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彭程万:江西讨袁军前敌总指挥 时间:2020-11-03 09:15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韩树艺   彭程万(1880—1978),字凌霄,号克亮。江西贵溪人。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毕业。同盟会会员。武昌首义后,带领测量司学员参加南昌光复。历任江西都督、广东军政府顾问、江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南昌解放前夕,主张南昌为不设防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特邀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东渡日本 参加丈夫团   彭程万1900年考取秀才后,在贵溪象山书院学习时事、新书及算学,眼界大开,耳目一新,痛感国力之衰弱,遂有弃文修武,自立图强之心。1903年进江西武备学堂,习步炮兵科。1905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与李烈钧、黄郛为同窗好友。留日期间,彭程万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由黄兴在同盟会内发起的秘密组织——丈夫团。取义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用此标准,以团结革命军人,可无变节汉,无假公济私之徒混杂其间,更不至于随势力之消长,而盲从附会,或中途丧志也。丈夫团团员极少,仅有20余人(江西籍的仅有李烈钧、彭程万、俞应麓三个人),但成员们大都在辛亥革命中崭露头角。在辛亥光复、护法护国等运动中的主要领导人物中,丈夫团成员几乎占大半。   任江西都督 顾全大局   1907年,彭程万学成回国,任江西省测量司三角科科长,同时在测绘学堂执教。其时,彭程万领导的测绘司学员,俞应麓领导的测绘学堂(彭程万在该校执教),夏之麒领导的江西陆军小学,共有四五百人,都受过军事训练,官兵中有不少是富有革命思想的优秀青年。彭程万积极在学生和新军中宣传反清的民主思想,为武装起义积蓄力量。    1911年10月23日,九江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南昌随后而起。彭程万带领测量司学员并联络俞应麓的测绘学堂、夏之麒的陆军小学,以及南昌混成协新军酝酿起事。为防不测,清廷江西巡抚冯汝骙、兵备总办张季煜加紧防范布置:特令臬台张俭督师九江,剿办起义独立官兵;调上饶刘懋政巡防营兼程赶至南昌,监视城外新军和城内学生,并软禁混成协协统吴介璋。10月30日晚,新军蔡森等爬墙入城,陆军小学、测绘学堂和测量司学员一致配合,驱逐守城士兵,打开城门,起义人员迅速占领巡抚衙门和藩署等政府机关。是夜,奉巡抚之命赶来镇压起义的上饶刘懋政率营抵达南昌城郊。彭程万与俞应麓急速赶去,利用原先和他建立的关系,晓之以大义,最终使刘懋政率营向革命举义投诚。至此,巡抚冯汝骙已无力与革命军相抗。   南昌光复后,彭程万和新军各部负责官长及起义的各校负责人在陆军小学开会,研究善后事宜,通电省内外,公告江西光复情况。派陆军小学、测绘学堂和测量司等起义学员在洗马池一带巡查,维持省会治安,推举吴介璋为江西省军政府都督。   光复后的江西政局很不稳定,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四易都督。吴介璋在江西军界资望高,所部实力也雄厚,但因光复前被软禁,与已归顺革命的原兵备总办张季煜积怨很深。张季煜利用少数人挟旧恶势力与之对抗,对吴投函辱骂、恐吓等。接任五十五标标统的冯嗣鸿,原上饶巡防营的刘懋政,以及在南昌起义恃功的洪江会也热心参与倒吴活动。11月12日,江西混成协骑兵营排长邹恩灏在军政府会上报告称:“吴都督已离职不知去向,本会急需决定继任人选。我在武昌谒见黄克强先生,谈到江西光复后都督人选问题,提出彭程万为适当人选。黄克强先生同意,并发给印信,交我带回江西。”时与会人员均无异议。彭程万则誓死力辞,在场人认为吴介璋既已去职,省城局势不稳,力劝彭程万以大局为重。彭不得不当众宣明:“暂摄都督5日。于此5日内,紧速组织第三任都督。”   时汉口战事紧张,黎元洪每天电催江西迅速出兵增援。彭程万随与冯嗣鸿商议,把五十五标补充成旅,开赴汉口。冯说:“五十五标如去援鄂,你的地位不稳固。”彭程万劝道:“武昌如果失守,江西就会跟着失败。现在是援助武昌要紧,你不要顾虑我个人的地位。”并发出通电,约全国各地援鄂部队由武昌统一指挥。云南蔡锷复电表示同意。   不久清廷又派张勋反攻南京,徐固卿新军一师败退,南京迭电江西速派援兵。彭程万又把刘懋政巡防营补充后派出。两部出发前,彭均召集训话晓之义理,并予以充足弹药和开拔费。   当时部分起义新军决定组织义勇队赴援,不解彭程万此举有改造旧营及缓和新、旧军之间的矛盾之意,遂对彭程万不满,酝酿“倒彭迎马”。彭程万原有去心,但见当时江西虽已独立,却因马毓宝督九江、胡谦领袁州(今宜春)、蔡锐霆据瑞临(今高安、临川)、黄金台占鄱阳,形成割据之势,乃于11月21日建议取消各地军政分府和分都督,并率先提请辞去江西都督,以此通电省内外。萍乡分都督胡谦复电说:“如因兵力不足而辞职,我即刻让五十四标官兵兼程赶到南昌支援你,望千万勿辞。”彭程万再三电释,并以身作则,共推马毓宝为第三任江西都督,彭程万、吴介璋被聘为高级顾问,江西政令始归于统一。   马毓宝继任都督后,骄奢豪夺,政务废弛,不加约束,民怨沸腾。应江西各界之请,经孙中山批准,1912年3月19日,李烈钧接替马毓宝任第四任江西都督。   谈到辛亥革命短期内江西四易都督,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来的头面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而献身的同盟会的革命志士;第二类是被革命形势席卷进来的清政府军政人员。南昌光复前夜,彭程万与俞应麓夜闯刘懋政营说服他向革命投诚起义,说服不了就要掉脑袋的,此举只能是由同盟会员和丈夫团员主动担当。南昌光复后,冯汝骙宁死不肯当都督,吴介璋当了又躲起来,马毓宝是在九江同盟会员把他的辫子剪掉了后才下决心当都督的,这都是因为怕武昌起义失败而被杀头和诛九族的。当都督是块十分“烫手的山芋”,非同盟会员和走投无路的清军政人员是不敢接手的。   其后,袁世凯意图瓦解江西革命势力,任命汪瑞闿为江西民政长,伺机攫取政权。李烈钧等坚决抵制,并荐彭程万出任,遭到袁世凯的抵制,李袁矛盾逐步升级。时南浔铁路公司拟向日本兴亚会社借款500万日元,并已拟定草约,由彭程万以南浔铁路总监身份,赴上海监督借款。日方代表见彭程万修改的草约,有损日方利益,乃贿送10万日元。彭程万当众说,“谢谢日方馈赠,我代表南浔公司收下”,但在草约方面寸步不让,使日方代表色惭不已。   “二次革命”中任前敌总指挥   彭程万同李烈钧全力支持孙中山讨伐袁世凯。1913年6月中旬,二人专程赴上海面见孙中山,筹商讨袁大计,决定在江西首举义旗。同年7月7日,李、彭潜回江西湖口,着手组建讨袁军,由李烈钧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彭程万任前敌总指挥。7月9日,江西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打响了讨伐袁世凯的第一枪,即历史上有名的“二次革命”。   首举讨袁义旗,非革命意志坚定者不能为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了,“皇帝推翻了,革命成功了”,这种思想认识在国民党员(辛亥后同盟会已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中普遍存在。不少国民党员当了都督、师长、国会议员等,地位变了,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也失去了原先的革命锐气。等到“宋案”发生,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南方各省国民党籍都督会议决定讨袁时,到会各省代表的态度和辛亥时那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早已大不相同。彭程万在《江西光复和光复后的政局》中写道:“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后,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召集各省都督开会。我和李烈钧一道参加。当时会上一致通过开展反袁斗争,但当孙先生征询谁来领导首先发难时,全场鸦雀无声,结果还是已经丢掉了都督职位的李烈钧出来担当这一工作,会议才算完满结束。散会出来时,与会各省都督跟在李烈钧后面,口里连说:‘只有协和先生,只有协和先生!’”   李烈钧回到湖口后,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湖口起义。如果说辛亥时革命的对手是孤儿寡母(六岁的宣统和隆裕太后)和德不服众的摄政王载沣,那么讨袁时革命的对手则是枭雄袁世凯。他窃据了大总统的职位,成了国家元首,手握北洋陆海军和全国政治经济大权,对顺从他的人,加官晋爵,对不听他话的人,则刀兵进逼。江西都督府不吃他这一套,据记载: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消灭南方共和势力,他向国际银行团筹商善后大借款,1912年5月9日,李烈钧通电公开反对该项借款。袁世凯为了削弱南方各省国民党籍都督的权力,决定实行“军民分治”,7月22日李烈钧再次发出反对中央集权的通电。另一方面,李烈钧打电报恭请孙中山先生到江西来指导工作,并电令在上海购置军火的俞应麓陪同孙先生于10月25日驾临南昌。孙先生在赣期间,李烈钧除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外,并安排了隆重的阅兵式,请孙先生阅兵并训话。   湖口起义充分表现了李烈钧、彭程万、俞应麓三位江西籍丈夫团成员的大丈夫精神。   护法运动任赣军总司令 转战各地   湖口起义失败后,彭程万亡命海外,辗转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同李烈钧、黄郛等在海外继续开展反袁斗争。1914年彭程万参加欧事研究会,受命在华侨中宣传革命,筹款并购买军火以援助讨袁斗争。   1915年李烈钧潜回云南,率护国第二军出贵州、广西,打到广东肇庆时,彭程万结束海外事务,赶回参加讨袁战斗,任肇庆讨袁军司令部顾问。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率师北伐。12月8日彭程万任护法军政大元帅府参谋长。1918年5月,广州军政府改组为总裁制,设七总裁,岑春煊任主席总裁,彭任军政府顾问,旋任琼崖督办,开发海南。时日本在台湾总督明石欲染指海南,几次派人联系,并许以各种好处。彭不顾岑春煊的极力怂恿,严厉拒绝。后返回广州军政府任赣军总司令。   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7月命粤、赣、滇、黔各军讨伐岑春煊与广西陆荣廷的联合势力。彭程万率两个梯团在广东连县一举击破了桂军一个旅,俘虏了该旅旅长,到达桂林与李烈钧率领的滇军汇合。12月孙中山抵桂林,成立北伐军大本营,部署北伐。时彭程万率赣军、许崇智率粤军、朱培德率滇军、谷正伦率黔军,声势浩大,开赴前线。1922年6月北伐军经南雄,出大庾,兵临赣州城下,彭程万率第一旅李明扬,第二旅赖世璜与胡谦之别动队,会同滇军朱培德部向中路挺进,与北洋军岳兆麟、周荫人部血肉相搏,苦战十余日,于6月18日晨攻入赣州城。   陈炯明于6月16日在广州叛变后,在赣各军决定回师讨贼,北洋军蔡成勋师乘机入赣,旧桂系沈鸿英部从赣西窜入,援粤各军相继失利。其时,彭程万部的赖世璜率部也开往广东投向陈炯明,彭遂去职离军赴上海。   彭程万在上海闲住时,国民党上海总部派他以回乡扫墓之名去南昌,策反吴佩孚在江西的督军方本仁。因消息走漏,吴电令方本仁将彭程万扣留。适吴佩孚的高级参谋蓝军恒(湖北广济人)到昌,因其辛亥后与彭程万亦有过从,遂建议由他押彭去武汉。行至九江将彭释放,并替彭买船票回上海。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彭程万到北京参加丧礼,遇见黄郛,经其介绍,到冯玉祥西北督办作客经年,后返沪。   1949年解放前夕,彭程万与伍毓瑞、龚师曾、杨赓笙等“江西八老”主张南昌为不设防城市,触怒了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方天,把他们胁迫到赣州,险遭不测。   新中国成立后,彭程万一度病困于上海李烈钧家中。董必武、林伯渠获悉后,亲自致函江西省党政领导人邵式平和陈正人,要他们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后彭程万应邀回江西,先后任省人大特邀代表、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参事等职。   主要参考文献:   彭程万《江西光复和光复后的政局》,《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辑,中华书局,1963年。   《江西近现代人物传稿》第1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贵溪县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   彭立生《“丈夫团”和她的三个江西籍团员》,《江西民革》2008年第3期。 上一篇:辛亥老人袁希洛 下一篇:大理马氏家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