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軫(1894年-1981年7月26日),字翼三,男,河南羅山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編輯]
張軫早年曾就讀於開封陸軍小學、南京陸軍第三中學、北京清河陸軍預備學校等校。1918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9年,被派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23年回國後,歷任陝西陸軍第一師參謀、河南陸軍訓練處戰術教官、黃埔軍校第四期戰術總教官、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十九師五十六團團長等。1927年4月,程潛恢復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後,張軫出任第十八師師長,後又升任副軍長兼師長。七·一五事變後下野。1930年,在劉鎮華之邀下出任第十一路軍六十四師參謀長。1932年,因與劉不和而辭職。1935年,前往南京軍政部任職。1937年出任豫北師管區司令。抗日戰爭期間,任第一一〇師師長、第十三軍軍長、陸軍補充兵訓練總處處長等。1941年,出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六十六軍軍長。次年起任第十戰區副長官兼豫南遊擊總部總指揮。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歷任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武漢行轅副主任、第五綏靖區司令、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第十九兵團司令官等。1948年,河南省政府遷至信陽縣。張軫曾試圖固守信陽[1]。12月30日,張軫要求蔣介石「總統毅然下野」[2]:127,與河南省參議會通電主張和平[3]:8763。1949年1月,第五綏靖區副司令朱其平率部望風而逃,在此形勢下,張軫率部離開信陽縣至湖北[1]。5月,張軫勸魯道源一起投共,魯道源向參謀總長顧祝同報告,顧祝同密令白崇禧將張及其屬下第一二七軍的師以上軍官扣押送廣州,白向張軫出示顧祝同密電後,張軫伺機逃脫[4][5],率部在武漢金口宣布聲援中國人民解放軍,配合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軍占領武漢後,其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一軍,張軫出任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過湖北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副省長、河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同時他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1957年,張軫被劃為「右派」[6]。後來被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文革」中,張軫再次受到衝擊,受到不公正待遇。1979年徹底平反。1981年7月26日在鄭州逝世。
參考資料[編輯]
- ^ 1.0 1.1 作者:吳孔明. 信阳四一路 一条红色的解放路. 責任編輯:孟俊克. 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網站. 2014-10-30 [2018-01-26] (簡體中文).
- ^ 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刊《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書局,1988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 ^ 記武漢金口起義[永久失效連結]
- ^ 白崇禧在大陸的最後日子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1-12.
- ^ 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1~11日))在北京召開。大會開幕前一天,即1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提出了《關於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法案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中的右派分子黃紹竑等十人的職務的建議》,請大會予以審議。建議如下:「……(二)關於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黃紹竑、陳銘樞、黃現璠、費振東、喬傳珏、馬哲民、章伯鈞、葉篤義、程士范、潘鍔鏱、羅隆基、費孝通、儲安平、錢偉長、錢孫卿、歐百川、王天錫、韓兆鶚、丁玲、張東木、謝雪紅、楊子恆、鄭立齊、黃琪翔、李伯球、徐鑄成、黃藥眠、王毅齊、張軫、張雲川、朱君允、畢鳴岐、譚志清、龍雲、李琢菴38人的代表資格問題,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已經向大會提出建議,認為他們已經喪失繼續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的合法根據,不應當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
- 张轸 贵将军一流人物. 和訊讀書頻道. [2011-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 爱国起义将领——张轸. 羅山縣人民政府. 2009-03-23 [2011-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3).
|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