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冯志阳:文明野蛮话语在清末媒体上的表达与传播——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观察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摘要] 文明野蛮话语随着天演进化思想的传播与种族话语的流行而弥漫于清末媒体接受了文明野蛮之辨的国人,以此作为点评世事和褒贬人物的准则,并自居于野蛮,其目的在于激励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以达于文明境地一旦野蛮称呼损害到民族利益,则会激起国人强烈反弹,这又反证了国人对于文明野蛮话语及其背后种族政治的认同

[关键词] 文明野蛮之辨天演种族人类学

 

在清末媒体上,文明野蛮这两个词语十分流行,几乎成为人们点评世事和褒贬人物的一个基本标准这两个自古便有的词语,从传统到近代,其意义发生了何种变化又是什么缘故导致其流行于清末媒体文明野蛮话语的流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尝试以早期大公报1902年至1912 为中心对此问题略作探析1

 

文明”、“野蛮从传统到近代的衍变

 

根据全国报刊索引对于晚清期刊18331910的搜索,最早在文章标题上出现野蛮字眼的是1900 年的清议报2而最早出现文明字眼又非人名的是1897 年的利济学堂报3相对而言,申报中的文明野蛮出现的时间更早

创刊于1872 30 日的申报,在第113 号报上以希腊古逸事为标题,词语文明首次出现灑哥洛从埃及来,立国于雅典,以文字礼仪化导土人,教以织毳锻金檮油酿酒,西其俗丕然一变,卒开昏昧,肇启文明,为欧洲列国教学之祖。”4在这里,文明与否是与文字礼仪教化紧密相关从这层意思讲,当时申报判断是否文明的标准,与春秋时期辨夷夏教化和礼法为标准5,存在高度的一致性243 申报在名为戒拐贩人口出洋论的论说中说道窃思中华富贵之地,本称文明礼仪之乡,荡荡天朝,堂堂大国苍生无恙,使为舌之奴赤子何之,竟作犬戎之族此神之共愤,实今昔所未闻。”6很明显,文明在这里就是辨夷夏的标准

可见,此时的文明一词所蕴含的意义还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当时申报的主笔和编辑都是中国的读书人,其知识背景决定了他们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和判断,只能依据传统的资源事实上,文明一词也是传统文化典籍中并不少见的一个词语与此相反,野蛮一词在传统文化典籍中较为罕见

文明是与礼仪”、“文教同一性质的词语,可以用来彰显华夏不同于四方蛮夷之所在野蛮本身即属于四方蛮夷就这一层意义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明野蛮并不是可以对举的一组词语可与野蛮对举的应是华夏”、“诸夏等词语,而用来区分华夏野蛮更常用的表达是蛮夷的则是文明更常用的是礼仪文教

到了近代,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西方人将文化较简单的民族如现代亚美诸洲的土人定义为野蛮民族未开化民族7文明一词遂被移用过来与野蛮作配对当西方人带着这对由他们独创的文明野蛮组合进入中国之时,文明野蛮之辨无异于中国人手中的夷夏之辨,被用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划界8) 或许正是因为野蛮一词在中国传统典籍中便已有指未开化民族之意义,文明一词也有区分族类之功效,即文明野蛮二词在中国人的传统知识体系中早已有划分和区别族类之功用,故诞生于西方学术传统的文化人类学进入中国时便借用文明野蛮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开化民族与文化较简单的未开化民族的代号或名称

不同的是,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文明野蛮是用来辨夷夏,而西方人的文明野蛮之辨传入中国则是为了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划界不过,当文明”“野蛮组合由西方人特别是传教士输入中国时,起初并未得到中国人的热烈回应正如前文所述, 19 世纪70 年代的中国报刊上对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是传统时代中国人对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便是中国为文明礼仪之乡”。与此同时的报刊上也出现了野蛮一词中国素称道德文雅之邦,而竟出此类野蛮不成体统之行,以至贻诮于宇内万国也……古人所谓野蛮者,知杀戮不知仁义耳今以马利被杀之事观之,真与野蛮无异也。”9海外游客痛心疾首地谴责马利被杀之事野蛮不成体统之行时,其前提仍然是中国素称道德文雅之邦”。“野蛮道德文雅作为对举面而出现,说明野蛮已不再是具体某支蛮族,而是作为蛮族的象征性特征而出现,这实际上已经与华夏族的象征性特征文明相提并论这段材料同时也表明, 19 世纪70 年代的中国媒体虽认为中国仍是文明礼仪之邦,但亦不乏野蛮不成体统之举更重要的是,文明野蛮在当时的使用频率也极低申报全文数据库统计,在申报最初年多,野蛮一词只出现过次,其中有次出现在同一期报刊的同一篇文章中文明一词出现过37 次,其中包括人名为文明20这与文明”“野蛮在清朝最后十多年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出现不可同日而语

文明野蛮在清末媒体上的爆炸式出现,与中国人在庚子国变之后抛弃传统的夷夏之辨,而全面接受了西方人的夷夏之辨即文明野蛮之辨有着绝大关系10) 而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全面接受西方人的文明野蛮之辨,又是与天演进化思想的传入中国并广为接受紧密相连。《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词语耸动人心,这些词语所体现的竞争意识,与传统中国文化所极力强调的息争意识截然相对立,从而引起中国士人的极大震动但仅仅是竞争意识,如果不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也是无法真正震撼人心的而在严复的天演进化体系中,在清末媒体的各种论说中,竞争的主体一开始毫无疑问都是种类”、“种族”、“人种”、“黄人”、“白人作为黄人的中国人在天演世界中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才是天演论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也是天演论被清末媒体反复提及的原因所在因此,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泛传播的同时,种族话语在清末的新式媒体上也是漫天飞舞在这个过程中,文明野蛮话语又因与种族话语内在的紧密关联而流行

 

大公报对于文明野蛮之辨的认同

 

1903 1日,创刊仅仅半年的大公报刊登来稿,专论世界人类之分种:

十九世纪之时局,白种竞争之时局二十世纪之时局,白种与各色种族竞争之时局时代不同,故言论不同今胜于古,有定然也今日之时局,天演学大明之世界也昔以皮色骨法分人种,但仅分人种之区别,无所谓高下今以文野之程度定高下,则又天演发达之时代不得不然者也11

种族可以凭借皮色骨法加以区分,但无所谓高下,只有引入文野之程度,种族之高下才能判定人种之分类与文明”“野蛮对立概念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与进化论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正是进化论才把人类学推向学科史的舞台。”12可以说,以文明野蛮来分别种族之高下,是天演时代的天经地义甚至有人以是否顺悖天演公例作为标准来为文明野蛮定义:

自五洲尽辟,寰宇一新,强者存,弱者亡,优者胜,劣者败,天演之公例即为世界之公理,于是有文明野蛮之判焉文明者何顺乎公理而日益进化之谓也野蛮者何悖乎公理而不能进化之谓也13

文明野蛮之辨与种族话语及其背后的天演进化思想存在着极其紧密的关联作为进化论种族思想及文明野蛮之辨的提出者,西方人不证自明地占据了种族进化的最高端——文明者的地位,西方也由此成为文明的标准换言之,西方文明本身便成为文明与野蛮划界的标准大公报一篇名为录西报论文明野蛮之界说并书后的论说中,概括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西方之分别:

今夫东方西方之分别在释放与束缚西方之人已得释放,有权利与责任,其自由之限,在不过他人权利之界东方则不然故西方见东方之人尚未释放,其地位低微,压制之力太重,彼西方之来者不愿收其治法外权14,以自由之人重入束缚之中,于是立约之间不能不示分别……夫西人甚愿以平等待中国,而其势有不能者,因凡未释放之国民,只有威权之思想,并无道德法律之思想如以文明相待,则必反谓其畏惧,又或谓其怯懦,不知西人之所以事事存厚道乃实体宗教之公心,以相接所谓文明是也然苟常如此,则畏惧怯懦之谣必遍于中国而生事尤甚然则用野蛮以待野蛮,殆有万不得已者乎15

毫无疑问,在大公报摘录的西报论述中,中国被置于野蛮一方,具体的野蛮表现形式则包括中国人地位低微”、“压制之力太重”、“只有威权之思想,并无道德法律之思想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缘于中国人尚未释放”。释放束缚来为东方西方作分别,颇类似于严复对中西之别的观察在严复看来,中西方之别,在于自由不自由也,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16) 史华慈在论述严复的自由理念时,认为严复文章中的自由”“意味着无穷地发挥人的全部才能,意味着创造一个解放和促进人的建设性能力,以及使人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但中国圣人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在限制和禁锢个人的潜在能力,而近代西方则创造和培育了旨在解放这些能力的制度和思想”。17) 对于严复而言,自由不自由是中国与西方之所以一个衰弱一个富强的症结所在而对于大公报所引述的西报而言,释放束缚则是解释东西方之所以一个文明一个野蛮的差异之所在的关键词相对于富强衰弱作为一种无可辩驳无可讨论的现实而言,文明野蛮作为一种价值尺度,体现的则更多是不同立场者的见仁见智

正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人眼中,西方文明本身便成为文明与野蛮划界的标准因此,西报之论述不在于为文明野蛮划界,而在于向中国人解释,西人为何以野蛮待中国换言之,即中国为何是野蛮对于西方人而言,尚未释放还不是中国成为野蛮的根本原因在西方人看来,根本原因是中国人不愿接受宗教:

宗教之意,无非欲提挈人类,使有文明之进步,得释放自由之幸福,而中国乃忌之嫉之,此可见中国人之不愿释放而自入于野蛮,安其低微之地位,不敢以文明自待,则立约之有分别所由来已18

宗教与文明之进步”、“释放自由之幸福有无关系,本无定论,而西方人执果断因,将宗教视为造成西方文明进步”、中国野蛮落后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中国是否野蛮落后,西方是否文明进步,本身就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文明野蛮之辨本由西方提出,对于文明野蛮话语的阐释权自然也由西方人掌握,因此中国是否野蛮,中国之所以野蛮,也不是中国人自己所能决定的中国人所能做的,只是认同或否认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评价或定位

事实也正是如此西方人对中国人野蛮的认定,以及中国人之所以野蛮的原因分析,大公报几乎全盘接受在照录西报之论后,大公报记者曰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惟中国向无教化,必奉西教为圭臬,始无虞越乎范围今者西人体上主之宏德以普遍我国中,则方针所在不劳远涉惊涛焉乃舍真命而不求,弃腹心而弗究,仅就日本之学步西洋得其皮毛者,从而颦效之,其不至浅薄浮嚣无益国家而徒毒民群脑界者几何哉总之,不求精西国之宗教,万不能获西国之整肃。譬室家然,非与其家有渊源者,其家必待以最重之客气譬习语言然,非通其国之字母者,其师断不授稍高之拼法。是欲脱野蛮宜先探文明之源,而后能遍步文明之流也。19

上述这段文字中,大公报》对于文明野蛮之辨的认同,已经化作其宣扬西方宗教之巨大作用的前提和背景。在《大公报》看来,宗教是西方文明之源,而中国“向无教化欲脱野蛮宜先探文明之源,即“奉西教为圭臬而后能遍步文明之流也”。《大公报》持这种态度不足为奇,因为主持《大公报》的英敛之乃天主教徒。20) 英敛之曾在天津青年会的一次演说中,公开表示“各国之发达进步、日臻富强者,皆宗教之导其源,断非诬语,认为“中西道教固有不同,至今日泰西学术日益精密,中国素所尊宝之经书,按名理学公例经人指驳者,指不胜屈,并得出结论中国之所以不振者,因事事无不与西洋相反。”21实际上,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即“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22。由此可见,大公报》不仅对西方人的文明野蛮之辨完全认同,甚至对西方人提供的西方之所以文明、中国之所以野蛮的原因分析也完全认同。

认同“文明野蛮之辨”的《大公报,处处以“文明”与“野蛮”为标准来对世事人物进行分类与评判。在一则名为“示禁野蛮”的北京新闻中,大公报》将一些传统习俗统统归结为“野蛮:

京城每于冬令,有无赖游民三五成群种种滋扰,如舞石锁踢球打太平鼓放双响爆戴壮巾__架梧桐唱秧歌走高跷,僧道乞丐碎头讹诈,妇女游玩娇艳服,种种恶风牢不可破,所有流弊书不胜书现据……会衔出示,谓如此风俗有干例禁,无论宗室觉罗八旗一切居民人等有犯以上各节者,均准告发,并有绰号匪徒亦一体严拿等语23

对于官府而言,唱秧歌走高跷还只是有干例禁如此风俗,而在大公报眼中,这些都归为野蛮种种恶风”。其他被大公报野蛮称呼的现象有妇女缠足24求雨25救护月食26当街便溺27一些与传统政教制度相关的人和事,大公报也能从中看出野蛮味来:

浙省应试科举之士枪替传递立券买卖等弊固无论已,其愚蛮之现象尤堪发噱者,进场时遍出辞行,有人送礼则以银三枚向之掷地,即曰三元及第,彼此称贺,道谢俯拾,毫不知耻近日则又群至西湖园内月上老人泥像前求签卜吉,谓此神不但司人间婚姻,兼管功名,故甚灵验因前经好事者塑,后复设蜂媒蝶使于傍,以子史及西厢记等成语为签诀云28

三元及第”、“求签卜吉等无伤大雅的现象均成为应该被批判的愚蛮之现象,其被定义为野蛮与科举恐不无关系因为在大公报眼中,中国的传统大都是黑暗野蛮的,不遵公理的,不守公德的,不合公法的,不知公道的,是文明的对立面29

那何种事物在大公报眼中是文明对于大公报而言,开办学堂是文明发达的标志30,而阅报社的添设则显示了文明进步31一个茶馆只要添设讲书讲报,那就是一个文明茶社32如果报社书局次第出现,那就是风气开通文明现象33此外,还有在各处修盖新式厕所厕所文明34,禁止乞丐在辇毂重地”“横躺斜卧文明政治35尽除去一切繁文缛节,别定新仪文明丧礼36,以及创制新牌,以英文二十六字母镌刻牌面”“改腐败为文明文明创制37等等总之,与西方有关,与书报学堂有关,在大公报眼中便是文明”。

反之,阻碍和破坏这些文明事物的举动便也成为大公报眼中的野蛮,如阻办学堂38不读洋书39不看报纸40其中,大公报对文明界中人破坏文明的举动尤为不满大公报看来,学堂为造就人才号称文明之地,学堂里的学生自然就是文明之类当某学堂学生乘坐人力车却不付钱时,大公报感叹以苦力营生反被号称文明者骗,可谓异矣,并将这种行为称作有伤文明”。更有甚者,当某学堂学生独自一人行走,随口吟唱时调小曲,亦被大公报评价为实有愧于文明二字”。41

尤令人深思的是一则名为泰西文明的新闻两个西洋人在日本租界利亚书局公然抢钱,大公报在报道了该新闻后评论道惟想泰西各国均是文明之人,何以来至中土,竟尔移地弗良耶果为野蛮传染歟?42在一个尊西人若帝天的时代,西方人就是文明的象征,即使他们做了不文明的举动,那也有可能是为中国的野蛮传染”。《大公报对于这则新闻的评论,十分深刻地体现了20 世纪初的中国人自居野蛮的事实杨国强在论述中国的夷夏之辨随十九世纪而去之后,以文明和野蛮分欧西和中国之说遂独尊于二十世纪的历史事实时,指出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来说,这是一种剧变由于文明野蛮之辨独尊一时,接受了文明野蛮之辨的中国人同时不能不接受西方世界的标准尺度和价值。……其间的极端,是激进的中国人甘心走入西人划分的等序之中,自比野蛮和自居野蛮。”43从上述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我们可以看到20 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确是如此

 

三 自居野蛮与民族利益之间的紧张

 

20 世纪初的中国人虽然自居野蛮,但这种自居野蛮是以无损民族利益为前提,其目的在于激励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以达于文明境地一旦野蛮这个称呼有可能损害到民族利益时,则会激起国人强烈的反弹,如学术人类馆事件

1903 年日本在大阪举行了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在中国引起极大关注期间,有日本人类学之父之称的坪井正五郎提出学术人类馆的设计构想,准备仿照1889 年由法国巴黎所举办首次将落后人种进行展示的万国博览会,展示北海道爱奴族台湾原住民琉球朝鲜中国印度爪哇等七种土人’”,后在中国与韩国的抗议之下撤销展出,但已成为日本殖民地的琉球与台湾原住民仍被展出”。此即学术人类馆事件

对于该事件,大公报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大阪博览会开始于1903 日,大公报在第二天便以时事要闻的形式刊登了一则日本专函:

日本理学博士坪井氏倡议于大阪博览会场内设立人类馆,并列支那人于野蛮人种之类,已纪前报兹闻此事业已运动,寓居大阪华商已设法阻止,如不得已而陈列,亦须分清是何部分,不能目支那全体皆为野蛮也呜呼, 亦可悲已44

实际上,设立人类馆的消息在博览会开办之前便已为大阪的留学生和华商知悉,并已经展开了各种抗议活动以设法阻止”。虽然庚子后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人的文明野蛮之辨,也常用野蛮一词评价和指责中国的世事人物,但责人以野蛮者通常也是自诩文明者45因身为支那人而不得不处于野蛮人种之类并向全世界公开展示,这对于那些自诩文明者,包括大公报馆中人,可谓绝大刺激悲叹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如不得已而陈列,亦须分清是何部分,不能目支那全体皆为野蛮也”。

不久之后,大公报又以事实要闻的形式报道了设置人类馆的详情大阪博览会设立人类馆,将各国人文明野蛮风俗一一描写装置其中,而中国之吃洋烟裹双足种种苦状,亦与于野蛮之列。”46次日大公报便以论日本人类馆刻画中国人吸烟缠足情状事为题发表论说:

今闻日本大阪博览会所设人类馆,竟刻画中国人吸鸦片缠双足之情状,装置其中以为野蛮人类吾不禁为中国人羞为中国人怜为中国人叹惜痛恨而不能自已彼人也,我亦人也,同此人类而独令我黄帝之子孙文明之种子不得扬眉吐气于新天地中,更作种种丑态以取笑于广众,隳我声名,失我体面长夜漫漫,真有令执笔人饮泪垂涕自不禁悲从中来者噫,我中国乎,果遂自居于野蛮乎我中国人乎,果遂自认为野蛮乎此事吾不敢为日本咎,而亦不必为日本咎人必自侮然后人侮我中国人先自有取侮之道,而后人乃从而侮之,责己而已,责人何为乎47

此文作者在悲痛之余承认这是中国人先自有取侮之道,而后人乃从而侮之”。这一态度与此前的力争和抗拒截然不同,是因为人类馆所陈列的只是中国人吸鸦片缠双足之情状,而这一点实际上也是中国的自诩文明者所极力反对的包括该文作者在内的中国文明人士相信,吸鸦片缠双足这个特征实际上已经对中国人进行了区分不久即有人在大公报上刊登广告,指出中国天足妇女不应同列野蛮之中48很明显,大公报刊登此篇论说,以自认野蛮的姿态发痛恨之言,其目的在于刺激国人改掉陋习,以步入文明之境而这一点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不久之后大公报即在北京新闻栏里刊发了一条名为发愤戒烟的新闻某部某某主政均吸鸦片烟多年,前闻日本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欲将中国吸烟者列入野蛮之类,乃引以为耻,决意痛戒,誓不再吸,多年痼癖一旦断绝闻近日精神顿长,志气更为发扬云。”49

更多的人则认为事关重大,必须设法力争挽回”。一个自称抱膝庐主人的人在大公报刊登征文广告,认为日本大阪博览会列支那人于野蛮类”“系支那存亡关键绝大问题,非徒舞墨弄文斤斤渔利而已。”50而在来自蒙古的齐礼特托女士看来,这回赛会要不力求挽回,从此中国这野蛮二字是各国公认的,真算奉了明文了,既是野蛮的国,就是瓜分灭种,也算说得去”。51) 蒙古女士与抱膝庐主人认为列支那人于野蛮类已经严重损害到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即一旦中国这野蛮二字是各国公认的,那么其他文明国家就有任意宰割中国的合法性了

相对而言,署名正蓝旗生员续彪吉祥上那琴轩侍郎书显得说理更加充分更加全面该文首先指出四万万中不尽冥顽,颇饶明达,使皆被以野蛮之目,则异日士大夫之出使游学,农工商习艺营财,复何颜立于地球之上,以与各国相往来乎”。其次以史为鉴,指出昔也各国不以公法待我,我失于不争,如今直以野蛮目我,我犹不知争,各国将益轻之”。“此风一倡,各国踵行,则我国民品价直不如非洲之黑人,品价既减,势利愈绌,恐灭种之祸由此将有起点也。”再则指出此举于文明进步亦有绝大之阻力:

中国自庚子后,风气渐开自北京论之,士之弃旧茹新者十有八九此皆慕泰西之文明,欲求脱于顽陋之界者也使概从贬弃,俱谥以野蛮之号,人非上哲,岂无名心,有此一激,恐八九中皆半途而废者矣若云此举可以使中国知耻知愤,是又太迂试思庚子之变,北京士庶半为西人奴隶犬马,何联军退后,其游荡不学犹自若也则此举不足振小人知耻之心,适足塞君子进化之路,此生等所谓不可不力争之原因也52

用文明野蛮之辨来使中国人知耻知愤,从而实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改良和变革,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接受并鼓吹文明野蛮之辨的动力但是文明野蛮之辨一旦被应用于国际关系,则正好进入了帝国主义的话语体系5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天演时代,被人目为野蛮人种,那就意味着落后人种,是被人轻视的人种,就是瓜分灭种,也算说得去”。该文虽然比蒙古女士一文列举了更多不可不争的理由,但归结起来仍旧是对于灭种之祸的担忧中国人的进化之路受阻,无法成为文明人,后果就只能是因身为野蛮人种而被文明人种所淘汰这些分析和担忧,以及对于野蛮称号的抗拒,实际上显示了中国人对于文明野蛮话语及其背后种族政治逻辑的认同

实际上,该旗人生员对于不得已而陈列,亦须分清是何部分,不能目支那全体皆为野蛮的办法所作的分析,更具种族语境下的政治眼光:

惟细绎其分清部分之论,更有不可不力争者夫中国之民只旗汉两部,既曰分清,不得目支那全体皆为野蛮,则八旗人岂能幸免哉外间革命党仇满会皆以八旗为集矢之的,以庚子之变皆旗人所酿成也,然旗人亦岂无博通时务忧国爱民者,……若概以野蛮目之,岂公理哉,……况舍此不争,不必各国贱满蒙之种而思吞并,革命仇满诸党已耽耽视之矣呜呼,是岂可以不力争哉54

该旗人生员的这样一份上书呈给同样作为旗人的那桐,自然得到赏识和重视。《大公报同时也附录了那桐的覆书:

接诵来笺,议论宏通,词明义正,具见关怀时局,识见超卓,洵足为我旗族生色,佩慰殊深此事两见报端,业已派令译员陶大均往告日本使者,请其转达本国禁止此举以昭睦谊该使谓应不至如此,仍当遵电本国查禁等语是日使亦谓其不合,在我自当力持争辩以全国体55

在清廷的大力交涉下,不久大公报便在时事要闻中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日本大阪博览会人类馆将中国吸烟缠足者列入野蛮之类,已纪前报兹得日本电云,该会已议将此举废止云。”56几天后,大公报又刊登了一个名叫山根虎之助的日本人的来函,为大阪博览会之人类馆事件进行辩解:

第以此举为敝国有意侮辱,列贵国于野蛮,则不特下走未能首肯,亦博览会中人梦想不及者也夫博览会之设,在广耳目之观,开智识之锢,而人类馆者刻画种种国民形貌模写种种国民风俗,使观者知环球上群黎生活之情形以资其研究,非以此区别文明野蛮也,且非誉己贬人也。……科学者流,专于所业,略于世故,度坪博士是举亦出无心,不料小题大做竟致如斯物议,似未可以此深责其人也57

该日本人认为博士倡设人类馆纯为学术行为,非以此区别文明野蛮,更非中国人所认为的欺压邻邦意在侮辱”。这样一种辩解表达了对学术背后的政治意图进行掩饰的努力正如李政亮在其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术人类馆事件并非单一事件在大阪劝业博览会之后,1905 年日本对俄国战争的胜利,新兴帝国的地位更加巩固随着殖民地与扩张企图的加大,学术人类馆展示殖民地或是尝试进行版图扩张人种的展示也不断出现”。58) 不仅如此,实际上本文第二部分亦已指出,西方人以文明与野蛮来划分人种,同时西方人又理所当然的成为文明人种,那么他们便具有了对野蛮人种进行任意宰割的权力与合法性了,当然这必须是发生在天演时代才行从这层意义来看,中国人对于学术人类馆事件的反应之激烈,绝对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于学术与政治紧密关联的天然敏感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种敏感是正确的

 

余论天演时代的学术与政治

 

光绪庚子辛丑年间,随着天演论的出版与传播,天演进化思想像野草一样在国人的心中和脑中蔓延生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语汇作为对天演论思想最精简的概括,在清末的报刊等新式媒体上铺天盖地地涌现,显示着天演进化思想对于时代人心的征服发源于西方的进化论,在西方最初都是以学术面目示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本质上是一部生物学著作;被严复推崇得无以复加的斯宾塞自认为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将自己的著作亦命名为社会学研究;__ 作为天演论底本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其实也是赫胥黎针对斯宾塞将产生于生物界中的进化论引入人类社会的作法所作的学术批判与探讨但是,当进化论传入中国,它就不再是学术了,而是思潮与主义,与政治无比亲密西方意义上更多学术意味的著作演变为中国意义上更多政治意味的读物,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译自西方学术著作的天演论在中国既无法归类为生物学著作,也无法归类为社会学著作

多年以后,许多研究者把天演论的出版作为人类学传入中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59说明了天演论与人类学的内在学缘关系实际上,文化人类学中的进化学派正是将斯宾塞视作开山之祖,此后古典进化派学者,都奉其学说为臬圭”。60) 文化人类学又名人种学,人种学的进化学派无疑是主张人种存在进化过程的,由野蛮到半开化再到文明正如前文所述,人种之分为野蛮文明,本是文化人类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相关学术脉络与学术概念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文明野蛮之辨在天演时代的大量流行是有着学理上的根源的也就是说,天演论将西方的学术演变为中国的政治,其间并不是没有学理的延续,纯粹是从学术到政治的生硬转化,而是有着较明显的学术脉络的延续与学理的支撑,只是这种学理的支撑与生物学社会学关系不大,而主要是与人类学或人种学相关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诞生于19 世纪的人种学生来便具有更多的政治意味。“那时西方帝国主义的冲动,与传教的热诚,正在兴盛,于是列强争先与亚美诸洲的初民文化直接发生接触,这实在是促进文化人类学的主动力。”61此外,人种学以文明野蛮划分人类,文明是先进,野蛮是落后,野蛮要么进化为文明,要么被淘汰这样一种学说的产生与风行,与西方帝国主义在全球大肆拓展殖民地的行为配合得天衣无缝,实在让人无法不进行这样的联想人种学的学理实际上是在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与侵略进行最好的合法性辩护实际上,也正是由于人种学的这种强烈的政治意味,使得具有人种学学理的天演论在帝国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一经面世,便在中国转化为漫天的政治狂潮

 

【参考文献】

1之所以选择大公报为观察样本,乃是出于以下三点考虑早期大公报作为文人论政型报刊,既有别于民报等党派性报刊,又区别于申报等商业性报刊,使得其既免囿于一党一派之私,又不至于为迎合读者与市场而媚俗,可以较为独立公允地进行新闻报道与表达意见、《大公报无论是发表言论,还是报道新闻,文明野蛮都是其进行是非判断和价值认可的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早期大公报便已有相当的影响力,号称北方清议之望”。这三点使得通过大公报来观察和分析文明野蛮话语在清末媒体上的表达,显得立场更为客观价值更为中立样本丰富且更具代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面貌

2)《时论译录文明国人之野蛮行为译日本报清议报1900 年第65 

3)陈虬利济外乘叙利济学堂报1897 年第

4)《希腊古逸事申报同治壬申八月初七日1872 

5)杨国强口述黄晓峰整理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东方早报2010 30 

6戒拐贩人口出洋论申报同治癸酉正月十七日1873 14 

7)吴文藻文化人类学,王铭铭编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华夏出版社2003 年版,第1

8)杨国强口述黄晓峰整理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东方早报2010 30 

9)《海外游客来书申报光绪乙亥三月初四日1875 

10)杨国强口述黄晓峰整理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东方早报2010 30 

11来稿代论大公报1903 13 

12)胡鸿保主编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30 

13)《国民文明野蛮之界说大公报1903 

14)《大公报原文即为治法外权,笔者疑其为排版错误,应为治外法权”。

15)《录西报论文明野蛮之界说并书后大公报1903 26 

16)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册,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2

17)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3940 

18)《录西报论文明野蛮之界说并书后大公报1903 26 

19)《录西报论文明野蛮之界说并书后》———续前稿,大公报1903 27 

20)有关大公报创办与报主英敛之方面的情况,笔者另有专文严复与早期大公报加以探讨

21)英敛之天津青年会戈登堂春季大会演说大公报1907 10 

22)《大公报, 1902 17 

23)《示禁野蛮大公报1903 

24)《广告野蛮人请看,中国缠足妇女请看》。《大公报1903 15 

25)《野蛮行径大公报1903 11 

26)《野蛮已极大公报1903 10 26 

27)《野蛮代表大公报1904 22 

28)《野蛮现象大公报1903 11 

29)《黑暗野蛮之世界大公报1904 12 16 

30)《文明发达大公报1905 

31)《文明进步大公报1905 30 

32)《文明茶社大公报1905 17 

33)《文明现象大公报1905 10 

34)《厕所文明大公报1904 12 

35)《文明政治大公报1904 19 

36)《文明丧礼大公报1905 23 

37)《中国美术家文明创制大公报1905 

38)《阻办学堂大公报1903 11 19 

39)《塾师野蛮大公报1904 26 

40)《野蛮现相大公报1905 18 

41)《有伤文明大公报1904 14 有愧文明大公报1904 24 

42)《泰西文明大公报1906 

43杨国强口述黄晓峰整理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东方早报2010 30 

44)《大公报1903 

45)《国民文明野蛮之界说大公报1903 

46)《大公报1903 

47)《论日本人类馆刻画中国人吸烟缠足情状事大公报1903 10 

48)《广告野蛮人请看,中国缠足妇女请看大公报1903 15 

49)《发愤戒烟大公报1903 11 

50)《征文广告大公报1903 17 

51)《种类须争大公报1903 14 

52)《上那琴轩侍郎书大公报1903 12 

53此处论述得到上海社科院叶斌博士的指点与启发,特此致谢

54)(55上那琴轩侍郎书大公报1903 12 

56)《大公报1903 18 

57)来函,大公报1903 22 

58)李政亮帝国殖民与展示1903 年日本劝业博览会学术人类馆事件为例台湾博物馆学季刊20 卷第

59胡鸿保主编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30 

60)(61吴文藻文化人类学,王铭铭编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华夏出版社2003 年版,第5

                                                    《史林》2011年05期

发表评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