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東亞同文會」。此會由「玄洋社」的子會「東亞會」(包括著名日本浪人頭山滿、平岡浩太郎等)、「樂善堂」的子會「日清貿易研究所」與「同文會」(日本駐華間諜荒尾精、宗方小太郎等)、及日本政要(如犬養毅等),在1898年10月戊戌政變後結合而成,成為中國改革陣營贏取外部支持的一股關鍵力量。因此不論是維新黨或革命黨皆積極尋求「東亞同文會」在人力、財力、與戰略上的支持;而「東亞同文會」也樂得相助,希望藉機擴大他們對中國未來的影響力量。[21] [22]、、
東亞同文會[編輯]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 东亚同文会
- とうあどうぶんかい(日本假名)
目录
主要纲领
编辑一、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从事各种调查、制定计划,助成各种事业;
二、在上海设同文馆,以图两国志士的合作;
四、在上海设同文学堂,作为两国人民的教育机关。
但该机构在中国大肆搜集中国资料,成为二战结束前日本对中国进行“调查研究”和从事文化侵略的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最重要的一个间谍机构。
发展历史
编辑1901年,同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东亚同文书院,以招收日籍学生为主,四十余年间培养了大批所谓“中国通”,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调查活动,自1901至1945年间,由东亚同文书院派出的学生五千余人以旅游访问等名义,先后遍及除西藏以外的中国所有省区,内容涉及地理、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线路达700余条。《支那省别全志》和《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就是他们“不辞辛劳,勤勤恳恳”爬山涉水,费尽心血的结晶和成果。客观上东亚同文书院曾经对中日文化交流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日本的侵华行动作好前期准备,当好马前卒。在侵华战争中,同文书院的学员充当随军翻译、间谍等,为军方搜集和提供情报,直接参与侵华活动。战后东亚同文书院为中国政府所接管,书院最后一任校长本间喜一召集了原书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于1946年11月在爱知县丰桥市成立了爱知大学,并发展至今。 [1]
成员(创立时)
编辑会长
干事
池边吉太郎、陆实、佐藤宏、井上雅二
常任干事
田锅安之助
支部主任
中西正树(北京)、井手三郎(上海)、宗方小太郎(汉口)、中岛真雄(福州)、高桥谦(广东)
会员
神鞭知常
佐佐友房
大石正巳
长谷场纯孝
柏原文太郎
长冈护美
渡边洪基
福本诚
江藤新作
可儿长一
内田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深山虎太郎
郡岛忠次
山口正一郎
中村兼善
小村欣一
佐藤正 (陆军草创期)
佐原笃介
郡岛忠次郎
山内嵓
- 参考资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