政體。可惜國人就是不明白。 (二)不幸生在地主官僚軍閥世家 【三大優勢】為何亞洲企業債券被看高一線? Sponsored by Schroders 革命話語系統下,袁世凱降生在「地主官僚軍閥世家」也是一種不幸。 出生在富人家庭,就是一種原罪。按常識,窮人不代表道德,富人不代表缺德。問題是中國缺少常識,所以富人富得很慚愧,窮人窮得理直氣壯,以至於仇富也能變為一種道德及心理上的畸形的優越,符合人道的遊戲規則永遠建立不起來!沒有人先天是富人。中國當時的遊戲規則就是讀書科舉,做官致富。大眾需要做的是服從規則;不服從,改變規則。改變規則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改革,一條是革命。按保守主義的原則,漸進、穩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正道,如果革命實屬必要,否則自由、人身、財產都面臨嚴峻的威脅,那麼英國那種不流血的光榮革命——既不伏屍遍野更不剝奪個人財產,既不觸及人的靈魂更不消滅人的肉體——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建立規則首先是一種程序,程序不正義,結果肯定不堪。正如柏克所言,革命後的權力「會找到其它更惡劣的手段來作為自己的支撐」,「它將以類似於它用來獲得權力的那些方法來保持權力」。 【抗疫不出門】網上開公司,3小時完成 Sponsored by BBC 智尚商務中心 出生在官僚家庭,罪上加罪。袁世凱祖輩四位:祖父袁樹三廩貢生出身,因家庭貧困中止科舉正途,以候補訓導的功名署陳留縣訓導兼攝教諭事。二叔祖袁甲三進士出身,文武雙全,以文代武,最後做到欽差大臣、漕運總督。三叔祖袁鳳三庠生出身,捐了個禹州訓導。四叔祖袁重三,生員出身,不仕在家。袁世凱父輩中重要人物四位:父親袁保中副貢出身,捐了個同知,不仕在家。嗣父袁保慶舉人出身,也是文武雙全,年輕時追隨叔父袁甲三從軍,最高做到江南鹽法道,因操勞過度感染霍亂致死。他給過繼來的嗣子袁世凱留下一本語錄體書《自乂瑣言》,內云:「官不負民,民斷不負官。」「來清去明四個字,做官之要訣也。」「清、慎、勤三字為做官要訣,缺一不可。」袁世凱堂叔、袁甲三長子袁保恆進士出身,最後做到禮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袁世凱另一個堂叔、袁甲三次子袁保齡舉人出身,最後被李鴻章調到北洋做旅順港工程總辦,做事勤勉認真,過勞致死。 出生在軍人世家,簡直罪惡累累了。袁家出仕者大都是文武雙全,且官風良好。保慶、保齡以身殉職,保恆更典型:1877年河南大災,時任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恆幫辦河南巡撫賑災。面對河南父老的慘狀,袁保恆淚如雨下,毒誓曰:倘若這場災疫是天譴,那麼我是奉使救民的,願以身代之。結果他如願了——累病交加中死去。駱寶善先生描述曰:「他常常一個人無言枯坐,十分勞頓和疲憊,最終染上時疫,於光緒四年四月病死於河南省城開封賑務公所。」災區百姓聽說袁保恆病故無不痛哭流涕。……面對這樣一個世家,一些史者居然好意思說袁家是軍閥世家。軍閥都是戰亂時期割據一方、不聽政府號令的私人化軍隊領袖,袁家子弟個個忠良,哪個算得上是軍閥?即使袁世凱本人也算不上,他夢想國家大一統,軍隊國家化,可惜被革命黨的激進全盤打亂。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隊群龍無首,與南方革命黨、不革命但求佔山為王的軍頭們混戰不已,他們才都是貨真價實的軍閥。 【習慣籌備】搞搞新意思!4個簡單減壓方法 Sponsored by 習慣籌備 (三)萬般皆輕鬆,唯有讀書累 主流史家把袁世凱定位為紈袴子弟,他們很喜歡拿袁世凱的不喜讀書說事。言外之意,這小子打小就不是個好東西。其實以平常心論之,哪個正常的孩子喜歡讀中國所謂的「書」?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早淪落為扼殺人性的工具了,理論上我們都承認,實際上更是給予曹雪芹、蒲松齡等眾多科舉失敗者以理解同情,何以到了袁世凱這裏就變得如此吝嗇苛刻? 不喜讀書,科舉當然不利,歷史學家對其諷刺奚落也就罷了,居然直接罵上了「大草包」。還是那句話,做人平常心都沒了。其它不說,只說若有鄰家孩子高考失敗,咱就罵人家大草包嗎?袁世凱第二次科考失敗後把自己的詩詞文章付之一炬,曰:「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科舉就夠齷齪了,以科舉是否成功論人豈不更齷齪? (四)乾爹再好,不如自己幹得好 投筆從戎的袁世凱投奔的是嗣父好友、正在登州幫辦海防的慶軍統領、身為袁世凱乾爹的吳長慶,沒想到身為儒將的乾爹讓他在文案上掛名領乾薪,卻請幕府大才子、當時的秀才、後來的名狀元張謇指導他讀書。袁世凱抑鬱得大病一場,向張謇訴苦曰:「我家中有田可耕,此來不是為謀餬口。我以為中國現在受列強壓迫,法蘭西侵略安南,擾及我南洋沿海,指顧之間,戰事將起,假如對法失敗,則列強或將群起瓜分。我當初因吳公膺海防重鎮,需才必多,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不料到此之後,見吳公溫雅如書生,並無請纓赴敵之意,諒我亦不甘久居也。」 香港私密健康資訊平台 Sponsored by 伊甸美 張謇很感動,出面說情,吳長慶馬上委任袁世凱為營務處幫辦——不想讀書咱就做事。袁世凱有個特點,做事特認真,而機會總是給那些認真的人。這時候中國的朝貢國,朝鮮出事——政變了。身為宗主國的中國決定代為平亂,令慶軍出兵。袁世凱遮不住的才華終於有了更廣闊的舞台空間。不說吳長慶,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都發現這小伙是個人才。吳長慶撤回後,袁世凱就成了李鴻章在朝鮮的代理,小伙子做事虎虎生風,被人稱作虎頭。問題是朝鮮局勢太複雜,別人是混水摸魚,中國卻是混水摸蠍子,結局當然很慘:一、朝鮮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二、中國不但不是諸葛,簡直是個泥菩薩,卻雄糾糾氣昂昂的過河去了。袁世凱的事功被人稱作虎頭,李鴻章的外交政策則被人稱作蛇尾。用普通話說,弱國無外交。三、小日本這個對手不一般。不過袁世凱個人還是有收穫的:一是朝野中人對他刮目相看;二是朝鮮乃不錯的實習基地,之後他在大清舞台上的成熟與幹練即得益於此。 (五)清政府反省了半天,居然還是器物改革 法國大牌美胸衣,老公贊得不要不要的【羞】 Sponsored by YOYO嚴選 甲午之戰的副產品之一就是刺激中國產生了民族主義,朝野上下有了恥感。問題是日本也恥感——清國賠款割地,自己卻因為國力不夠被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雖然清朝追加3000萬銀子的賠償,但日本不干,把賠款用於擴軍備戰及國民教育,憋足了勁要報仇雪恥,甚至喊出了「卧薪嘗膽」的口號。相形之下,中國都沒有卧薪嘗膽,反省來反省去,就是批准馬關條約的那個明發朱諭,云:「嗣後我君臣上下惟期艱苦一心,痛除積弊。於練兵籌餉兩大端,實力研求,……以收自強之效」。 袁世凱從小喜讀兵書,頗有知兵之名,在李鴻藻、榮祿、恭王、慶王等一幫大佬的保舉下走向了小站——天津東南七十里處的新農鎮,清政府的新軍定武軍歸他開練。當時各方反響熱烈,湘軍大佬劉坤一致賀電:「振刷精神,力圖報稱,以副中外之望」;拜把子盛宣懷發來賀電:「為國家賀」;社會名流、文章大家吳汝倫來信:「草野下士,無任翹勤」。端的是眾望所歸袁世凱,大清能不能崛起,就看他的了。可惜我們的主流史家都認定此乃軍閥的肇始,還有人更進一步,把曾國藩稱作「近代中國軍閥的鼻祖」。按他們的邏輯,岳飛更是特大軍閥了。相形之下,袁世凱的軍隊至少沒叫袁家軍,政府新起了個名字:「新建陸軍」,兵額7300人,中國軍隊終於向近代化轉型了! 最高薪的遠程工作是什麼? Sponsored by Quizzares 袁世凱練兵的政治遺產豐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師承袁世凱的軍歌《大帥練兵歌》。軍事方面,英國海軍司令貝思福評價曰:「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唯一一支完全合乎西方標準的真正的軍隊」。對袁世凱本人,他的評價是:「將軍精力充沛,極富智慧,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愛國者,絕對忠於朝廷。他為祖國的前途深表憂慮,認為除非朝廷採取某些措施自保,否則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其土崩瓦解。」 (六)維新理念與人不同,怎麼就成了假維新? 袁世凱當然也維新。當時的國內外環境,稍具良知、稍具清醒意識的士大夫都在發出改革變法的呼聲,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念與方式:孫中山是暴力革命,開天劈地換新顏。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是馬體牛用或者牛體馬用,驢唇不對馬嘴。頑固派維舊,僅希望人心嶄新一下,比如激發天良什麼的。至於康袁,康有為私人書信中云:「望在上者而一無可望」。袁世凱私人書信中云:「曾亦力言,但均在夢中,大概亦知其不可為而委為氣數使然。絕不肯盡人以回天,無可望矣」;「已切言必亡必分之道,必須大變法以圖多保全數省各語,然均不能照辦;惟大局直無法挽救,只好以極壞處設想也」。「時局至此,戰事斷不可忘,請囑各營加功操練」。 康袁都看穿時局了。但看穿是一回事,怎麼改又是一回事。袁是世家子弟和成熟穩重的政治官員;康是布衣舉人和激進狂熱的傳銷大王。維新理念,兩個人肯定不同的。特別是康梁那種最後的狗急跳梁法,實非袁世凱所願。有關康袁,咱乾脆些,打這麼一個比方:你是一個軍區司令,贊同中國的政治改革,可是有一天深夜突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要求你給他們發動政變提供武力支持,幫助他們拿下當政的最高領導人。你怎辦? 世人都知道康有為上書,但卻忽略了袁世凱的上書。袁不但是真維新,而且比康穩健:康主張變法從中央開始,首在奪權;而袁建議從地方開始,旨在穩推。康後來對着榮祿狂言要殺一二守舊大臣以推動變法,甚至不惜發動兵變以廢太后;而袁認為守舊大臣未得屏蔽,要雍容富貴的把他們養起來,以減少人事上的阻力與秩序上的失控……問題是中國在歷史的轉折口選擇的總是激進與跳躍,袁世凱在其中還充當了冤大頭的角色,或者說充了康的賭注——如果說康的終極目標是綁架慈禧太后的話,那麼綁架慈禧太后之前,他首先綁架的是袁世凱。政變這事兒,本不是袁世凱的主意。再認為自己正義,這正義也僅限於密謀者內部。袁世凱沒有參與他們的百日維新,更沒有參與他們的核心會議,憑什麼賭命的時刻把人先押出去了呢?對於袁來講,告不告發,都算是欺君之罪了。 袁世凱能解脫出來是他的幸運。諸多學者現在也論證政變的發生不是出於袁世凱告密,袁世凱是事後補告,只不過這種補告加重了政變的程度:一是光緒本人遭遇囚禁,差點被廢;二是榮祿出於保護光緒的目的對六君子不審而斬,導致康的圍園密謀終不被世人所知,加之康在海外大搞野狐禪:公佈的光緒衣帶詔是他加過工的,對圍園密謀更是一概否認。如果說不承認圍園密謀乃是保護光緒,那麼公佈真實的衣帶詔反而能洗白光緒,為什麼不干呢?雪珥女士曰,康有為的政治品格相當「三鹿」,「無論政治上爭權還是經濟上的奪利,均開創中國近代史不擇手段的先河」。可惜世人不識康真面目,把他認作進步維新的代表,袁世凱就只能是反黨反革命了。光緒死後,康發出討袁檄文並上書攝政王載灃,試圖對當年的圍園密謀稍作透露,遭遇梁啓超堅決反對。梁認為,不如把屎盆子都扣袁世凱頭上。因為,沒有圍園密謀,戊戌案才能平反,黨禁才有希望開放。他在致康的信中云:「戊戌密謀,鄙意謂必當隱諱,……故弟子寫信入都,皆力辯戊戌絕無陰謀,一切悉由賊虛構,專歸罪於彼一人,……師謂何如?望此後發論,跟此一線,以免異同,為叩!」袁世凱就這樣被他們糟蹋。 世人喜歡說維新告密染紅了袁世凱的紅頂子,可是憑心而論,沒有維新這檔子事,袁世凱照樣要冉冉升起,王朝末世,一個人有才,誰也攔不住不是! (七)義和團不該鎮壓嗎 從歷史角度講,中國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都談不上愛國愛民,只能說充當了改朝換代的工具與殺富不濟貧的利器。 從政治角度講,義和團只是太后的一個棋子,因為太后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廢光緒立新皇。問題是境外反清勢力不預承認,相當於粗暴干涉我大清內政,於是太后就向義和團揮手了。 從文化衝突角度講,義和團運動是個特大教案。美國學者柯文雲,在20世紀前半期的西方,「人們普遍認為義和團是黃禍的化身」;之後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讓西方人士吃驚地發現,原來紅衛兵與義和團是一個文化標籤! 從革命理論講,《共產黨宣言》云:只有大工業的產物——無產階級才是真正的革命階級;中層等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力圖把歷史的車輪扭向後轉」;流氓無產階級更別提,腐化消極混水摸魚。按此理論,義和團天性就屬反動派。 從運動實踐看,老太后的宣戰乃世界奇觀,詔書中沒有宣戰對象,只說了幾個「彼等」!也不知誰是她的敵人;詔書沒有通過駐外公使送到任何一個國家去,僅對內宣佈了事。義和團雖然也殺了幾個「彼等」,但殺得更多的是中國人。據《中國教案史》的不完全統計,共有253名外國人(大毛子)和3.5萬名中國基督徒(二毛子)被殺,至於三毛子(會說個洋文、拿過鉛筆、用過洋貨、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看着不順眼)則無從計算,光北京一地據說就有十數萬人被殺。 老太后誘敵深入,把八國聯軍引向了北京,那麼山東巡撫袁世凱在幹什麼呢?一、禍水東流,把義和團趕向了天津第一線,誰不去就是假義和團,鎮壓勿論。二、保教保得好,導致義和團的首發地山東居然成了洋人的避難地,不但在境洋人得到了妥當的保護,就是外省洋人也紛紛前往。這一切讓袁世凱在洋人眼裏閃閃發亮:中國官員也有講文明講規則的嘛!三、參與東南互保,成為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廣總督李鴻章齊名的大清殘局下四根擎天柱之一。四、袁世凱的運作下,八國聯軍一看到山東界牌或者牆壁上書有「此山東境」字樣,便立馬兒掉頭,不加進犯。這一切讓山東紳民齊聲感頌並贏得了李鴻章的高度讚揚:「幽薊雲擾,而齊魯風澄」! (八)北洋新政誰能敵? 八國聯軍進中國讓太后明白,不改革不行了。從1901年到1907年,袁世凱直督六年舉辦了一系列新政,北洋勢力也進一步坐大。一、袁世凱以自己的武衛右軍為基礎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六鎮,除了京旗常備軍由滿洲親貴鐵良控制外,其它五鎮全由袁世凱操縱。之後北洋常備軍改稱為北洋陸軍重新編制,總兵額達七萬人。清政府本來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可惜直到武昌起義前夕也沒有完成,只編成十四個鎮和十八個混成協,總計十七萬餘人。相形之下,非袁世凱編練的其它新軍各方面差矣,袁世凱的資本逐漸壯大。只不過在大清特色的體制下,這資本必得經過特殊的轉換才能形成袁世凱手中的力量。因為政府想攆他回家,他就只能回家;如果不是革命黨起事,袁世凱也就終老洹水了,而且最終能不能終老還要看政府的意思,所有的安全,既是暫時的更是有限的。二、建立各類軍事學堂,培養現代化軍事人才。三、沙場大閱兵,袁世凱指揮1905年的河間秋操和1906年的彰德秋操,引得中外矚目。四、創辦近代化巡警。五、從八國聯軍手裏順利接收天津。六、反貪肅政,開官智培政才。七、大興實業。八、奏請廢科舉,舉辦各種新式學校。九、試行地方自治與司法獨立。……袁世凱的直隸成為新政模範省。 隨着新政的展開,立憲也成為局中先進人物的共識。張謇以日本伊藤、板垣忽悠袁世凱「執牛耳一呼」。袁世凱被說動,聯繫兩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周馥電請政府立憲,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立憲拉開序幕。問題是憲政離不開官制改革,官制改革離不開權力分割與人事紛爭。責任內閣沒有成立,袁世凱的副總理沒戲了;丁未政潮,與瞿鴻禨、岑春煊鬥了幾個回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後太后召袁世凱進京,免去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調任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明升暗降。雖然如此,袁世凱還是很熱心立憲。問題是上帝老是惡作劇,它讓光緒和太后這兩個權威先後死去,溥儀登基,其父載灃攝政,說袁世凱「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勒令「開缺回籍養疴」。 (九)讓子彈飛一會兒 都認為袁世凱勢大,除不得,可是政府讓他回老家,他還不是乖乖回了?北洋軍造反了還是他屬員造反了?門兒都沒有。 袁世凱在安陽洹上寫個詩釣個魚,數數妻妾逗逗兒孫,過得有滋有味兒的。問題是革命黨與立憲黨的龜兔賽跑中,立憲這隻烏龜經常停下來,革命這隻兔子半路上不睡覺。豈止是不睡覺,兩隻小眼瞪得賊紅,深怕政府真的立憲,革命的正當性就喪失了。沒想到政府還真成全了他們,政府就是不真的立憲,愛咋咋。 對於清政府來講,一開始就真的立憲也太難為他們。按照梁啓超的設想,應該先行開明專制再行君主立憲。無它,沒有自治習慣與團體公益觀念的種族是玩不好共和的。問題是,革命派在輿論上越來越佔上風。沒辦法,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度,麻木不仁者太多,急進浮躁者也就不少,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國民性格調色版。革命小將鄒容叫曰:「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呼天呼地,破嗓裂喉,以鳴於我同胞前曰:嗚乎!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革命老將孫中山、黃興等擬制了《革命方略》,革命起義屢敗屢起。在革命黨的刺激下立憲派也激進起來了,認為預備立憲九年時間太長,應該只爭朝夕。經過三次上書請願,清廷作了讓步,宣佈立即組織內閣和1913年召開國會。問題是待政府公佈責任內閣名單,立憲黨人失望了,分明是皇族內閣嘛。 這個時候,大清上空還飄蕩着另一個幽靈:經濟民族主義,就是它最終充當了辛亥革命的急先鋒,具體說來就是保路運動,重災區在四川。 保路運動的背後,還有第三隻手在推波助瀾,唯恐事兒鬧得不夠大,這手來自革命黨。保路運動一開始,革命黨就「外以保路之名,內行革命之實」參加到了運動當中,保路的幌子給他們一個愛國的名頭,保路同志會給他們一件合法的外衣,於是革命黨的子彈飛出。清廷手忙腳亂地從外地調集大批軍隊入川助剿,尤以湖北兵力最多、槍械最精。湖北一空虛,武昌起義就成了。中外朝野一齊呼喚上了袁世凱,袁世凱握着釣杆淡定地說: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十)老鄉,請問共和咋走? 可惜。 那時候的民眾沒有共和素養;那時候一切黨都沒有群眾基礎;那時候的革命黨不懂政黨精神,諸多黨員是跨黨人士,有些黨員乾脆沒有政治信仰,把入黨當作仕途,黨義模糊,黨爭卻一點也不模糊。當時的報紙評曰:「大率以一黨權力為前提,而置國家大局於不顧。甲黨之所是,乙黨必以為非;乙黨之所非,甲黨必以為是。」 於是內閣習慣性流產,子彈更是亂飛,先是張振武案,後是宋案。前項,雙方和解了;後項,中山先生力主發動二次革命,兩個月後失敗——不過革命黨還是用實際行動證明,根本就不想聽從中央調配。總之,革命年代,參與其中的人都在越界,都不知自己的本分何在,或者說知道也不遵行。袁世凱的苦處可見《時報》所載大總統令:關於用人,「求才則幾熏丹穴,共事則若撫嬌兒」;關於地方都督,「簡明朝頒,拒電夕告」;關於革命黨,「恃黨籍為奧援,脅長官而自署,盡人皆革命元勛,口輒有功民國,人言龐雜,進易退難」;關於財政,「地方節節截留,中央征解無幾」,「國稅則屢征而屢抗,外債則旋贊而旋否」;關於黨政,「借風作浪,節外生枝,以黨略為前提,置國命於孤注」;關於議案,「累日不能決一條,經月不能頒一律」,「而國家作用,一日不能停滯,政府措施,觸處動成違法」。捫心自問一下,袁大總統說的難道不是真話嗎?所以挾勝利之餘威,他做了一系列動作:把黎元洪請到了北京;制訂了《中華民國約法》;取消了國民黨議員解散了國會;廢掉革命黨給他特製的法式內閣制,改成了美式總統制,中央權威算是有了。問題是時不利兮騅不逝,小日本給他扔過來一個「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取材於日本黑龍會黑龍會(因其成員研究黑龍江局勢而得名),其提交給政府的備忘錄中云:「吾人當容納中國革命黨、保皇黨及其他不滿中政府之人物,以擾亂全中國之地。其全國既擾亂,而結果乃推翻袁政府。」其首腦內田良平、顧問頭山滿都是孫中山的好朋友,孫中山的同盟會就是在黑龍會的斡旋下於黑龍會總部成立的。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前在日本演說,有日本財閥當面攛掇曰:「余甚喜援助革命家,且極願再度援助之」。所以有學者懷疑孫中山與「二十一條」脫不掉干係。但是日本並不是很成功:被袁世凱政府玩得在國際上大丟其人,實際的談判也沒沾到什麼大便宜。說它是不平等條約尚可,若說袁世凱賣國,則過了。袁世凱是合格的民族主義者,並且是堅定的反日派。早在朝鮮任上,他就與日本勢不兩立了。條約簽訂後,他即對人說早已想好了破壞的法子:購地租地,我叫他一寸地都買不到手;雜居,我叫他一走出附屬地,即遇危險;警察顧問用日本人,用雖用他,用間給他幾個錢便了,顧不顧,問不問,卻在我。用法律破壞不了條約,用行政手段則可。其它各條都有破壞之法。 相形之下,為了推翻袁政權,孫中山曾經與日本朝野人士討論,希望日本派兵支援他的革命,作為交換條件,「中國新政府可以東三省滿洲的特殊權益全部讓予日本」,「可以滿洲作為日本的特殊地區,承認日本移民和開拓的優先權」。中山先生這是二十幾條呢? 袁最大的跟頭是稱帝,雖說是君主立憲,可是全國激進亢奮的情況下,弦斷無人聽。袁一開始並沒有稱帝的意思,只不過架不住外間的紛擾、兒子及身邊人的哄抬,當然也不是沒有民意的成分,湖北商民裘治平上書提出「共和幸福不如亡國奴」。作為商民他是有切身之痛的,民間諺語云: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對於百姓來講,管你紫禁城裏坐的那個東西叫啥,只要不打仗,叫我們安靜的過日子就行。問題是,安靜的日子從此不再有。湖北作為革命首義之地,更是亂到不能行。哪方革命派都認為自己分贓不夠,紛紛作亂:掛名在共進會之下的群英會發動他們自己的「二次革命」;文學社醞釀發動「三次革命」;南湖馬隊兵變;有人組建「同志乞丐團」、「軍官建設會」,目標就是作亂,於是武漢三鎮風聲鶴唳一夕數驚,城中每夜必有槍聲,巡警聞聲尋找卻無所獲,黎元洪政府坐卧不安疲於應付,過年連鞭炮都給禁了。因為政府區分不出鞭炮聲與槍炮聲,商民們「無不嗟怨共和反不如專制之自由也」。 民眾不會發聲,偶有發生,也被革命話語所掩蓋。沒有議價能力,沒有輿論空間,誰都可以代表它說話。 其他人,不管是美人古德諾,還是籌安會六君子,靜下心來讀讀他們的文章,也不是沒有學理上的說服力。總之,事情就這樣弄開了。唐德綱對此評價曰:「袁世凱早就感覺共和體制不適用於中國,再經過與國民黨一番痛苦的鬥爭之後,金窩銀窩,終不如狗窩,他老人家就要回頭去做皇帝了。吾人從今世紀之末,回看世紀之初,大概沒有什麼歷史難題不能理解的吧?」 老唐理解,可是其他人呢?袁世凱當時發佈一個申令(相當於罪己詔吧),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他跟曾經的親信張一麐說:「此是余自己不好,不能咎人」,以至於張感嘆曰:「猶是英雄氣概也。」確實,失足的英雄仍然是英雄。 袁死後,楊度挽曰:「共和誤民國,民國亦誤共和,千載而還,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猶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一句話,對袁世凱蓋棺論定還不是時候,那麼現在是時候了嗎? 世人都同情孫中山,不知孫中山的幸運正在於他沒有上位;世人都恨袁世凱,不知袁世凱的悲劇就在於他的上位。試想走向共和這種華麗的制度轉型,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多民傻的破舊社會,怎麼能會是一日之功?民國初建之時,不但袁世凱的智能條件不夠,一般民眾、革命精英,哪方條件足夠?所以唐德剛先生才說,當時的客觀歷史註定袁世凱這樣一個邊緣政客「不論前進或後退,都必然是個失敗的悲劇人物」。所以袁世凱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實在是民國的悲劇,民族的悲劇,中國歷史的整體悲劇。面對這種悲劇,我們更需要的是心靈的悲憫、文化的反省和制度的重建,而不是簡單地辱罵可以了事的。袁世凱泉下有知,說不定會拉住哪個罵他最凶的人問:老鄉,請問共和咋走? 袁世凱死後身體浮腫,所有衣服都穿不上了。經袁克定與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商量後,把準備登基的龍袍給他穿上了。可謂是身前沒福消受,身後永久地穿上了。泉下也該安歇了吧。說起來,1915年12月13日,老頭在中南海懷仁堂接受百官朝賀時,都沒好意思坐龍椅,站一邊手扶龍椅接受官員們的三鞠躬,以至於大家走出時都面面相覷:這就叫改朝換代了嗎? 看來老頭稱帝挺不自信的。現在能拿龍袍做葬衣,好歹圓了心愿,大家也都沒意見。大活人誰會跟一個死人爭壽衣呢?可見中國人民在這方面還是挺寬容的。按袁世凱生前的安排,靈柩歸葬我們安陽洹上。現稱袁林。每去瞻仰,看着那中西結合的精緻建築,以及因使用了德國水泥才導致紅衛兵無法炸開的墳塋,難免替人不平:百年誰識公寂寞?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研究證實:學者靈芝​有效減輕電療化療副作用 Sponsored by 康而健有限公司 相關文章 袁世凱:客觀現實註定他是個失敗的悲劇人物 2016-07-21 世人都同情孫中山,不知孫中山的幸運正在於他沒有上位;世人都恨袁世凱,不知袁世凱的悲劇就在於他的上位。民國初建之時,不但袁世凱的智能條件不夠,一般民眾、革命精英,哪方條件足夠?所以唐德剛先生才說,當時的客觀歷史註定袁世凱這樣一個邊緣政客「不論前進或後退,都必然是個失敗的悲劇人物」。 「袁世凱」想告訴你 2014-04-14 「袁世凱」想告訴你端木賜香 百度百家首發1.《真假袁世凱辨別》想告訴你,由於智力的懶惰與道德的下降,普遍的中國民眾並未讀懂袁世凱。所謂的「袁大頭」實質上是個「冤大頭」。2.《真假袁世凱辨別》想告訴你,革命話語系統下,袁世凱降生在「地主官僚軍閥世家」也是一種不幸。 為什麼袁世凱要稱帝,竟是被逼無奈! 2016-10-12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飽受爭議的人物,尤其是他登基稱帝讓他臭名遠揚。那麼為什麼袁世凱放着大總統的位置不坐,非要做皇帝呢?其實他也是被逼無奈。我總結了以下五個點。 第一,其實當時的中國實權掌握者是袁世凱,他最有話語權,因為手裏握有北洋軍。 慈禧的改革與反動 2018-07-13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想廢掉光緒,但是西方列強不同意廢掉光緒,慈禧就不敢廢,所以慈禧覺得光緒是個隱患。 袁世凱在「皇帝夢」垮台之前對心腹說出的三大驚天秘密! 2017-10-26 袁世凱在「皇帝夢」垮台之前對心腹說出的三大驚天秘密!袁世凱在「皇帝夢」垮台之前對心腹阮忠樞說出了一些"真話",看來將死之人也沒有必要再隱瞞什麼了。袁世凱登基1.康有為變法為什麼不成功?康有為變法要除掉慈禧太后,扶持光緒,要殺媽扶子! 還原現場之孫中山和他的革命黨 2014-12-26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魯迅近幾年,接連出現了很多「反思」、「重新觀察」孫中山的文章,在某些居心叵測的人筆下,孫中山已經從一個偉人漸漸變成一個爭議人物,甚至是「小人」、「賣國賊」。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第十三章 2018-06-27 周更/兩篇《馬關條約》中我們的賠款,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舉借外債,列強通過貸款給中國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權力動物慈禧的「改革」與「反動」 2018-04-03 季我努學社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想廢掉光緒,但是西方列強不同意廢掉光緒,慈禧就不敢廢。 北洋軍閥的形成歷史,十分鐘帶你理清! 2017-04-22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派佔主導地位時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北洋政府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 袁世凱死後,諾大的中國誰來管?總統竟然都是個空殼子 2017-03-29 清帝遜位之後,辛亥革命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新成立的這個政府到底如何治理國家,又應該選誰來治理國家,則成了橫在一眾革命黨人眼前最重大的問題。彼時的國父孫中山先生雖然為了促成革命而奔走多年,可是在一眾軍閥面前他是沒有什麼實權的。軍閥豪強們也不過是把他當成一個書生來對待,來矇騙。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018-08-16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張謇和盛宣懷:從「立憲」到「革命」巨變時代兩紳商 2015-09-18 武昌起義爆發時,張謇恰好在漢口駛往安徽安慶的客船上。張謇這一天,是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張謇在日記中說,他聽聞昨夜十點半漢口抓獲兩名革命黨人,官府繼續搜索到凌晨六七點,抓獲參加革命的憲兵彭楚藩、劉汝奎(編者按:應為劉復基)及雜貨鋪主人楊洪勝。 兩次鴉片戰爭為何沒把中國人打醒 2014-09-16 民國不是打出來的,是談出來的,是對話對出來的。這在中國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既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迄今所無的。這樣一種結果,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當中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為何所迫?壓垮國父的竟然是:缺錢 2016-12-02 【本文選自:王樹增非虛構中國近代歷史之《1911》(紀念版)】孫中山先生(一)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執政生涯僅僅維持了三個月。孫中山度日如年。 另一面:孫中山也赤裸裸地搞過個人獨裁 2015-03-19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身亡。因袁世凱有幕後主使的嫌疑,於是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袁軍事行動很快失敗,孫中山、黃興等國民黨大佬出奔日本。 近代第一梟雄袁世凱:沒有他,中國會變好還是變壞? 2017-11-27 反正講晚清史,講民國史,都要給他重重寫上好多筆。小結一下:袁世凱死於太「實誠」了,做個西裝革履的皇帝多好,偏要穿龍袍坐龍椅,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是皇帝。 走出帝制走向共和,慈禧袁世凱與孫中山的血拚,革命是政治的繼續 2016-04-05 向敬之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辛亥革命的成功,除晚清政權腐敗至極的客觀因素外,就是孫中山一派革命黨人堅持不懈、殫精竭慮而不計生死的爭取和努力。這是受了國民黨史學家的敘述,及為革命服務的特殊意識形態影響。 中華預言第一奇書《推背圖》:曾預言辛亥革命 2014-11-13 歷史總是在不斷向前進步的,歷史的進步也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也最終被人們拋棄,走向終點。而清朝也就成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宣統帝成了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推背圖》的第三十七象預言了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朝的滅亡。第三十七象庚子巽上震下益讖曰:漢水茫茫。 日本人說:「以此人的才幹,在中國僅當小差,難怪中國缺人才」 2017-05-29 文/月小妝在老袁還沒忙着稱帝的時候,孫中山就到處找推翻帝制的「理由」。中國沒有宗教,皇權就是當時的宗教,皇權就是當時的思想內涵和權力符號。在滿人的世界裏,滿人的皇帝就是神,不管他怎麼沒用,他都必須坐在神位上,不然百姓就沒啥主心骨。 張鳴:辛亥時需要皇帝過渡,袁世凱是想回到君主立憲? 2017-07-16 1.問:談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我們會馬上想到康有為、梁啓超,想到戊戌六君子。有一種評價說康有為開啟了一個很壞的傳統,就是改革可以不擇手段,不必在乎公道私德。從此以後的人心大壞,和康有為的關係很大。對此,你怎麼看待? 袁世凱:看似美好的共和體制,為何在中國一塌糊塗 2017-02-07 什麼是體制問題呢?在中國這樣一個有2000多年帝制傳統的國度里,國家最高權力的所有者從皇帝變成了總統,民眾都不太適應。而國會的運作,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話語,中國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此前雖然有預備立憲的嘗試,但畢竟這種嘗試是很短暫的。 革命了就會有「共和」嗎? 2015-05-11 張晨怡在《帝國的終結》的結語中說,1912的巨變,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的轉折點,它至少是兩個歷史力量合力的必然結果。但是,這個轉折同時是匆忙和不成熟的,這不僅是因為當時在政治準備上的不充分,更體現在國人在文化和思想上的矛盾和含混。 袁世凱告密,並不是「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而是朝中此人作梗! 2018-07-11 為了進一步完善計劃,確保萬無一失,四日後的深夜,譚嗣同單槍匹馬秘密找到了法華寺的袁世凱,他和盤托出了密謀刺殺太后的企圖。 袁世凱:你以為我只是想當皇帝嗎 2017-12-12 本文2319字,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11915年12月12日,是袁世凱人生中的大日子。一大早,他就向中華民國全體人民宣佈:明年改元洪憲元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開國皇帝就是中華民國大總統——他自己。袁世凱只是想不到:他宣佈稱帝的這一天,離他的死期剩下不到一年。 日俄戰爭,為什麼秋瑾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會為日本的勝利而叫好 2015-08-07 111年前的今天(8月7日),日俄戰爭爆發,日本俄羅斯兩個國家為遠東的霸權和利益爭奪大打出手,地盤則是在中國的地界,遼陽、旅順等地。 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如果軍閥不混戰日本侵略不了中國 2018-03-20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清末的狀況:甲午戰爭,清政府各軍均遭受重創。後來清帝國飄搖欲墜,尋求出路,袁世凱被李鴻章等人聯名推薦,成為統領。 告訴你袁世凱是個什麼樣的人 2016-07-30 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滿族文化網(微信號:mz_whw)主打滿族文化和東北文化,打造最接地氣的生活微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2ezqe.html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