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1911陳其美的謀士沈翔云代表陈英士迎接孙中山荷馬李 命令袁克文把家属从安阳洹上村护送到北京

 



陈其美与袁克文的“天上人间”
导语:在100年前的上海,同类性质的“天上人间”是租界区里的一种特权毒瘤。

位于旧上海公共租界的四马路,是当年著名的红粉街和文化街

经济观察报 张耀杰/文 在首都北京的坊间谈资中,有着“京城第一选美场”之称的“天上人间”夜总会,已不仅仅是娱乐场所,更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每逢警方扫黄,坊间总有人不屑一顾:有本事就查查“天上人间”去。2010年2月26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刑侦出身的傅政华被任命为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扫黄,是这位低调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5月11日,在治安、刑侦、巡警、特警等多警种的联合行动中,位于北京长城饭店西侧副楼的 “天上人间”,以及名门夜宴、花都、凯富国际共4家顶级夜总会遭到查封,从而把早在4月11日就拉开序幕的 “北京市打击卖淫嫖娼专项行动”推向高潮。(人民网,2010年5月18日)

在100年前的上海,同类性质的“天上人间”是租界区里的一种特权毒瘤。革命党方面的沪军都督陈其美,与北洋军阀方面的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都是这种“天上人间”般“神奇美妙”的特权毒瘤的爱好者。

一、“杨梅都督”的革命传奇

1906年夏天,29岁的青帮“大”字辈大佬陈其美在弟弟陈其采和表叔杨信之的资助下,与徐锷、谢持等人一起到日本留学。他先在东京警监学校第三班学习警察法律,第二年转入孙中山与日本人寺屋亨博士联合创办的东斌学校学习军事。1908年春天,陈其美回国在马霍路(今黄陂北路)德福里设立同盟会秘密机关,很快与同为青帮“大”字辈大佬的应夔丞取得联系,吸收他加入同盟会,位于法国租界的应家住宅从此成为同盟会的重要据点。在应夔丞等人协助下,陈其美(英士)还在妓院酒楼设立秘密机关,于花天酒地中阴谋策划革命事业。据署名更生的记者回忆说:

“英公主持江浙两省革命运动,设总机关马霍路德福里。此外,则清和坊琴楼别墅,及粤华楼十七号,为附属机关。表面则酣歌狂饮,花天酒地,以避满清之耳目。不知者以为醉生梦死之流耳。又孰知革命大事酝酿于此中哉!一部分党员每于下午一二时后至粤华楼报告工作,及听候指挥。晚间十时后,则改至琴楼别墅以为常,六时至十时,则或餐于粤华,或宴于琴楼,主要人物讨论计划之时也。主要人物则英公而外,尚有王金发君、姚勇忱君、沈虬斋君、王孟南君、沈怡中君、应桂馨诸君。记者以笔札之役,亦时相过从。”

据陕西籍的同盟会员张奚若回忆,辛亥革命前,他是在上海“清和坊的怡情别墅”认识陈其美的:“第一次彼此就躺在姑娘屋里的床上交头接耳地说话。姑娘当然避开了,老妈子总不时进来倒茶拿瓜子。这是我第一次进堂子,此后还在那里吃过几次酒,也是陈其美请的。”

另据杨思义在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的形形色色》一文中回忆说:“辛亥革命时期的第二流领袖沪军都督陈其美,是上海青帮的大头目。上海的戏园里、茶馆里、澡堂里、酒楼、妓院里,无论哪个角落里都有他的党羽。所以一辈革命同志无论有什么活动都要拉他入伙,尤其是辛亥年中部同盟会之成立,大家都要依靠他作台柱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方面率先爆发辛亥革命。上海同盟会方面的陈其美、张承賧、刘福彪、应夔丞等人组织的会党武装,在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率领的军警以及李英石率领的商团的配合下,于11月4日上午9时攻克制造局,胜利光复了大上海。11月6日,在推选上海军政官员的聚会上,由刘福彪、王金发等会党人士用恐怖手段控制会场,会议主持人李平书提出的推举李燮和任沪军都督的建议被粗暴否决,改由陈其美取而代之。陈其美为了巩固自己在上海地区的强势地位,任命黄郛为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二师师长,并且利用上海商团的捐款组建沪军第五团,任命蒋介石为团长、攻浙先锋队指挥官。同为浙江籍的陈、黄、蒋,随后在上海打铁浜互换兰谱成为结盟兄弟。

陈其美就任沪军都督之后,有一位叫徐震的人给他写信,劝他不要“冶游”、“狎邪”,充当“杨梅都督”。1912年1月12日,陈其美亲自在《民立报》发表公开信,说是“军兴以来,大小之事,日数十起”,以至于积劳成病、分身无术,再也没有在外冶游。同时他也承认“昔日为秘密结社之故,偶借花间为私议之场,边幅不修,无须自讳”。

随后,又有一名叫龙浩池的商人给陈其美写信,说是当时的街谈巷议中,大家都在说陈其美每天都在清和坊等处逗留,而且连续迎娶了4名小妾。无论陈其美所花费的是 “公众捐助”,还是自己家的银钱,都不应该这样做。“吾辈商人节食节衣,勉助饷银已不在少数,何阁下竟不稍节花酒费以助饷乎?”陈其美收信后,曾委托黄郛、许葆英在报纸上代为答复。

1912年9月13日,于右任在《民立报》连载《答某君书》,其中专门为前沪军都督陈其美(英士)辩护说:“英士在沪无聊时,匿谱笙家中,客亦不多见,而攻之者谓其日在清和坊、平安里。公试思之,可怜不可怜!”但是,同年8月9日发表在《申报》的另一篇报道,所展示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从前应酬场中,酒菜之一两元而已。今上海以请客应酬,妓院之事,局菜等费,统计不下百余元。遇有住客,尤非大菜花酒不足以示诚敬。”陈其美的亲信、洪帮大头目王金发担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后,更是贪污巨额公款,在上海租界区为名妓花小宝购置一座叫做“逸庐”的豪宅。


陈其美

二、袁克文的“天上人间”

1920年,与陈其美、应夔丞同为青帮“大”字辈大佬的袁克文,在上海《晶报》三日刊以连载形式发表署名寒云的《辛丙秘苑》,其中所见证的是前沪军都督陈其美与应夔丞、沈翔云等人,经常在清和坊、平安里等高等妓院一边嫖娼狎妓一边继续革命的历史传奇。

1913年的除夕也就是公元1913年的2月5日,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是在上海四马路 (今福州路)周边“天上人间”般的高等妓院里,与他所喜欢的妓女们一起度过的。他在 《除夕》诗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悲欢离合、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

应到江南觉早春,旧寒翻触客中人;

柳光花影都无赖,酒色歌声自有因。

百恨集来浑似醉,一痴卖去未忧贫;

懒将前事心重省,为说今宵判故新。

关于自己当年的经历,袁克文在《自述》中介绍说:“国难方定,而家祸兴。文不获已,走海上。未几,先公觉为宵人间谗,亟遣使召文归。文感于先公之慈明,不欲复以不谨累先公忧,遂放情山水,不复问家国事。”

袁克文所说的 “为宵人间谗”,指的是大哥袁克定捏造谣言,陷害他与父亲袁世凯的六姨太叶氏私通。六姨太叶氏原本是南京钓鱼巷的名妓,几年前袁世凯在天津任直隶总督期间,派遣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与叶氏一见钟情,两个人互换信物私订终身。袁克文回到天津给父亲磕头 “请安”时,不小心把叶氏的照片掉在地上。他为了蒙混过关,只好谎称是给父亲物色了一个漂亮姑娘。袁世凯看了照片十分满意,就派人把叶氏迎娶为自己的六姨太。

据王晓华编著的《名士袁寒云》一书介绍,1911年底,袁世凯到北京出任满清政府的内阁总理,随后又接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等到局势基本稳定之后,他命令袁克文把家属从安阳洹上村护送到北京。一家人离开安阳之前,六姨太叶氏出于怨恨与袁克文发生争执,哭闹着把当年袁克文送给她的定情之物寿山冻石章扔出门外。此情此景恰好被三弟袁克良看到,袁克良到北京后便把此事告诉了大哥袁克定。袁克定指使克良向袁世凯告状,说克文与“六妈”演了一出《西厢记》。已经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为此事大发雷霆,克文得到消息后仓皇离家逃往上海。袁世凯事后询问叶氏,已经为袁世凯生儿育女的叶氏解释说,她之所以与克文发生争执,是因为克文对于父亲的几房姨太太厚此薄彼,从来不向她这个“六妈”请安问好。袁世凯明白自己错怪了克文,便专门派人到上海给克文送去钱款并接他回京。克文却宁愿留在上海“放情山水,不复问家国事”。

位于旧上海公共租界的四马路,是当年著名的红粉街和文化街,这里的妓女每年都要在报纸上公开评选上海皇后、名花、状元、花国大总统,使得色情文化与出版文化相得益彰。当年的高档妓院号称“长三”,意思是进门要交三块大洋的门票钱;陪酒要交三块大洋的服务费;过夜还要交三块大洋的住宿费。除了“长三”堂子之外,另有一种更加高级的妓院叫“书寓”,“书寓”里的妓女是以卖艺为主的 “女校书”。袁克文在上海期间所喜欢的一些高级妓女,同时也是前沪军都督陈其美以及他的亲信应夔丞、沈翔云、蒋介石等人所喜欢的对象。蒋介石在1912年1月14日暗杀陶成章之后,一度躲藏在陈其美经常出入的五马路群玉芳妓院,在这家妓院中伺候高级妓女的姚冶诚因此变成了蒋介石的小妾。按照袁克文写在《辛丙秘苑》中的一面之辞,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的罪恶阴谋,就是陈其美与应夔丞等人在这些妓院里秘密筹划的。

三、袁克文的历史见证

《辛丙秘苑》讲述的主要是袁克文在1911辛亥年至1915丙辰年间的所见所闻。在标题为“暗杀宋教仁”的第一节中,袁克文介绍说,宋教仁被暗杀时他恰好在上海,知道父亲袁世凯几次派遣秘使欢迎宋教仁(遁初)北上,宋教仁欣然启程。临行之前,陈其美(英士)、应夔丞(桂馨)等人设宴饯行。宴席进行中间,陈其美询问宋教仁组织国民党政党内阁的办法,宋教仁表示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

陈其美听了没有说话。应夔丞在一边骂道:“你这样做简直就是叛党,我一定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他一边说话,一边从怀里掏手枪。在场的其他人劝住了他。

宋教仁说:“死无惧,志不可夺。”大家只好不欢而散。


袁克文

陈其美和应夔丞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在商议对付宋教仁的事情。袁克文的老朋友沈翔云(虬斋),是陈其美的重要谋士。他私下告诉袁克文说:宋教仁要出事了!袁克文问怎么回事,沈翔云回答说:“国民党内的许多人都痛恨宋教仁,陈其美、应夔丞尤其痛恨他。这几天他们两个人整天都在商议这件事情,即使像我这样的亲近之人,也不能够参与机密。偶然听到他们之间的几句议论,也是关于宋教仁的,而且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都很不好看。”

几天后的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应夔丞知道国务总理兼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害怕宋教仁抢夺他的位置,就通过内务部秘书洪述祖骗取来自赵秉钧的密电密信。当初的目的只是邀功请赏,没有想到这些密电密信刚好充当了嫁祸于人的文字证据。

在标题为“沈翔之”的《辛丙秘苑》第三十节中,袁克文进一步介绍说:“沈翔之字虬斋,陈其美之谋士也,机警多智,学识亦超,善鉴赏,富藏书画。予客天津时,识之于舒清阿座中,同有嗜古癖,交游乃殷。予游沪,复遇之。”

这里的沈翔之是袁克文对于沈翔云的误写。舒清阿是沈翔云就读湖北武备学校及留学日本期间的老朋友。1907年下半年,舒清阿由两江督练公所总参议兼江南陆军讲武堂总办调往天津,任陆军步队正参领,成为直隶总督袁世凯的下属。袁克文与沈翔云在舒清阿那里相识后,因为都喜欢收集古董字画,很快就成了好朋友。等到袁克文到上海再一次遇到沈翔云时,他已经变成陈其美的一名谋士。

宋教仁案发生后,国民党方面有人指认正在上海寻欢作乐的袁克文是幕后真凶,陈其美和应夔丞也想扣押袁克文充当人质。有一天,应夔丞在家里请客,沈翔云事先劝告袁克文不要前去赴宴。当天晚上,应夔丞坐着车来邀请袁克文,并且嘱托他带上怡情、琴言等多名妓女一同前往。当袁克文来到他和陈其美、应夔丞、沈翔云都喜欢光顾的清和坊邀请怡情时,怡情按照沈翔云的事先嘱托,也极力劝阻袁克文不要赴宴。袁克文只好给应夔丞写了短信,表示自己不能如约前往。“后始知桂馨之谋,诚危矣!”

袁克文明白自己的危险处境之后,很快离开上海返回北京。关于陈其美与应夔丞之间的复杂关系,袁克文介绍说:当时袁世凯中央政府的势力还没有进入上海,应夔丞入狱后,依然得到陈其美的暗中帮助。“二次革命”爆发后,陈其美便把应夔丞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四、应夔丞与洪述祖的狎妓与暗杀

1913年3月23日深夜,在陈其美派遣的国民党特派员陆惠生、王金发等人配合下,公共租界的总巡捕卜罗斯率领中外巡捕,在迎春坊三弄的妓女李桂玉家里,把正在吃花酒的应夔丞抓获归案。第二天,又在位于法国租界的应夔丞家中,把暗杀宋教仁的凶手武士英抓获归案,并且搜出了应夔丞与洪述祖之间密谋杀害宋教仁的来往密信和密电。

奉袁世凯、赵秉钧之命招安国民党方面的中华国民共进会会长应夔丞的内务部秘书洪述祖,还有一重秘密身份,就是比应夔丞、陈其美、袁克文年龄更大、资格更老的青帮“大”字辈大佬。喜欢男扮女装的同春坊名妓胡翡云,一直与应夔丞关系密切,应夔丞曾经有过娶她为妾的打算。3月23日晚上,胡翡云与武士英一起到应夔丞家里报信时遭到扣押。她于3月27日得到保释后声称,1911年11月9日应夔丞被沪军都督陈其美任命为谍报科长时,她刚刚挂牌接客。应夔丞现在被抓,她最少要损失5000大洋。因为“应大人许我每夜在我处摆酒,渠之朋友均是阔大爷,酒菜亦必不断”。

1913年3月29日,国民党方面的第一大报《民立报》,以《纪洪述祖之丑史》为标题,介绍了洪述祖于1月22日陪同应夔丞等人南下上海的前后经过:洪述祖以解散国民党激进派戴季陶(天仇)、何海鸣、尹仲材等人组织成立的欢迎国会团为借口,与应夔丞等人携带巨款一起南下上海,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北京名妓苏佩秋。抵达上海后,洪述祖先住在石路吉升客栈,每天在胡翡云的妓院里鬼混。后来又搬到外国旅馆。1月30日晚上,洪述祖带着苏佩秋返回北京。

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丑化洪述祖和应夔丞,与此同时却反证了在上海地区掌握着军政实力和情报系统的前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涉案嫌疑:陈其美及上海国民党方面,连洪述祖与应夔丞嫖娼狎妓的私密活动都能够了如指掌,却没有及时制止这两个人参与策划的针对本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的暗杀阴谋,这与其说是出于疏忽大意,不如说是出于纵容甚至于合谋。

总而言之,在见不得阳光的“天上人间”般神奇美妙、穷奢极欲的高级娱乐场所里,经常活跃的往往是既有能力又有资源的特权毒瘤爱好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道人士。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扭转乾坤的社会震荡及极端事件,都是这种黑道人士在这样的高级娱乐场所里秘密酝酿出来的。100年前的上海租界如此,100年后的许多地方依然如此。


沈翔雲(1888年-1914年),字虬齋,一字心岫浙江烏程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

生平[編輯]

留學日本[編輯]

他早年肄業於武昌自強學堂。1900年,他參與了唐才常領導的自立會自立軍,遂被革除學籍,他決定赴日本自費留學。1900年,他隨同張之洞的長子、戶部主事張權率領的軍事觀察團一同赴日本。[1]1900年5月12日,軍事觀察團啟程赴日本。6月7日,湖廣總督張之洞武昌兩湖書院山長梁鼎芬之請,致電錢恂稱:「沈翔雲,係學堂最不安分之生,滋事荒謬,已牌示革除。此次雖自備貲斧遊學,斷不可與鄂生同學,防止染習敗群,須另派一堂為要。梁山長諄切言之,屢屬鄙人阻止。速照辦。」

光緒二十六年八月(1900年9月),張之洞發表《勸戒上海國會及出洋學生文》,勸告唐才常在上海組織的「國會」以及出洋學生要忠君愛國,不能聽從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的「人人有自主之權」、「不受朝廷壓力」。沈翔雲遂作《復張之洞書》進行駁斥,宣傳自由平等觀念。1900年11月14日,中國駐日本公使李盛鐸致電張之洞稱:「勵志會始自去秋,專為研究學問及譯書而設,月聚一次,演說皆係學問,未及國事。惟本年六月有由鄂來東學生沈翔雲赴該會演說,語多悖謬,刊入《清議報》。」[2]張之洞遂依據該報告決定對吳祿貞、沈翔雲等人「不送入學校,不代出學費,聲明此三人將來善惡成敗不與湖北相涉耳」。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經程家檉介紹結識了孫中山。1901年5月10日,勵志會骨幹秦力山戢翼翬、沈翔雲、王寵惠張繼雷奮等創辦的《國民報》月刊創刊,該刊獲得了孫中山的經費贊助。沈翔雲為該報的編輯,並負責發行。《國民報》出版了四期後於1901年停刊。

從廣州到南京[編輯]

此後,據馮自由《沈雲翔事略》(該文將沈翔雲之名誤作沈雲翔)稱,

雲翔深感經濟壓迫之苦痛,遂南遊星洲,謁閩商邱菽園,力勸其拋棄保皇主義,皈依革命真理。菽園款之於《天南新報》,久久無所表示。雲翔乃至香港中國日報》訪陳少白。聞陶模時任粵督,以素與陶子葆廉(拙存)相善,爰至廣州督署謁之,葆廉待以殊禮,且引見乃父,凡遇新政興革事件,輒就之請益,故清末各督撫之政績,以陶模為比較優良,雲翔與有力焉。

1902年,陶模病逝後,沈翔雲行蹤不詳。1906年9月,端方出任兩江總督。此後沈翔雲經舒清阿介紹在南京面見端方輸誠。端方遂向熊希齡打了招呼,後來沈翔雲到北京謀求清政府內的職位,見到了熊希齡。但因受到他人造謠告狀,沈翔雲求職失敗並倉皇南下回到南京。1907年他在求職失敗回到南京後還給端方寫信表示感謝,並進一步謀求政府職位。他曾在天津舒清阿的家裡結識了袁世凱之子袁克文


陳其美的謀士[編輯]

1911年辛亥革命時,11月7日,同盟會在上海所辦的《民立報》刊登了滬軍都督府組成人員名單:「中華民國軍政府滬軍都督陳其美(號英士,湖州人);參謀李燮和陳漢卿鈕永建章梓李顯謨王熙普葉惠鈞黃膺白俞風韶楊兆沈翔雲。」11月9日,上海《申報》公布滬軍都督府各部職員表,沈翔雲任滬軍參謀部外務科科長。他和滬軍參謀部諜報科科長應夔丞等均歸參謀部部長黃郛和副長劉基炎直接領導。 12月8日,《民立報》刊登李徵五姚勇忱、沈翔雲(虬齋)、蔣志清(介石)虞洽卿黃夢九鄔振青賈子和張公威陸蘭修王季高(金髮)等六十餘人聯合發起成立中華民軍協濟總會的公告,宣布該會為民軍籌餉統一機關。該會強行向在上海的清朝官員和富商征款。1911年12月25日上午,滬軍參謀部外務科科長沈翔雲代表陳其美建威號兵船到吳淞口迎接乘英國籍郵輪地灣夏號香港回到中國的孫中山,以及隨孫中山到上海的胡漢民謝良牧李曉生黃子蔭陳琴航朱本定余森郎朱卓文陸文輝黃菊生,美國友人咸馬利夫婦和日本友人宮崎寅藏池亭吉山田純三郎太田三次郎群島忠次郎緒方二三等人。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當時居住在上海的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有被陳其美應夔丞等人扣為人質的危險。後來在沈翔雲的幫助下,袁克文成功逃離上海到北京。同年,陳其美參加二次革命,沈翔雲輔佐陳其美。革命失敗後,沈翔雲蟄居上海。後來他被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懸賞通緝,遂被朋友出賣,1914年他被押到北京的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當時他請求見袁克文,但袁克文已經於1914年春奉袁世凱之命護送袁世凱的二姨太李氏所生長女袁伯禎出嫁前清兩江總督張人駿之子張允亮,此後又和易順鼎姚鵬圖步翔棻在山東濟南泰山曲阜等地遊玩。袁克文1914年回京之日,正好是沈翔雲在北京被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槍決之日。

注釋[編輯]

  1. ^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於明治33年(1900年)5月12日給日本外務大臣青木周藏寫了《關於張權及湖北省武官來本邦視察軍事並湖北留學生啟航赴日之報告》,其中稱,戶部主事張權所率軍事觀察團的成員包括總兵吳元愷,遊擊張彪紀堪榮劉水金,都司王恩平,縣丞白壽銘,哨官武備學生嚴壽民艾忠琦戴任。同行的還有由知府錢恂(即錢玄同的同父異母兄長錢念劬)、知縣委員徐元瀛以留學生監督身份率領的12名留學生,其中包括長期留學生馬肇盧定遠劉修鑒姚恭寅董鴻沈翔雲,短期留學生陳問威李熙盧弼左全孝尹集馨黃軫(即後來的同盟會領袖黃興)。
  2. ^ 勵志會成立於1909年秋,由來自上海南洋公學的留學生雷奮楊廷棟楊蔭杭富士英秦毓鎏章宗祥胡泰等人,來自湖北的留學生戢元丞王芳,以及來自梁啟超創辦的東京高等大同學校的留學生秦力山蔡艮寅范源濂唐才質等人,共同發起成立。後來隨著沈翔雲、張繼陳獨秀等人的加入,勵志會分化成穩健派和激進派。穩健派的代表人物有章宗祥、金邦平吳振麟曹汝霖、胡泰、王芳等人;激進派的代表人物有戢元丞、雷奮、楊廷棟、楊蔭杭、富士英、秦毓鎏、張繼、沈翔雲等人。

參考文獻[編輯]

  • 張耀傑 周素子 魏邦良 筱毓,溫故(十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沈翔云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沈翔云,浙江湖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9年赴日本留学,参与发动励志社。1901年与秦力山在东京创办《国民报》。1911年11月上海都督府成立,沈翔云出任参谋。南北和议告成后回乡。1913年二次革命后迁居上海,因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招致袁世凯忌恨。1913年袁世凯密令上海护军使杨善德大兴党狱,沈翔云惨遭杀害。
中文名
沈翔云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湖州
职    业
革命家
信    仰
三民主义

革命生涯

编辑
沈翔云,字虬斋,浙江湖州人。少有大志,早年肄业式昌自强学堂。1899年以优秀的成绩被派赴日本留学。沈翔云结识了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当时他们二人“彼此往返,相与研究革命方略,至为透辟”。从1899年至1900年间,沈翔云偕同学戢翼翚、吴禄贞和各省留学东京的学生,一一引见孙中山,一见如故。他们对中山尤倾倒备至,“共商天下事,先生深得其助”。1900年,沈翔云在日本东京与戢翼翚、沈邦平、章宗祥、吴振麟、黎科、傅慈祥等发起励志会,以策励志节为宗旨,是清末中国最早的留日学生团体。八月,唐才常谋举自立军于武汉。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秉承清政府密旨,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创东南互保之阴谋,镇压唐才常起事。起义事败,革命同志或死或逃。当时沈翔云在上海,仅以身免,再度去日本。时张之洞写了《戒上海国会及出洋留学生》一文送东京散发,劝留日鄂省学生“令勿蹈死者覆辙”。留日学生不服,商量反击,一致推沈翔云起草驳斥。他起草了《复张之洞书》公开信痛陈革命理由,词意皆妙,中叙唐才常、林述唐、傅慈祥被戳之事,其中有句云:“既欲避亡国大夫之诮,而又蒙羞杀之名。”张之洞怕丢乌纱,得沈翔云书后,窘不可支,汗如雨下,既欲作答,又难于下笔,便施一诡计,乃将沈翔云原书印给两湖、经心、江汉书院学生,强令各撰写驳文一篇。凡同情沈翔云者,多借故退之。有某学生遵命为文千言,极言“革命是以亡国”,张之洞拍案叫好,当即令印刷万纸,分留东京留学生传观。沈翔云读后,对众人宣曰:“吾国亡于满族已二百六十余年矣,岂至今日国耶?”在日留学生青年,闻之甚为感动。事后会中有些人渐趋向拜官主义,沈翔云“思有以救正之”,乃于1901年5月,约秦力山、戢翼翚、王宠惠、冯自由等在日本东京创刊《国民报》,是留日学界创办民族主义报刊的先声。当时的经费,多赖孙中山的接济,由于革命经费困难,仅出至第四期而止。沈翔云为革命办报,四处奔走,虽曾得到清末诸都督中比较开明的粤督陶模的相助。可惜1902年以后,《国民报》诸友星散,无法继续办报,故独自韬光养晦,回故乡湖州。此期间,沈翔云曾到北京、天津等地谋职,不成而返。

壮烈牺牲

编辑
1911年,沈翔云应陈英士之邀从湖州到上海,成为陈英士的得力助手,上海光复后,任沪军参谋部外务科科长。英士先生礼之甚优。1911年11月孙中山从美国回国,12月25日上午,沈翔云代表陈英士乘建威号兵轮前往吴淞口,迎接乘坐英国籍邮轮地湾夏号经香港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都督府成立初,军用浩繁,而款项无来源,筹款为当务之急和最大难题。为此成立军饷协济会。筹款对象为拥有巨款、潜居上海的前清官僚或各地居沪富商,动员他们出资。如遇抗拒便逮捕押缴款项。湖州资深学者邵钰先生曾撰文记载了这些史实,他引用了湖州人邱寿铭文:“沈翔云一次动用手枪,让在沪湖籍官僚、富商出钱支援沪军都督。当时,家父邱寿铭在军饷协济会工作,任文牍科科员,参与此事。在他的《辛亥革命年代沪军都督府的筹饷情况》文中记载:“军饷协济会在内分总务、财政、文牍、外交四科组织。成员以陈英士为首,其他沈翔云、姚勇忱、蒋介石、虞洽卿、黄楚九、邬振清、贾子和、张公威、冯季常,次为陆兰修、严励常、王季高等约六十余人,集中总会,分组办理募款。”当时的募款对象,湖州人中“约有数百从之多,自己认写在簿册上的有刘澄如认定十万元、庞莱臣五万元、其他三万两万,一万五千至数百之不等,总计在百万元以上”。时“有一部分坚决不认写,……经工作者沈翔云起而大骂,甚至拔出手枪……。后来,沈田莘先认千后改为二万元;逃官蒋润江认了巨款了事”,“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做到如此地步,革命的艰难,可见一斑”。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到上海后,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讨袁军兴,沈翔云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袁贼为扼杀民主革命力量,竟然密令杨善德等走狗,大兴党狱,进行秘密暗杀。凡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士,决不放过一个。袁贼党羽暗施诡计,将沈翔云诱骗到上海,秘密杀害。 [1]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