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20的博文
歡迎來到国际中文学院历史资料中心 中国近代史资料中心:zgjds.wordpress.com 老资料:https://qingmominchu.blogspot.com/ 中国现代史资料中心:zgxds.wordpress.com 老资料:https://zgxds.blogspot.com/ 安徽文史资料:ahwszl.wordpress.com 老资料:https://ahwz.blogspot.com/ 欢迎您合作,欢迎管理员编辑,欢迎开辟奇他专辑。国际中文学院电邮:gjzwxy@Gmail.com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试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409/reading/ 苏联 https://reading.caixin.com/106644/106665.html 日本 http://www.guoxue123.com/other/jq/qing2/063.htm 民国春秋 http://www.saohua.com/shuku/lishi/mgcq/index.html 剑桥中国晚清史 http://www.guoxue123.com/other/jq/qing2/index.htm rbbrr 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a00202/?pnum=5 江山獨秀(五)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y2fBDwAAQBAJ&pg=PA533&lpg=PA533&dq=%E7%AE%A1%E9%B9%8F+%E5%AF%BF&source=bl&ots=YrIgHumPy3&sig=ACfU3U1rqvJN2a6drZTm1SUiMStgUgc88w&hl=zh-CN&sa=X&ved=2ahUKEwj8hem7pqXtAhUGPXAKHek7CCU4HhDoATAJegQIBRAC#v=onepage&q=%E7%AE%A1%E9%B9%8F%20%E5%AF%BF&f=false 风暴来临(1920-1929)(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sAhcAgAAQBAJ&pg=PT4&lpg=PT4&dq=%E8%8B%8F%E4%BF%84%E8%BF%9C%E4%B8%9C%E9%80%9A%E8%AE%AF%E7%A4%BE&source=bl&ots=SeQNff-YGg&sig=ACfU3U2qRL4VCITxhYrsmQ6MkTZ6I_i7qA&hl=zh-CN&sa=X&ved=2ahUKEwiHqsKh9qztAhXyDaYKHa-qCAo4ChDoATAJegQIBhAC#
辛亥革命和日中關係 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a00202/?pnum=5 讨论日本活动家和中国革命志士之间的关系的著作,有詹森的《日本人和孙中山》一书和《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一文(载费维恺等编《中国近代史考察》,第163—189页)。还可参看载于《中日文化论集》上的陈固亭的《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朝野朋人的关系》一文。在《思想》(1957年,第79—93页)和《中国》(1966年11月号)的论丛中载有野泽丰所编文献目录,两者均以《孙文与日本》为题。宫崎寅藏的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在1967年编成,附有卫藤沈吉所做的注释;同时它也被收入宫崎龙介和小野川秀美编辑的《宫崎滔天文集》中。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903年版。孙中山的另一位亲密合作者萱野长知出版了他的记述,即《中华民国革命秘籍》(1940年)一书。同文会创始人近卫笃麿的日记六卷于1968—1969年在东京出版,名为《近卫笃麿日记》。关于同文会的官方记载以及会员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可见中岛正郎编的正续编《中国回忆录》。另外,有井上雅二撰写的荒尾精传记《巨人荒尾精》一书。由葛生能久等编写的《东亚先觉志士传记》是一部附有许多中国活动家传记的黑龙会正史。关于北一辉,可见乔治·威尔逊的《日本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北一辉》;北一辉的中国来鸿转载于高桥正雄编辑的《九州与日本近代化》(第4册第424—480页)。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政府的政策,除上面提过的之外,还可看I.H.尼什的《日本在义和团之乱时举棋不定的态度》(载《亚洲研究杂志》〔1961年5月号〕第449—461页);市又正雄的《山座圆次郎:明治时期日本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执行者》(载《国际法外交杂志》〔1973年10月号〕第249—298页)和池井优的《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载《亚洲研究杂志》〔1966年2月号〕第213—227页)。 東亞同文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Tango-nosources.svg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8月12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東亜同文会 假名 とうあどうぶんかい 平文式羅馬字 Tōa Dōbunkai 東亞同文會是指1
彭程万:江西讨袁军前敌总指挥 时间:2020-11-03 09:15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韩树艺   彭程万(1880—1978),字凌霄,号克亮。江西贵溪人。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毕业。同盟会会员。武昌首义后,带领测量司学员参加南昌光复。历任江西都督、广东军政府顾问、江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南昌解放前夕,主张南昌为不设防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特邀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东渡日本 参加丈夫团   彭程万1900年考取秀才后,在贵溪象山书院学习时事、新书及算学,眼界大开,耳目一新,痛感国力之衰弱,遂有弃文修武,自立图强之心。1903年进江西武备学堂,习步炮兵科。1905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与李烈钧、黄郛为同窗好友。留日期间,彭程万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由黄兴在同盟会内发起的秘密组织——丈夫团。取义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用此标准,以团结革命军人,可无变节汉,无假公济私之徒混杂其间,更不至于随势力之消长,而盲从附会,或中途丧志也。丈夫团团员极少,仅有20余人(江西籍的仅有李烈钧、彭程万、俞应麓三个人),但成员们大都在辛亥革命中崭露头角。在辛亥光复、护法护国等运动中的主要领导人物中,丈夫团成员几乎占大半。   任江西都督 顾全大局   1907年,彭程万学成回国,任江西省测量司三角科科长,同时在测绘学堂执教。其时,彭程万领导的测绘司学员,俞应麓领导的测绘学堂(彭程万在该校执教),夏之麒领导的江西陆军小学,共有四五百人,都受过军事训练,官兵中有不少是富有革命思想的优秀青年。彭程万积极在学生和新军中宣传反清的民主思想,为武装起义积蓄力量。    1911年10月23日,九江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南昌随后而起。彭程万带领测量司学员并联络俞应麓的测绘学堂、夏之麒的陆军小学,以及南昌混成协新军酝酿起事。为防不测,清廷江西巡抚冯汝骙、兵备总办张季煜加紧防范布置:特令臬台张俭督师九江,剿办起义独立官兵;调上饶刘懋政巡防营兼程赶至南昌,监视城外新军和城内学生,并软禁混成协协统吴介璋。10月30日晚,新军蔡森等爬墙入城,陆军小学、测绘学堂和测量司学员一致配合,驱逐守城士兵,打开城门,起义人员迅速占领巡抚衙门和藩署等政府机关。是夜

谷正伦(1889年-1953年),字纪常,贵州安顺人。回国随黄兴参加武昌起义,12月任汉阳总指挥部少校副官

谷正伦(1889年-1953年),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華民国国军軍事将领,官拜憲兵中將。被譽為「現代中國憲兵之父」,並揭示:「不說謊,不作假,守本分,盡職責。」為中華民國憲兵官兵座右銘。 谷正倫 Gu Zhenglun.jpg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出生 1889年 大清貴州省安順府 逝世 1953年(63歲-64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学历显示▼ 兩位胞弟谷正綱、谷正鼎,皆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的黨員。 目前安葬於五指山國軍公墓,與夫人同葬。 目录 1889年——1925年 编辑 1906年,毕业于贵州陆军小学,保送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1909年再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学校深造,并于其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随黄兴参加武昌起义,12月任汉阳总指挥部少校副官。 1913年(民國二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陆军部少校科员,不久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炮兵。1916年,学成归国后任黔军炮兵团上校团长,不久转任步兵团长。随后的护法战争中率部入川,攻克成都、遂宁。1920年,升任黔军第二混成旅旅长。 1921年率部撤反贵州,奉孙中山令兼任贵州南路卫戍中将司令。在平定桂军陆荣廷叛乱中,6月兼任中央直辖黔军第四路军中将司令,率部攻克柳州,进占桂林,12月升任中央直辖黔军上将总司令。后因部属叛变回贵阳,化装经重庆抵上海闭门读书。1923年7月,任湘军第一师顾问,10月兼军官讲习所少将教育长。 1926年——1936年 编辑 1926年(民國十五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率部北伐克九江。1927年4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第一师师长。1928年,兼任南京上将戒严司令、首都中将卫戍副司令。1932年,任首都上将卫戍司令、宪兵中将司令、代理南京市市长。 1933年5月,於南京江寧成立憲兵訓練所。1934年6月,平息南京领事馆副领事藏本失踪事件。1935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3月,兼任憲兵學校中將教育長。1937年,兼任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部副监。 1937年——1945年 编辑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南京失陷后,率宪兵司令部至湖南长沙。 1939年2月,任鄂湘川黔绥靖主任兼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任中清查户口,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

楊杏佛(1893年,名銓,江西省清江縣人總統府秘書處收發組組長

楊杏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Disambig gray.svg 「楊銓」重新導向至此。關於明代政治人物,請見「楊銓 (正德進士)」。 楊杏佛與魯迅 楊杏佛(1893年-1933年6月18日),名銓,字杏佛,以字行,江西省清江縣人(現樟樹市),生於江西玉山[1]。是經濟管理學家,社會活動家。 目錄 1 生平 2 著述 3 參考文獻 3.1 引用 3.2 來源 4 參見 生平 早年就讀上海中國公學,1911年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赴武昌參加保衛戰。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處收發組組長,同年春參加南社。1912年11月赴美國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攻讀機械工程,1916年8月在哈佛大學學習工商管理,1918年畢業。留學期間發起創辦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誌,楊杏佛認為:「在現今世界,假如沒有科學,幾乎無以立國。」 1918年回國,任漢陽鐵廠會計處成本科科長。1919年9月執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改名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1988年改名東南大學),先後任工科教授兼主任、商科教授兼主任。 1924年任孫中山秘書。1925年6月10日創辦《民族日報》,發表文章聲討英帝國主義罪行,抨擊北洋軍閥的賣國行徑。1925年9月和張聞天、陳望道、楊賢江、惲代英、郭沫若、胡愈之等人成立「中國濟難會」,籌款營救被逮捕關押的政治犯。四一二事變之後,以中國濟難會名義極力接濟和營救政治犯。 1927年任中華民國大學院副院長(院長蔡元培),1928年任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總幹事、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代所長。 1932年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委員會副會長兼總幹事。抗議蔣介石秘密處決鄧演達和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國際特工牛蘭夫婦。1933年6月18日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331號「中央研究院國際出版品交換處」大門前遭國民黨軍統特務趙理君(化名曹立俊)等暗殺,連中10槍,當場死亡,年僅40歲。 著述 楊杏佛是最早研究和傳播科學管理的中國學者。1915年美國留學時在中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人事之效率》,是中國人最早關於科學管理的論文。1918年回國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科學的管理法在中國之應用》[2]。1926年發表《科學與商業》,是近現代中國學術界最早論述科學
智效民:民国旧事: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 分类: 1900年代至1930年代, 共产党领袖, 民国 民国旧事:李大钊之死的幕后故事 --作者:智效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蓄着浓密胡子的李大钊看起来年龄较大,但是他当时不过30岁上下。直到张作霖从苏联大使馆把他捉出来并处以极刑的时候,他才38岁。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最具活力的时候会戛然而止呢?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李大钊出生不久就失去双亲,与祖父相依为命。按照当地风俗,他11岁时就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赵纫兰结婚。第二年他外出读书,妻子不仅要替他服侍年迈的祖父,还要为他筹措学费。1905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正好遇上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遂进入永平府中学深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全新的知识,并通过阅读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初步了解到西方社会的情况。1907年李大钊的祖父去世,他有感于国势衰微,萌发了研究政治的想法。这一年暑假,他到天津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0年,同学蒋卫平投笔从戎后在东北被俄国军队击毙。他写下“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俄国的印象。 40.jpg 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来到北京,加入了江亢虎发起的中国社会党。该党主张恋爱自由、教育平等、遗产归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个人自治、世界大同,是一个追求理想社会的政党。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江亢虎却与汪精卫同流合污,成了日伪政权里的一个重要成员。 1913年,李大钊在一篇短文中说“暴君歇而暴民兴,天祸殷而人祸极”,表达了他对极权政治的痛恨。他认为如今皇帝虽然下台,但老百姓尚不觉悟,因此只能得出“盛世难期”的结论。不久,李大钊又发表《论民权之旁落》《论官僚主义》《宪法颁行程序与元首》等文章,主张在宪政基础上整顿吏治,推行民主政治。这一年冬天,李大钊东渡日本,并于第二年春天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专业。这时,日本学者河上肇已经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译成日文,而李大钊就是通过日文间接地了解马克思理论的。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李大钊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表《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李大钊发起并组织神州学会。不久他送同学回国,写下了“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著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