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经营挑膏店的主要有潮州帮和广州帮。
相传广东潮州人郑四太爷最早来沪,在后马路(今宁波路)开设郑洽记土行,操着英语为怡和洋行推销鸦片。接着郑氏族人陆续来沪开设郑永康、郑宝成、郑宝康等土行。潮州帮贩烟第三大姓是郑、郭、陈姓。潮帮烟店的特色是烧工地道,蘸烟发泡时细沫白泡,层出不穷。广州帮的烟店特点是多陈膏宿膏,香味浓厚,因此价格也最贵。
至于小规模的烟馆,据1872年《申报》的统计,上海约有1700余家,“几同茶、酒、饮食之店焉”。以在英租界的为最多。
1951年,上海的义利食品公司迁到北京,建成新厂生产西点(面包、蛋糕、巧克力等)。
后来到了1956年,为响应“繁荣首都”的号召,上海的老正兴菜馆、美味斋饭庄、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连同一批理发、照相、洗染等服务业的名店,悉数迁来支援北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