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志如
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一生中有30多年的时间为了革命漂泊海外,辗转流离,与清王朝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现存清宫档案史料中有关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材料,十分生动地展现了这位政治家的光辉业绩和战斗风貌;同时,它也作为历史的“证人”,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凶残。研究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在今天,仍然很有意义。
从广州举义到创建《中国时报》
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这时,“清廷之腐败心露,人心愤激。”孙中山看到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就同邓荫南等三五个人,回到国内秘密策划武装举事。“欲袭广州以为根据。遂开乾亨行于香港为干部,设农学会于羊城为机关”。“予则常往来广州、香港之间,惨淡经营,已过半载,筹备甚周,声势颇众,本可一击而生绝大之影响,乃以运械不慎,致海关搜获手枪六百余杆,事机乃泄,而吾党健将陆皓东殉焉!为予第一次革命失败也。”这是孙中山自己谈到的乙未广州重阳起义失败的简略经过。清廷的官方档案,对此也有详细记述:“据称,九月间,香港保安轮抵省,附有匪徒四百余名,潜谋不轨。经千总邓惠良等探悉前往截捕,仅获40余人。讯据供称:为首孙文、杨衢云,共约4、5万潜来省城剋期起事。……初十日,在双门底王家祠拿获匪伙陆皓东、程怀、刘次3名,又于碱栏屋内拿获程耀臣、梁荣二名,搜出洋斧共15柄;十一日,香港保安轮搭载4百余人,抵省登岸……查获朱铨、邱四等45名;海关税司与厘厂委次于轮船起获红毛泥桶,内装小洋枪205支,子弹80多匣……”。“孙文……香山人,业医……与在香港洋行打杂杨衢云交好……在港招500人,乘轮来省。孙在城赁屋三处,分住陆皓东等经理,分给红带洋枪等事。本定初九日动手,因招人未齐,改为十二,不料初十日被巡勇访拿。”这是当时两广总督谭钟麟给朝廷的详细报告。这次举事,由于组织不周,走漏风声,参加起义的革命者70余人被捕,陆皓东等人壮烈牺牲,在清廷通缉下,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这次失败,使一些人感到“革命前途,黑暗无似,希望几绝。”但孙中山毫不气馁,到日本后,他剪辫易服,以明心志。不久,他派出革命党人陈少白回香港创办《中国时报》,鼓吹革命,宣传群众;命史坚如入长江以联络会党;让郑士良在港设立联络招待长江、两广和福建等地会党的机关等等。而他自己则继续在华侨中艰苦地开展宣传组织工作,由日本到檀香山,再到美、英等国,足迹遍及亚、美、欧洲。每到一地,均疾呼:“祖国危亡,清政府腐败,非从民族根本改革,无以救亡,而改革之任,人人有责。”但这一时期,正如孙中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从广州“乙未初败,以至庚子,此五年间,实为革命进行最艰苦之时代也。”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成为保皇派。1899年春,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到处宣传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建立保皇会;年底,梁启超奉康有为之命到檀香山建立保皇会。为了揭露康、梁保皇面目,1903年底至1904年初,孙中山发表了《敬告保皇会同志书》、《驳保皇报书》等文章,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康、梁一伙“所言保皇为真保皇,所言革命为假革命”。严正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为黑白之不能混淆,为东西之不能易位,……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提醒人们要同保皇派“划清界限,不使混淆”,不要上当受骗。
伦敦蒙难与惠州起义
1896年10月,孙中山由美国来到了英国。在伦敦时,遭到清朝驻英使馆的绑架,几致绝境,后在英国友人康德黎等的多方营救下获释。之后,他在留英一年间,每天伏案致力于西方政治经济状况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目睹了西方“文明世界”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和大批工人失业的惨状,深刻认识到“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的欧洲列强,也“并非是斯民的极乐之土”,社会的革命诸问题依然存在。他认为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应该“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奋斗不息、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
孙中山先生说:“平生所志,以革命为唯一之天职。”《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这个时期,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逐步激化,革命时机逐步成熟。孙中山认为“时机不可失”。1897年9月,他坐镇香港,命郑士良等入惠州招集会党同志,发动归善县三洲田起义;命史坚如入广州招集同志起而响应。他自己则设法大量募款筹运军火,以为接应。广东巡抚德寿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谈到这次举事的情况:“本年闰八月初间,奴才访闻归善县三洲田地方,有孙康逆党勾结土匪起事,并在外洋私运军火至隐僻海汊转入内地,当以逆党主谋,意图大举,实非寻常土匪可比。”“逆首孙汶伏处香港,暗地施(展)诡计。而三洲田匪巢则以郑士良、刘运溁等充为军师,……”。这次起义的部队,先后转战三多祝、佛子坳、镇隆、永湖、河源、和平等地,俘敌数百人,队伍曾发展到二万多人,使清政府惊恐不安。
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派人到长江流域联络会党,命史坚如、邓荫南赴广州,组织起义。而他自己则先后到越南、香港、日本和台湾,以便更好地指挥策应。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六日,史坚如、宋少东为策应惠州起义,秘密轰炸两广总督德寿的衙署,事败被捕,英勇就义。关于这件事,德寿在给清廷的奏折中作了详细的叙述:“九月初六日黎明时候,奴才巡抚衙署墙外忽有炸药轰发,屋瓦震飞,人声鼎沸。即经府县营讯前往勘验,将(墙)外原系偏僻曲巷,巷内有宋姓新赁之屋紧贴衙署后墙,被冲塌二丈余,已深陷成块,两旁民屋震倒八间……详细根究,知由史经(坚)如代宋少东租赁居。不及十日旋于初七日由统领介字营总兵马维骐督率勇线在省港轮船码头将史经(坚)如拿获。解县讯办,供认为孙汶党羽,创设兴中会。”
同盟会成立与革命浪潮
惠州起义的义军和史坚如的义举在清朝反动政府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孙中山却百折不挠。从1901年到1904年间,他又远涉重洋,继续到美、亚、欧许多国家的华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那时,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反动、卖国的狰狞面目彻底暴露。在这样的形势下,华侨和留学生的觉悟迅速提高。孙中山看到革命高潮已经来临,七月间,他重回日本,积极筹备成立同盟会。他到处演说革命道理,鼓动华侨起而斗争。这件事引起了清政府驻日公使杨枢的严重注意。杨枢在给清廷外务部的密报中说:“本月初旬,正值各校暑期放假之时……孙文来自英国,屡在东京开会,登台演说,藉以鼓动学生。而学生赴听讲者,日千余人,至为可惧。”当时中国留日学生4千人,而每天去听孙中山演讲的,竟占三分之一,可见,孙中山广泛、深入的革命宣传,已经深入人心。难怪杨枢惊呼:“孙文在东(京)一日,(留)学生一日不得安静。现拟设法讽(请)日本政府将孙文驱逐出境”,并经常派出密探监视革命党人活动,破坏集会。但是,孙中山尽管遇到这样“险阻艰难,毫不介意”。
在孙中山的艰苦努力下,同盟会于日本成立。这标志着革命党人武装反清斗争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成立大会上,孙中山鉴于历史的沉痛教训,大声疾呼:“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共弃之!”表达了他义无反顾地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的坚强信念。在这以后从1907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4年中,他先后领导和组织了8次武装起义。1907年3月,清政府勾结当时的日本政府将孙中山驱逐出境。孙中山到西贡后,与广西三合会首领王和顺会见,并一同到河内设立总部策划粤、桂、滇武装起义。接着,先后筹划了5月的潮州黄岗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3—5月的钦、廉州和9月的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州、马笃山之役和10月的云南河口起义等。
1906年12月初,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孙中山立即派出同盟会员分赴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策应起义。据清廷南洋大臣端方、江苏巡抚陈夔龙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八日给清廷军机处的代奏电中透露:“自上年十月萍醴匪乱之后,各处匪徒散布,踪迹极为诡密。经方选派得力员弁分期严密侦缉,业经拿获孙汶逆党头目袁有升等审明惩办……十二月间探闻孙逆大头目杨恢即杨卓林现来上海,密派眼线肖、刘二姓佯投入会,诱至扬州拿获杨恢及李发根、廖子良三名……另有东洋巡警局拿获由东洋回宁之孙少、侯权道、涵段澐三名。”“上年十月萍醴匪徒作乱,即系孙汶主谋,并派杨恢赴广东起义响应。……孙汶所设之会分为三部:一造药、一筹款、一实行。所谓实行者,与投身暗杀为能,孙汶为三部总会长,未获之黄兴为副会长”。
有关孙中山运送军火的情况,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七日,札新胜营统领徐宝山向两江总督端方报告:“兹经本部堂访问确实消息:该匪孙汶,将由苏门答腊回华谋乱,运来中国毛瑟快枪,计有3万杆之多。除被津关查获7千余杆外,尚有未获快枪2万2千余杆,已分运至各口岸。现在事机急迫,必须处处严防,时时侦察……”。清政府为切断孙中山转运军火之线,不惜花费重金,以月薪银一百两、公费银一百两雇用专职密探常驻香港,侦探孙中山的行踪和运送军火等情况。据北洋大臣袁世凯四月三日致外务部的电报提到,“顷据津海关道禀称:有德商瑞记承运吉林订购毛瑟枪4千余枝,内夹带潜运曼利夏快枪7千8枝,枪刺5千把,子弹30万余颗,当经查获。……查孙汶逆谋方张洋商夹运大批军火,显有隐谋”。
据端方的奏折称,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孙中山到上海,“偕葛德明到新加坡运动军火,黄近午、仇锡昌、郑先声在东(京)办事。探闻现在之主义:先将银四、五万两,到金山卫浏河、常熟及江浙等小码头,招集盐枭八、九千人,计舡千余艘。除总管事外,每舡给银三十两,为贩私之本,只要该舡有枪五根,即可领银。每舡连烧饭看舵者共八人,先做私盐一、二次,官兵必来捕究。拒捕时,总管事暗传号令,将各人辫子剪去,举枪起事。且江苏河道半若羊肠,捕兵来,匿于港汊,捕兵去,上岸掳掠。乘各处之饥荒。藉抢米为起点,兼驱老弱向前,杀之是黎庶,不杀为乱民。且拟运动各处军队,临时倒戈相向等语。查苏浙交界处枭匪伙党众多,动辄连樯列械,拒敌官军,并有营兵为其勾通庇护情事。……且查去年直隶督部堂据洋员报告,即有孙文逆党勾结盐枭之语。访闻各节,自非无因,上年江南北水灾甚重,饥民众多。近来各处米缺价昂,人心异常惶惧。”波澜壮阔的全国农民反抗斗争,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清廷迫害无所不用其极
清朝反动政府视孙中山如同虎狼一般,加紧对他进行残酷迫害。早在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九日,清政府就向驻外使领馆发出谕旨:“各地华民出洋谋生者甚多,无不眷怀故土,倾心内向。乃孙文、康、梁诸逆托为保国之说,设立富有票会,煽惑出洋华民,敛资巨万。若不详切开导,破其诡谋,使知该逆等藉词保国实图谋逆乘机作乱,诚恐华民受其蛊感,仍纷纷倾助款项,蔓延日甚,为患实深。著吕海寰、李盛铎、罗丰禄、伍廷芳(均为驻外大臣),选派妥员前往各商埠,详切情形剀切晓谕,务令各华民晓然于该逆等并非真心保国,勿再听其摇惑,轻弃资财,以定人心而弭患。钦此。”这是档案记载的清廷发出的有关迫害孙中山的第一道谕旨。当时清廷对孙中山与康、梁等还是等量齐观,但随着孙中山领导的一次次武装起义的发生,清廷认识到,最大的危险是来自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于是清政府对孙中山的迫害日甚一日。从派出密探到收买眼线,从勾结帝国主义逐赶到派官员缉拿,无所不用其极。
当吕海寰接到上述谕旨后,立即派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官候选道罗忠尧前往英属南洋各岛与荷属噶罗巴等处,将清廷谕旨到处宣传和刊报,务“使我侨寓华民皆得遂其输诚效顺之心”,以达到朝廷“广布德意,解散逆党”的目的。据罗忠尧后来的报告说,他曾派员前往“新金山即澳大利亚洲劝谕华民,于旧历年(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由坡启程前赴该处,至本年三月初八日行抵荷属望加锡地方,十五日至答厘,十七日由岭厘搭船至二十日至噶罗巴,二十五日由噶罗巴通往井蜀汶、吗辰、坤甸、三宝珑、涸水、巨港等处”。在华桥中到处进行宣传,破坏革命。
但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始终得到广大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为了筹募革命经费,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各地发行军务债票,侨胞们踊跃认购,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清廷巡警部史云向其上司密禀:“据访员报称,现闻革命党魁孙汶近创一军务债票,在日本及南洋各岛及香港等处发售。每票一张,注明俟军务事毕凭票给银拾元,现时卖价每张银壹元,业印有数万张,卑职已饬访员设法往购该票。”事实上,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售出军务债票数百万张,以至清廷十分恐慌,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发电指令驻英大臣江大燮、驻和(荷)大臣陆征祥,让他们设法进行破坏。
孙中山众容应对,百折不挠
1907年,孙中山利用荷属爪哇岛华侨受到荷兰殖民当局歧视和虐待,清反动政府不加保护一事,进行宣传,收到很好的效果。据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两江总督端方的奏折称:“闻此次孙汶在爪哇句留,即将此事极力演说,以为中国漠视侨民之据,一时为所鼓动者,剪辫改装遂居多数。奴才现据拿获革命党匪郑先声供称:有二人在爪哇为孙汶办事,一为乔义生,北直人,一为宋仁,湖南人,是该逆处心积虑煽惑华侨……”。
光绪三十三年三、四月间,孙中山先后被日本政府、香港英当局、新加坡英当局驱逐。他来到越南筹划和指挥华南沿海的武装起义,引起清政府的严重注意。四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周馥向清外务部电告:“探闻孙汶有回华作乱之谣,当经电达大部。现访闻孙汶改洋装住香港公益报馆,又有同党邓子瑜住香港旅安祥客栈。……现闻招集香港匪徒入内地勾引乱民滋乱,……务求大部速密电商英使转电英政府饬港督速将二逆逐出”。二十九日,周馥又致电外务部:“据探报有言孙汶已到河内十日,终不露面,秘密商议甚多,寻常会友,均不能入会,党中人近甚忙碌等语”。周馥还建议与法驻越南大使密谋逮捕孙中山。五月八日,清外务部发电给周馥及云贵总督锡良等,告诉他们,孙中山已“道出北圻,派捕密侦已溯红江而上”。他们立即派出密探四处侦探。五月十六日,锡良便电告外务部:“兹据蒙自魏道电禀,密饬黄守河源拣派巡弁张鸿玮改装搭车前往河内、海防密探。据称:探得孙汶随带十人,前月二十一日到河内,住西人鸟巅饭馆,四日旋往海防住三日,即往新加坡。河、海两埠广人曾多入会,商议甚密,无从探悉。”
事实上,孙中山的一举一动,无不处在清廷密探的跟踪侦缉之中。他们对于孙中山的住址、行止、来往客人,了如指掌。如六月十二日广西巡抚张鸣岐电告外务部:“海防、河内各地均有该逆党羽,饬据龙州庄道密查,其最著名者有江子山,五十余,业矿……关仁甫,四十余,上思人,无业。吴镜,约四十余,为致公党经纪,在河内经理日新楼酒馆,与海防桥新楼同为党中招待所,多人法籍。”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张鸣岐根据密探掌握的情况,向朝廷通报了孙中山住在“河内隔场直街进第二街头一间屋楼洋房门口,有铁丝围墙”的地址,立即要求外务部同驻越法督密商逮捕孙中山。正因为这样,法国当局很快将孙中山捕获驱逐出境。
清政府的残酷迫害,并未动摇孙中山的革命信念。他历尽艰难困苦,百折不挠,终于完成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使命,建立了永世长存的丰功伟绩。-
(作者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历史档案》杂志总编辑)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