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趙恒惕: 夷午九十回憶錄

 趙恒惕: 夷午九十回憶錄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的各項聲明:

http://boxun.com/hero/xsj2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等(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囿於時間與精力,【析世鑒】所收數位文本之校對未能一一盡善,鲁鱼亥豕諒不能免,故我們忠告任何企圖以引用方式使用【析世鑒】文本内容的讀者,應核對有關文章之原載體並以原載體文本内容爲準,以免向隅。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數位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夷午九十回憶錄

趙恒惕

目 錄

一、家世與早年教育。

二、辛亥革命前後。

三、二次革命之失敗。

四、護國之役與其後之湖南政局。

五、湖南護法戰爭。

六、湖南內亂之戡定。

七、聯省自治運動之肇始。

八、援鄂之役。

九、湖南施行省憲之經過。

十、孫中山先生與湖南自治。

十一、譚公延闓與護憲戰爭。

十二、對譚公延闓之印像。

十三、湖南自治之終結。

十四、湖南省議會之主持。

十五、結語。

夷午九十回憶錄

一、家世與早年教育

    余族原籍浙江衢州,遠祖北宋清獻公(柞)游衡山,愛其山水清淑,因留一子建宅於斯,現尚存城前書院遺址,碑碣甚多,是爲始遷祖。嗣裔於南宋時,有父子兄弟曰忠憲公、曰忠肅公、曰忠靖公,以忠盡力搘南渡艱難之局,爲史所稱。

    先祖裕章公務農,先叔祖則爲邑庠生,先父甓庸公(諱壬匯)亦邑庠生,從堂伯父仲弢公游,治宋明理學,兼習詞章,余十歲喪母,恆使失恃之痛,先父愛之綦篤,余亦隨恃不離左右。

    五歲啟蒙,稍長,即就外傅,兩應童子試不售,復以國子監赴鄉闈,僅出房而未中式,乃矢志不復廁身科場,時張文襄公之洞方督兩湖,銳意革新,創辦湖北方言學堂,因往考取就讀,余之負笈湖北,受仲楠三伯及三伯母周太夫人之力甚多。入學後,復深荷程子大師(名頌萬號十髮)之愛護培植。

    在方言學堂就讀未幾,即考取選送日本留學,原定派送師範學校,以時當光緒二十六、七年間,同行諸生,均感於國事危迫,乃相率改習陸軍。余遂入日本振武學校,攻讀三年,課餘嗜閱排滿書籍,因以傾心革命。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國父孫中山先生抵橫濱,欲與同學往謁,以學校管制甚嚴,不能同假,乃共推年長之同鄉同學程子楷與江雋兩君爲代表,前往陳述余等組織活動情形,其時留日同鄉同學之正式加入同盟者,除程江外,尚有陳強、程潛、胡學紳與餘凡六人。餘如宋教仁,係與余同船赴日,劉揆一與余同縣,黃公克強時亦相識,均過從甚密。

    余于學校假期中,曾偕程子楷、楊卓鱗(楊君後爲革命壯烈成仁)等之横濱。向一廣東人學製炸彈。以爲參加革命之用。時國父元配盧夫人亦住横濱,曾数至其家謁談。

    光終三十四年(一九○八),余卒業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同學如唐繼堯、程潛、李烈鈞、童錫梁、均係同期砲科畢業生,閻錫山係同期步科畢業生,何成濬則爲第五期步科生。是年士官中國學生第五第六兩期同時卒業,人數驟增,適值清德宗與西太后相繼逝世,清廷慮多數畢生同歸生事,乃一反往例,令余等留日任見習士官,翌年方准返國。

二、辛亥革命前後

    宣統元年(一九○九)余應陸本部甄試,考取舉人,以陸軍少校任用。時廣西巡撫張鳴岐,以革新自命,招致留日學生五十餘人,前往佐理軍務,余亦與焉。抵桂後,先供職兵備處,繼調陸軍幹部學堂教授。鄉人蔡公松坡(鍔)方任廣西講武堂監督,旋主持兵備處與學兵營,工作頗爲積極,迨張鳴岐離桂,蔡因桂省教育界之反對去職,余亦隨蔡離任,返湘後,適沈公秉堃自雲南藩司擢廣西巡撫,方取道湖南赴任,沈與堂伯仲弢公交厚,與家父亦熟識,因命隨其返桂,任幹部學堂監督,時在宣統三年(一九一一)二三月間。桂省學兵營自蔡公離去後,由士官同學蜀人胡景伊充統帶,明年,胡亦去職,由余接任,以此辛亥反正時,余得有所憑藉,以効力革命。八月,武昌起義報至,咸感興奮,在桂同志耿毅、方聲濤、章陶年、劉洪基、何遂、冷遹等,百計慫惥布政使王公芝祥,(鐵珊)促其勸說沈公秉堃獨立,王剛正通達,終徇衆請,助沈決定大計。章陶年爲章士釗之弟,時居撫幕,出力尤多。

    九月十六日,余率學兵營與招編尚未完成之混成協自李家村開拔入省,維持秩序,因巡防營於先夜曾有異動也。旋沈公莅諮議局,宣布獨立,就任廣西都督,並以王芝祥、陸榮廷爲副都督。陸初未參與革命,以其爲擁有實力之桂籍軍人,故畀此以資安撫。桂省光復,軍民安堵,七鬯不驚,爲當時反正各省所鲜見。

    革命軍既首義武昌,清師南下,相持甚急,余因率混成協之大部,随沈公組援鄂北伐軍,由桂經湘時,湘將梅馨,方領兵一师,整装待發,湘督譚公延闓,乃商組湘桂聯軍,推沈公爲總司令。是年冬抵鄂,即乘艦至金口没江,余率部至孝感第一線作戰,都督黎元洪以援軍既至,乃整齊編制,令杜鸿賓任中央軍司令,李烈鈞任右翼軍司令,任余爲左翼軍司令,與清軍相持,凡三月有奇。

    南北和議成立後,余部奉調南京,臨行自黎都督處暂借軍餉五萬銀圓,供所部開拔之需,迨抵下關,領到額餉後,立即寄還,黎公爲之驚嘆不置,蓋軍事紛亂之際,軍隊借餉而能如數歸還者,殆不一覯,當時人多笑余迂執,而余以恪遵庭訓,不敢苟取,然卒以此受黎公之知遇,後竟賴其仗義執言,以脫袁氏之難,余今已篤信佛法,此中殆佛氏所謂因果不爽者歟。

    余至南京,正值整編隊伍,所部桂軍,編入第八師,該師全爲廣西士卒,緣沈公秉堃離桂後,桂督由王公芝祥繼任,未幾王復讓位與陸榮廷,而率麻哈等巡防營離桂經湘,輾轉至寧,陳裕時亦率部自龍州經廣東循海來會,於是王、陳與余三支桂軍,合編爲第八師,以陳之驥爲師长,余任第十六旅旅長,陳裕時任第十五族旅長,參謀長爲何遂,王存縝、陶德瑤則隸余旅分任卅一、卅二團團長,陳之驥爲馮國璋女壻,與余爲士官同學,黄公克強以師長餌馮,蓋圖分化北洋勢力也。其後第八師與第二次革命之關係至鉅,故追述其淵源於此。

三、二次革命之失败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冬,余奉調返湘。先是湖南光復之初,都督焦達峯起自草莽,儘量募兵,擴充實力,故部隊龐雜已極,即正规軍亦編下六師之衆。一省固無力負此鉅額軍費,而袁世凱欲帝制自爲,深以南方兵力雄厚爲慮,堅令裁減。湘督譚公组庵(延闓)乃亟謀縮編,但恐軍心攜貳,變生肘腋。時黄公克強方任南京留守,以裁軍自任,於桑榨自更關切,因令余自第八師中提精兵一團,以桂軍取道返桂爲名,留鎮長沙,以是湘軍裁編,得顺利解決,然亦因此於二次革命之役,遂無多正式武力,可供北伐之用。

    民二討袁,湖南響應,譚公派余部及程子楷新成立之一團,至岳州布防。余率部進攻湖北蒲沂,在茶庵嶺與鄂軍交綏。旋以赣省兵衄,粤皖相繼取消獨立,袁遣湯薌銘率兵入湘,余與江雋,陳復初均遭扣押。袁以余主張湖南獨立最力,電湯就地正法,賴伍旅長禎祥力爭,謂應依法審訊辦理,不即死,仍械運北京。(按江爲譚公參謀长,陳则統領地方巡防營。)解抵武昌,黎公元洪即電詢袁世凱,對余等之處置。袁答以解送北京軍警執法處,該處在當日乃舉國皆知之殺人機關,一入即無倖理,黎乃一面阻留,一面要求改送陸軍部執法處訊辦。時袁對黎,正極意籠絡,因而得請。黎公以民元歸還借餉一事重余,故肯援手,其後獲特赦出獄,亦黎與蔡公松坡之力。同學金永炎(曉峯)任黎参謀長,從中营救尤力,亦至可感念。

    余繫獄年餘,於民國四年夏獲釋,即寓居北京。其時黎已北上,居瀛台,蔡公松坡亦到京,任全國經界局總辦。

四、護國之役與其後之湖南政局

    湯薌銘既督湘,濫肆捕殺,一時有湯屠夫之稱。民國四年,袁世凱亟謀稱帝,惎異己甚。自蔡公松坡秘密入滇,袁對余監視益嚴。余所住北京西城六合大院,每夜必有槍兵在門首巡邏。余乃乘間微服至京津鐵路小站,登車馳津,寓日租界劉君揆一家。劉時辦中華日報,反對帝制,余常爲文助之。嗣乃遵海南下至滬,與同志共謀運動湯薌銘獨立。由譚公組庵說服湯兄濟武(化龍),作書爲介。遂偕曾繼梧、陳復初、劉建藩三人,潛返湖南。會各方進行討袁日亟,譚公亦親函薌銘,勸其去逆效順,勿再殘殺湘人。又得湯氏兄弟摯友陳圓白(裕時)居間調護,故余等尚受薌銘禮遇。

    時駐防長沙部隊,爲李右文所轄巡防營六营,士卒多爲餘舊日袍澤,右文亦與余友善,因謀以李部爲主力。擁湯響應討袁。五年五月廿九日,湯終迫於各方情势,宣布獨立,自任都督,編組湖南第一軍,以曾繼梧任軍長,陳復初與余分任第一、二兩師師長,李右文任余部旅長。薌銘、陳宦、陳樹藩胥袁氏心腹,既相繼獨立,帝制之局益壞,袁氏終以憤死,一時乃有二陳湯之妙喻。

    是年七月,護國軍陸榮廷部入衡陽,另有受滇軍委派而歸程潛統率之軍隊,亦抵湘潭,薌銘檄陳策馳往掃蕩。余潛使通知程潛,因得從容準備,邀擊其軍於中途,大破之,薌銘聞敗夜遁,湖南遂得脫北洋桎梏。然是後政局□□不安【析世鑒: □□,前一字左爲 「危」右爲 「兀」,後一字左爲 「臬」右爲 「兀」。】,繼梧既無力搘拄,程潛且另樹一幟,余等乃共推劉公人熙出任都督。劉爲王公芝祥姊丈,與湘桂軍人均有舊。無何,劉公復去,湘人乃重挽譚公組庵,回湘主持。

    是時湘軍有四師:

    第一師 陳復初

    第二師 趙恆惕

    第三師 陶忠洵

    第四師 程 潛

    譚公莅任,縮編軍隊爲兩師。以第三師旅長朱澤黄,爲陳復初同學,故令一、三兩師合併,歸陳指揮。以程潜與余善,以二、四兩師合併。歸余指揮。而以余任新編第一師師長,陳復初任第二師師長,其編制如次。

    第一師師長 趙恆惕

    第一旅旅長 李右文

    第二旅旅長 林修彬(程潛部屬)

    第二師師長 陳復初

    第三旅旅長 陳嘉佑

    第四旅旅長 朱澤黄

    譚公二次督湘,原有勵精圖治之願望,惟到任未及三月,而譚太夫人病逝上海,倉皇奔喪,令余以第一師師長暫代督軍。陳復初前以第一、二兩師序列改變,早懷怏怏,至是復陰具野心,乃造作蜚語,屡圖中傷。幸第一師實力較強,又駐防省城,陳終未敢動,譚公於翌年春返湘。民國五年冬,克強松坡兩公,相繼於十月十一月逝世,此不特關係湖南之盛衰,亦深繫國家之治亂。

[下一页]

五、湖南護法戰爭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段祺瑞欲以武力蕩平西南護法勢力,首命傅良佐督湘,而改任譚公爲省長,傅統大軍南下,其目標固不在湖南一隅也。時第二师陳復初,早懷貳心,北軍恃爲內應,譚公自知不敵,即飄然離湘赴滬。余於譚行前,力請陽令附和北方之零陵鎮守使望雲亭北上迎傅,而檄調營產管理處長劉建藩繼其任,俾保存實力於湘南。建藩宏毅似克強,精嚴似松坡,勤敏機智,實兼二公之長。隻身赴任,不十日即部署井井。與余第二旅旋长林修梅,聯名發出艷電,宣布獨立護法。修梅駐衡陽,余適丁外艱,返里,因就近陰爲聯絡策劃。義幟既舉,余雖守制禮廬,迫於時勢,不得不墨絰督師,與建藩面萱洲河,夾湘水,對北敵王汝賢、范國璋等軍作戰。相持月餘,嚴冬將至,彈藥已竭,勢岌岌。建藩部將黄岱,冒死率銳卒百餘,躡敵後,擾其軍,前鋒乘勢攻之,敵大潰,俘馘無算,黄竟身殉。以後我軍節節反攻,直抵長沙,傅良佐已先遁。商震一旅,在湘潭寶慶間,不及撤退,盡爲我俘。進擊至汨羅岳州一帶,遇吳光新部鏖戰甚烈,參謀主任何錦,復率卒抄敵後殉職,我軍亦因而獲勝。何君智勇兼備,肄業廣西講武堂時,極爲松坡賞識,英年裹革,深堪痛惜。嗣復在羊樓司作戰一次,至是乃盡驅北軍於省外,湘境悉平,是年冬,餘休卒岳州。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春,馮國璋復委曹琨爲四省經略使。遣吳佩孚、張懷芝、張敬堯三路進犯,佩孚率五旅正面攻岳州,敬堯走平江,懷芝自江西側擊醴陵,時譚浩明率桂軍來援,余與建藩分在羊樓司,平江之線禦敵,以勢分力薄,苦戰彌月,終以衆寡懸殊,自岳州南撤。譚浩明坐鎮長沙,部署失宜,致張敬堯抄平江金井捷徑,襲陷省垣,城中被擄掠一空。

    湘軍節節南撤,北兵躡進至衡陽,意在進窺兩廣。余與建藩乃決計拚死反攻,合兵擊取攸縣,進薄醴陵,與張懷芝部激戰於黄土嶺,痛殲之。克醴陵時,張部主將施從濱,方退至車站,從容吸鸦片,以我師抵醴,必在四日以後,不意猝至,倉皇捲甲遁,前軍追敌至株州,敬堯遣援軍猛截,我方連月苦戰力疲,乃退據山地應戰,建藩行至白關舖,竟失足堕水死。余自與建藩並肩作戰,幾無役不克,念其壯志未酬,身先殉難,悲痛殆不可任。建藩既死,軍無鬥志,余獨力搏鬥一週,終退保耒陽永興之線。從茲艱苦探持湘南一隅,屏障西南護法政府,迄民國九年(一九二○)吳佩孚撤軍離開爲止。

    北軍入湘後,馮國璋徇皖系之請,以張敬堯督湘。吳佩孚部深感不滿,抵衡陽後,頓兵觀望,兩軍相拒者二載。迨後直皖衝突益烈,吳途無意與湘人爲敵。然湘軍内部,亦不盡協。總司令程潛,以餉械兩乏,西南形势渙散,前途黯淡,誤受政客蠱惑,陰主議和,段祺瑞並餌以湖南省長,皆擬下令撤兵,又礙於軍中之堅決反對。會桂軍馬濟部,在耒陽截獲程與北耶私通函件,時論大譁,程乃去湘。

    譚公延闓欲與士卒共甘,于民國七年冬,取道廣西入湘,初因與程不協,駐節永州,迨程赴粤,始進駐柳州,桂人張其鍠(子武),與譚公交厚,慷慨饒機智,抵永之日,值吳佩孚大軍進逼祁陽,守永桂軍,棄城走,其鍠曾任永州巡防營統領,即力任守城之責,且云留軍一營,必可固守無虞,於是揚言援軍已至,竟效空城計故事,致書佩孚挑戰,吳却答以「敗兵殘卒,勝之不武,君但能安定地方,吾軍決不進攻,」以後兩人竟倾心結交,在吳晚期,其鍠竟佐其幕,吳敗,卒以身殉。

    溯自足元黄克強先生卸任南京留守,即決定分化北洋軍隊之策略,民七以後,皖軍進據湖南,以直軍吳佩孚駐衡陽,扼南軍之吭,西南岌岌可危,譚公與余,乃商張其鍠鍾才宏論吳,泯南北紛爭,恢復法統,共禦外侮,九年終促成吳軍北撒,廣州護法軍政府,且資助毫洋六十萬,由鍾才宏君親解吳軍,資其開拔,此時粤中即有聯皖聯直之歧見,其後吳佩孚開府洛陽,中山先生甘派徐固卿(紹楨)說吳,改革政治,合作對外,惜吳未能接受耳。

    吳軍北撤,湘軍躡進,相約不作戰鬥,唯湘軍與張敬堯部遌於湘潭,則痛擊之,遂復長沙,其後又破之岳州,至是北軍之留湘者盡熸,湘省護法之役,乃告終結。

    回憶民國八年冬,朱培德部滇軍約二千餘人,在粤受桂軍及駐粤劉(震寰)楊(希閔)部隊所逼,逃入湘境,譚公念其爲護法友軍,以袍澤之誼,竭力招待,令其駐彬桂一带,九年夏,我軍反攻,遂約同行,其官兵聞訊,亦甚踴躍,不意行至衡陽,朱接李烈鈞電飭逕開湘西,不令参與驅張之役,我軍初因力薄,喜得友軍爲助,忽聞他往,以其急難相棄,同感憤慨,譚公與李朱往還電商,請其同至長沙後,再赴湘西,於行程亦便,但彼竟恝然不顧,窮則來歸,飽則遠颺,譚公亦深歎彼等情誼之澆漓也。幸我部隊萬衆一心,卒於短期內,光復全省,于此更知求人之不如自力也。厥後李仲麟之叛譚公,亦與李烈鈞有關,蓋仲麟變時,李亦在洪江攻擊防軍,以爲聲援,否則仲麟力小而孤,決不敢輕動,直至仲麟死後,李異謀始寢。

六、湖南内亂之戡定

    湘軍既光復全省,原可從兹步入安定建設之坦途,孰料内部又醞酿政爭,程潛舊部,亟謀擠譚擁程,益以政客搆煽,雙方遂成水火,駐醴陵之第六區守備隊司令李仲麟,竟發動兵變,劫殺譚公親信之零陵鎮守使蕭昌熾於平江,譚公不安於位,乃引退赴滬,而令余代理湘軍總司令,派政務廳長林支宇代理省長,分綰軍民兩政。

    李仲麟等以擁程之計未售,陰謀益急,時湘西王正雅爲人仇殺,情形紊亂,余所轄第一旅宋鹤庚部,方奉命率唐生智賀耀祖兩團前往鎮壓,第二旅廖家棟,則爲程舊部,參與攏程密謀,李廖既知省城空虛,又得湘西滇軍外援,乃假循地方之請,以解决軍紀不嚴之張輝瓚(石侯)部爲訶(張時任第四守備區司令,駐湘潭)而圖進襲長沙,譚公之親信部屬,乃趁李入省城之際,矯余之令,捕而正法,李之被殺,雖有其取死之道,余念其爲郴州患難相共之袍澤,私衷固極戚戚也,李既伏誅,其所部旋亦解決,譚程之爭,途告結束。余因極力整頓部隊,教訓生聚,邇後省内局面方稍安定,得憑以作省憲運動之推進。

七、聯省自治運動之肇始

    湖南主張聯省自治,譚公組庵實首倡其議,日後余等之積極推行,實以完成譚公未竟之志而巳。緣湘省綰轂南北,一有兵爭,首被其禍,張敬堯之荼毒湘民,瘡深痛鉅。而是時西南護法政府,內事方棘,緩急難恃,北洋虎視。時思南牧。故九年湘省光復,譚公即於七月十七日,以湘軍總司令名義,發布篠電,宣告湖南自治宗旨,冀超出南北政爭之外,予省民以休養生息之機會。當時上海北京各界名流,均翕然相應。至省治之初步展開,則在是年冬季,反側清除,全省安定之後。首先成立省憲籌備會,分湘中,湘西,湘南三路,挽省議會議長彭兆璜,國會議員吳景鸿、鍾才宏,分任三路籌備委員。復敦聘名流專家王正廷、蔣方震、彭允彝、李剑糙、湯漪等十一人,爲省湘起草委員,假岳麓書院開會草擬憲法。自民國十年三月中旬,迄四月中旬,前後凡一月,悉心起草。以後復召集審查委員會,詳細審訂修正。審會由大縣推舉代表二人,小縣推舉代表一人組成。

    上項省憲憲草審查工作,惜因種種關係,遲遲未能完成,而援鄂之戰以起。省憲之正式訂定,與聯治運動之具體進展,乃在援鄂軍事結束之後。然聯治之論,已風行全國,蓋南北兵爭,民生塗炭,聯治運動,實有時雨之望。海內賢達,紛紛撰論闡揚,川滇浙諸省相繼仿行,而援鄂之役,亦鄂人求助其省治之實現也。

八、援鄂之役

    直系王占元主鄂政有年,日事聚斂,所部軍隊,變亂叠起,鄂民苦之久矣。當聯省自治運動澎湃之際,鄂人乃圖驅王自治,而苦無兵力。於是乃推李書城、蔣作賓、何成濬、孔庚諸君,乞援於湘川兩省。

    湖南既倡導省治於先,與湖北又有脣齒之誼,故慨允出兵相助。李蔣等並公布湖北省自治臨時約法。舉蔣作賓爲總監,孔庚領自治軍,而以留湘数年之夏斗寅部鄂軍爲先鋒。湘省則遣宋鹤庚第一師爲援軍主力,余曾躬赴前線視師。

    援鄂之役,開始於十年七月下旬,湘軍士氣銳甚,連克要隘,羊樓司一役尤激烈。敵軍爲孫傳芳部,連戰皆北,王占元終被免職。北政府改派吳佩孚統大軍來援,與我軍相持於汀泗橋,以吳遣海軍攻岳州,我後方受威脅,被迫撤退,岳州遂陷。四川熊克武原約出兵東下,唯以當時川湘部隊均無電訊設備,聯絡不靈,致無法配合作戰。

    湘軍潰敗之餘,兵心涣散,如吳軍追擊,則長沙亦難固守。當時外界情形,亦不甚明瞭,余乃决計冒險親訪吳佩孚於其停泊岳州之軍艦上。以湖南民心,與大局形势,向吳明曉利害。吳亦方有事于北方,遂以此結好湘人,和議得以達成,正式停戰,爲九月一日。余與吳直接談判之條件,則爲北軍暫駐岳州而已。

    戰事末期,桂軍沈鴻英爲廣東陳炯明所逐,避入湖南。余初以沈部武力,或可爲助,故優予收容,令駐平江一帶。不意沈竟受北軍嗾使,利其餉械,欲乘我新敗之餘,進襲長沙,余乃遣師堵截,驅之出境。

    援鄂戰事結束後,余即全力撫輯傷亡,整顿軍隊。是年冬,軍心初定。唯苦於餉源短絀,欠餉原已不少,而年關將屆,如再不發餉,則前線防軍,即難維繫。此時主要財源,爲銅圓鑄造局。忽有黄、龐二人,竟圖煽動鑄造工人罷工。叠據鑄造局局長報告,如不即予處置。則將無法維持,乃不得不下令逮捕。逮獲後,工人咸懼其招供名單,謠諑紛起,爲安定人心計,復不得不予以正法。當時搜其住宅,獲共黨宣傳品甚多,而時人不察眞像,受共黨宣傳,謂余槍殺工人,殊屬誤解。其實任何人當此時機,處余地位,亦必採取此種斷然之處置也。

    民國十年,省城時有學生與工人遊行之事,最後必至省府請願。有時余親自出見,當場答復,有時則令推代表入見。每次代表,必有冒充學生而暗中謀顛覆活動之毛匪澤東在內。某次,余曾指毛曰:「汝既非學生,又非工人,何以每次必有汝参加,後再如此,必不汝貸。」是後即絕不見其出現,蓋其深懼步黄、龐之後塵也。聞毛自遭余斥责後,不久即離湘避匿,故余任內共匪未發生重大叛亂,當由於此。

九、湖南實施省憲之經過

    湖南省憲之審查通過,在民國十年八月下旬,至十一月,復經全省公民總投票複決,十一年(一九二二)一月一日,正式公布施行。

    省憲之實施,分三步驟。一爲成立省議會,議員由各地普選,名額以人口爲比例,每三十萬人選出議員一人。惟一縣總人口不滿三十萬者,亦得選出一人。長沙衡陽寶慶三縣人数最多,各選議民三人,全省共計議員一百零八人。二爲選舉省长,由省議會選出四人,交全省公民總投票決選,以最多票當選。公民投票結果,余得票最多,譚公組庵次之。三爲改組省政府,依省憲规定,成立省務院,轄内務、財政、教育、實業、司法、外交、軍務共七司,以教育司長李劍農兼任省務院長,修憲以後,改爲五司,由省長兼任省務院長。

[上一页][目前是第2页][下一页]
  省憲公布後,余即函挽譚公組庵返湘主持,(此函後落張禮文君之手,張君來台,供職中央信託局,張劍芬(齡)兄代余收回,裝裱見贈)。譚公則始終婉辭。並表示彼願對外,囑余顧內,共同維護湖南之自治。民國十三年,省憲修訂一次。劉君揆一嘗建議改省長制爲委員制,余亦甚表同意。盖如採委員制,則湖南各方人才,均可網羅。當時有主張以譚公延闓、熊公希齡、程潛、林支宇、劉揆一、與余等七人,爲省務委員,並推譚公爲主委者。設能實現,亦未始非謀團結安定之一途。惟修憲委員會,未予通過,劉君因此退席,彼從此未再過問政治,譚公此時未能返湘,實爲一大憾事。

    余於省長任內,謹守省憲規定,顧念民艱,兢業自持,未發紙幣,未借外債,未加賦稅,更未如若干省份之預徵田賦。然因是財政支絀,對地方建設,未能多有建樹。緣湘省田赋總額三百六十萬圓,而從來無法十足征收。各項釐捐,年約一百二十萬圓,而軍費已占歲出之大半,行政費用,不及四分之一,教育及建設經費,更屬有限。當時湘省有正規軍四师,雜牌單位甚夥,雖苦供需浩繁,而處四戰之地,又非留相當數量之軍隊,無以自保。

    余屡圖打開此種省庫支絀之僵局,以拓展湘省經濟建設,及振興教育,培植人才。惜以限于環境。未能如願,然仍於極力撙節之餘,設立湘中、湘西、湘南、三公路籌建會,規定按期修築道路。並建立湖南大學,完成紡紗廠,拓寬省城街道,資助湘雅醫學院私立學校等。一時民生安定,絃誦與機杼之聲相聞,差成小康之局。

    湖南大學爲全省最高學府,係以岳麓書院全部,撥作校址。余對該校構想,原擬收購附近五里以内提田山地爲大學範圍,禮堂設于正廳,依原來向址,不予變更。(嶽麓書院舊址係朱晦庵先生勘定,因其精于堪輿,故書院代出人才,不宜改變。)頭門建于近河岸兩小山之間,門欄須極莊嚴巍峨,由赫曦台至頭門平地,除建築需要外,闢爲廣場、圖書館、科學館、各院系講堂、宿舍,應分左右,整齊配置。並將頭門前面,與水陸洲之小河,闢成一小湖。由校門上手與牛頭洲之間,架設鐵橋,以利交通。將水陸湘與富家洲聯爲一島,洲尾與三叉磯紡織廠之河道,横築一提,設開關水閘,使小河之水,四時常滿。兩岸徧植楊柳及果樹花木,沿湖敷設馬路。靠山一帶,建置教職員宿舍,使紅牆綠瓦,與垂楊清波,相映成趣。山地則分區種植珍貴林木,培養風景,如此則該校必能蔚爲國內有數之讀書佳境。惜彼時對于民產無徵收辦法,而居民索價極鉅,政府適當經濟困難之際,致未能實現。唯望將來反攻復國,土地國有,重新建設,有以達成斯願耳。

    民國十年左右,南北交爭,兵戈不息,民生痛苦,火熱水深。聯省自治,不失爲針對時弊之良策。雖不爲主張武力統一之吳佩孚等所接受,然當時憂國之士,則莫不同情。李劍農固極力撰文鼓吹,他如章炳麟、梁啟超、熊希龄、章士釗、蔣方震、褚輔成諸先生,亦均贊助聯治運動,桴鼓相應。章炳麟先生且親來湖南考察。聯省自治之名稱,似出諸張繼(溥泉)先生之引用,其實當時湖南省憲,通篇但言自治,而未嘗一提聯省也。

十、孫中山先生與湖南自治

    民國十年五月,孫中山先生出任非常大總統於廣州,其就職宣言,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憲,自選省長」之語,湘人咸感興奮,是年冬,粵軍入桂,中山先生旋亦抵桂林,計劃北伐更亟,經派胡君毅生來长沙,與余密商,當時不仅商定粤湘鹽米互换,以裕餉源,並談及雙方兵力之布置與進一步之配合,湘省原有代表袁華遠駐桂林,更特派李漢丞赴桂,迎接中山先生來湘,且預定以省長公署爲 先生行轅,未幾中山先生復派參軍吕超來湘,並攜三民主義建國大綱等書,謂係先生頒賜,余擇日率文職廳长以上武職旅長以上,在省政府同時宣誓入黨,余既獲細讀三民主義,嘆爲 救國建國之唯一良謨,因通令全省中學以上,列爲必修課程,軍隊则以之爲 學科必讀教材,當時通省實行三民主義教育者,全國恐僅有湖南耳。

    余嘗獻策於中山先生,請其在西南一隅,修明政治,勤練軍隊,俾爲全國之模範,規定於一年內完成,然後派遣人民,四出檢閱,再定北伐大計,蓋西南各省,如政治修明,北方人心,自然傾向於我,再以武力臨之,必如摧枯拉朽也。

十一、谭公延闓與護憲戰爭

    湘軍隱分新舊兩派,新派多爲 保定軍校出身,水準較齊,舊派則份子複雜,有湖南速成學堂、武備學堂、弁目學堂卒業者,有學兵及行伍出身者,省憲實行以來,新派軍官。因程度較高,遂漸成湖南軍政之重心。

    唐生智時駐常德,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民國十二年春,晉省謁余,云譚組庵先生在粤,有出任湖南省長之謠傳。余謂迎譚爲 余夙願,當表歡迎。唐曰,省憲是否維護,譚任省長,是否符合省憲上民選省長之規定。余以省議會全權决定爲詞,蓋此爲一省之大計,非余一已所能擅决也。唐乃直稱,譚曾有函誘其効力,已覆函拒絕,並再三表白,不願有此犯上作亂之舉動。又謂此風一開,湖南安定之局,即將破滅,且以舊派軍官爲中心,擁譚出任省長,則新派軍官,必遭排除等語。同時唐復以應維護省憲之大義相責。斯時余痛心內爭,方擬設法消弭,而湘西鎮守使蔡鉅猷,寶慶鎮守使吳劍學,(兼第五混成旅旅長,)衡阳鎮守使謝國光,(兼第三混成旅旅長,)及第二師師長魯滌平輩舊派軍官,相繼叛變,湘亂因以再起。(第一師師長宋鹤庚,亦爲舊派。而所部兩旅長爲新派之賀耀祖與唐生智,宋無力指揮。)

    余屡電譚公返湘主政,而電訊均爲衡陽謝國光所截,故始終未獲電訊。謝圖隔絕譚公與余之連絡,促成事變,藉以邀功,譚公因是對余誤會日深,終至不可解释。八月,蔡鉅猷先在湖西發難,謝國光自衡山,吳劍學自湘鄉分途來犯,魯滌平在湘潭相應。駐防常德之唐生智,益陽賀耀陽,長沙葉開鑫等新派軍人,爲維護省憲,乃迫而應戰。余時已離省城,由瀏陽至平江,(長岳路爲 魯滌平部駐防,)擬即出省,避此内爭,後由賀耀祖等再三派人迎歸。

    我軍倉皇應戰,長沙一度失而復得,兩軍隔河爲陣,相持頗久。岳麓山初亦爲 敵據,以後一鼓反攻,遂盡逐叛軍於省外。

    護憲戰爭之能獲致勝利,其因素之一,固在叛上非義。而新派軍官之學識,較優於舊派,亦其一因。以後新派軍官之出任省主席者,達十餘人。如李品仙、廖磊、唐生智、賀耀祖、何鍵、劉興、夏斗寅、萬耀煌、劉建緒、周斕、葉琪等,均爲此役新派軍人之中堅,而舊派軍官之出綰疆圻者,日後僅魯滌平一人。

    其次袁植亦爲保定出身之軍官,隸魯滌平任團長,因不附逆,而遭殺害,以此益增新派軍官之憤激。魯部軍官如龔浩(原任中校參謀)吳尚等。遂相率棄魯來歸,是亦制勝之一因。

    戰爭結束後。改編湘車爲軍師:

    第一師師長賀耀祖

    第二師師長劉 鉶

    第三師師長葉開鑫

    第四師師長唐生智

    是役之後,湖南局面較爲安定,省憲亦得保全。然萁豆相煎,雖獲勝利,益滋痛疚也。

十二、對譚公延闓之印像

    譚公記憶力極強,掌故極熟,對古今名人名諱別號,均能過目不忘。除習書法外,別無嗜好。唯於政治,興趣甚淚。余每謂譚爲 極適合之行政長官人才,蓋別無旁騖,專心一志於政治也。担任總統府幕僚長,尤爲一等脚色。嘗任廣東大元帥府秘書長,卓著猷績,其後遂任國府主席。下筆敏捷,詩文皆工。且精力過人,能同時會客,批公文,聽電話,八方應付,面面俱到。

    譚公性情極圓融冲和,待人親切周至。余曾隸蔡公松坡,蔡亦敏達,且勤奮細密,作事最重計劃步驟,均吾湘豪傑之士也。

    譚公之克己功夫,極難能可貴。三十餘歲丧偶後,即未再娶,有人介紹續絃,輒笑却之。任湖南都督時,所着之布鞋,係太夫人手製,其儉樸如此。

    譚公待余甚厚,未能報答於萬一,中間更因讒慝離間,一度曾有隔閡,更引爲終身憾事。余上譚公書數十通,(張君劍芬得而持以相贈),譚公賜札當在百通以上,因在湖南軍事期間,悉已散失,至可惋惜。又中山先生,及其他名流,與各方首長,往來函電亦多,劫後竟無一存者。迨避地來台,即余留學日本時,先父所寄手論約三百通,並先父慕誌銘,均寄存最偏僻之鄉間族人家,亦未及携出,不卜存否,思之憮然。

十三、湖南自治之終結

    余主湘時,鄂督王占元曾勸我受北廷任命,謂有何要求,當爲代請,擔保能達目的,余深惡而痛絕之,其後援鄂自治,始終爲護法而奮鬥,民國十四年,吳佩孚以現款二百萬,步槍五萬枝,餌余北附,亦嚴詞以拒。當時師長如葉開鑫、賀耀祖、劉鉶、尚無任何主張,唯唐生智則力主接受。唐專顧擴充實力,故極力慫恿,未嘗計及正義後果。余是時方謀裁兵節餉,改革政治,發展教育實業,力圖自治,其意旨固與唐相逕庭也。

    湖南省憲自治,至民國十五年而告破滅,其原因則爲 唐生智謀取省長職位。唐時任第四師師長,駐衡陽,兼湘南善後督辦,實力漸凌各師之上,慾望因而漸熾,益以術士顧和尚之煽感,遂啟不軌之心。余以任期四年將屆,省長改選在即,不忍省內再興兵戎,即向省議會辭職,並薦唐代理。唐已至省會視事,復極力擴充已部,並圖排除異己,裁併其他一、二、三諸師,於是第三師師長葉開鑫起而反抗,賀耀祖、劉鉶兩師亦皆與爲 敞。唐之猜忌,亦出人意表。余之參謀長張雄輿,與唐爲 保定同學,且交誼極厚,助唐不遺餘力,运余至岳陽,尚爲 極力安排,期於易長之際,得弭兵爭,而唐對之,仍不放心,終予殺害。旋又戮文人蕭培階,羣情益形忿懼。葉開鑫等部既起攻唐,一鼓而克長沙,逐北至衡山,以戰線迤長兵力分散,終至敗衂,退守岳陽汨羅一帶。其時余已至滬,不忍袍澤牺牲于內爭,乃勸葉賀兩師長,與第二師所屬两旅長周磐與蔡幹,投效國民政府,余亦旋赴北平大連等地,閉門學佛,退出政治。

    唐生智之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師師長,與日後出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風雲一時,皆賴湘軍爲 基本實力。唐爲人工心計,領袖慾極強,而學養過劣,故鲜有眞實之建樹。以今 總統蔣公之推誠倚畀,而仍難馴服,在武漢及駐馬店先後稱兵叛亂,可以見之。聞其至友龔浩,嘗苦諫力諍,亦不見聽。

    唐畢業保定軍校後,投入湘軍,嘗任劉公人熙之衛隊營營長。後編隸余部,餘倚之爲左右手,洊擢至師長。駐防衡陽期間,頗奮發努力,但後漸驕蹇自負。余嘗誡之曰:「縱使將湖南全省,或全國治理修明,亦汝分內之事,斷不可有驕氣,驕則自取毁滅。」惜其終不悟也。

[上一页][目前是第3页][下一页]

十四、湘南省議會之主持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四月,中日關係,已趨緊張,余離上海,遄返南嶽。七月抗戰爆發,余以長函上今 總統蔣公,建議長期抗戰。

    張治中繼何鍵出任湖南主席,奉中央命令,成立軍事參議會。人選胥省内碩彥,並由省政府聘余任議長,仇鰲任副議長,劉異任秘書長,對於湖南軍政設施,曾多獻替。惜張治中未即採納,終至長沙大火,爲湖南歷史上留下污點。

    民國廿八年八月一日,湖南省臨時參議會在長沙成立,中央任余爲議長,陳潤霖副之。參議員多負物望,如彭國鈞、賓步程、曾毅、趙恆、王鳳喈、萬驪等。其著者也。周君德偉,時以候補參議員,列席會議,余驚其英斷特立,遂與締交。迨余承參議會同仁選舉爲國民參政員,周君得票候補,余乃堅辭國民參政員,使周君得展懷抱,與聞國政。時湖南省主席,已由薛伯陵(岳)氏繼任,參議會同仁,皆能本同仇敵愾之心,協助政府,辦理田賦徵實,安定地方秩序,推行新縣制,以及反映人員意見,並發揮地方自衛力量,以配合軍事作戰之需要。余嘗發表湖南得天獨厚之演說,以湖南地形優越,人口衆多,物產豐饒,用是征兵征糧,爲各省冠,故能協助軍事,有裨于湘北三次大捷不少。好事者,乃向省政府當局挑撥,指爲漠視軍人,余又極端容忍,省政當局旋亦解悟,故未酿成爭端。其後省府欲發行三十萬金融公債,周君德偉力言,國家幣制,應有整個辦法,更以湖南對抗戰所付之人力物力已多,無法更承擔此鉅額公債。事聞中央,經嚴令制止。

    民國三十一年,湖南省臨時參議會改組,中央仍任余爲議長,以陳嘉會副之。參議員加任鐘才宏、謝彬、黄士衡等。皆湖南傑出之士。對於協助省政,仍一秉參議會一貫精神,因此府會之間。合作無間。迨戰局日緊,參議會與省政府,由耒陽遷至藍山,其不屈不撓之表現,頗爲 湘人所稱道。在未遷藍山前,日本以汪精衛偽政權號召力微,思利用余在武漢另組偽政府,覓在滬開設小店之趙某,潛入湘中,探余意旨。余聞之大怒,斥其無恥,正擬送政府嚴辦,其人乃潛逸無蹤。

    民國卅四年(一九五五),抗戰勝利,參議會由藍山遷還長沙,時大戰之後,滿目瘡痍,余復昕夕協助政府,籌備善後,民國三十五年,臨時省參議會改爲正式省參議會,各縣市普選參議員,余在原籍衡山膺選,再由参議員選爲 議長。余與常德張星舫(炯)競選,張以票數較少失敗,張爲吾湘道德長者,固爲余夙所敬佩者也。自正式參議會成立後,一面籌劃地方復員建設,一面協助中央準備行憲,建議至多。時湘省主席已由薛岳而吳奇偉而王東原。迭更數任。

    民國三十五年,余于原籍衡山,復當選爲國民大會代表。翌年,參加中央召開之國民大會。時各方一致拥戴今 總統蔣公膺選總統,余主張尤力,因當時 蔣公有退讓之意也。副總統一席,逐鹿者多,程潛亦與焉,但結果爲李宗仁所得。其時各省主席多易本省人,湖南則盛傳內定李默庵,而賀耀祖則反對甚力,後中央任程潛主湘,而程乃爲左右僉壬所包圍,主張糧食黄金,不得出境,及停止征兵等,顯違國家法令,余私心憂之,曾與綏靖司令黄達雲(杰)言及,黃謂當設法挽救,然邇後國势日非,程竟公然作附匪言行矣。

    民國三十七年冬,中央召開糧政會議, 總統電召程潜與余赴京參加,程令唐伯球詢余是否願往,余立允赴命。(事後始知程之左右,竟欲羈余留湘,以邀功共匪,但當時彼輩尚不敢顯抗中央。)余因是得免予共匪之劫害。抵京後,忽患尿閉症甚劇,蒙 總統賜资就醫,得占勿藥。十一月渡海來台,並再三向參議會懇辭議長,雖經参議會及程潛屢電促返,余知湘事己無可爲,均予婉拒。迨議長由程之羽翼唐伯球繼任後,即醞釀局部和平,雖省參議員萬驪、陳鲲、鄭康侯等均力梗其議,終因力量薄弱,無法挽救,而湖南遂不免於今日之浩劫。參議員入台者,僅十數人,除變節降賊者外,大率慘遭共匪殺戮,回首前塵,誠不勝感慨繫之焉。

十五、 結 論

    余幼秉庭訓,恆期母忝所生,長事戎軒,彌堅許國之志。中經主政桑梓,晚復忝膺議席,遭時艱虞,深慚無補,今耄矣,棲遲台瀛,故國河山,時縈夢寐,所幸中興之運在望,剝復之機已呈,唯冀以桑榆之景,親覩收京,得隨我英明偉大之 總統蔣公重返故都,於願足矣。陸放翁詩,已卜餘年見太平,特爲誦之。

◆ ◆ ◆ 以上全文完 ◆ ◆ ◆

    以上《夷午九十回憶錄》,是以《資政衡山趙夷午先生九秩華誕專輯》(台北)所收同名内容全文爲底本完成數位化處理。網際網路首發◆析世鑒◆:

http://boxun.com/hero/xsj.shtml

◆ 彰往可以考來·後顧亦能前瞻 ◆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的各項聲明:

http://boxun.com/hero/xsj2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等(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囿於時間與精力,【析世鑒】所收數位文本之校對未能一一盡善,鲁鱼亥豕諒不能免,故我們忠告任何企圖以引用方式使用【析世鑒】文本内容的讀者,應核對有關文章之原載體並以原載體文本内容爲準,以免向隅。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數位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趙恒惕: 夷午九十回憶錄 全文完博讯www.peacehall.com)

[上一页][目前是第4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