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賴景瑚: 民初時代的湖南青年

 賴景瑚: 民初時代的湖南青年

★【析世鑒】製作組,提醒任何意圖對【析世鑒】有關發佈內容做再傳播者,請務必閱讀我們關於【析世鑒】發佈內容的各項聲明:

http://boxun.com/hero/xsj2

★【析世鑒】製作組,強烈鄙視任何未經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或著作財產權受讓人等同意而略去原著述人、相關出版資訊等(例如:期刊名稱、期數;圖書名稱、出版機構等。)的轉發者及其相關行爲。

★ 囿於時間與精力,【析世鑒】所收數位文本之校對未能一一盡善,鲁鱼亥豕諒不能免,故我們忠告任何企圖以引用方式使用【析世鑒】文本内容的讀者,應核對有關文章之原載體並以原載體文本内容爲準,以免向隅。

★ 除特別說明者外,【析世鑒】收入的數位文本,均是由【析世鑒】製作組完成數位化處理。

◆ 彰往可以考來·顧後亦能瞻前 ◆

民初時代的湖南青年

賴景瑚

   「中國如爲德意志,湖南就是普魯士。若謂中國將滅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是我民初在長沙剛進中學時,聽見一位國文老師唸給我們聽的。據說那是滿清末年一位革命志士所寫的詩句。我至今還有深刻的印象。

    我所指的民初,就是從民元到民十的十幾年。也就大約是一九一○年代。我正由小學轉入中學,也是由稚年進入成年。那個時期,是由袁世凱竊權亂國,經過軍閥割據,內戰頻仍,而快要達到國民黨興師北伐的前夕。

    上面這一首詩,不但表現了當時湖南人的精神及抱負,也說明了當時湖南青年心焉嚮往的一個共同鵠的。那便是禦侮、雪恥、救中國,同時向外國學「富國強兵」之道。大家還沒有甚麼這個思想或那個主義的研究和信仰。

個人童年生活的回憶

    我現在用這個題目寫文章,固然是我個人生活的回憶,同時也想把當時湖南社會尤其是湖南青年的生活氣息,從自己的實際體驗,反映出那個時期的中國社會和中國青年。那雖然只是整體的一部份,也是歷史的一片斷,可是,湖南和湖南人不能不說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頁。五十年前的湖南青年動向,影響了五十年來的中國局勢和現狀。

    民國成立以後,我才由私塾轉入小學。我在私塾裡讀了三四年的四書五經。我每天刻版似的聽講、背書、和習字,後來也誦幾句唐詩,學做簡短的論文,但是對於塾師所講授的實在只懂得一點皮毛。我的父親是由福建永定來到長沙經商的。他看見民國建造,萬象更新,我不應再讀私塾,乃把我送入福建會館所辦的全閩小學。不到一個學期,我便因學校離家太遠,走讀不便而停止。他後來發現我家附近有一個第二公學,設有小學程度的中學預科,便送我去讀了一年。我上了一些國文、修身、歷史、地理、算術、體操的功課,立刻覺得那裡比私塾有趣味;每天往返上學,午間回家吃飯,一天也不肯缺課。父母因我好讀書而各科又得很高的分數,也同樣的覺得高興。

    第二公學不久改爲岳雲中學,校長爲何炳麟先生。它後來由東茅巷遷到荷花池,離家又稍遠一點。我因成績好,跳了一班升入中學一年級,還在那裡繼續讀了一年。在這兩年當中,我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啟發,復因天天讀本地報紙,故對國事逐漸發生濃厚的興趣,許多教師都是過去參加革命工作的留日學生。他們一面對我們講述日本明治維新的史實,一面叫我們要知道中國國勢的危岌,要學日本的發憤圖強。我這個幼稚的心靈,便是這樣受了一個終生不能磨滅的影響。

教育界的風氣和貢獻

    那時湖南教育界眞是充滿了這一類年富力強而又富有朝氣的教師。他們有的在留日時期,就已約定不求名利,不做官吏,只以全力從事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曾和黃克強先生合辦明德中學的胡子靖先生。由於這班熱心人士的倡導,長沙一個小小省會,居然到處都是學校,滿街都是學生。美國教會在那裡辦了一個雅禮大學。同時還有一個高等實業學校,主持的是留德的賓步程;一個商業專科學校,主持的是留美的湯松。也有一兩個留日學生所辦的體育學校。此外幾乎盡是小學和四年舊制的中等學校。中等學校以辦學認眞出名的,爲岳雲、楚怡、修業和兌澤學校,還有第一師範和長沙師範。女校則以周南和福湘比較最出名。湖南教育在這個時期,可以說是蓬蓬勃勃,盛極一時。

    在袁世凱當權的那幾年,他所委派的湖南都督湯薌銘,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屠夫。我在課堂裡常聽老師講日本如何滅朝鮮,併臺灣,鼓勵我們雪恥救國。我認爲他們所說的是天經地義。可是不少教員常因言論激烈而有被捕或無故失踪的事。後來袁世凱要做皇帝,我又聽見老師申斥他背叛民國,說他承認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件,是喪權辱國的行爲,甚至罵他是賣國賊,是專制魔王。他們又常對我們宣揚講人格、重氣節、犧牲小我、盡忠報國那些道理。

    我那時已經常常在報上看見孫中山先生的名字,但對他的革命歷史,和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知道的很少很零星。我所聽到的幾乎全是有關黃克強先生的故事。他於民國成立不久回湘省親,我便是站在街邊搖旗吶喊的一名小學生,所以至今還記得那種萬人空巷的熱烈情況。長沙一條很熱鬧的坡子街,曾有改爲黃興街的提議,因被黃先生反對而未成爲事實。湖南的革命志士雖多,但當袁世凱稱帝的時候,發起籌安會去勸進的楊度,居然也是湖南人。長沙復有不少參加勸進的不良份子。大家覺得這是湖南的奇恥大辱。教育界更是忠義憤發,對那些無恥文人,口誅筆伐,不遺餘力。

反日潮流和湖南文風

    那時反日潮流,遍及全國,長沙也有抵制日貨的運動。最激昂的自然又是我們這些十多歲的學生。父親說我聰明好學,對我十分鍾愛。但是我看見父親商店裡陳列着強盜牌香烟,有人說是日本貨品,我就把那些香烟毀掉了。我又聽說賭博是不良習慣,要救國便要革除賭博,所以就把父親所喜歡的麻將牌丟進家裡的水井。我常常不知天高地厚的對人大談國事痛罵袁世凱。父親聽了,嚇得趕緊用手掩住我的嘴巴。袁世凱暴卒,我聽了歡天喜地,以爲中國從此大有富強的希望了。黃克強、蔡松坡兩位先生不幸先後逝世,我又認爲湖南喪失了這樣的英雄,中國的前途一定會很黯淡了。

    我雖然具有少年時期的熱忱,但是,由於所知道的太不够,無論是思想和行動,都犯了上面所述的那麼嚴重的幼稚病。好在我的求知慾望很強烈,除了小說以外,好讀有關國事及世界局勢的書籍。我和當時的許多中學生一樣,最喜歡梁任公先生的飲冰室文集。我從那部文集裡,獲得了不少關於日本和歐美的知識。我被他的滿腔熱血所感動,在學校裡做文章,不知不覺的做倣效了他那氣壯山河的筆調,儘管那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東施效顰」。

    湖南的文風一向都很興盛。有人以爲那是所謂中興名臣曾國藩等一班人的流風遺韻。我覺得滿清末年湖南人從事革命工作的,幾乎全是國學很有根柢的青年志士,他們後來辦學校,當教員,發刊報紙,對於湖南文風的增進,當然有很大的影響。我有若干同學,都和我一樣的有文學的嗜好,讀古文及詩詞旣仍不感滿足,大家又去閱覽林琴南先生所譯的西洋小說。我在岳雲中學認識了全校國文最好的陳闓同學。他勸我熟讀史記以後,再讀前後漢書及三國志。我在那一年的讀書及作文上,得自他的提挈,超過國文老師的講解。

自命不凡的青年心理

    我後來考進了美國人辦的雅禮大學預科。那實在就是舊制四年中學,不過特別注重英文而已。全校只有一百多人。百分之九十是讀預科。前後升入本科的不到十人。主持雅禮的都是耶魯大學畢業的傳教士。他們唯恐長沙社會誤會雅禮忽視中國學問,所以聘請了好多位國學湛深的國文教員,又把國文分爲六班,不論一個學生是在本科或預科,必照他的寫作程度編入國文班次,每天上二小時國文,每週寫文章一篇。我初入預科一年級時,被他們編進國文第五班,不及兩年,我便由第五班依次升入第一班。說起來很奇怪,我的國文進步最快的時候,正是在這個外國人所辦的教會學校。

    那時長沙青年不但好做文章,而且好談國事。大家絕對不是要做官,而是看見國勢阽危,政府太糟糕,個個想獻身救國。我們並沒有學生組織或集會。但是長沙地方小,學校多,我和他校學生往來及交換意見的機會,幾乎每月有好幾次。我入學校較早,常被他們看作小弟弟,邀到他們的家裡,論時局,言志願。我遇見不少慷慨悲歌之士。我們都痛恨日本,但又很崇拜它的強盛。有一位學生對我反覆吟哦伊藤博文「醉枕美人膝、醒握天下權」的兩句詩。他說伊藤博文就是他要模倣的英雄豪傑。大家都把日本當作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是又認爲要抵抗日本,就要學它的軍國主義。

    也有人覺得日本的一切,是從德國學來的,我們與其學日本,不如乾脆的去學德國。我們知道普魯士以德國一邦,而能造成統一德意志的局面,我們何嘗不可以湖南一省,而把整個中國的國運挽救回來。一位姓楊的學生一見着我就大談德國。他對鐵血宰相俾斯麥可以說是五體投地的欽佩。他立志要做中國的俾斯麥。他因爲幼時跌傷了一隻腿子,走路有一點搖幌。他對我說:「你看我走路都和俾斯麥一樣。他也是一個跛子。」這班自命不凡的青年,心很大,志很堅,意氣很豪放,不但沒有「升官發財」或「揚名聲顯父母」的念頭,而且儼然以天下興亡爲己任。那幾位想學伊藤博文和俾斯麥的人,簡直有非「爭天下」不可的氣慨。

五四運動前後的轉變

    這是五四運動以前的一個時期。一般青年的思想,雖然有時候似乎很傻,又很激昂,但大體上還是簡單純潔的。等到五四運動一發動,北京的學潮登時掀動了全國的學生。湖南的青年也風起雲湧的響應起來。當時湖南的督軍張敬堯是一個典型的北洋軍閥。他很仇視我們的愛國運動,尤其痛恨學生開會演講和罷課。我們雖常聽見學生被捕,黨人被殺,可是,各校的學生不顧生命的危險,依然秘密集會,也有不少人跑到街頭去喚醒民衆救中國。我的父親很怕我在外面鬧亂子。主持雅禮的美國老師,也力阻我們和外校學生往來。

    那時我們除看上海的「申報」和「時報」外,又常讀北京出版的兩種雜誌。一是北京大學教授陳獨秀、胡適所辦的「新青年」。一是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所辦的「新潮」。這兩種雜誌的每一期每一篇,我都着迷似的熟讀,立刻覺得他們所帶思想和主張,很新奇,很够刺激。他們所反對的官僚軍閥,正是我平日要反對的。他們所攻擊的舊社會舊家庭,也是我一向十分不滿意的。他們說要打倒孔家店,我便寫批評孔孟的文章。他們提倡文學革命,我就在學校的「作文」上改用白話文。我曾因此二事而被學校各記大過一次。

[下一页](賴景瑚: 民初時代的湖南青年)接上页博讯www.peacehall.com

    從那時起,我不但看了若干外國的新文學作品,而且了解一點西方的政治思想,尤其是有關社會主義的思想。我除了「求知」與「好新」外,一切都是一知半解,聽見俄國革命成功,只知道推翻沙皇專制是對的,而根本不知道共產主義是什麼東西。蘇俄以反對帝國主義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爲號召,我又覺得它的作風和其他西方國家不同,而發生一種驚奇和羨慕的心理,只想進一步的多明白一點蘇俄的政策和它所標榜的主義。

打破了勤工儉學的夢

    我同班有一位一心想做醫生的柳直荀同學,也是「新青年」和「新潮」的忠實讀者。他和我很談得來,雖然我預備要學的是工不是醫。我們都覺得無論是讀醫學或工程,一定要跳出雅禮的樊籬,而且要離開長沙到上海或北京,才有考入著名大學的希望。我們談了又談,計劃了又計劃,始終想不出一個遠走高飛的辦法。當然,最大的問題,就是經費的籌措和家庭的允許。我們一想到自己身無分文,便減少了冒險犯難的勇氣。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我們忽然聽見「勤工儉學」那個吸引青年的運動。據說那是吳稚暉、李石曾二先生所發起的。任何人只要籌足一二百旅費,就可以到法國一邊做工,一邊讀書。這眞是天外飛來的好消息。我們於是到處打聽長沙有無接洽「勤工儉學」的門路。柳直荀發現第一師範有一個年紀很大的學生,名叫毛澤東,也有人說他是師範附小的教員。據說他和北京的勤工儉學組織有聯繫,甚至很多人傳說他是介紹湖南學生到北京的負責人。我和柳直荀認爲機會不可錯過,有一天便渡過湘江而至岳麓山脚的一個小村莊去訪問毛澤東。我們大失所望的找不着毛澤東。出來接待我的是一個名蔡和森的老學生(我們那時看見二十左右的學生都稱爲老學生)。他很耐心的告訴我們許多關於勤工儉學的進行辦法,及學生到法後可能遭遇的種種困難。他便是後來赴法留學而因肺病早死的一名共產黨員。

    我們訪毛澤東不成而只見了蔡和森,復聽了他一篇不太樂觀的話,我們在精神上自然受了很大的打擊,想要繼續向各方查問,又因爲我們的學校在北門外,和城內的交通不太方便,始終不得要領。最令人失望的,就是毛澤東不像是一個對勤工儉學有辦法的人。凡去找過他的學生,都說是浪費時間而沒有結果。我們徬徨了幾個月,便把那個勤工儉學的念頭完全放棄了。過了一年以後,另外兩個同班同學,胡安愷和周璜,自己籌足旅費到北京,居然達到了去法國的目的。可是他們一在法國登岸,就找不着工作,又不懂法國語文,所以看風轉舵,很快的轉到了美國,才算爭得了半工半讀的機會。那一大批留在法國的學生,旣不能勤工,亦不能儉學。當初發起那個運動的幾位先生,並沒有給予他們任何援助及指導。他們的經濟來源一斷絕,蘇俄的駐法代表,就用盧布把他們的大部份變成了共產黨員。聽說周恩來、陳毅、李立三等就是屬於這一類。

留法不成再進行留美

    我們在雅禮所學的外文是英文,自以赴英美留學爲最理想。可是赴英美的費用太高昂,任何人面對現實,便不敢作無米爲炊的妄想。現在勤工儉學的美夢一打破,我又回過頭來,再進行留美的企圖。我在計劃留美的那一年,經過了幾非言語所能形容的百般困難。可是,我很僥倖的一面旣有美國老師辛克豪斯先生的盡力幫忙,一面又得到了父親的允許和親友們的協助,居然在我讀完雅禮預科的時候,單槍匹馬的跑到美國,實現了半工半讀,自給自足的志願。我不得不感謝上蒼的護佑及扶持。

    柳直荀便沒有這樣的運氣。他是一位有志氣而無決心的好好先生。他一見勤工儉學落了空,不但上海北京不想去,就是近在眼前的湘雅醫學院也不投考。我到了美國以後,除了思家而外,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些志同道合的同班同學。我和他們通音信,詳告他們進大學和找工作情形,力勸他們放膽作留美的準備。不及一年,就有康辛元、陳科美、許滕八幾位同學,果然陸續加入了我肄業的意利諾大學。而柳直荀雖和他們一樣的想留美,却始終沒有來得成,後來連音訊也斷絕了。

    有人事後告訴我,柳直荀因爲留學失敗,學醫又不成功,鬱鬱不歡,便成天和一班思想激烈的左傾青年在一道,不久就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他在馬日事變的時候,居然自稱爲湖南農民協會秘書長後來他在長沙不能立足,便到湘西參加賀龍的部隊,不知怎的竟被賀龍所槍殺。他就是這樣很不幸的結束了他短短的一生。我現在一想起他,還只記得他是本性純良的有志青年,簡直不敢相信他會變成滅絕人性的共產黨員。

半世紀來的時代悲哀

    半世紀來,這個時代造成了變化多端的世局,也促致了隨着時代而來的悲哀。本來,任何一個時代的青年,只要受一點教育,都是有理想,有志願,也有求知慾望的。我們在這個東西衝擊,新舊矛盾的時代,一方面看見世界列強的虎視眈眈,人類進步的日新月異,一方面又看見自己民族的抱殘守缺,國家的衰弱落後,只有憑着一股傻勁,滿腔熱血,有時候奮勇直前,建功立業,轉移一個局勢,有時候橫衝亂撞,到處造糾紛,鬧亂子,甚至犧牲了自己,禍害了國家。

    就在湖南這個小範圍內,我們那個時代的青年,不滿意當時的現狀,更不滿意年長一輩的那一套頑固守舊的觀點和作風。年長一輩的也因爲年代的隔閡,不能給予青年一種明智的領導。青年們於是脫離家庭,脫離社會,跑到外面去求新知識,去找新出路。有的轉入大都市去讀書,有的跳到海外去留學,更有不少人參加國民革命的行列,其中若干體魄強健者便赴廣東投考黃埔軍校。這一批四五十年前的青年,便在這半世紀當中,肩負了北伐和抗日的兩大任務,造成了今天中國這個局面。而在這同一時期內,另一批要打破現狀,要摧毀一切舊東西的人,走進了蘇俄的圈套和共產主義的迷途,成爲危害國家民族的罪人。毛澤東就是這些比洪水猛獸還更可怕的一個總代表。這個時代的逆流,竟把我們的錦繡河山,變成了萬劫不復的人間地獄。這是這個時代的大悲劇。

    命運這個東西,是很神祕而不可捉摸的。我們固然有時可以創造命運,但是大部份仍然逃不了命運的支配。就以我這個大時代中的小圈子而言:我如果當年留法不成,留美又失敗,很可能滯留在長沙,做一個與世浮沉的自了漢。如果柳直荀當年也和我一樣的去美留學,他決不會墮入赤色的深淵。說不定,他早已成爲濟人救世的醫學權威。我至今仍感欣幸的就是我的同班同學,除柳直荀外個個學業完成,個個在事功上有或大或小的成就。我們雖然沒有產生過伊藤博文或俾斯麥,但是也沒有人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更沒有人變成禍國殃民的邪佞。

    我在這短文裡不談思想的左右,不論歷史的得失,只想把個人親身經歷的片斷,襯托出這個時代的倒影。我雖然有點傷時感世,但仍自信這是忠實、客觀而不參雜過多個人好惡的敍述。

    (一九七○年一月卅日於紐約)

◆ ◆ ◆ 全文完 ◆ ◆ ◆

    以上《民初時代的湖南青年》,是以光碟版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傳記文學》雜誌總第94號同名內容全文爲發佈底本,另行訂正了光碟版文本中若干訛誤,網際網路首發◆析世鑒◆: http://boxun.com/hero/xsj.shtml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宗方1899年介绍刘学询与孙密谈。

  刘学询 书籍: 孙中山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辞典》第308页(491字) 【生卒】:1860-1936 【介绍】: 字问刍,号耦耕,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早年中 进士 ,后回居广州,包办“闱姓” 赌博 多年,广积财富,交结权要,成为势倾一时的广州大绅。1893年与在广州行医的孙中山结识。1895年为农学会发起人之一。 但夙具帝王思想,与孙政治信仰歧异。1899年7月以二品衔道员赴日本考察时,通过日人宗方小太郎在东京秘密会见孙,后奉李鸿章命与孙联络,希图利用孙诱捕康有为,未遂。1900年春邀孙赴粤。 6月16日孙抵香港后即以军舰接孙的代表宫崎寅藏等至广州秘密商谈,应允由李奏请“赦免”孙,并送给孙经费3万元。极力促使李、孙在香港总督支持下实行“两广独立”的活动,未果。 8月31日与秘密来沪的孙会见,继续商谈在广东合作计划。10月惠州起义爆发后,孙派平山周持函赴沪请刘代筹军费,表示事成后可奉刘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的“主政”。但该函并未送达。与孙这段交往,双方均为策略的运用,有关的记载颇多模糊、歧异之处。 1912年初表示协助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借款,在孙出面下收回在杭州被没收的产业。晚年居杭州,1936年病故。
話說西關---陳塘風月(中) 南極仙翁   廣州記   2016-12-24 八十年代的永春園,因為筆者梁同學居住三樓,經常走動。那時門口還挺開闊的,綠白相間的水磨石米地面上有弧形鐵軌,窗戶上的拱門,歐式的飾面十分有特色,通過窄窄的門房走道盡頭就是水磨石環形的樓梯,高大的水磨石米羅馬柱有三層樓高,非常開闊氣派。 各層的大廳都變作各家各戶的公共廚房所在,除了間或透過煙熏可見的邊角雕花還依稀一斑當年的精巧,長長的走廊的兩邊是整列的房間,滿洲窗和紅藍綠玻璃窗花在胡亂搭建的木板間隔中非常顯眼。樓頂是一個兩百多平米的平臺,那曾經是玩伴踢球玩耍的地方。 宴春台八十年代還在,那裡有一間非常有名的藍鳥冰室,就在沙面西橋對面,樓高三層,騎樓格局,鋪面不是很寬,但很深,足有十多二十米,樓頂的平臺有一間小屋樓梯上落。 風月行話 “開廳踏艇”、“捐(竄)燈籠底”,即指尋花問柳; 所謂“煙花”,即言娼妓,亦有雅稱:校書; 妓館在陸上稱為花林,在水上稱為花船,用木架做成棚屋的稱做寮,磚木結構的房屋稱做寨; 花船分大小,小的稱做紫洞艇(今南海仍有紫洞地名),大的稱做橫樓; 遊河觀妓名為打水圍; 娼妓廣州俗稱“老舉”,如圖,以其形象故稱; 其未經接客度宿而只應客之召侑酒歌曲者,謂之“琵琶仔”; 埋街食井水是青樓諺語,意謂從良。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廣州起義 軍統局主要將領 楊杏佛唐紹儀。

趙理君(?-1942年),四川省蒲江縣人,軍統局主要將領,因放出對蔣中正不利的流言被蔣中正通知戴笠下令將他槍斃。 趙為戴笠的手下大將,與陳恭澍、沈醉和王天木被稱為軍統局「四大金剛」。 生平 趙理君早年曾為共產黨員,是早期投身武裝鬥爭的一員。1924年,趙理君中學畢業,在家鄉當了一個小學教師。1927年,趙理君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便回家鄉,繼續教書。1928年任縣民團局教練,兼任大足中學軍事教練。同年,張希銘也到足中住教,創建中共大足地方組織,乃大足縣第一個黨支部,趙理君與他取得組織聯繫,介紹鄭凌燦等人入黨。在此期間趙理君入黨。1930年10月,趙理君參加了銅梁地區的土橋暴動,失敗後潛赴成都。1931年叛離共產黨,後奔走南京投靠軍統。1933年6月暗殺了楊杏佛。 在抗日戰爭初期,時任軍統上海站行動總隊長的趙理君,奉戴笠之命,刺殺了被認為向日軍變節的唐紹儀。 外部連結 看潛伏話「軍統」(19)韋孝儒案 趙理君被槍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小作品圖示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分類:生年不詳1942年逝世趙姓蒲江人軍統局人物中華民國中將被處決的民國人物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入黨)前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刺客 導覽選單 沒有登入 討論 貢獻 建立帳號 登入 條目討論臺灣正體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搜尋 搜尋維基百科 首頁 分類索引 特色內容 新聞動態 近期變更 隨機條目 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 維基社群 方針與指引 互助客棧 知識問答 字詞轉換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固定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面 維基數據項目 左側跳頂連結 短網址 列印/匯出 下載為 PDF 可列印版 語言 新增連結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