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正(1876年11月8日-1951年11月23日),原名之駿,字覺生,號梅川,湖北省黃州府廣濟縣(今武穴市)梅川鎮居槓村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家、法學家。[1]
生平[編輯]
中國同盟會的活動[編輯]
居正生於一個塾師家庭。1899年(光緒25年),參加院試列第1名。光緒27年(1901年),參加鄉試落第。1905年(光緒31年)9月,赴日本留學,入法政大學預備部。在校期間,經同鄉前輩陳乾與宋教仁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
1907年(光緒33年)夏,入日本大學本科法律部。其後,孫文(孫中山)在雲南省河口組織河口起義,居正歸國參加起義。但在途經香港時得知起義已經失敗,乃赴新加坡。1907年,到胡漢民、汪兆銘(汪精衛)主宰的《中興日報》撰寫文章。[1]同年,居正前往緬甸仰光創辦《光華日報》。以後,在南洋各地從事革命派的宣傳工作。[2][1]
1910年(宣統2年),奉孫文之命歸國。此後,在漢口從事中國同盟會的工作。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居正加入湖北軍政府,輔佐都督黎元洪組織政府。12月,居正作為湖北代表,參加了在南京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1]
反袁世凱的活動[編輯]
1912年(民國元年)1月,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居正就任內務次長(代理內務總長)。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後,居正辭任。其後,參加宋教仁領導的國民黨的活動。1913年(民國2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居正回到孫文手下,參加二次革命。居正任上海吳淞炮台總司令,戰敗流亡日本。[1]
流亡日本後的1914年(民國3年)6月,居正加入孫文組織的中華革命黨,任黨務部長。1915年(民國4年)冬,奉孫文之命,居正來到大連,秘密開展反袁世凱活動。[1]護國戰爭爆發後的1916年(民國5年)5月,在日軍的支持下,到青島組織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任總司令,在山東省展開反袁軍事活動,出兵占領淄博建立革命軍政府。[1][3]在這段時期,蔣介石曾任其手下的參謀長。[3]
反共右派[編輯]
袁世凱死後,居正參加孫文的護法運動。1919年(民國8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居正任總務部主任兼軍事委員。1922年(民國11年)5月,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內務部長。1924年(民國13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其後,當選常務委員)。居正反對孫文的三大政策,特別反對聯俄聯共路線,乃突然離開廣州赴上海。[1]
1925年(民國14年)3月12日,孫文在北京病逝,居正聞訊趕赴北京奔喪。其後,在上海同章炳麟(章太炎)組織「辛亥倶樂部」,依然反對中國國民黨的聯共聯俄路線。同年11月,居正、鄒魯、謝持、林森等人在北京西山碧雲寺擅自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西山會議),公開發表反對三大政策及反共的宣言。[1]因而被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除黨籍。[4]
司法院院長[編輯]
此後,居正一直同蔣介石保持對立的政治姿態[1]。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通令恢復鄒魯、居正等人黨籍[4]。1927年9月17日,在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居正當選南京國民政府委員[4][5]。1928年,許崇智、鄒魯出訪歐美,約居正陪同至日本,居正乘此機會探視了日本人萱野長知撫養的女兒居瀛玖。其後,居正從日本歸國,即返回家鄉掃墓。適逢家鄉創修廣武公路,居正乃同縣長周朗秋等集議,居正主持動工[4]。
1929年,居正居住在上海,通過他一起修習佛法的同修道友蔣尊簋聯絡熊式輝反蔣介石,但遭熊式輝出賣(一說,居正策動某部反蔣,被熊式輝偵知後告密)。熊式輝時任上海警備司令,將居正騙至上海警備司令部扣押,蔣介石密令將居正「就地正法」,但熊式輝未照辦,而是將居正押入第五師看守所。1930年,居正轉押龍華看守所,在看守所中素食、念佛,終日抄誦《妙法蓮華經》。直到1931年奉天事變,日軍入侵奉天,居正方才獲釋,回到上海寶山楊行住宅[4]。居正有詩記此經歷:「禦侮當前恥鬩牆,精誠團結為非常。檻車甫脫容登閣,慚愧夷吾笑楚狂。」[3]
1931年(民國二十年)由於日本人入侵奉天,國民黨內大團結,居正與蔣介石和解。居正在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此外又被任命為司法院副院長。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5月,居正升任司法院院長。以後,直到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6]辭任,一直為中國國內法制的整備盡力[1][5]。居正曾於1948年被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連署提名為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參加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但以懸殊票數敗於蔣介石[2]。
辭去司法院院長後,居正當選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2月25日,以黨國元老資格提出反對李宗仁調換行政院長[7]:160。5月31日,李宗仁提居正繼任行政院長,立法院院會投票結果[7]:207,但以一票之差未能通過[7]:208。11月往台灣後,繼續擔任該職。
1951年11月23日,居正在台北病逝,享年75歲[1][5]。
家庭[編輯]
居正共有子女十人。元配夏夫人生男居伯強、女居叔康、居季復;繼配鍾夫人生男居浩然、居伯齊、女居瀛初、居瀛玖、居叔樂(瀛棣)、居載春(叔和)、居叔寧。這些子女中,到台灣的只有居浩然、居瀛玖。居伯強早在1942年死於西安;居伯齊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居叔康、居季復、居瀛初、居載春沒到台灣。
- 妻:夏夫人、鍾明志
- 子:居浩然,淡江大學的前校長。
- 女:居瀛玖,小時送給日本人做養女,後來嫁給台灣籍的張驚聲當繼室。1950年,居正、張驚聲聯手創辦淡江英專。居正、張驚聲相繼去世之後,居瀛玖接任董事長,居浩然任校長。後淡江大學校長再由居瀛玖的繼子張建邦、繼孫女張家宜接任。淡江大學一直以居正的生日11月8日為校慶日。
參考文獻[編輯]
- ^ 1.00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1.09 1.10 1.11 1.12 蕭棟梁「居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 2.02.1 馮春龍,國民黨中常委的最後歸宿,華文出版社,2005年
- ^ 3.03.1 3.2 汪榮祖、李敖,蔣介石評傳,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234-235頁
- ^ 4.04.1 4.2 4.3 4.4 居正,辛亥網,2010-11-14[永久失效連結]
- ^ 5.05.1 5.2 劉壽林等編 (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 蕭棟梁「居正」作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月辭任。
- ^ 7.07.1 7.2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
|
---|
|
|
|
|
|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