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功臣刘世均(1889~1945)。号佛肩,江西省。李烈钧撤离南昌后,8月18日,李纯军占领南昌。9月上旬,李烈钧同何子奇、李明扬、卓仁机等转道湖南,逃往日本。伍毓瑞退至进贤后,将部队解散,也亡命日本。
1.
http://jx.ifeng.com/humanity/jm/detail_2014_11/27/3211460_0.shtml
辛亥革命功臣:刘世均
时间:2015-01-06 14:26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万安飞
刘世均(1889~1945)。号佛肩,江西省抚州临川大岗镇站头刘家村人,生于清光绪15年(1889)8月28日。曾祖父清道光丙午年(1846)举人,咸丰癸丑年(1853)进士,历官陕西潼商兵备道。祖父同治庚午年(1870)举人。父恩科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刘世均1907(?)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保定军校前身),任清政府驻九江新军第27混成协(协统吴介璋)(旅)第53标(团)的队管(连长),后任九江镇守副使(1913年7月12日~7月31日)。1911年10月参加了辛亥革命的九江起义,九江独立后,任九江军政分府参谋次长,九江警备司令部独立第一旅旅长。李烈钧任江西都督后,任江西第二师师长。1912年10月6日授衔陆军少将,1913年7月12日授衔陆军中将。1913年7月参加了李烈钧领导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上海后到日本。袁世凯死后,1916年10月10日再授衔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三战区中将参议。1945年2月14日(农历元月2日)在老家病故。 刘世均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九江起义。起义前夕,53标(标统马毓宝)第一营管带范增福、第二营管带黄焕章、第三营管带何文斌、队长刘世均等均站在革命党人一边。1911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二),在蒋群等革命党人的带领下,九江新军于夜间8时起义,当晚9点至12点,起义新军相继攻占了道、署两衙,24日上午八时,起义军进攻坐镇九江的清提法使辕,其卫队40人归顺新军,城内外的警兵同时响应新军起义。至此,清军在九江的江防、陆防、警界武装相继瓦解,九江城乡全部光复。25日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成立,宣布九江独立!马毓宝为都督,蒋群任参谋总长(后让贤李烈钧),刘世均为参谋次长,徐公度为炮台总司令,戈克安为炮台副司令,吴铁城为总参议,吴照轩为副总参议,林森担任交涉事宜,罗大佺为政事部长,舒先庚为财政部长。 为扩大革命势力,九江军政分府成立3天后,刘世均与蒋群率兵进军南昌。反清大军近逼,南昌新军积极响应,在刘世均援省部队入城前夕的10月31日起义独立。11月1日,南昌军政府成立,义军推吴介璋任都督(13天),蒋群为军政府参赞。 2日后,冯汝骙(江西廵抚)离开南昌赴九江,在九江服毒自杀。南昌事成,刘世均与蒋群率部返回九江。刘世均后任九江警备司令部独立第一旅旅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马毓宝当江西都督(第三任,第二任为彭程万30天)期间(3个月),因身体多病,很多自恃对光复“卖过命”的人骄横跋扈,老马竟然不闻不问,弄得民怨四起,九江、南昌各界推出代表到南京向孙中山请愿,连江西省临时参议会也电报控告老马,要求李烈钧走马上任,扭转乾坤。刘世钧等在李烈钧的授意下起而杀掉了纵兵殃民的九江警备司令朱汉涛(马亲信),2月8日马毓宝逼迫辞去江西都督职务。 7月12日依照民意,李烈钧为江西都督。李根据当前的形势,在江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的改革措施,他首先想办法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初任欧阳武为警卫军司令,后来扩充军队为两师一旅,第一师师长欧阳武(字南雷,江西吉安吉水枫江林桥人),第二师师长为刘世钧(刘世钧的把兄弟刘士毅任师部主任参谋),另混成旅旅长方声涛。孙中山先生辞了大总统职后,把原来总统府的警卫军林虎部队,调到江西,改编为第一师第一旅。 1913年6月9 日,袁世凯下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李激于义愤遂于7月7日自上海轻装潜返江西, 7月8日夜间,在江西战略要地湖口召集在湖口的师长刘世钧、旅长何文斌、水巡总监何子奇、机关炮队长卓仁机,团长周璧阶,吴伯安及省参议员杨赓笙等开紧急会议,决定宣布独立,起义讨袁。于7月12日占领湖口炮台,檄告中外,宣布独立。 李部混成团团长林虎,自告奋勇,愿任九江前敌军总指挥。第一师师长欧阳武,第二师师长刘世均,均电告整军备战。当时,江西的兵力只有陆军两个师,1个混成旅,一个独立营。分布情况是:第一师所辖两旅、四个团,师长欧阳武驻省城,第一旅旅长林虎,第一团团长苏世安,第二团团长杨祖时,驻德安、瑞昌;第二旅旅长余维谦,第三团团长伍毓瑞,率二、三两营驻九江,第四团团长吴伯安,驻南昌,后调赴吴障岭。第二师师长刘世钧驻九江,所辖第三旅旅长赵复祥、第五团团长王国华驻德安;第六团团长李定魁,有两营驻九江,一营驻德安;第四旅旅长蔡森驻赣州。混成旅旅长方声涛(只有两个连兵力,营长陈铭枢、连长蒋光鼎)、第九团团长周璧阶,第十团团长李明阳驻湖口。独立营营长金其昌驻姑塘。李烈钧的军事部署是:由方声涛任右翼军司令,从姑塘方面进攻袁军,由林虎任左翼军司令,从沙河、德安方面进攻,命江西讲武堂堂长夏之麒为参谋长,省参议员杨赓笙为秘书长,李烈钧兼正面军司令,坐镇湖口,指挥战斗。 当时,湖口水军共有炮舰二十余艘,每艘配有土炮一门。有东西两座炮台,东炮台在今红旗船厂、西炮台在对岸梅家洲嘴上,共有大炮十余门。陆军分别部署在柘机沿江、西门、三里街等处。当时北洋军阀李纯部奉袁世凯之命,率第六师进攻江西,其两个先头营已进入九江县的官排甲。7 月12 日8 时,林虎以一团兵力猛烈攻击沙河北军(二十三团)的左翼,首先打响了战斗。北军在兵力上虽居于劣势,但进行了顽强抵抗。于是,林虎续增步兵、机关枪共一团兵力向北军右翼发起猛攻,另分兵一支进击十里铺要道,企图抄袭敌军后路。适北军一支也由十里铺出发,抄袭赣军,遂于中途发生遭遇战。当时,李纯全师尚未集中,立足不稳,面临赣军左右两翼威胁,又要防备九江城内赣军的袭击,加以湖泊众多,地形不熟,处境十分危险。他一面赶紧集中全师兵力,一面频繁急电呼援。是日,激战竟日,讨袁军伤毙敌军一百二十多名,初战获胜,占领沙河,迫敌退守瓜子岭。可惜,李烈钧未能协调左、右两翼的行动。当左翼苦战之时,右翼方声涛尚未进入攻击阵地。九江赣军本有五营之众,但一则受到北军监视,一则军心不一,未能及时响应。讨袁军失去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态势孤立的北洋第六师的良好战机。7 月12 日下午,北军二十二团团长张敬尧率部进驻金鸡坡——马宿岭一线,协同叛将陈廷训(拥有一营兵力)布置防务。入夜,六师后续部队全部开赴九江战区,增强了十里铺一线的兵力。13 日,两军复激战竟日,不分胜负。是日夜,李纯获得李烈钧将于当晚夜袭金鸡坡炮台的情报,急忙从右翼前线抽调兵力增援张敬尧。方声涛把队伍开赴前沿之后,听到沙河方向炮声停顿,以为战机不利,命令部队退回原地,放弃了进攻计划,又一次丧失了协同作战的时机,并且一进一退之间,也挫伤了士气。 在两军即将进入对垒的紧急时刻,二师参谋长刘士毅(字任夫,江西省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人)及时向师长刘世钧提出了破敌之策,他说:“目前,我方兵力只有第六团的两个营和第三团的两个营,李纯的北兵已有两个营进入九江官排甲,双方都在箭拔弩张,一触即发。为今之计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捕捉战机,先发制人,在李纯的增援部队尚未渡江之前,我们集中现有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北军两个营,此乃上策。第二条就是我军全部转移,保全实力,以待我方增援。这两条的利弊得失,请慎重衡量。”经过研究,决定集中三个营的兵力,先解决李纯的两个营,然后开赴德安,协同第一师的林虎旅进攻李纯师部侧背,并准备翌晨照计行事。当刘世均命令所部开赴湖口助讨袁军作战,不料第六团团长李定魁被袁军收买而叛变,刘仅率第三团郑鸣澍一营撤离九江,开赴江北。27 日刘部反攻湖口,为海军击败,还走小池口,第二师师部遭到李定魁部与北军的合击,第三团第二营郑部被缴械,还险将二师师长刘世钧拘留。六团团长伍毓瑞情急之下将一个营连夜调到湖口,自己化装后乘渔船逃到湖口与林虎并肩作战。这时,伍的另一个营不肯降李纯,也不愿跟他逃往湖口,悲愤中将枪支抛入长江,自行解散步行到南昌。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讨袁军锐气大减,直到第九团调回南昌整编,讨袁军开始全线动摇,转胜为败。在湖口战场,炮台上的讨袁军见九艘军舰开来,以为是自己的海军援助,正当他们鸣号欢迎时,军舰上发来一排排炮弹,连李烈钧的总司令部也被轰塌,好在李烈钧已经到了吴城。 李烈钧从吴城退至南昌,部下只剩伍毓瑞4个营的兵力。这时,林虎已率部退入湖南,将武器装备全部卖给了湖南都督谭延闿,(得十万元)然后逃亡国外。方声涛也已向广信方面退却。而李纯部仍紧追不放。伍毓瑞以4营之兵挡一师之众,经过3天激战,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只得弃城而走。江西讨袁军自开战之日起,只经过了五天时间,左右两翼的进攻先后遭到挫败,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政治上的动摇,造成了军事指挥的紊乱和军心不稳,从而导至二次革命的失败。 李烈钧撤离南昌后,8月18日,李纯军占领南昌。9月上旬,李烈钧同何子奇、李明扬、卓仁机等转道湖南,逃往日本。伍毓瑞退至进贤后,将部队解散,也亡命日本。 从此,刘世均脱离了军界,化装匿居上海,后亡命日本。直至抗战,任第三战区中将参议。1945年在老家病故。享年57岁。 |
- 上一篇:“不怕死的军人”---欧阳琳
- 下一篇:辛亥革命时代的澧州人杰
江西刘世钧领导九江起义 获孙中山赞赏
2014年11月27日 11:28
来源:江西晨报 作者:张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0月23日,九江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接受军政府领导,公开竖旗,号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孙中山先生对此高度评价道:“武昌首义,九江率先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而领导九江起义的,则是江西临川人士——刘世钧。
近日,记者走访江西省方志馆,多番查阅资料为您解读刘世钧的传奇一生。
领导九江起义
巩固了革命成果
据《临川县志》记载,刘世钧号佛肩,1889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大岗镇。曾祖父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举人,咸丰癸丑年(1853年)进士,曾任陕西潼商兵备道。祖父同治庚午年(1870年)举人。父恩科举人,曾任内阁中书。
刘世钧于1907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毕业。1911年,刘世钧在九江标统马毓宝手下任队官(连长)。
同年10月11日,也就是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刘世钧的一个叫蒋群的同学便把消息带到九江。当时九江部队有新军,有老巡防营(即绿营改编的保安团队),而此两种军队中皆参有不少洪帮与青帮的人。此二帮的目的皆在反清复明。革命虽不是复明,但反清的目标则是一致,因此众多官兵纷纷站出来支持武昌起义。
为了响应武昌的革命,刘世钧认为如果不请马毓宝出面不足以号召。10月22日晚,刘世钧率队包围马公馆,马毓宝不敢出见,其母出来指着刘世钧说:“刘队官,标统一向待你不错,你到这里不到三年,即由排长升到队官,标统很看得起你,你为什么与他为难呢?”
刘答道:“老太太,请你放心,我们绝不是来与标统为难,我们是想请标统出来领导我们革命。他肯这样做,我的部队如有不服从,可以砍我的头;假使他不肯,我可不敢保证我的部下会发生什么事情。”
由于刘世钧这一番话,马毓宝不得已才出来领导革命。第二天,也即10月23日,九江宣布独立,立即致电湖北黎元洪大都督成立军政分府,由马毓宝任分都督。
九江是继武昌起义后国内第二个起义的城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巩固了革命的果实,激励其他各地纷纷起来响应革命。
力挺李烈钧督赣
保其安然无恙
马毓宝接掌了江西全省事务后,各府县到处搜掠,骚扰人民。南京政府乃以马毓宝“烟瘾甚重,纪律太坏”为由,将之撤换,另以李烈钧代之,但李烈钧与江西部队并无渊源,仅与刘世钧交情较好,当时刘世钧任协统,手下有两个团。
李烈钧到任时,由刘世钧从九江派一个团的兵力护送他至南昌,另一团则仍留驻九江。李烈钧赴任途中,马毓宝尚未解除都督之职。于是刘世钧亲率部队围困都督府,撤换马毓宝,以李烈钧继任赣督。但李烈钧在江西的地位并没有巩固,南昌原驻有四团军队,其中一团反对李烈钧最为严重。 一天晚上12点左右,突然有人敲刘世钧家的门,刘世钧开门出来一看,是自己在保定的同期同学王事干,而他也是反李烈钧最激烈一团的副团长。当天,四团人秘密开会,准备同时出兵,包围都督府,搞掉李烈钧,他也参与会议,会散后乘人家不觉,特来告密。叛军预定十二点行事,待警钟一响,即出兵围都督府,先将刘世钧的一个团解决掉。
刘世钧得悉此消息后,立马派出一排人将把守警钟的一班人解决,并占领其地,使警钟到时不响。此外,刘世钧亲自带了一营人,冲进反李最激烈的那一团,团长逃跑,一下子缴了两营人的枪。其余三团见警钟不响,为首的一团又被解决,故不敢动,因此李烈钧才能安然无恙。
参与领导湖口起义
率部反攻湖口被海军击败
据了解,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意图扩充军队。5月初,李烈钧通电反对贷款。6月,袁世凯动作频频,先是免除李烈钧的都督职务,之后又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
1913年7月12日,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下,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
当时江西境内有两个师,第二师师长就是刘世钧。但是,刘世钧这一师人,有一旅驻防赣州,一团驻防鄱阳县,一团驻于九江。
当时李烈钧回湖口,曾以电话通知刘世钧,吩咐其在九江发动攻势。当时,刘世钧曾与九江的赣军第三团团长伍毓瑞与六团团长李定魁协谋内应,歼灭城内两营北军。李定魁未按预定计划行动,致使内应受挫。刘世钧知此时在九江实在无所作为,随即带领属部离开九江前往湖口。李烈钧得知九江已无法动员后,才决定在湖口起义。
刘世钧率第三团郑鸣澍一营撤离九江,开赴江北,与李烈钧部会合,初战失败。7月27日刘世钧率部反攻湖口,又被海军击败,遭到李定魁部的拦截,部属全部溃散,刘世钧险为所害。湖口失守之后,江西讨袁军的士气几乎崩溃了。
在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后,袁世凯指“黄兴、陈其美、钮永建、何海鸣、岑春煊”五人为这次战乱的一等犯,其余如“孙中山、张继、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陈炯明”等人也都在通缉之列。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陈其美、居正等人也都先后亡命日本,重新开始了他们的流亡生涯。
投靠段祺瑞从事倒袁活动
率领“公民团”包围国会
湖口起义失败后,刘世钧一干人等不久也到了上海,经革命党人秘密护送到了日本,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一面鉴于二次革命之失败,一面觉得同志们多是勇武有余而学识不足,他接受副岛义一、寺尾亨等人之建议,成立政法学校以充实同志之学识。此时刘世钧密切协作为学校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不久,孙中山要他们回国参加革命,他给刘世钧数千元作路费,刘世钧分数百元给他的铁杆兄弟刘士毅,要他回到江西利用与李定魁之关系,活动方本仁的部下。当时方本仁是赣西镇守使,李定魁是方的团长。刘世钧本人则投靠他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老师段祺瑞从事倒袁的活动。
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是内阁总理,刘世钧因功任陆军部咨议,同年10月10日,刘世钧授衔陆军中将。由于对德参战问题,国会与内阁之间发生分歧,很不愉快,刘世钧是段祺瑞的学生,对于段祺瑞在辛亥年曾通电请清帝退位,认为有功于革命,因此对段祺瑞非常景仰,他个性又容易冲动,看到国会拒绝段参战的意见,愤愤不平,和张尧卿等人率领所谓的“公民团”包围国会。这就是有名的“公民团”大闹北京事件。
对德宣战本是人心所向,刘世钧还以为自己为国家做了一件颇具正义的大事,当时他并不知道他的老师段祺瑞与日本勾结的阴谋。等他明白过来为时已晚。革命党见他与军阀连成一气,从此不再理会他了。刘世钧怀着羞愧的心情与段祺瑞决裂回到故乡临川大岗隐居。抗日战争期间,刘世钧复出任第三战区中将参议。1945年2月14日在老家病故,享年56岁。
[责任编辑:杨瑞]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