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中的夺权闹剧 张耀杰

 http://www.gzzxws.gov.cn/xhgm/gmxhgm/201203/t20120328_28195.htm

辛亥革命中的夺权闹剧
张耀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光复独立,并且很快与袁世凯统帅的北洋军队达成停战协议。但是,在敌我双方通过各种渠道协议停战并且谋求共和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之下,与敌对一方的北洋军队相对团结和服从命令形成鲜明对照的,偏偏是革命派人士及其革命政府内部普遍存在的兵不厌诈、虚张声势、招摇撞骗、自相残杀的夺权闹剧。

吴介璋戎装照

  假借孙文之名夺权

  11月1日江西独立时,新军协统吴介璋被推举为江西都督。据《申报》11月20日报道,吴介璋开府以来,办事称职。不料至11月12日下午,以彭程万为首的江西革命党人谎称得到确切消息,“孙文、黄兴已在海外开会,公举彭程万君摄理赣军都督”。他们“惟恐军民不肯承认,先派侦探到赣调查情形,复派敢死队一百名,怀有炸弹,以备行事。致军、民两部闻信极形恐慌,纷纷搬散,全城为之震动,而警兵站岗,沿街匿散,居民恐慌尤甚。届时,敢死队联络五十五标,在军政府(旧藩司署内)布置一切。由孙文派来代表赴军政府,召集民事部各项人员,宣读彭程万君授命赣军都督书,系用白绫缮写,盖大总统印信。均已承认。大众亦无他语。吴都督随即开会辞职,交出印信,即坐小轿出府。彭程万还张贴一个《传单告示》,其文曰:赣省都督,已在海外开会公举广信府贵溪县彭程万(现充江西测量司长)摄理。用特布告我江西同胞知之。代表人孙文、黄兴谨布。”

  在这则报道之后,《申报》编者在按语中评论道:“江西都督而由海外公举,奇矣。黄兴身居湖北,而忽与孙文共举江西都督,尤奇之又奇者。”

  11月21日,《申报》在《清谈》一文中,又通过此事对发生在独立各省的夺权闹剧进行更加全面的概括批判:“民军之起义,甫匝月耳。虽然北伐之大动未集,而东南之竞争迭见。湘省肇其端,皖、赣继其武。位置都督,有如奕棋,似不可谓非尽美之遗憾矣。夫既以为胜任而举之,又何必以竞争而夺之。在湘省犹或有不得已之苦衷耳,若皖若赣,胡果为者?记者今日窃敢以一言忠告军政府曰:当兹玄黄未判之时,亟宜同心戮力,刻刻以倾复虏廷为事,不必挟睚眦之微嫌,彼此寻仇,致蹈唐末五季之祸。”

  同一天,《民立报》关于此事报道说:“忽九月二十二日,有邹君二人带来饬文一道(中称孙、黄二总统),由鄂到赣,自言奉命而来,由海外另举彭程万为赣省都督(彭贵溪留学毕业生,现充参谋部部长),取销吴名。吴闻此事消息,知事不能久待,即宣布各公团辞职,当交出都督印信,摒挡一切,于是日六句钟出城,以避不虞之祸。鄂代表邹君宣布,设吴为都督许久,只拥都督虚名,苟延残喘,岂今日为首领者所为耶?应斩其首领,为不勤者戒。后有军界蔡军(君)力辩,邹君大怒,雄辩不休,几致与蔡君用武,幸经众人排解而散。又闻,此次改换都督,赣省人民大为恐慌,一夕数惊,谣言百出,以故城内居民又多搬运出城避匿。自相惊曰:鄂军不日到省,有一番激战。又谓洪江会已聚众数千于城外,只待日间发作,将城内抢劫一空。现风声鹤唳,有甚于光复之时。”

  这里所说的阴历九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公历的11月12日。作为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刊的上海《民立报》,当然知道彭程万等人是在假借孙文、黄兴的名义争权夺利。11月24日,该报主笔马君武在《言论自由》一文中批评说:“江西人彭某竟托由海外孙文、黄兴所推举之怪说而逐去旧都督,此一近事之可发恶噱者矣。黄兴在湖北,乃海内非海外也。孙文方自英伦归国,其在今日中国之地位,不过一共和国民耳,焉有权于江西举都督乎。”

  关于此事,彭程万晚年回忆说,“邹恩灏任江西混成协骑兵营排长,武汉光复消息传到南昌后,他即离职去武昌参加革命,不久又回到南昌,参加冯嗣鸿反吴活动,并坚持拥我继任江西省都督。……邹后来到九江,为马毓宝所杀。”

  革命党内的自相残杀

  1912年1月11日,日本驻汉口领事馆的九江情报显示,“据军政府内部人称:此次马都督去南昌,系由于目下南昌、吉安间有自称洪江会之组织,不服从军政府法令,对于往来船舶课税,与东三省马贼相似,军政府对之有采取措施之必要。”

  这里的马都督,指的是由九江前往南昌接替彭程万江西都督之职的前新军五十三标标统、九江都督马毓宝。马毓宝绰号“马二棒子”,是个每天不到中午不起床的鸦片嗜好者。他的马弁朱汉涛是同盟会籍的洪帮会党洪江会的龙头拐子,九江光复时与同盟会籍的队官刘世钧合谋包围马公馆,逼迫马毓宝宣布独立。马毓宝就任江西都督不久,南京方面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又任命正在湖北前线的李烈钧为江西都督。

  当李烈钧派遣欧阳武率领部队返回江西的时候,江西省的首义功臣、时任九江警备司令的朱汉涛,又成为继邹恩灏之后新一轮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用欧阳武的话说:“马任都督后,朱即要求继任马的九江分府都督,嗣因取消分府都督,乃改为九江警备司令,在九江纵兵殃民,九江人民恨入骨髓,经由刘世钧等呈请南京留守府批准法办。所以我的军队一入九江,刘世钧等就把朱汉涛杀头,一以消九江人民之愤,一以寒南昌马毓宝之胆,使马毓宝部下不敢抗不交卸。”

  与湖北方面谣传共进会首领孙武是孙文之弟相呼应,扬州方面与上海革命党有秘密联系的坐探孙天生,伪称自己是孙文之侄,于辛亥年九月十七日也就是1911年11月7日晚上,发动一部分士兵和底层民众自发响应镇江都督林述庆领导的镇江光复,并且把盐运使署和大清银行的库银分发给起义人员。一时间,扬州城内白旗飘扬,到处都是用独轮小车抢运银两的武装士兵。第二天,刚刚宣布光复独立的同盟会籍镇江都督林述庆应扬州绅商的要求,立即命令江北司令李竟成会同青帮和洪帮的双料大佬、时任巡防营统领的徐宝山前往镇压。徐宝山率领敢死队连夜赶赴扬州,于11月9日杀害孙天生并且自任扬州军政分府军政长。关于此事,当地民众用扬州小调歌唱说:“扬州城,新旧十二门。九月十七日,来了一个冒充孙天生。鼓三更,进衙门,库银元宝四下分,放走监牢众犯人,宣统江山坐不成。”

  马君武11月24日发表于《民立报》的《言论自由》一文,在公开批评彭程万的夺权闹剧的同时,也对假冒孙文之侄的孙天生进行公开谴责:“前有扬州人冒称孙文之侄,以劫掠财物;后有江西人,冒称孙文所推,以夺取都督。呜呼!孙文,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孙中山的海外筹款

  同样是兵不厌诈、虚张声势地从事革命活动,远在海外的孙中山所遭遇的却是处处碰壁的困窘局面。1910年3月,孙中山通过容闳与美国的军事研究者咸马里(H om er Lea,又译荷马里)和退休银行家布思(C harlesB.B oothe)达成合作意向,然后给设在香港的同盟会南方支部写信,请黄兴、胡汉民、胡毅生等人以同盟会本部名义,办理授权咸马里、布思在美国开展活动的正式委任状,以及孙中山拥有约一千万革命军和三万多同盟会员的虚假证明。黄兴于5月13日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出委任状和虚假证明,并且在回信中劝告说:“该军人及资家如不能运动,此刻想先生处已得实答,此委任状亦不必给之。以其中人名与省份不同者多,倘后日发见,必传为笑柄也。至要,至要!”

  1911年10月11日,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孙中山从报纸上看到武昌已经被革命军占领的消息,决定继续留在国外从事以募集款项为首要目的外交活动。10月31日,他致电正在英国的咸马里,依然在兵不厌诈、虚张声势地强调自己对于国内革命的至高无上并且不可替代的领导权:“伦敦隆福伊旅馆咸马里:黎元洪的宣言是难以解释的,突然成功可能助长其野心,但他缺乏将才,无法久持。各地组织情况甚好,都希望我加以领导。如得财力支持,我绝对能控制局势。在我们到达之前,不可能组成强有力的政府,因此贷款是必要的。”

  12月25日上午9时,借款失败的孙中山在胡汉民、朱卓文、陆文辉、黄菊生以及美国友人咸马里夫妇和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池亭吉等人陪同下,乘坐英国籍邮轮地湾夏号抵达上海。与同盟会关系密切的英文报纸《大陆报》,于当天报道了孙中山与该报主笔的访谈记录:“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吾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者精神而已。”

  当年的大多数中国人是不看或者干脆看不懂英文报纸《大陆报》的,他们此前从《民立报》和《申报》中所看到的,却是反复渲染的另一种兵不厌诈、虚张声势的宣传报道,从而留给人们的是完全相反的虚假印象。当年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中学生叶圣陶,在12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国革命的首倡者,实推孙中山。……近复于外洋筹划军饷,迭有巨款运进。全国人心中之第一任总统属望此公矣。昨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并无法以致其欢忱。”

  应该说,辛亥革命期间的革命党人,之所以普遍假借远在海外的孙中山的名义来从事兵不厌诈、虚张声势的革命活动,一方面是由于孙中山在驱逐鞑虏的种族革命方面确实具有最大份额的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人士,在中国传统的打天下、坐天下、治天下的兵不厌诈、虚张声势、夺取政权、改朝换代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策略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共同点和一致性。

  ◎张耀杰,文史学者,现居北京。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