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的一篇“护国运动”历史资料
——关于护国起义史实的几点补充
蔡正发
2011年春节前,文友陈秀峰君和学长杜奎昌先生前去看望87岁高龄的董坤维先生,董老高兴地与他们谈起了半个月前中央电视台《百年辛亥》摄制组采访他的情景。他向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谈到云南发动护国起义不单是蔡锷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唐继尧、蔡锷与李烈钧“护国三杰”及云南各族军民共同的功劳。为了证明自己言之有据,董老到里屋拿出一本纸质粗糙发暗的抄本。原来是董老之父董泽先生于1960年7月所写的《云南护国历史资料》(下部分)。后经核实这本资料已有四分之三选进了《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中。于是余下的这部分经董老同意,由陈君交到我手中令我整理。读了这份几乎被湮没的关于护国起义史实的手稿,我认为是颇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力证明唐继尧在发动与领导护国起义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
1.忆四年(1915年。下同)
2.四年秋间,唐先派缪延之[8]赴日本购买军械;吕天民等赴南洋劝募饷额,以为军事准备;吴擎天等赴桂;刘晓南等赴苏(江苏);李仲初等赴川;杨秀灵等赴湘,密查各地军事,相机接洽同志,以为情报联络。及起义时,唯刘(云峰)赶回,余等未归。试观(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会议及二十二日宣誓之署名单,皆无缪(嘉寿)、吕(志伊),刘(云峰)因先遣出师,亦未列名。以缪(嘉寿)、吕(志伊)当时地位,如具未曾外出,必当列席。而刘(云峰)则北人,今当健在,不难询证。此项军械来源及宣誓名单,及当时报纸,今尚有存,均可为唐于事前曾先派人外出准备前战铁证。
3.假名剿匪,于四年十
4.蔡(锷。下同)乘日轮,约在十二月中旬由港到达海防,住海防日人开的石山旅馆。事后唐曾赠以礼物谢其招呼蔡之厚谊。即由日人通知唐公。同时,(唐公)接袁统率办事处秘电,
--- #turnpageflag# ---谓:“前屡告蔡逆将谋来滇,谅佀(似)早达。刻据外人确报,该逆已到海防。除与法使交涉外,仰即设法向越引渡;或请之入境,即行就地正法。”而何国华亦即来访(唐公),谓接京电,询问处置方法,由伊立复。唐当(时)一面与何周旋;一面密派介弟[11]警察厅(长)兼团长唐继虞、政务厅长陈廷策星夜赴(海)防迎之入境。并派士兵一排随来卫护。归途行至阿迷(原注:开远),县长张一鹍亲率警团多人,登车欲劫杀(蔡)。见唐、陈分坐蔡之左右,且有随兵而止。蒙自道尹说,即夕来电,以灭亡九族相恫吓。不数日由越转粤,逃亡北平。而张一鹍[12]已枪毙。至(十二月)二十五日通电独立后,袁犹一面来电谓:“唐、任(可澄)[13]通电,必是被蔡禁制。”并另任张师长子贞[14]为将军,刘师长祖武为巡按使;一面托英公使朱尔典电由驻电(当为滇)英领(事)转达谓:“如杀蔡反正,即封亲王。”并由汇丰(银行)立拨三百万为馈赠及犒劳用。凡此假痴呆,阴谋掍(通混)惑以及高爵高利,种种诱胁,愈足以见唐公事前慎密之必要。此蔡入滇之实情也。唐迎蔡入滇,部署之周密详慎如此,盼望之殷切诚挚如此。于国于友,均可见其心矣。
5.在商定护国军名称及三路出师计划后,唐即迭次提请推蔡任都督,而(此“而”字被作者删除,恢复较好)自愿出征,蔡谓事贯统一而忌纷更,请勿谦让。唐谓出师讨贼,当仁不让。最后蔡言此次孤军犯险,信当引起全国仝(同)情,以求多助。蓂赓身为地方大吏,如果率师出征,当启侵略之嫌。往岁援川,已有猜疑。今再自出,必为袁逆挑拨,中其反间。情词恳切,至于泣下。众亦力赞是说。唐始无可推语,勉从公议。但重约三条:(一)关于军制,身令总揽之事,应以云南军都督府名义行之;(二)蔡、李(烈钧)应聘任,来往文书用咨函;(三)对外文书,唐、蔡、李三人共仝签名。故军长虽隶属军府,而组织大纲上无位属之规定及字样。其所传布之文电,皆系平等语气。而露布全国之檄文,则唐、蔡、李[15]、任、刘(原注:显世)、戴(原注:戡)共同列名。即当(原稿衍一“当”字,今删)时传诵之感[16]电是也。
6.护国三军中,第一军兵力最强,二军次之,三军则尚有待于募编。夫以本身精锐之步(部)队属诸他人,是非只知以国为重。且诋人我之见者,曷克臻此?夷考[17]当时军政治要职,滇籍外籍,几有平衡之处:军长之比为二对一;其他文武长官,如:戴戡(原注:黔人,其时黔省尚未响应)、熊克武(原注:川)、韩凤楼(原注:豫)、刘云峰(原注:鲁)、方声涛(原注:闽)、戢翼翘(原注:直)、成桄(原注:湘)、但懋辛(原注:川)、何海清(原注:湘)、朱德(原注:川)、盛荣超(原注:湘)、马为麟(原注:晋)、吴和宣(原注:皖)、李友勋(原注:川)、陈廷策(原注:黔)、籍忠寅(原注:直)、王伯群(原注:黔)、龚振鹏(原注:粤)、周官和(原注:?)等四十人[18]。不宁唯是,唐致梁电函,屡请代为访延全国各部门之人才,并曾指出温宗尧、汤觉顿等[19]。若惟恐天下之人不至者。证诸起义时宣告国民之宣言,所谓“地无分南北,省无论甲乙,仝(同。下同)此领土,仝此国民,唯当通力合作,决不参以地域观念,所有从前党派意见绝对消融”等语。是真能以全国人才(都)能为用人对象者矣![20]
7.护国军兴,以云南一隅而抗全国,梁启超称为破历史记录。扫境之余,公私赤立,至于青年男子,多数从军,学校、善堂,完全停办。各县枪械公款,莫不提交军用,增发富滇(银行)纸币至千万元,痛苦之深,不难想见。三迤之民,不令而从。当时不闻一事之挠,事后不闻一言之怨。(原注:后因史实淆乱,有感慨而加唐以败子之称者,此盖愤激之词,非怨也。)
总之,护国之役,乃集合全国反帝仝志奉义而趋,其共仝意志,唯在大公无私,各尽其力,以争回原来之共仝(疑当为和)国体。所谓人仝此心,心仝此理。每一在事之人,分工合作,各有价值。如:当起义之始,梁启超、蔡锷、李烈钧有宣传策划之功(原注:梁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之文章,蔡等则暗中联络冯国章〈当为璋〉、陆荣廷等,李则对华侨有联络);唐继尧为负重发难之人,及夫义旗既扬,梁则从事于联络冯、陆、岑(原注:春煊)之间而奔走于外,蔡则鏖战于蜀,李亦抗战于桂,而唐则总揽全局于滇。客观事实,各皆备尝艰险,不容有所轩轾[21]。但因云南远在边隅,交通阻滞,消息多不灵通,事实多不明确,往往使此往之史实,有淆乱之点。如某君《中国通史》在写洪宪帝制之告终之文中说:“当帝制运动成功之日,梁启超、蔡锷等即秘密由北京入云南,说督理云南军务之唐继尧起而反对帝制。四年(原注:1915年)
讹,遂将护国史实歪曲颠倒了。此其原因:初因滇于平(指北京)、沪等地,向无宣传活动;而梁、蔡则有进步党人为之到处鼓吹也。白之瀚所著之《云南护国简史》中对于此事述之甚详,特录之:“淆乱之起,以梁启超为作俑,而其影响,则以梁著之《国体战争躬历谈》为最钜(通巨)。”按:此役梁于事前曾有《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之刊布,梁、蔡师弟(当用徒)脱离北京,筹划南行,与滇主张正相默契。而滇中仝志,根本即认此事为举国人民应同争回国家人权之公共大业,只属反帝,莫不欢迎。况以梁、蔡关系,尤当延揽合作。故唐对梁,尊礼备至,且曾派人迓请来滇,共策大计(原注:后因入桂,未能践约)。梁对唐及滇人,亦屡致电函,极表推崇感动之意。(原注:来函中有“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之语。唐曾影印遍发军民,梁氏书札均存东陆图(书)馆,亟当核选刊布)诚可谓道合志同,相处无间矣!所以始合终离,且至反唇诬诋。此中实有故事:始缘蔡困大洲驿[22]时,屡电乞济械弹,唐无以应。不免怨愤。旋且新有出编组及出发之军,益疑唐尚有余力,厚此薄彼。曾以“事急,坐视危亡!战停,何又增兵?”相责让。加以罗[23]、戴、刘、周(原注:骏)之间,挑拨大有人在。以唐(之)地位关系,无论何事何言,莫不以为尾闾[24]职是。蔡屡密电肇庆,抒其愤懑(原注:按:当纳〈溪〉、泸〈州〉酣战之日,正龙、杨入寇之时。[25]叶、黄、赵、庾诸军,[26]皆自蔡出川后,陆续凑集而成。人械均其省弱。而分遣出援之师,亦系陆续兼编在道。以财械交通之种种困难,断难从成军之先后迟速加以猜测。总之,统筹兼顾者之易丛怨尤,乃属当然之事。而蔡公身当矢石,焦劳过度,偶有不谅,吾人终当由体之也。)梁遂深怀不满,及军务院议起,梁派黄祥[27]到滇,以桂陆(荣廷)之独立出兵及提挈两广,切关全局安危。唐之学养,远胜于陆,(梁)请(唐)以抚军长让陆。滇中军民因而大哗。以此职非有虚荣大利,诚恐名实一紊,将致后人误会,使滇沦为附属。遂引梁氏推重原语,纷电诘问。梁既以此许陆,又不得不从公论推唐。两面为难,备陷窘境(原注:后桂滇不睦,至于在粤交兵,祸根实胎于此。谋国者可不慎哉!)且狃过去之言听计从,今忽受此重大打击,益觉意外难堪,遂由不满而成怨生。是为发生嫌隙之真因。自此往还顿疏,仅未破裂耳。迨护法师兴,梁向(用“请”或“要”较准确。)陈廷策向唐劝阻。唐坚执不从,且亲督师关渝,于是梁益愤恚,而彼此之声问遂绝。其后二年,梁氏到宁讲学,乃有《躬历谈》[28]之作。则不啻为上述种种嫌怨总表见(同现)者。(原注:关于蔡在大洲驿(被困)及梁阻护法二事,当时报章杂志,既可寻译。且有梁氏全集暨《盾鼻集》、《躬历谈》并《松坡军中遗墨》等[29],可资参印。唯军务院一职内幕,当时因恐袁、段〈祺瑞〉窥见破绽,未曾发表,几成秘史。然当时各界既有质询梁氏之电,则昆明、肇庆两地电局,当有原底稿存档;当〈时〉参加此役之各方仝志,尚多健在,知者谅亦不少也。)且此书出而是役真象完全颠倒。盖梁氏、蔡氏既有进步党为之到处宣传,复多往来于交通便利报纸发达之地。滇则僻处边隅,民性唯重实际。在外如京、沪各地,从无宣传组织。偏远隔离,几仝世外。《躬历谈》发表之后,虽曾有人著文反驳,但只登诸本省报章。且梁素有文名,又常(当为尝)亲与其事,故为所掩蔽而贻误至今也。
至于唐、蔡,仝学仝官,关系极深,交谊至厚。蔡之于唐:始则特命统兵援黔,继则密电荐回滇以自代。唐之于蔡:既屡次派员寻访,竭诚以迎其入滇,后慨然付与重兵,不虞大权旁落。两公相知之深,相信之笃,实非势利之交所能妄测,尤非小人之心所能忖度。蔡于抵昆时仝人之第一语曰:“真是出乎我所意外,你们已经样样都准备好了。”(可)想见(其)欣慰之情,内心之喜。唐于蔡病故后,对滇民之演讲词曰:“松坡之死,实是国家最大损失。昔时云南起义,我二人仝心救国,外间小人竟有松坡为主动,我为被动的说法。本省军民深抱不平。其实我与松坡久经患难,誓仝生死。蔡即是我,我即是蔡。要说松坡是主动,我当然也是主动;要说我是被动,松坡当然也是被动。一死一生,乃见交情。我滇人对松坡之死应该表示非常的哀悼。是非自有千秋公论,毁誉不淆计较一时,要知道云南起义,乃全体云南人自立自做之事。这一点既然无人能够推翻,那就大可放心了。何必还介意呢?”这是唐对蔡诚笃毕露之言也。
简注:
[1]李之如:事迹不详。
[2]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唯唐马首是瞻,表示一切按唐继尧的意旨办。
[3]汤芗铭(1885~1975):字铸新,湖北浠水人。1915年7月,袁世凯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汤芗铭投其所好创办了《民国新报》,大力鼓吹帝制,并率先在长沙成立筹安会湖南分会。
[4]蒐练:训练。古代因蒐狩以习武事。
[5]杨蓁:字映波,云南昆明人,护国起义时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第二支队长。邓泰中:字和卿,云南会泽人,护国起义时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第一支队长。赵世铭:字鼎臣,云南澄江人。护国起义时任护国军第三军第五梯团第十支队长。
[6]何国华:字佩文,即上文所言“袁之授勋专使”。余未详。
[7]瀚:指白之瀚。白之瀚(1893~1959),字小松,别号松斋,原藉山西介休,生于贵阳。护国起义时任参赞秘书,负责机要密电译收和起草。
[8]缪延之:名嘉寿,昆明人,曾任云南讲武堂执事官。吕天民:名志伊,云南思茅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次长。吴擎天:事迹不详。刘晓南:即刘云峰(1881~1949),字晓南,也作晓岚,山东蠡县人,护国起义时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长。李仲初:名植生,云南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三军第一梯团长第二支队长。)杨秀灵1889~1965,祖籍湖南凤凰,曾任云南讲武堂的武学教官。
[9]《中华新报》:
[10]新场:即今水富县新场乡,是为进入叙府(宜宾)的门户。参阅龚育之《中国二十世纪通鉴》:(
[11]介弟:对他人之弟的敬称,或对自己弟弟的爱称。唐继虞:字夔赓,云南会泽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三军第四梯团第九支队长。陈廷策:字幼苏,贵州人,政务厅厅长系起护国起义时之职务。
[12]张一鹍:
[13]任可澄:字志清,贵州人,护国起义时任右参赞。
[14]张子贞:字青圃,云南大理人,护国起义时任参谋厅厅长。刘祖武:字继之,云南文山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三军第四梯团长。
[15]李:李烈钧。刘显世(1870~1927):字如周,亦作如舟,别号经硕。贵州兴义人。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
[16]感:平水韵上声第二十七韵,借作二十七日。
[17]夷考:考察。
[18]熊克武(1885~1970):字锦帆,四川省井研县人。1915年参与护国战争胜利,胜利后任第五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韩凤楼(?~1956):字五峰,河南荥阳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三军第二梯团长。方声涛(1885~1934):字韵松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护国起义时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二梯团长,随李烈钧入广东驱逐龙济光。后任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戢翼翘(1885~1976):湖北房县人。曾任云南练兵处长、云南陆军讲武堂堂长、陆军讲武学校教官等职。成桄:湖南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二军副参谋长。但懋辛(1886~1965):字怒刚,四川荣县复兴人。在辛亥革命中,刺杀摄政王、参加广州起义;在护国护法斗争中,他讨伐袁世凯、讨伐北洋军阀,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何海清:字镜寰,湖南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四支队长。朱德:字玉阶,四川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盛荣超:字德辉,湖南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二军第一梯团第一支队长。马为麟:字子祥,山西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二军第二梯团第三支队长。吴和宣:字和宣,安徽安庆人。曾任云南讲武堂教育长,云南都督府参谋厅第一部部长。李友勋:字麟书,四川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三军第四梯团第八支队长。籍忠寅(1879~?):字亮侪,直隶(今河北)任邱人。曾任云南财政厅长。王伯群:原名文选,又名荫泰,以字行,贵州兴义人,最坚定的讨袁派人物。龚振鹏:曾用名龚镇洲,广东人,生于合肥。1915年末,潜回昆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周官和:四川合江人。任四川护国军招讨第一支队长。
[19]温宗尧(1866~1947):字钦甫,广东台山人。1916年3月,偕岑春煊由港入粤,参与肇庆护国军务院的筹组工作,支持反袁护国运动。1916年5月,任肇庆军务院外交副使,参加护国运动。后曾任军务院外交副使、1917年12月,广东军政府外交部长、1918年5月,军政府总裁等职。汤觉顿(1878~1916):原名叡,又名为刚,字觉顿,祖籍浙江诸暨,因父亲汤世雄一直在广东做官,故又称广东番禺人。
[20]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考察一下护国军中任要职人员的籍贯,对照一下护国起义时的宣言。唐公)真是一位能够把全国的人才都可以作为重用对象的人啊!
[21]轩轾: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抬高贬低。
[22]大洲驿:位于今泸州市纳溪区。
[23]罗:罗佩金(1878~1922),字镕轩,云南澄江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一军参谋长。粮饷不足,罗佩金将家财押入殖边银行,得银12万两,支援护国军入川。周骏:时任重庆镇守使。
[24]尾闾:传说中海水的排泄孔。《语出《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后用以比喻事物归所或倾泄之处。
[25]肇庆:广东肇庆,梁启超与陆荣廷的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在此。纳(溪)、泸(州)酣战:1916年2月2日,川军刘存厚在纳溪宣布独立参加护国军,不久,袁世凯调集了曹锟、张敬尧、吴佩孚与护国军相对峙。2月5日,护国军第一军会攻泸州失利。龙:龙觐光。1916年2月8日,袁世凯任广东潮惠镇守使龙觐光为临武将军、云南查办使。龙觐光以“查办滇事”为名,分别任命在粤的云南广南人李文富、弥勒人黄恩锡、建水人朱朝瑛为一、二、三路军司令,取道广西,进取云南。杨:疑指龙军占领个旧后任命的县长杨子卿。
[26]叶:叶成林,字梓良,云南昆明人,护国起义期间,先任第三军第六支队长,后任第二纵队司令。黄:黄毓成,字斐章,云南镇沅人。护国起义时,先任第三军第三梯团长,后任挺进军司令。赵:赵又新,原名复祥,字凤喈,云南凤庆人。曾任云南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起义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梯团长。庾:庾恩旸,字泽圃,云南墨江人。护国起义时任第三军第五梯团梯团长。
[27]黄祥:事迹未详。
[28]《躬历谈》:即梁启超自夸护国大功的《国体战争躬历谈》一文。
[29]《盾鼻集》:梁启超论文集,其中收录有《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等。《松坡军中遗墨》:该书收录蔡锷手札、电文凡百余件,梁启超为之作序。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