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漫步丨鐵血淮上軍 2018-01-06 由 淮南發布 發表于歷史 ❈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武昌首義成功,各省聞風響應。消息傳到壽州,淮上青年熱血沸騰。此時,南京、安慶作為江蘇和安徽的省會,清政府有江防重軍駐守,相對弱小的革命武裝難以得手,作為皖北的重鎮,壽州向來具有影響力,只要起義成功,可以極大地鼓舞士氣,對全局產生決定性影響,革命黨人對此十分清楚。於是,在同盟會領導人張匯滔、袁家聲、王慶雲等人的策划下,11月5日夜(農曆九月十五日),革命黨人發動壽州起義,光復壽州,以實際行動響應武昌起義。革命黨人奪取壽州後,決定成立「淮上革命軍」,形成了以革命黨人為骨幹,淮南地區進步人士為中堅,廣大熱血青年所組成的革命武裝。從此,淮上革命軍的大旗高高舉起,革命的火種在皖北迅速點燃,影響全省乃至全國。 【獨家限時送Airpods Pro】MoneyHero夏日出卡獎上獎!倒數1 天 Sponsored by MoneyHero ❈ 義軍光復壽州後,四鄉民眾自發地剪去髮辮,要求參軍。僅一兩天內,義軍發展到一萬多人(包括清軍繳械投降的一千多人)。各路義軍整編成立「淮上國民軍」,王慶云為總司令,張匯滔為副總司令兼任參謀長、袁家聲為副總司令。整編完成後,為擴大革命成果,淮上軍總司令部決定分兵三路進軍江北各州縣。總司令王慶雲坐鎮壽州,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張匯滔率西征軍進攻潁上、阜陽,相機入豫;權道涵、王佔一率南征軍謀取六安、合肥;副總司令袁家聲率東征軍指向津浦線,接應柏文蔚的南京革命軍。 在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一大批革命志士以滿腔報國熱情投身革命,這些人大多是淮南地區壽州、鳳台人。淮上軍兵分三路,勢如破竹。南線兵不血刃,在當地同盟會員的配合下,六安、合肥光復。東線在袁家聲的率領下,岳相如收復鳳台、懷遠,楊穗九、程華亭光復鳳陽。袁家聲率領廖海粟、廖璞純、廖梓英等所部和一隊炮兵及孫壽亭領導的學生軍進軍蚌埠。北線在張匯滔的率領下,由正陽渡淮佔領潁上,並光復潁州、太和、蒙城等地。 想體驗死海礦物令肌膚再生? 官網全店折扣優惠高達80% Sponsored by Premier by Dead Sea 12月,柏文蔚在南京策動兵變成功,率部與江南提督張勳激戰。此時,淮上軍逼近蚌埠,張勳擔心退路被斷,率部北撤。得到消息的淮上軍依託鳳陽山有利地形進行頑強阻擊,廖海粟率部在蚌埠小南山建立陣地阻擊張勳。12月3日半夜,張勳乘火車到蚌埠,義軍放土炮迎擊。張勳所部兩營辮子軍分兩路向小南山陣地發起攻擊。義軍憑藉有利地形固守正面,忽視了側後方的防禦,辮子軍包抄過來,把廖璞純部包圍在小南山上。營長廖璞純等88人壯烈犧牲。 與此同時,北征潁州的張匯滔所部與袁世凱心腹倪嗣沖發生激戰。成軍不久的淮上軍雖然奮勇拼殺,難以抵擋倪嗣沖率領的北洋正規軍以及倪毓棻的地方武裝,潁州失守,淮上軍損失慘重。其中張匯滔族人在這次戰鬥中陣亡數十人。 蚌埠小南山阻擊戰和潁州守衛戰是淮上軍成軍後所打的兩場硬仗。這兩場硬仗下來,雖然犧牲慘烈,卻也淬鍊了淮上軍的革命鬥志。 民國元年(1912年)7月,二次革命(討袁)開始。由於袁世凱竊國稱帝,淮上軍在討袁軍安徽方面軍總司令柏文蔚的指揮下,在淮河一線堅決阻擊袁世凱在安徽的代理人倪嗣沖的進攻。淮上軍從魯口孜到沫河口一線,與裝備精良的袁軍王治國、馬聯甲部激戰。相對於袁世凱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淮上軍靠的是英勇頑強和犧牲精神,柏文蔚、張匯滔、袁家聲、岳相如、畢少山、廖海粟、廖少齋等在這場生死對抗中,體現出的是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經過魯口孜激戰、鳳台激戰、沫河口激戰、正陽關激戰、八公山激戰等大小數十場戰鬥,淮上軍最終失利。一部退至大別山,許多淮上軍戰士離開隊伍等待時機。 【習慣籌備】在職媽媽都可以Work Life Balance? Sponsored by 習慣籌備 倪嗣沖及其追隨者對革命黨人殘酷迫害,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令人髮指。其中包括收買刺客刺殺張匯滔。張匯滔是淮上軍的創始人之一,倪嗣沖對他恨之入骨。民國9年(1920年)1月29日,北洋政府安徽督軍倪嗣沖懸賞4萬大洋,派遣刺客把張匯滔暗殺於上海淮海中路國恩寺附近。此時的張匯滔正銜命去孫中山寓所商討軍國大事。張匯滔殉國時,年僅38歲。孫中山先生悲痛萬分,親臨弔唁,題寫挽幛「國魂不死」。 淮上軍播下的革命火種不會熄滅,只要人還在,就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淮上軍的組織者遠離淮南後仍然奔走呼號。民國10年(1921年),袁家聲、柯慶施、廖子賓、廖梓英、張樹侯等人奉同盟會總部命令在省會安慶創辦《建設日報》宣傳革命。民國12年(1923年),倪嗣沖股肱馬聯甲主皖,封閉《建設日報》,緝拿袁家聲、廖梓英等革命黨人,袁家聲、廖梓英逃亡上海。 倪嗣沖的高壓政策反而激起革命黨人的極大義憤。次年秋,同盟會總部命令駐滬安徽黨人袁家聲、岳相如、廖梓英、程華亭,秘密召集淮上軍舊部及義勇青年組織驅馬自治軍,袁家聲為司令,通電聲討安徽軍閥馬聯甲,主張安徽自治。10月20日,驅馬自治軍一舉攻下鳳台縣城,進逼八公山。在壽州城郊與馬聯甲部主力交戰一晝夜,壽州不克,驅馬自治軍退至豫皖交界的黃口、李口集結休整。 Aape Ape Face College tee - $257 Sponsored by ITeSHOP 同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段祺瑞擔任臨時政府執政,馬聯甲被撤職,王揖堂主皖。王揖堂請柏文蔚出面調停,願意出資遣散驅馬自治軍。柏文蔚同豫都胡景翼及其部屬岳維峻交涉,自治軍移駐永城、夏邑,接受豫督胡景翼收編為國民軍第二軍第十五混成旅,袁家聲為旅長,岳相如、程華亭、廖梓英任團長。這是一支由壽州、鳳台籍人士所組成的部隊,胡景翼頗為倚重,幫助組建一個炮兵連、重機槍連,戰鬥力有所提高。民國14年(1925年)秋,奉命開往山東討伐軍閥張宗昌,在泰安一帶多次交戰。不久,胡景翼死,十五混成旅為靳雲鄂收編為河南第一旅。 十五旅是一支革命隊伍,恥與軍閥同流,袁家聲率部到懷來縣(今官廳水庫附近)投靠馮玉祥。此時國民革命北伐軍在汀泗橋戰敗吳佩孚,乘勝攻克武漢。柏文蔚奉命成立國民革命第三十三軍,電邀袁家聲率部回皖。十五旅從懷來孤軍南下,經河北、山西、河南而至安徽,沿途多次受阻,歷盡艱險。部隊到達阜陽西柴集,又遭孫傳芳部馬強阻擊。十五旅一鼓作氣消滅馬軍一個團,然後移師湖北羅田。北伐軍進入安徽,陳調元投降,十五旅返回六安、霍山一帶,接受柏文蔚收編。 最高薪的遠程工作是什麼? Sponsored by Quizzares 從驅馬自治軍到國民軍十五混成旅,雖然番號有變,但其組成人員多是淮上軍舊部,是淮上軍火種的延續。在軍閥混戰的年月,這支部隊保持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獨立性,拒絕為軍閥作倀,而是選擇站在人民一邊,體現了這支部隊難能可貴的革命性。 從淮上軍兵敗退入大別山,到十五混成旅移師大別山,前者是為推翻清王朝、保衛民國革命的勝利成果而戰,後者是堅持民國革命理想,為民主共和事業而戰。兩度揮師大別山,淮上健兒的革命理想不變,對淮上軍首義精神的繼承與弘揚不變。 ✎ 民國15年(1926年),柏文蔚將淮上軍的班底第十五混成旅擴編為國民革命軍三十三軍第一師,任命袁家聲為師長,程華亭為副師長。調岳相如為混成旅旅長,後擴編為第三師,岳相如任師長,升廖梓英為第一師旅長。改編後,一師奉命北伐。目標直指盤踞壽州、正陽的奉系軍閥殘部楊樹藩旅。壽州是自己的家鄉,第一師將士摩拳擦掌,揮師北上。廖梓英、王紹九率部從淠河登岸,開赴正陽前線,激戰兩晝夜,全殲楊樹藩旅,佔領正陽,繼克壽州。革命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 【回流溫哥華首選 】溫哥華西區全新樓盤【W63 Mansion】隆重登場 Sponsored by 御峰置業有限公司 民國17年(1928年)初,三十三軍奉命出征。第一師由皖經豫至魯攻打軍閥張宗昌,收復魚台、金鄉等地後,回軍徐州附近。稍事休整,又隨柏文蔚返回六安、霍邱一帶,掃蕩孫傳芳殘餘,直至把孫傳芳部全殲在山東滕縣為止。 民國19年(1930年)初,南京國民政府對各路武裝進行編遣,撤銷三十三軍番號,第一師縮編為第十三旅。袁家聲任旅長、廖梓英為副旅長。從民國13年(1924年)10月討馬起兵,到民國17年(1928年)冬,這支正義之師轉戰南北,大小百餘戰,為北伐勝利、國家統一而流血犧牲。革命勝利了,許多浴血奮戰的將士也解甲歸田。他們中的一些人終老鄉梓,也有一些人重新回到革命軍前線。在淮上革命軍的精神感召下,又一批年輕的淮上健兒踏上了革命的征程,薪火相繼,傳承淮上軍的革命精神。 民國16年(1927年)底,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軍長柏文蔚因與蔣介石政見不合,被免去軍長職務,調任北路宣撫使。柏文蔚以宣撫使的身份創辦壽州學兵團,以期培植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壽州學兵團組成人員基本上是壽州、鳳台籍青年。此時,黃埔畢業生孫一中、廖運澤等人因「八一」南昌起義失敗而亡命上海,謁見柏文蔚。柏文蔚是江淮地區同盟會領袖,辦軍事學校亟須人才,廖運澤等人被留在南京三十三軍辦事處籌備學兵團,廖運周、許光達、廖多瀚等南昌起義失敗歸來的黃埔畢業生相繼來到南京,奉柏文蔚派遣到壽縣招募生員,成立學兵團。 華夏強勢推出滬深300槓桿反向產品!全面掌握A股升跌! Sponsored by 華夏基金(香港) 壽州學兵團是柏文蔚三十三軍旗下的軍事組織,三十三軍是淮上軍的精神家園。此時,淮南地區有志青年重又匯聚到這面旗幟下,以期施展抱負,大展宏圖。但是,孫一中、廖運澤、廖運周等人的共產黨員身份泄漏,柏文蔚不得不下令解去他們的職務。 此時,壽州人方振武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第四軍團總指揮,其所部軍官多為壽州人士。離開壽州學兵團不久,廖運周、廖運升等人轉投方振武所部。民國18年(1929年)1月,南京「編遣」會議把方振武的第四兵團縮編為四十四、四十五兩個師,方振武兼任四十五師師長。不久,方振武改任安徽省主席,所兼任的四十五師師長由鮑剛擔任,廖運升、廖運周任師部參謀。 同年9月,方振武在南京被蔣介石扣留。鮑剛得悉消息,決定起兵反蔣。10月8日,鮑剛所部突襲蕪湖韓德勤的新三旅,經一夜激戰,收繳了韓部槍支。蔣介石派何應欽率部在軍艦配合下西上圍堵。鮑剛退至屯溪、休寧。反蔣失敗後,廖運周、廖運升等護送鮑剛逃往上海。 ✎ 民國21年(1932年)夏,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成立抗日同盟聯軍,廖運周在方振武部鮑剛師任營長,駐地介休。淮南地區一批青年追隨而至,參加抗日同盟軍。 民國23年(1934年)8 月,抗日同盟軍失敗後,鮑剛所部被編入晉綏軍第四十六獨立旅。11 月,何應欽將鮑剛旅劃歸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安徽人。隨後,鮑剛所部開赴河北新城縣整頓,參加了「七七事變」後的正定保衛戰。 民國26年(1937年)12月,部隊開到河南焦作,與張軫的豫北師管區、東北騎兵旅合編成第一一○師,歸屬湯恩伯軍團。張軫為師長,鮑剛升任湯恩伯兼職的十三軍副軍長,廖運周在一一○師任團長。一一○師先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隨棗戰役、鄭州及中牟戰役。廖運周在河南中牟作戰中立功,升任一一○師師長,直到淮海戰場起義。 淮上軍的歷程可以循着兩條線進行。一是成軍過程與建制沿革,一是領軍人物以及隊伍組成人員變化。從建制來看,經過兩次編遣,原建制已不存在,基本建制併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而從隊伍組成來看,早期的淮上軍全部是淮南地區子弟組成,隨後,這批淮上熱血青年接受了推翻清王朝統治、大革命運動和抗日戰爭的洗禮,雖然建制不同,但是所在隊伍基本是以淮南地區壽縣、鳳台等地人為主體。淮上軍的首義精神是這支隊伍的軍魂,這支隊伍始終保持着進步性、正義性。 「 把淮上軍的首義精神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其所閃耀的革命精神足以令人振奮,催人奮進。如果從更大的歷史縱深去看,淮南地區向來有着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文化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淮上軍的革命義舉也是淮南地區文化精神的傳承。 」 (作者:姚尚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3p2gob.html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