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侯宜杰:辛亥革命爆发后徐世昌是否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19111010辛亥革命爆发后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保荐, 14日摄政王载沣发布上谕任命被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市)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所有该省军队及各路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陆军大臣荫昌和海军巡洋、长江联合舰队统制萨镇冰所带之水陆各军亦得会同调遣。并命其力顾大局不要推辞。但袁世凯并未立即出山于是出现了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之说。此事关系到袁世凯是否愿意出山和是否提出重大政见等问题似有讨论清楚的必要。

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之说最初出自何人笔者没有查考见到较早持此说的学者为李剑农和陶菊隐两位先生。先生写道: “徐世昌见他不出便微服出京亲往劝驾。及清廷再三催促,袁便以徐世昌和奕劻为介提出六个重要的条件来非清廷悉行允诺决不出山。其条件如下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四、解除党禁。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载沣不接受他总不出山。”直到九月初六日­——那时湖南、陕西、九江已响应革命军载沣更慌乱了—— 才下谕授袁为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以冯国璋统第一军段祺瑞统第二军召荫昌回京。这就是表示接受他六条件中的第五项算是载沣对袁第二步的降服。但是对于其他的条件尚无表示袁世凯也尚未出山。恰好在授袁为钦差大臣的一天资政院的立宪党人提出四条上奏案来一、取消亲贵内阁。二、宪法须由人民代表协赞。三、赦免国事犯。四、即开国会。本案由院可决后即行上奏。这好像是立宪党和袁世凯合演的双簧戏。”(1

先生的笔下此事变得更具体而活灵活现了(指奕劻)明明知道是袁的授意叫他出面来保荐的现在目的达到了为什么又是要装腔作势地不肯受命呢因此他叫徐世昌于十月二十日(八月二十九日)秘密到彰德去摸袁的底子。徐到彰德与袁进行了一度密谈就很快地跑回北京来装做很生气的样子回报奕劻说真是不成话他还提出了一些就职的条件……奕劻问他提出那些条件时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说出来。直到盘问得紧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如下的六个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物五、授以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六、保证饷糈的充分供给。这是袁、徐串通一气地演出来的一幕双簧戏。”(2

两位先生说法相同的地方是徐世昌前往彰德和袁世凯所提出山六个条件区别在于李先生说是徐世昌主动赴彰德但未指明时间先生则说徐世昌赴彰德是奉奕劻之命时间在1020(农历八月二十九日)。此后徐世昌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之说几乎成为近代史学界的共识

笔者开始研究袁世凯时也曾相信此说后来逐渐产生怀疑现在更觉难以成立。兹将拙见略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第一袁世凯被任命湖广总督之后即提出出山条件既非同徐世昌密商亦非论者所说的六个条件。

1014载沣拟好任命袁世凯的上谕后召见了度支部大臣载泽。旋载泽出来向奕劻宣告载沣之命曰“‘使朝臣中与项城(指袁世凯)习者赍诏前往促之速来善为我辞焉勿介意于旧事也。遂令阮忠枢往彰德。”(3

当天内阁参议阮忠枢抵达彰德将上谕和奕劻的亲笔信交给袁世凯传达了载沣要其速来勿介意于旧事的意思。同来者还有内阁统计局局长杨度。其时王锡彤正在袁府他与杨度均劝袁世凯不要应命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亦然。袁世凯不悦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党。”(4

1016袁世凯上谢恩折说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5表示不能马上受命病好即可出山。在致奕劻和徐世昌函中亦有同样的表示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因为他的身体颇为健康。

其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他在16日致奕劻函中写道病中昏瞀不能尽言余属阮(忠枢)参议详达。所在应行筹办各事另具函牍呈候训示祗遵。”(6 17日在复徐世昌函中写道承荐王总兵汝贤等四员均系可用之才弟所素知惟暂尚无事可办拟俟各节议妥定去再电招来此以副雅意。”(7两函所说应行筹办各事拟俟各节议妥定去何所指呢? 18日他在复直隶提法使张镇芳函中写得很清楚这就是他开具的、让阮忠枢回京面呈奕劻的节略八条即其出山条件。该函写道此次变起仓猝武汉已失承泽(指奕劻手书交斗瞻(阮忠枢字)送彰传述当扆(指载沣)意极恳挚。兄断不能辞昨已具折谢恩惟沥陈病状之急切恐难就道并须一面妥筹布置等语。另又开具节略八条大意谓无兵无饷赤手空拳何能办事拟就直隶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编练二十四五营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又拟请度支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并请军谘府、陆军部不可绳经文法遥为牵制等语。此项节略已交斗瞻带京面呈承泽。如各事照办兄自当力疾一行。前夕午楼(荫昌字)过彰晤谈兴致颇为踊跃北路去军皆由伊统辖兄仅有会同调遣之权恐多推诿鄂军全变各路援军极少非自成一军不足济事。”(8

这些想法袁世凯也向冯国璋和张人骏讲过。18日他复函冯国璋说必须稍事调理方可就道。鄂军全变各路援军极少兄纵前往无兵节制赤手空拳用何剿抚至北去各军均归荫帅(荫昌)统辖兄仅有会同调遣之权执事自应禀承荫帅办理一切(冯国璋此时已受命统领援鄂第二军归荫昌指挥)。兄现拟请增调北洋续备军编练应用倘蒙部允即须力疾督饬迅速成营。彼时武汉果已光复分防地面亦必不可少之预备。”(9在致张人骏电中说俟调理可支方能就道。鄂兵全变各路零星援兵绝少急切难到。部军皆有专帅讵易会调。凯现赴鄂无地驻足亦无兵节制用何剿抚现商阁(内阁)拟请增直省续备万人编营统往协剿未知能否得请10

从上述函电可知袁世凯向内阁开出的出山条件主要是从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以备剿抚之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请军谘府、陆军部不要遥为牵制等。如各事照办自当力疾一行言下之意办不到就不出山。对他来说提出这些条件是绝对必要的。载沣要他到湖北剿抚革命党人而剿抚必须有起码的本钱即掌握一定数量的军队否则便是空谈。可是湖北的军队全变,各路援军极少没有军队正如他所说赤手空拳用何剿抚所以他首先要求调集万余士兵供自己指挥。有军队必须有军饷不然士兵不会卖命故又要求拨付三四百万两。军队作战要视战场实际情形由指挥官随机应变方能取胜他要求军谘府、陆军部不要遥为牵制也不为过分。

从上述函电亦可知论者所云袁世凯同徐世昌密商提出的第五项条件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袁世凯在节略中已经讲明第六项条件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节略中虽未提出但业已对冯国璋、张镇芳和张人骏表明没有指挥全权的担心而此时的徐世昌尚在北京。论者所云袁世凯提出的明年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开放党禁、宽容武汉起事人物四项条件,节略中只字未提。这不难理解因为他只是一省的主官当前急务是剿抚革命党人只有军事方面的条件得到保证才能完成任务其他条件对他进行剿抚没有什么作用。正因如此他在1113进京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从无一次奏请过。论者说是他同徐世昌商定提出的没有一个见证人和可信的文献资料能够证明。至于说资政院通过的这几个议案是立宪党和袁世凯合演的双簧戏大约是出自想当然。议案的提出是在1027 日召开的资政院第三次会议上先由议员于邦华等提出顺人心以弭乱本具奏案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将其一分为三即罢亲贵内阁、宪法交资政院协赞、解除党禁次日通过上奏; 11日又通过了召开国会议案这些均与袁世凯没有关系。

总之袁世凯在节略中向内阁开具的条件才是他提出的真正出山条件而此时徐世昌尚在北京所谓同徐世昌在彰德商定的条件既不是袁世凯提出的也无任何事实根据因而徐世昌密赴彰德之说不能成立。

第二徐世昌没有赴彰德的必要。

从袁世凯16日致奕劻函中的口气看阮忠枢回京复命的时间不是15就是16日。奕劻和那桐、徐世昌均为袁世凯的同党奕劻收到袁世凯开具的节略自然会交给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阅看。他们都了解袁世凯的意图不能不认真研究看看能否做到如何落实故徐世昌17日没有离开北京那桐日记为证。

18日上午项城(袁世凯)有折谢恩又有应预备各事宜一函堂官代为进呈”(11应预备各事宜即袁世凯致奕劻函中提到的应行筹办各事亦即节略载沣也看到了。同时在其谢恩折上批道现在武昌、汉口事机紧迫该督夙秉公忠勇于任事着即迅速调治力疾就道用副朝廷优加倚任之至意。”(12这个批语应交内阁转达袁世凯奕劻、那桐、徐世昌对载沣催促袁世凯迅速出山当然知道。

19袁世凯致电内阁请代奏鄂省兵叛库失凯赤手空拳无从筹措必须赶募得力防军以备驻防收复地面及弹压各属。”“拟请旨俞允在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招募曾经入伍壮丁一万二千五百人编集二十五营作为湖北巡防军; 惟兵以饷项为命脉必须裕筹仰恳饬下度支部速拨的款四百万两以备拨支13此为他在节略中开具的主要之点现在又请内阁代奏可见他也急着出山催朝廷赶快批准。同时又发代奏电告知朝廷自刊木质关防文曰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行营关防。”14 刊了关防就表示准备出山了。

同一天内阁奉上谕袁世凯现已补授湖广总督所有长江一带水陆各军均著暂归该督节制调遣会同沿江各该督抚妥筹办理。钦此。臣奕、臣那、臣徐。”(15)徐世昌副署这道上谕当然晓得袁世凯已取得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和即将出山。在此情况下他还有在第二天亲往彰德劝驾或摸袁世凯底子的必要吗显然没有。

第三徐世昌没有在20日去彰德的可能。

19徐世昌副署了授袁世凯指挥水陆各军全权的上谕说明这一天他仍在北京。20其行踪不太清楚陶先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说他赴彰德了。可是陶先生在其所著袁世凯演义中又说十月二十日徐世昌从彰德跑回来气急败坏地回报奕劻说咱们甭再找他(指袁世凯)难道少了他这出戏就唱不下去不成’……奕劻问道哪六个条件呢? 徐把六个条件摊出来……”(16同是一天前者说去后者说回来岂非自相矛盾?

许陶先生的意思是徐世昌在一天之内跑了个来回但这可能吗?

当时京中局面颇为涣散满汉之界尤严最为难处。二十五六( 16日、17)均有起事之谣;因市面银根奇窘信成银行几将挤倒旅店、会馆、娼寮日日注意其不类者立即驱逐;不准集合多人聚议密语民政部大臣桂春􀀁又奏请添巡警闻外城共二千名皆以新招之八旗兵充之该兵习气甚深骤令站岗未有不滋事者171029王锡彤与袁克定由北京乘火车回彰德时京汉车上拥挤甚妇孺尤多。远隔三千里而逃难者已如此其多群众心理皆知清之必亡矣。他们在一个头等房间闻知赵秉钧在车役室中乃邀之来齐耀琳等亦蹀躞无坐处并邀之入室18 连赵秉钧、齐耀琳这等人物都找不到座位逃难人极多火车上拥挤不堪的情形就不难想象了。不要说这种混乱情况难以使火车正常运行就是正常运行从当时的车速估计由北京至彰德单程至少需要大半天加上中间迎接、密商、吃饭等等一天跑个来回恐怕亦无可能。

非但如此。据那桐日记记载, 21,午正后散值到徐中堂宅拜寿; 22午正散值同菊相(徐世昌字菊人)出福华门到四姑爷处早饭。未初到资政院行开会礼。”(19不仅说明这两天徐世昌在北京而且21日他家还有庆寿喜事那桐前去拜寿。一般百姓人家庆寿也需准备一天半天,才能办得比较像回事。徐世昌家中是谁的寿辰虽不得而知但他身为内阁协理大臣又有排名在他之前的那桐一类大人物前去拜寿更需要充分准备不能潦草从事。因此为了筹办拜寿之事和次日亲自接待那桐等高贵客人, 20日他也不可能跑到彰德去。

其实徐世昌在20日的行踪并非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这天载沣在阅过湖南巡抚余诚格的奏折后曾发出一道电谕著荫昌、袁世凯、岑春煊、端方等分别妥慎筹办。末后写道钦此。阁。二十九日( 20)”(20副署上谕一般是奕劻和那桐、徐世昌三人既然这道上谕系内阁副署就应当包括徐世昌在内说明他在20日没有离开北京。

徐世昌未赴彰德会见袁世凯前述之外还有两个佐证。

一为贺培新的记述。贺培新根据徐世昌书写的韬养斋日记(此书未出版外人见不到)编写了徐世昌年谱其中记述14日后徐世昌的活动说:二十三日( 1014 )奉上谕袁世凯补授湖广总督岑春煊补授四川总督。公(指徐世昌)自是会客、议事日无暇晷。九月朔( 22) , 同那相(那桐)至资政院行开院礼。”(21自是会客、议事日无暇晷行文中可以推想徐世昌在14日至22日这段时间没有离开北京。如果他确实去了彰德贺培新没有理由不将这件大事叙明只写会客、议事

二为载涛的说法。他说至于外间传说徐世昌曾秘密赴彰() , 往来磋商条件据我想袁、徐两人早有默契似不必再作形式上之会见且当时亦未听说徐有赴彰之事。”(22 徐世昌位高权重,离京必须经载沣批准。载涛时任军谘大臣且为载沣的弟弟如果徐世昌确实去过彰德他应该能够听到一点风声但他亦未听说可见此事属于传说而已。

 

【参考文献】

1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110-111

2)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版76

3)刘体仁异辞录4中华书局1988年版47-48

4)王锡彤抑斋自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72 

5)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307

6)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编:袁世凯未刊书信稿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版1560 

7)《袁世凯未刊书信稿1563-1564

8)《袁世凯未刊书信稿1579-1580

9)《袁世凯未刊书信稿1571-1572

10)《袁世凯致张人骏电历史档案1981年第39

11)许宝蘅:巢云日记,近代史资料1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88

12)《辛亥革命() , 307

13)《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创刊号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61 

14)《新任湖广总督袁世凯致内阁请代奏电历史档案1981 年第322

15)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 ()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334

16)陶菊隐袁世凯演义中华书局1979年版133 

17)北洋军阀史料编委会编北洋军阀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511-514 

18)王锡彤抑斋自述173 

19)《那桐日记辛亥八月三十日九月初一日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1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84

21)贺培新徐世昌年谱上卷近代史资料69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41 

22)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82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