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光复(1911年10月24日-12月25日)
一、辛亥革命广东独立时期(1911年10月24日——12月25日)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悍然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600万英镑,将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利权运动中从美国手中赎回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作为抵押又交给西方国家。然而从粤汉铁路由商民集股自办起至1911年5月,广东粤汉铁路公司已实收商民股金2000余万元,而清政府在广东的政策则是按股票发给六成现银,其余四成发给“国家无利股票”,须等到“路成获利之日,准在本路余利项下,分十年摊还”,这种侵犯民众权益的行为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9月3日,广东保路会在香港成立,广东绅商失去了对清政府的信任,日益倾向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湖北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崩溃的趋势日趋明朗。广州各界人士闻风而动,想在此大变局中抢占自己的地位。革命党人加紧部署,运动广州外围的府州县起义反正,形成对广州的包围之势。以立宪派为主导的绅商阶级也不甘居人之后,为“图谋公安”,使广东“免丧乱痛苦”,频频集会,思谋政策。
时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的矛盾加深,两人互不信任。1911年8月13日,李准被革命党人林冠慈炸伤,其如惊弓之鸟,再也不敢与革命党人为敌。而张鸣歧更怀疑其通于革命党,夺其所统30营兵权,收取虎门要塞大炮撞针,这使李准忐忑不安。李准审时度势,接受革命党人的条件,决定反正,这使张鸣歧的处境更为孤立。10月25日,在江孔殷的策划下,邓华熙、梁鼎芬等绅士在文澜书院开会讨论独立问题,逼迫当局实行改良政治、“独立”、“自治”等,借此排拒革命,实行所谓的“自保”。10月29日,九善堂、七十二行总会集于爱育善堂商议,决定承认共和体制,并呈告张氏,张拒绝并令兵船戒严。在多方的压力之下,张鸣歧同意“和平独立”。11月9日,各团体代表在谘议局集会,宣告广东独立,并选举张鸣岐为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蒋尊簋为军事部长。然此时张已遁走香港,龙不敢上任,咨议局复开会,推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胡汉民自香港返抵广州,就任广东都督。
武昌起义后,广东革命党人联络发动绿林、会党,在全省范围内举行起义。10月24日,在化州同盟会会员彭瑞海的领导下,发动了驻化州十三营武装起义,占领县衙,宣告化州光复。同时,革命党人先后策动顺德、南海、三水、番禺、新会、花县、香山等地民军首领先后起义,聚众数千人挺近佛山,直逼广州。10月29日陈炯明、邓铿等率众3000余人在淡水起义,号称“循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与秦炳直激战于飞鹅岭。9日秦炳直献城投降,惠州各属在半月之间先后光复。11月8日,张醁村、梁金鳌、孙丹崖率领民军起义,光复汕头、澄海、潮阳、普宁、揭阳等县。15日凌晨张醁村率民军攻入潮州,诛杀清知府陈兆棠,光复潮州。11月11日,同盟会会员李思唐、温翀远、廖叔堂率洪门人马300人,从松口星夜驰赴梅州。驻梅州清军管带熊佐臣放弃抵抗,梅州和平光复。14日,龙裔桢等在连州率众起义,占领州署。16日,莫辉雄等在三江口率众起义,攻占连山县城。黄明堂等在杜阮墟率众起义,进据江门,占领新会。至12月25日,全省各州县全部光复。
二、广东英烈人物
序号 | 姓名 | 籍贯 | 生卒年 | 身份 | 如何就义 | 资料来源 |
1. | 李杏波 | ?—1905 | 1905年初,许雪秋及李杏波在彩塘一带招募团练400余人拟发动起义,事败,李杏波被捕杀 | 《汕头文史 第10辑》第33页 | ||
2. | 广东大浦 | ?—1911 | 同盟会会员 | 1911年8月24日在赴吉隆坡途中因车祸身亡 | 《辛亥革命辞典》 | |
3. | 广东嘉应 | 1882—1911 | 同盟会会员 | 1911年11月,轻骑赴揭阳洽商巡防营归顺之事,突遭枪击牺牲 | 《辛亥革命辞典》 | |
4. | 吴成 | ?—1911 | 新会三合会员 | 1911年4、5月参与新会抗捐运动,被吴宗禹杀害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239页 | |
5. | 梁日东 | ?—1911 | 新会三合会员 | |||
6. | 何成 | 广东佛山 | ?—1911 | 民军 | 在围攻东莞地清军时,被清兵打死,葬在石湾何岗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257页 |
7. | 广东惠阳 | 1892—1911 | 同盟会会员、民军领袖 | 11月7日,陈经所率领的先头部队十四人突进至惠城郊的大石桥,在猛进中遇敌,被逮捕杀害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260页 | |
8. | 钟胜昭 | ?—1911 | 民军 | |||
9. | 钟观凤 | ?—1911 | ||||
10. | 何谭庆 | ?—1911 | ||||
11. | 周连财 | ?—1911 | ||||
12. | 林熊娇 | ?—1911 | ||||
13. | 黄生 | ?—1911 | ||||
14. | 严传昌 | ?—1911 | ||||
15. | 钟姓(五人) | ?—1911 | ||||
16. | 欧某 | ?—1911 | ||||
17. | 无名氏 | ?—1911 | ||||
18. | 陈普仁 | ?—1911 | 1911年3月29日午,与严确廷就义于 两广总督署门口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270页 | ||
19. | 朱世熙 | ?—1911 | 在黄冈军中制炸弹,爆炸,死之 | 《中国国民党史稿 中》第930页 | ||
20. | 翁敏(静波) | 广东潮安 | ?—1911 | 丰顺警察局创办人、学生军教练员 | 辛亥潮州起义时被潮州知府陈兆棠杀害,此八人亦称之为“辛亥光复潮州八烈士”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314页 |
21. | 萧娘清 | ?—1911 | 军部兵士 | |||
22. | 曾澄海 | ?—1911 | 军部兵士 | |||
23. | 钟烈 | ?—1911 | 军部兵士 | |||
24. | 黄日晖 | ?—1911 | 军部兵士 | |||
25. | 赖焕臣 | ?—1911 | 军部兵士 | |||
26. | 廖永兴 | ?—1911 | 军部兵士 | |||
27. | 黎祥光 | ?—1911 | 军部兵士 | |||
28. | 广东珠海 | ?—1911 | 同盟会会员 | 清廷潮州知府陈兆棠佯装谈判,待民军入城兵力分散时,发动兵变,将唐铁魂等多人杀害 | 《珠海市人物志》第346、347页 | |
29. | 卢青海[1] | 五十一岁 | 曾任同盟会潮州分会参议、汕头警察厅厅长 | 在上海中风去世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320—321页之《辛亥革命暨辛亥前地下工作的海阳同志存亡表》 | |
30. | 王翌黄 | 五十二岁 | 曾任同盟会潮州分会会长、同盟会汕头支会司法 | |||
31. | 张壮飞 | 曾任潮州建设报社记者 | ||||
32. | 肖扶云 | 曾任潮州第五小学校长、同盟会潮州分会稽查 | ||||
33. | 张亦文 | 曾任大光报编辑 | ||||
34. | 李为龙 | 五十四岁 | 曾任同盟会潮州分会财务 | |||
35. | 曾晦之 | 五十四岁 | 曾任上海潮州会馆书记 | |||
36. | 郭渊谷 | 华侨 | ||||
37. | 曾幸存 | 曾任汕头白话报社编辑 | ||||
38. | 吴东升 | |||||
39. | 吴金铭 | 前清庠生 | ||||
40. | 刘凌沧 | 前清庠生 | ||||
41. | 赖凉血 | ?—1911 | 在光复长汀的时候被清军杀害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342页 | ||
42. | 涂弼垣 | ?—1911 | 11月30日民军光复汀州,驻汀清军已投降;民军未将其缴械,竟反被袭击,三十余人死之 | 《中国国民党史稿 中》第930页 | ||
43. | 郭震珊 | ?—1911 | ||||
44. | 刘蔼士 | 广东大浦 | ?—1911 | 汀州中学教习 | ||
45. | 伍炳南 | ?—1911 | 阳江革命军号兵 | 在光复阳江的战斗中牺牲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389、390页 | |
46. | 谭宝桓 | 广东阳江 | ?—1911 | 广东培英中学学生 | ||
47. | 庞爱群 | 广东阳江 | ?—1911 | 阳江甲级师范学生 | ||
48. | 莫会侯 | 广东阳江 | ?—1911 | 水客 | ||
49. | 梁亦浚 | ?—1911 | 在夜间装置炸弹,因吸烟不慎,燃及火药,被炸身亡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394页 | ||
50. | 张铁 | 广东英德 | 在龙济光据粤时被拿送曲江枪毙 | 《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400页 | ||
51. | 王拨林 | 因回乡被捕杀害 | ||||
52. | 赵仲栋 | 广东化州 | ?—1910,2,10 | 广州新军 | 1910年2月10日,参与广州起义,中弹牺牲 | 《化州文史 第7辑 名胜古迹专辑》第105、106页 |
53. | 李春华 | ?—1911 | 化州军政府成立后,李春华率一队官兵向地主要款,被打死 | |||
54. | 李中柱 | 广东化州 | ?—1911,12,17 | 化县光复军督队 | 1911年12月17日,李杨二人率士剿杀清军余孽,在官桥鸭乸桥堡中埋伏,牺牲 | |
55. | 杨德西 | 广东化州 | ?—1911,12,17 | 化县光复军队官 | ||
56. | 彭瑞海 | 广东化州 | ?—1912,2,25 | 化县光复军参议 | 1912年2月25日,率军北伐,后被清军暗杀于北门外淘金坑洋人坟边 | |
57. | 黄施初 | 广东化州 | ?—1913,7,12 | 化县光复军军需 | 1913年7月12日,黄乘舟往汕头,图复起义未成身殉 | |
58. | 广东嘉应 | 1864—1912 | 曾任广东咨议局议长、广东教育司司长 | 1912年病殁 | ||
59. | 广东香山 | 1863—1913 | 广东警察厅厅长 | 1913年袁世凯密电龙济光将其杀害 | 《辛亥革命辞典》 | |
60. | 广东梅州 | 1878—1913 | 辛亥革命时民军领袖、曾任中华民国经济部长 | 二次革命时,和宁调元密谋袭击武汉,事泄,被执,与宁调元一起遇害 | 《革命人物志 第七集》第240页 | |
61. | 广东文昌 | 1873—1914 | 《华暹新报》、《琼华日报》创始人、国会议员 | 1914年3月29日,琼崖绥靖处督办陈世华兵围报馆,将其逮捕杀害 | 《辛亥革命辞典》 | |
62. | 李荣泰 | 广东紫金 | 1884—1914 | 广东地区讨袁军领袖之一 | 1914年12月,由于奸细告密,敌军乘虚而入,将其逮捕并杀害 | 《河源文史资料 第7辑》第114—116页 |
63. | 广东英德 | ?—1915 | 被陈宏萼设计杀害 | 《中国国民党史稿 下》,第1482—1483页 | ||
64. | 广西凭祥 | 1877—1915 | 琼崖抚黎局局长 | 1915年被捕就义 | 《辛亥革命辞典》,第187页。 | |
65. | 广东梅县 | 1874—1916 | 同盟会会员、松口体育传习所创办者 | 因多年从事革命,积劳成疾,1916年在乡病逝 | 《梅县文史资料 第20辑》第100、101页 | |
66. | 广东梅县 | 1880—1918 | 曾任广东陆军第六团团长、高州绥靖处署办、广东省宪兵司令 | 1918年病逝 | ||
67. | 广东番禺 | 1885—1920 | 广东著名民主革命者 | 1920年9月21日被桂系军阀杀害 | 《辛亥革命辞典》第127—128页 | |
68. | 广东大涌 | 1879—1942 | 香山武装起义领导人 | 1942年在寺中病逝 |
三、纪念建筑
五烈士纪念亭[2]
五烈士纪念亭矗立在化州中山公园内,五烈士的芳名及其抗清捐躯的业绩,镌刻在亭碑上,让州人游园凭吊。
五烈士纪念亭由几条圆柱子支撑着如伞的水泥结构盖子,象征着五名壮士力托天穹,寓意深远。
烈士亭中纪念的五名烈士分别是:李中柱、彭瑞海、赵仲栋、黄施初、杨德西。李、彭、赵、黄等四人,原于城里高级小学同窗习读,杨于城外下圩从商。他们五人志同道合,决心光复救国,常常聚在一起议论政事。李中柱、赵仲栋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广东新军,一个当了步兵,一个当了炮兵。1910年2月10日,李、赵率士攻打广州东大门。赵仲栋不幸中弹身亡,葬于庚戌烈士墓中。赵牺牲后,李中柱折回化县与彭瑞海、黄施初、杨德西等三人共谋,组成了化县光复军,李任督队,彭掌参议,黄当军需,杨任队官。1911 年11月14日,他们率众杀入县衙门,活捉了清知州田荣曜。满人花里雅孙,把清兵逐于县外,不久便光复了全化县。随后,他们废公安,除苛捐,民众欢腾一时。
由于清军的余孽窜扰于僻隅,还勾结劣绅作乱。1911年12月17日,李、杨二人率士剿杀,在官桥鸭母乸堡中了埋伏,与其部下李文初等十人死于战乱之中。1912年2月25日, 彭瑞海继续率军北伐清军,后被清军暗杀于北门外淘金坑洋人坟边。省府令葬其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并树碑曰:“化县彭烈士瑞海之墓。”后迁葬于烈士园内。未几,袁世凯到处屠杀志士仁人,黄施初被迫出走南洋,留学于日本。不久,他回广州湾谋讨袁之事,后因不幸惨败而被禁于香港,经孙中山先生力救才获释。1913年7月12日,黄乘舟往汕头,图复起义未成而身殉,尸首无存。
五名烈士,志大功高,为光复大业殉国。民国二十年 (1931年)秋,县民募捐建亭,让后人瞻仰凭吊。
惠州留丹亭[3]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湖点翠洲。为纪念辛亥惠州“马安之役”牺牲烈士而建。武昌起义后,惠州同盟会发动起义,陈经等志士与敌激战,阵亡和被俘遇害十余人。亭为1913 年始建,1916 年改为阁,1927 年阁坏,又改为中山亭,1935 年重筑亭,仍名“留丹”,又名“烈士亭”。1959 年,又改亭为阁。面积 380 平方米,平面呈“工”形,卷棚歇山顶, 阁内游廊环通。正门悬廖承志书亭名,门前木刻集句楹联:“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
[1]此十二烈士(卢青海—刘凌沧)摘自《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320—321页之《辛亥革命暨辛亥前地下工作的海阳同志存亡表》,根据题目估计这十二位烈士的死亡时间在1911年甚至更早。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化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化州文史第7辑名胜古迹专辑》,化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5.12,第105、106页。
[3]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2011.07,第394页。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 获取链接
- X
- 电子邮件
- 其他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