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政治魔咒:清末重臣端方的“非正常死亡”

政治魔咒:清末重臣端方的“非正常死亡” 2018-04-13 七彩阳光3... 阅 37 转 4 1905年,端方(右起第三)在美国考察宪政(资料图)   一提到清末满族权贵,人们往往将他们同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联想到一起,其实,那拨人并非个个酒囊饭袋,中间不乏精明强干之辈,端方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在清末倡言改革,推进新政,堪称当时的“明星官员”。然而,命运弄人,端方的改革非但没能挽清廷社稷于狂澜既倒,反倒搭上了自己性命。 做人很高调   端方,满洲正白旗人,举人出身,与荣庆、那桐并称为“北京旗下三才子”。20岁出头,端方便担任京官,可谓少年得志。   起初,端方任职多是宫廷闲差,所以,他终日玩古董、购房产,一副名士做派。到了戊戌年(1898),光绪帝决定维新变法,任命端方为农工商总局督办。端方从此在政坛崭露头角,他那股子高调的做人风格也初露锋芒。   正当端方春风得意之际,局势却突然“变脸”。这年9月26日,慈禧下令推翻新政。不久,农工商总局也被裁撤。昔日的“变法标兵”,陡然间就要沦为“康梁乱党”,端方隐隐感觉到自己已是岌岌可危,命悬一线。好在他脑子活,够机灵,很快就打通关节,求得慈禧身边重臣荣禄、刚毅的庇护,同时又买通李莲英,向老佛爷呈进《劝善歌》,大谈慈禧如何圣明。   马屁能拍成这样,真的堪称是一种境界。慈禧看后,自然心花怒放、圣心大悦,本来就不想惩办端方,又读到如此舒服惬意的诗作,她于是给端方官升一级,出任陕西按察使。   总算逃过一劫,端方明白了官场的波谲云诡,于是,他收敛个性,低调了许多。转眼已是1905年,该年7月,慈禧要派五位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因为在地方上政绩显赫,被列入名单。   这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头一遭,于是,端方也自然成为中外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随着曝光率的日益增多,隐藏在端方骨子里的那股高调劲儿又被激发出来。他几乎每到一处都要进行演讲,指点江山,将政治秀演绎得炉火纯青。   端方最高调的一次,当属他越级“教训”摄政王载沣。1909年,端方被提拔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在清代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晚清,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是以此为跳板,从而进入中枢,入阁拜相的。端方刚上任不久,就给载沣上书一封,奉劝他多任用有新思想的人才,并一口气举荐了十多名人选。载沣对端方的建议并不感冒,于是未予回复。眼见奏折石沉大海,端方自是很不甘心,于是又上一折,再次申述选才问题。较之第一折,端方的语气更加直白,而且有些霸道,甚至建议载沣应在每日退朝后在东华门外向新进人才虚心请教。   倘若换了旁人,发现两折都无回响,大概也就能把摄政王的态度猜个十之八九。可惜端方就是不罢休,硬要跟载沣较真到底。没过几天,他就赶往北京,当面向载沣指陈政事。这次搞得载沣非常尴尬,只好装出一副虚怀若谷的样子,连续两天听端方在耳边狂侃3个多小时。端方如此不依不饶,让载沣对其心生厌恶。   做人如此之高调,端方一旦推行改革事业,其力度便可想而知了。 改革很给力   20世纪初年,清廷一向倚重的那批老臣相继凋零,如李鸿章死于1901年,刘坤一死于1902年,翁同龢死于1904年,张之洞也已经垂垂老矣。像端方、袁世凯这批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逐渐成为政坛的领军人物,扛起清末新政的大旗。特别是端方,他任职所到之处,无不厉行改革,其力度之大、程度之深、影响之巨,让人无不连呼“给力”!   科举制度到了晚清,已是弊窦丛生,毫无活力,扼杀了不知多少人才。新政时期,废除科举逐渐成为时人的共识,端方则在其中充当了幕后推手的角色。当时,端方恰好在京,刚被朝廷授予“紫禁城内骑马”之殊遇,于是,他可以较为便利地进出宫廷,向老佛爷陈请废除科举的建议。   同时,他又四处串联,游说各位封疆大吏,最终联合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广总督岑春煊和两江总督周馥,给慈禧和光绪上呈了一份言辞十分犀利的奏折,要求废除科举。由于端方之前上下沟通得力,折子很快便得到朝廷批准,在中国绵延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自此寿终正寝。   出国考察归来,端方被西方的政治制度所深深震撼,最终促使朝廷立宪。但端方还是感觉并不彻底,于是趁热打铁,继续上折要求深化改革。   首先,他上书两宫,要求裁撤宫廷太监,这就触及到汉族官僚从来不敢涉及的皇家敏感话题。端方的折子一呈,宫廷内顿时一阵骚动,太监们人人自危,终日去慈禧那里哭诉,不断讲端方的坏话。   这一炮没打响,端方于是调转方向,要求改革官制。用今天的话讲,改革官制就是调整政府机构。按端方的设计,取消军机处,并入内阁当中,设总理大臣一人统筹全局。原来的六部也应裁撤归并,精简岗位,淘汰冗员。   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京官要下岗,无疑动了好多人的“奶酪”,势必引发京城官场的一场“大地震”。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听闻官制改革的消息后,无不四处走动,打探虚实,惶惶不可终日。   不久,这些既得利益者就从短暂的惊慌中缓过神来,他们认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将少数的改革派打压下去,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北京城内顿时充满了一股权力厮杀的气味,改革派与反对派形成均势,呈激烈僵持的局面。   这时候,端方想起了一个人,就是自己的老上级张之洞。张之洞在晚清一直是以提倡新政的形象闻名于世。端方觉得,如果能得到张的支持,官制改革的胜算将大大增加。于是,端方立即修书一封,请求张的声援。孰料,张之洞在该问题上极为保守,非但不支持,反而背后捅刀,致电中央,把端方的方案批得一无是处,并且四处写信,游说他人一起抵制改革派的主张。形势从此急转直下。在反对派的合围下,端方只得要求外调,赴两江担任总督。改革的大好时机就此错过。   在官场打拼,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会做官首先要会做人。别人都在玩命地搞关系、攒人品,而端方却在除旧布新,到处“惹是生非”,这无异于给自己挖坑。在他眼中,神马都是浮云,只有改革最给力,于是,树敌无数,仇家遍天下。5年后,端方便遭遇了其政治生涯中的“滑铁卢”。 身陷“照相门”   正当端方打算在直隶总督位上大展拳脚之时,载沣却一纸任命,让他去筹办慈禧太后梓宫移陵事宜。载沣之所以给他安排这个职务,主要是感觉端方在改革上过于活跃,表现不够淡定,希望借此压压端方的锐气。孰料,这竟成为端方人生噩梦的开端。   虽是闲差,端方倒也无怨言,从头到尾办得堪称漂亮利索。谁知就在移陵完工不久,京城居然有人上书弹劾端方。这个告状的官员不是旁人,正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而李给端方罗织的罪名非常荒唐:当梓宫奉安之时,为臣子者抢地呼天攀号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无忌惮,岂唯不敬,始系全无心肝。意思是说,端方在为慈禧太后梓宫移陵时,没有呼天抢地地悲伤痛哭,而是在一旁悠然自得地照相,这不仅是大不敬,而且是没有心肝。   按照清朝则例,这种过失,最多就是革职留任或降级留任,况且端方还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非常显要,载沣完全可以让他戴罪立功。然而,反对派们对端方已形成合力围剿之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就这样,堂堂朝廷一品大员,被一场子虚乌有的冤案搞得赋闲在家。不过,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政敌们岂能容端方悠哉洒脱于尘世之外?一年后,端方又被众人架到了火山口上,这一次,他丢的不再是官职,而是自己的性命。   清末的铁路难题,就像一个乐于吞噬一切的无底黑洞,让统治者既头疼又无奈。就连当时公认的洋务派头面人物张之洞,自从1898年接手修路工作,到临终前,扔进了不下几千万的白银,却愣是没建成一寸铁轨。可见,铁路问题已几近死局,谁搞都不好使。   命运偏偏又来捉弄端方,1911年5月18日,他被起用,复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当时,四川正在大兴“保路运动”,对抗朝廷。端方本来便不主张铁路国有政策,所以,对于朝廷的任命,他左右为难:如果赴任,则极有可能死在保路狂潮中;如果抗旨,则必定会丧命于深牢大狱里。横竖都是死,去四川则死得冤枉,不去则死得窝囊。   为了保命,端方一面做出准备南下的姿态,开始打点行装,另一面却不断上书朝廷,认为实行铁路国有的时机尚不成熟,要求给些时间在京城延揽人才,筹划方案。载沣早已看出端方有意拖延的企图,根本不吃这一套,频频派人催促其南下。   手捧朝廷的一道道“催命符”,端方只得缓缓南下,走走停停,一边未放弃和平解决四川保路运动的努力,一边思索着自己的“续命”药方。然而,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端方的温和怀柔,换来的是革命党人的血腥屠刀! 端方之死   1911年11月27日,随行部队中发生兵变,士兵将端方俘获。不久,端方就身首异处,暴尸荒野。   关于端方之死,坊间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端方本打算北上勤王,后被军中革命党人侦知,于是先下手为强,结果了其性命;有的认为革命党人利用部队军饷问题,煽动士兵向端方索要银两,乘势策反官兵,除掉端方;再就是根据时人回忆,早在端方入川前,他已被列入黑名单,所以,谁能拿到端方的脑袋无疑是立了首功,于是有人便铤而走险,取端方首级,拔得头筹。 据《文史天地》 文/王学斌 端方:死于革命风暴的一品好官 2011-11-17 平行公理 阅 538 转 20 端方:死于革命风暴的一品好官 作者:金满楼 辛亥年即将结束时,两颗浸在煤油桶里的头颅在一路传示之后,被送到了武昌。死者并非他人,正是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及他的小弟端锦。 端方死于1911年11月28日,尽管一天都没有真正上任过,但从名义上来说,他当时还是署理四川总督。“保路运动”爆发后,端方受命带兵入川,但行至资州时,被自己所带的湖北新军士兵割下头颅,自己的亲弟弟端锦也连带做了无头之鬼。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其曾祖父为郑亲王九门提督乌尔棍布,祖父文雅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太后镇压的端华、肃顺亦为其家族中人。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桂清曾是同治皇帝的帝师,并先后做过内务府大臣、内阁学士、工部侍郎等职,名声颇佳。尽管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贵家庭,但端方本人却是科举正途出身(21岁中举),而且其出仕之时,其生父母相继去世(嗣父桂清去世更早),按例只能在家居丧守制,直到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帝的青睐。 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情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 被顽固派视为变法中坚的端方在革职后处境险恶,据时人苏继祖在《清廷戊戌朝变纪》中说,端方靠向大学士刚毅行贿并诉称自己参与新政是为了探听康有为等乱党的消息(无间道?),这才获得慈禧太后的宽免。蒙获召见时,慈禧太后问端方:“外面情况如何?”端方忙奏道:“自太后训政以来,人心大定!”慈禧太后听后面有喜色,掉头斥责光绪:“你听听!看人家怎么说的!”端方又将早缮写好的《劝善歌》献上,慈禧看后大悦,命各地张贴,广为宣传。后来,端方的这个《劝善歌》也就被人称为《升官保命歌》。 端方官运的真正转机在庚子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等人逃到西安,而端方当时正好护理陕西巡抚,护驾有功,由此仕途大进。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尽管端方一度向顽固派低头,但他依旧是个顽固的“维新派”。1901年,端方升任湖北巡抚,随即办起了六十余所新式学堂并派出大批的留学生(其子也赴美国留学);三年后,端方调任江苏巡抚,办起了江苏师范学堂、江苏高等学堂、实业学堂等学校;1905年,端方任湖南巡抚,半年内便建有小学堂八十多所。据说,端方在调任江苏巡抚时,上任伊始便革除了各州县例送红包给新任巡抚大人的陋习,并将红包的钱选派两名学生出国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推进新式教育是端方出任地方的最大亮点,其他新政措施如办理警政﹑编练新军等也可圈可点。其中,“端方新政”还创下了十几项国内第一:最早设立现代幼儿园(湖北幼稚园)、最早建立省立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最早提倡全民植树、最早引进肉类卫生检疫、最早建立市民公园、筹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商博览会等等。最为惊世骇俗的是,端方派出了二十多名女生赴日本学习师范教育,首开了女子公费留学之先例,这在当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无疑是革命性的。 端方在湖北、江苏、湖南任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同,1905年清廷决定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时,端方也列名其中。在出发之前,慈禧太后特意召见了端方,并赏赐了一些宫廷御用点心以示鼓励。慈禧太后问端方:“新政已经实行了几年,你看还有什么该办、但还没有办的?”端方回奏:“尚未立宪。”慈禧太后问:“立宪有什么好处?”端方说:“立宪后,皇位可以世袭罔替。”慈禧太后听后,若有所思。 考察宪政回国后,端方等五大臣连上数道奏折请求实行立宪。据说,端方为了想更好的说服慈禧太后,特意从德国带会了一个最新的电影机,不料中间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据当时的《中外时报》报道,端方怕这新玩意在老佛爷面前运转不灵,到时出洋相,所以特意让随同考察的随员姚某先试放一下。谁知因操作不当,电影机里的乙肽灯泡突然爆炸,姚某竟然被当场炸死,所幸端方当时正在隔壁会客,这才逃过一劫。 在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端方圆满完成了宪政考察任务,随后官升一级,出任两江总督(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1908年底,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上台执政,其新任伊始便以“足疾”为名将袁世凯开缺,而端方则在两江总督任上干了三年后,不久即接任为直隶总督(原直隶总督杨士骧突然暴卒),一举登上了个人仕途的最高峰。 以袁世凯的才干,其在清末政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固然是他人难以替代的,但如果载沣打算让端方来取代袁世凯地位的话,倒也不失为一个次优的选择。可惜的是,载沣并不是一个识才善用的主政者,在罢黜袁世凯不到一年,当时声望仅次于袁的端方也被赶下台,而其下台之原因,比袁世凯的案例更令人啼笑皆非。 1909年10月,曾多次承办过皇室婚丧庆典及陵墓工程的端方被命筹办慈禧太后梓宫移陵及相关事宜。按说,这种事情对端方来说本该是驾轻就熟的,但在这次移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小意外”,而这个“小意外”却是致命的。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端方安排了两名摄影师对慈禧太后的下葬过程进行拍摄,以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宝贵影像资料,但葬礼一结束,此事便被某御史参劾,称“梓宫奉安之时,为臣子者抢地呼天,攀号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无忌惮,岂惟不敬,实系全无心肝”;另外,陵区内肆意架设电线,破坏风水,实为“有悖人臣之道”云云。 令人咋舌的是,该“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御史,竟然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平心而论,即便是李鸿章在世,恐怕也未必会如此不开明,而作为摄影爱好者的端方,也是深知慈禧太后生前是颇为喜欢照相的,亵渎之罪,实属借机生事;至于陵区内架设电线(电话线),主要是为了通讯方便考虑,“大不敬”的帽子,恐怕也太大了点。 当然,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此,因为这次弹劾的目的,本质上是守旧派对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斗争,而李国杰的出马,很大程度上又是挟夹私怨,因为他曾向两江总督任上的端方求官未能如愿。如果仅仅是李国杰等人兴风作浪的话,问题恐怕还不至于那般严重,但摄政王载沣对此“很以为然”,结果正值年富力强的端方便只好从直隶总督的位置上被赶下来了。 载沣固然年少不更事,但未必会顽固守旧到这种地步。端方之所以不招摄政王的待见,恐怕还是因为他刚上任直隶总督便屡屡上折,为中枢出谋划策,而这种“过分的积极”在某些人的眼中却成了“指手画脚”、“摆老资格”。因此,在罢黜了袁世凯之后,再罢免一个端方,杀猴给鸡看,恐怕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不过是载沣所出的昏招之一罢了。 从高位上跌落的端方一度陷入了沉默,在这段时间里,他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爱好之上。清末官场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岑春煊不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端方有学有术”。“有学有术”虽是过誉,但端方一生嗜好金石书画﹐成就颇为不凡,称他为金石学家,也无不当之处。端方曾是毛公鼎的收藏者,其搜集的青铜器﹑石刻﹑玺印等均属文物价值较高的藏品。后来,在其幕僚的帮助下,端方著有《匋斋吉金录》、《匋斋吉金续录》、《匋斋藏石记》、《匋斋藏砖记》、《匋斋藏印》五书,对文物界及收藏界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年半后,端方的低调生活被席卷鄂、湘、粤、川四省的铁路风潮所打断,清廷命其以侍郎衔出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由此被卷入了这场夺命的运动。在南下路过彰德之时,端方特意下车拜访已经赋闲三年的袁世凯。早在清末新政与立宪时期,端、袁两人便一直是坚定的盟友,志趣颇为相投。这一次,端方不但与袁世凯交流了当前时局的看法,而且还说定了两门亲事,一是端方之女嫁给袁世凯五子袁克权,二是袁世凯次女许给端方之侄。 对于端方的复出,袁世凯在祝贺之余,也不乏旁观者的清醒。他在写给端方的一封信中,特意告诫说:“近闻湘人颇有风潮,大节似宜先驻汉阳,分投委员勘查,步步经营”,意在提醒端方稳打稳扎,切不可操切行事。端方原本是反对“铁路国有”政策的,而且他曾任过湖北、湖南两省的巡抚,因而两湖的保路风潮在其调和之下未见大患,但四川就完全不同了,端方在那里毫无人脉,事事均得依仗川省总督,而四川的前后两任总督,王人文处事过软而赵尔丰手段太硬,最终酿发巨祸,端方亦是徒呼奈何。 “成都血案”发生后,清廷命端方带兵入川,平息风潮,而端方随后参劾前后两任川督王人文、赵尔丰“既不能裁制于前,复不能弭变于后”,导致两人均交内阁议处。赵尔丰并不欢迎端方这位钦差大臣,他为了尽快平息风潮以求自保,随后便放出了蒲殿俊、罗纶等人,但事态非但未能好转,反而进一步走向失控。 在朝廷的严令之下,端方带领湖北新军第八镇一部从汉阳前往宜昌,随后从宜昌坐兵轮驰往重庆,最后沿旱路前往成都。入川后,端方为平息民愤,他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发布告示:“蒲罗九人释放,王周四人参办;尔等哀命请求,天恩各如尔愿;良民各自回家,匪徒从速解散;非持枪刀抗拒,官军绝不剿办”。 端方的和平姿态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颇具效果,但当他率兵前往成都的途中,武昌起义爆发,形势迅即变化。在各省独立的消息相继传来后,前方目的地成都此时已被“保路同志军”包围,而后方的重庆也被革命党所占据,端方一行人进退失据,四顾茫然,最后彷徨于资州十余日,欲静观其变而不可得。 据一位名叫陈文彬的士兵回忆说,他在随同端方进军成都时,端方为稳定军心,极力笼络部下:士兵生病了,端方派弟弟到军营问候;有的士兵不幸亡故了,端方修书哀悼;沿途官民送吃送喝来劳军时,端方做出先尝毒的姿态;更有甚者,个别士兵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雇轿抬着。 但在“种族革命”的风潮之下,悲剧还是发生了。随同端方入川的湖北新军听说武昌起义后,思乡心切,军心动摇,在军中少数革命党的鼓动之下,端方及其弟端锦最终被杀。端方被杀的原因及具体情形有多个版本,但大体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军中“排满”之说所引发。据各版本的归纳,在端方被杀的当天,所带新军的士兵拒绝站岗,军中的高级军官在无力约束士兵的情况下,与旗兵、幕僚等纷纷逃亡,最后行馆中只剩下端方两兄弟。下午,一小队士兵在革命党的率领之下,来向端方寻杀。端方说,我待你们不薄,何以如此?革命党说,待我等不薄纯属私情,今日排满乃是公谊,不杀你端方便不是炎黄子孙。端方说,我本是汉人,投旗才四代,现回归汉姓如何?革命党说,晚了!最后,端方兄弟被乱刀砍死,首级被割下来放在煤油桶里,一路传示后送往武昌。 历史教授张海林在其专著《端方与清末新政》中认为,端方被杀的原因除了排满风潮之外,还可能与士兵索饷未得有关。另外,端方企图在资州静观其变,军中的革命党担心自己失去“反正英雄”的政治资本,而只想回鄂的官兵担心回去后无法洗脱入川镇压的干系,于是在“争功”及“自明心迹”的心态下聚合起来,最终以“种族革命”为号召,用小队突袭的方式杀死端方兄弟,其将受害者首领送往武昌的做法正是向新政府“邀功求官”及“亟求自明”的心理外露。 端方兄弟的首级被送到武昌后,黎元洪念及旧情,将人头暂存于武昌宝通寺。亲家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派人从四川取回端氏兄弟尸身,随后又将端方兄弟的头颅从洪山禅寺取出,与尸身连接起来,最后葬在了洪山。 杀死两个满人、而且还是两个高官,这在当时的革命语境中,自然是值得喝彩的“正义之举”,但揭开革命暴力的华丽外衣,此等残杀事件背后的动机却很难经得起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考验,譬如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的著名记者莫理逊在得知端方被杀后就颇为不平,他在写给报社的报告中称:“……被叛兵杀害的端方和他兄弟的首级装在煤油桶中已送到宜昌示众。革命党负责的领袖们并不同情这种残酷的暴行。端方在中国享有广泛的威信,他是满人,但属于满人中的佼佼者……野蛮杀害端方,引起人们普遍的谴责。” 端方死后一年,曾为端方门下幕僚的左全孝写了一篇祭文为之鸣不平,文中不乏愤激的说:“瑞徵以压制亡国,赵尔丰以嗜杀毒川,公力反二竖之所为,而福寿大不及瑞徵,受祸且烈于尔丰。新旧满汉之心不同,君民上下之情不通,危亡之势,伋伋内讧,公盛意调和,苦心化融,案无留牍,门无留宾,网罗才俊,教普儿童,而旧家疑其仁,新进疑其忠,雷鸣瓦釜,毁弃黄钟!呜呼哀哉,有知无知,吾愿问之化工!……” 左全孝写这篇祭文的时候,清廷已垮,所撰之文,既无功利可言,倒也能看出左氏之真实心声。同为门下幕僚的刘师培,这位被革命抛弃的“叛徒”,其在端方入川途中不离不弃,直至端方被杀后才避祸远遁,倘若端方无此人格魅力,似难想象。 刘师培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而另一位大师王国维也在同年写了一首悼亡诗《蜀道难》,他要纪念的人,也是端方。在诗中,王国维描述了端方的死难经过:“提兵苦少贼苦多,纵使兵多且奈何。戏下自翻汉家帜,帐中骤听楚人歌。楚人三千公旧部,数月巴渝共辛苦。朝趋武帐呼元戎,暮叩辕门诟索虏”。端方曾任湖北巡抚,其所带的湖北新军也可算是他的“旧部”,这些人早上还到端方帐前拜问“元戎”,但晚上的时候端方就变成了他们所诟骂的“索虏”。王国维仅在端方所设立的江苏师范学堂中任过职,他与这位前两江总督并无直接关系,但其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极大的同情和无限的感慨。 才堪大用,奈何命丧黄泉路。刘师培与王国维都是传统时代下文化的坚守者,他们纪念端方并不奇怪,但他们所留恋的传统及时代,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撰稿:金满楼) 附:辛亥革命中被杀的高官远不止端方一人,据统计,革命中被杀或自杀的督抚大员共4人,即:闽浙总督松寿(满人,自杀)、四川总督赵尔丰(汉军旗,被杀)、江西巡抚冯汝骙(汉族,自杀)、山西巡抚陆钟琦(汉族,被杀);被杀或自杀的将军4人,即西安将军文瑞、伊犁将军志锐、广州将军凤山、福州将军朴寿;其他被杀或自杀的高级武将共计11人,其中包括黄忠浩(汉族,提督)、良弼(满族,都统)、载穆(满族,都统)、谢宝胜(汉族,总兵)、王有宏(汉族,总兵)、何师程(汉族,总兵)、张嘉钰(汉族,总兵)、谭振德(汉族,协都统)、恒龄(满族,副都统)、锺麟同(汉族,统制)、刘锡祺(汉族,协都统);除此之外,还有一名提法使(张毅,汉族)自杀,一名布政使(祖世增,汉军)被杀;另外,至少有31名实任知县或知州在这场风暴中被杀或自杀。 附:辛亥革命中被杀的高官远不止端方一人,据统计,革命中被杀或自杀的督抚大员共4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