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楊雲史與吳佩孚的遇合 吴秘书长十七岁便娶了李鸿章的孙女李国 清为妻陈美美狄美南

 吴佩孚的秘书长杨圻,此人字云史,出身常熟世家,他的父亲叫杨崇伊,是策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再次训政的要角;岳家更阔,娶的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女儿。王揖唐是他岳父的朋友,所以杨云史尊称之为“世伯”。楊圻續娶漕運總督徐文達之女徐檀,字霞客。

杨云史

 播报 编辑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杨云史(1875-1941),原名朝庆,改鉴莹,又改圻,字云史,又字野王,常熟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天乡试南元,历官詹事府主簿,户部、邮传部郎中,三十四年(1908)出任驻新加坡领事。入民国,一度为吴佩孚幕僚。后应张学良邀,移居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回常熟。抗战时,徙居并卒于香港。诗宗盛唐,擅七古,弱冠作《檀青引》,有诗名;后所作《天山曲》,长达近二千字,前所未有。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
本    名
杨云史
云史,又字野王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主要作品
檀青引
籍    贯
常熟
原    名
朝庆

人物评价

编辑 播报
杨云史圻自敍行状,谓“我少年时,闻有诗人我者,则色然怒,今闻之则欣然喜。”余自去秋以来,渐了此意境。
杨云史晚年作《天山曲》,浑非江湖庙堂之忧,已隐具希腊精神。“当年助顺辟蒿莱,别有降王壁垒开。一骑香尘烽火熄,明驼轻载美人来。沙场风压貂裘重,阵云满地衣香冻。祁连山月远相随,恸哭爷娘走相送。琵琶凄绝一声声,大雪纷纷上马行。一拍哀笳双泪落,可怜胡语不分明。王头饮器献天子,妾心古井从今始。何难一死报君恩,欲报君恩不能死。”纯是现代意识。金仲荪剧作《文姬归汉》立意略同。云史早岁尙有《檀青引》,体制、气魄稍逊《天山曲》,主体意识则远自不如。
——徐晋如《缀石轩诗话》
————————————————————
杨云史娶狄美南,有人赠诗云:“江东才子杨云史,塞北佳人狄美南。”
——郑逸梅《艺林散叶》)第174页
————————————————————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云: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涕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又有挽常荫槐联云: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国家事罪淮阴!
上二联均系杨云史代拟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
江东才子之称的近代诗人杨云史,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在某次的阵亡军士追悼会中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吴佩孚的秘书长杨圻,此人字云史,出身常熟世家,他的父亲叫杨崇伊,是策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再次训政的要角;岳家更阔,娶的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女儿。王揖唐是他岳父的朋友,所以杨云史尊称之为“世伯”。
——高阳《玉垒浮云》
————————————————————
1928年少帅赠杨云史条幅:“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
——Puka2000《海外占星家对张学良出生时间的校正》等

个人生活

编辑 播报
陈美美与杨云史的恋情
提起陈美美,知道的人不多;提起杨云史,在当时算得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称
“江南四大公子”之一。他是江苏常熟人,世代为官,十七岁便娶了李鸿章的孙女李国
清为妻,曾经追随岳父出使英伦,成为学贯中外的青年才子。后来任大清国驻新加坡的
领事,辛亥革命后由海外归国,隐居在虞山的石花林,筑一座楼居住,名之为:“江山
万里楼”。这时他的原配妻子李道清已死,又续徐霞客为妻,依然夫唱妇随,过着逍遥
自在的乐道生活。
民国九年,杨云史在江西督军陈光远的屡次盛情邀请下,终于只身前往南昌去做陈
光运的高参。当时秀才大帅吴佩孚挟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获全胜的威风,雄踞洛阳,听说
陈光远将杨云史罗致帐下,说道:“陈光远何能驾驭江东不羁之才。”果然不久陈光远
与杨云史便出现了矛盾,杨云史不辞而别,给陈光远留下一封行文辞雅的书信:
史乃江东下士,将军谬采虚声,致之幕府,时陪阎公之座,遂下陈蕃之榻,颇
思尽其愚悃,有裨万一。顷得山妻徐霞客书谓:“园梅盛开,君胡不归?”不禁他乡之
感,复动思妇之怀,清辉玉臂,未免有情,疏窗高影,亦复可念,清狂是其素性,故态
因之复萌,敢效季鹰烟波之清,乞徇林逋妻子之情,予以休暇,遂其山野,庶面云在山,
靓妆相对,此中岁月,亦足为欢,则将军之赐也。
吴佩孚听说杨云史离开陈光远,连忙派人请他入洛阳相助,从此杨云史便跟定了吴
佩孚。
陈美美与杨云史的相识是在吴佩孚第二次直奉战争惨败之后。战争之前,杨云史的
妻子徐霞客突然在洛阳病逝,杨云史第二天就要随军出发,只好仓促殡殓,非常痛苦,
从当时他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心情:
要怜九月十三夜,死别生离第一霄;
戎马书生真薄悻,盖棺照月便从军。
战争由于冯玉祥的倒戈一败涂地,杨云史随吴佩孚又过一段凄惶的日子。吴佩孚
武汉东山再起,在查家墩成立司令部,杨云史担任幕僚长。他公余之暇,颇感孤寂,尤
其在清灯照壁,冷雨敲窗的时候,想起结发妻子李道清,更想起被自己仓促殡葬的徐霞
客。那时夫妻之间志同道合,过了多少温馨的黄昏,如今却形单影只,茕茕孓立,难以
排遣心中的凄凉,寂寞和悒郁。
于是杨云史开始涉足妓院。陈美美是武汉的名妓,人长得不算十分漂亮,却一份孤
傲的性格,高挑身材,落落大方,而且颇具才情,杨云史一见钟情。
这时的杨云史已年近半百,华发红颜,夜夜与陈美美出双入对,武汉报刊纷纷竞登
这一艳闻。有些传播媒体,居然按日登载他们的起居。杨云史的朋友们代抱不平,只要
杨云史点头,就打算对这些报刊施加压力,杨云史一笑置之,写了两首曲寄给报刊作为
回答:
其一:
妓女千千万万,嫖客万万千千,轮我做了嫖客,便闹得瘴气乌烟。我也莫名其妙,
君听其自然。
其二:
报是他出版自由,嫖是我个人自由,要怪他家家报馆,先怪我夜夜春楼。只要风
流不下流,这其间何必追究?
陈美美慧眼识名士,她的关心、体贴、妙解风情,使得心情萧瑟的江东才子深感慰
藉。陈美美是不俗的女子,自然不会用职业性的手法笼络杨云史,而是一片纯情,杨云
史也以大量的热情投入到她的身上。那时杨云史的许多诗句中,都能隐约看到陈美美的
靓影,像是:“夜半入门人已醉,手扶花影下雕鞍。”“酒后春寒行不得,军中刁斗已
三更。”“何因软语甜如蜜,皓齿无声啮荔枝。”于是“风流小杜”的名声不胫而走,
讲得恶毒一点的干脆叫他“娼门才子”。
提到“风流小杜”这个称号,就要讲到杨云史与梅花的关系。杨云史爱梅、咏梅、
画梅的嗜好,可以直追宋代隐居孤山自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逋。吴佩孚曾经为此赠给
杨云史一联:
天下几人学杜甫,一生知己是梅花。
杨云史所画的梅花,真可说得上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但他
画的梅花从不轻易送人。除了为吴佩孚画了一幅巨幅梅花外,在武汉特应陈美美之请,
在彻夜春雪中,红袖添香里,画成腊梅屏幛四幅,兼题八首七言绝句,其中有句是:
“江郎彩笔犹昔,画了长眉画折枝;近来英年消磨尽,只画梅花赠美人。”于是好事者
称他是“风流小杜”。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杨云史投之以木瓜,陈美美报之以裙裾。革命的北伐军彻底
摧垮了吴佩孚的主力部队,吴佩孚西走白帝,辗转入川。在革命烈火迅猛,抓住就会杀
头的情况下,杨云史没有来得及跟上吴佩孚逃跑的步伐,多亏陈美美把他藏在香闺中,
方得顺利脱险,过了那个革命风浪尖。藏在陈美美的香闺中,杨云史天天画梅题诗,选
出最好的一幅送给陈美美,上面题有两首绝句:
其一:
戎马经年衣满尘,强欢暂醉暗伤神;
平生热泪黄金价,只赠英雄与美人。
其二:
照眼枝枝红雪堆,胭脂难买好春回;
罗浮以外非春色,从此杨圻不画梅。
杨圻是他四十岁以后所改名字,诗中说从此不再画梅,是他对自身状况的极度悲观。
他觉得自己年过半百还得靠一个青楼红粉知己来照顾护持,确实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到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名满天下的名士,权倾一时的大人,混到如此进退失据的
境地,夫复何言!对此,陈美美不是同情,而是理解。
等到时局稍微稳定后,杨云史决定离开武汉北上,陈美美在临江楼设席为杨云史饯
行。那天风吹野花满庭香,陈美美不断劝杨云史多喝几杯,问杨云史什么时候还会回来,
杨云史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不知道哪一天还能见到陈美美,别意阵阵袭上心头,他
即席赋诗与陈美美留别:
年来范蠡久无家,西塞山前似若耶;
君问归期载西子,春风流水碧桃花。
杨云史走后,陈美美很长一段时间拒不接客。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里,看着杨云史给
她的梅花,题赠的诗词,追忆着他的浓情蜜意,她为杨云史感叹,觉得他“一例霸才难
得主,年年沉醉过新丰。”杨云史到郑州后,曾给陈美美寄来一首诗,写道:
年年落魄又经年,典尽春衣习醉眠;
天未生涯差强意,将军厚我玉人怜。
既怀念吴佩孚对他的知遇之恩,也难忘陈美美的患难真情,把陈美美与吴佩孚相提
并论,使陈美美激动不已。
杨云史不久去了北京,再出关到沈阳,陈美美渐渐地失去了杨云史的消息。由于杨
云史的关系,许多人都热衷要她陪客,以抬高自己的身价。陈美美为了排遣对杨云史的
思念,为了免除不胜其烦的骚扰,终于赎身做了别人的妻子,可不久又离婚,只身移居
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天,陈美美上街上买一些东西,突然见到了杨云史熟悉的身影,
她硬着头皮去见杨云史。原本以为时过境迁,往日的热情已经随风而散,谁料两个人都
还一往情深,两个人促膝长谈,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一切。
第二天,杨云史又到陈美美的居室去看望她,陈美美送了一首诗给他:
陌路相逢诀绝恩,断无消息尽销魂;
天涯何处寻崔护,千里桃花红到门。
杨云史看罢,一连回诗两首:
其一:
云窗雾阁看红梅,痴福能消避面猜;
昨夜卷帘香雪里,双成笑拥绿萼来。
其二:
粉壁峨峨绣浪红,旧时诗画尚纱笼;
清宵风月分明在,莫是相逢又梦中。
第三天,陈美美往拜杨云史,为陈美美开门的是位漂亮中年妇女。杨云史告诉陈美
美:这是他的夫人狄美南。狄美南久闻陈美美的大名,对她的来到大为紧张,但表面却
丝毫不露痕迹,热情洋溢地殷勤招待丈夫的昔日情人,但实际是形影不离丈夫。美南是
贤内助型的女性,她把杨云史侍候得无微不至,使得陈美美绝无插足的机会。杨云史和
陈美美无可奈何,只得分开。
后来杨云史又到了北京。那时日本已占领东三省,正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想拉在北
京过隐居式生活的吴佩孚出来做大汉奸。杨云史受章太炎委托去劝阻吴佩孚,不要接受
日本人的条件,不久白发苍苍的章太炎自己也赶到北京。吴佩孚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他问日本来使:“难道我还不如张作霖吗?”
杨云史在北京还是不能忘怀陈美美,给陈美美赋诗赠画。陈美美回了他一封信,说
道:
别后音书两不闻,预知谣诼必纷纭;
只缘海内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邻。
……
——车水《中国历代名女--名妓卷》

楊雲史與吳佩孚的遇合

2015/5/22   
  
本站分類:創作

楊雲史與吳佩孚的遇合

              

     楊雲史

張愛玲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她的祖父張佩綸娶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藕為妻。她在回憶祖母的文章中說:「我稱大媽媽的表伯母,我一直知道她是李鴻章的長孫媳,不過不清楚跟我們是怎麽個親戚。那時候我到她家去玩,總看見電話旁邊的一張常打的電話號碼表,第一格填寫的人名是曾虛白,我只知道是個作家,是她娘家親戚。原來就是《孽海花》作者曾孟樸的兒子!她哥哥是詩人楊雲史,他們跟李家是親上加親。曾家與李家總也是老親了,又來往得這樣密切。」楊雲史的父親是楊崇伊,他的女兒(也就是楊雲史的妹妹)嫁給李瀚章(李鴻章的長兄)的孫子,而非李鴻章的孫子,張愛玲顯係沒弄清楚。楊雲史則娶李鴻章的孫女李國香(道清)為妻,成了李鴻章的孫女婿。楊雲史說:「當庚子(案: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文忠奏調先大夫隨辦和議入都在文忠幕,余則為文忠公長孫婿,父子皆居文忠邸,時侍左右。」另外楊崇伊的幼弟又是李瀚章的女婿,楊家與李家確實是親上加親。至於曾、李兩家並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只不過楊崇伊娶了曾之撰的妹妹(曾孟樸的姑姑)為妻,楊雲史是曾孟樸的表弟而已,曾、李兩家稱不上「老親」,張愛玲顯係誤解了。

    璆??.jpg

     楊雲史

楊雲史(1875-1941)本名朝慶,四十歲以後更名圻,字雲史,江蘇常熟人。少有不羈之譽,讀書過目不忘,自言父親嘗於夜間命其查考史籍,他不須燈火,隨手在書架中檢出,於月光之下指明某行載某事,毫髮不爽。少年時居京師,詩文倜儻,裘馬麗都;與元和汪榮寶、江陰何震彝、常熟翁之潤,皆以名公子擅文章,號「江南四公子」。文采風流,極一時之盛。光緒三十四年,岳父李經方出使英國,奏調其充任英屬南洋領事,駐於新加坡。後來在友人的協助下開辦了大利樹膠公司,做起橡膠的出口生意。可惜歐洲戰亂,市場疲軟,三年竟成荒園。棄官經商以利養老的夢想破滅,而彼國催繳租金不絕,結果由其母曾太夫人鬻產為其了結,無奈怏怏歸國。回到常熟,先暫住在曾孟樸的虛霩園。當時他年僅三十七歲,但他所「效忠」的清廷已亡,他隱居於此,立下決心要當「遺少」了,有「長為百姓,瀟灑江海」之意。

    敺?摰?jpg

     徐霞客

但因其家中人口眾多,生計日蹙。在一九二0年,他萬般無奈的入了江西督軍陳光遠的戎幕。陳光遠係一介武夫,胸無點墨,以一個飽學之士,與一個老粗相處,無異秀才遇到兵,自然格格難投。翌年,楊雲史果貽書而去。後經同年好友潘毓桂的介紹,訪晤吳佩孚。吳佩孚說:「楊先生是江東才士。」禮延入幕,委以秘書長,極賓主之歡。楊雲史嘗寫信給夫人徐檀(案:李道清於光緒二十六年病卒,三年後續娶徐檀,即徐霞客),談到遇合之樂,曰:「三年擇婦而得君,十年擇主而得吳。」沾沾自喜之情,溢於言表。吳佩孚因係秀才出身,於古詩詞及書畫有一定的造詣,雖然棄文從戎,卻喜接文士,這與陳光遠的粗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吳佩孚對楊雲史可說是言聽計從,其重要筆札皆出其手;而楊雲史每逢書及吳佩孚名字時,例均「抬頭」,以示尊敬!其親書以奉吳佩孚「主公兩正」之聯云:「杜老歌詩出忠愛;呂端大事不糊塗。」對吳佩孚更備極尊崇吹讚之意。

 ?喃蔗摮?jpg

     吳佩孚

楊雲史一生與吳佩孚最為相知,吳佩孚亦倚畀極深。楊雲史好畫梅,吳佩孚嘗贈聯曰:「天下幾人學杜甫,一生知己是梅花。」 又贊其詩曰:「氣體魄力,直追盛唐。其磅礴鬱積,蓋皆出乎至性至情者也。是以憂時念亂愛國之言,時時流溢。」又云:「雲史詩清真雅正,自成大家。五言卓絕,尤稱獨步,近人無與比肩。」楊雲史著名的《江山萬里樓詩詞鈔》,便是在吳佩孚幕僚時期印行,並由其題簽作序的。

楊雲史在吳佩孚幕府時,所經大小戰役,幾乎都有詩記之,向有「詩史」之目。一九二四年秋,二次直奉戰爭開始,一向視為吳手下大將的馮玉祥,突然倒戈兵變,陷北京,圍總統府,囚曹錕,逼下令停戰,褫吳佩孚軍職,解其兵柄,又入宮逐清帝后妃,而籍其財貨。楊雲史悲憤萬分,曾有〈榆關紀痛詩〉十首,其長序痛罵馮玉祥:「雖趙高之害蒙恬,董卓之劫洛陽,華歆之逼漢獻帝,不能專惡於前」,並云:「余侍從帷幄,歷有年所,久安從軍之樂,數被戰勝之榮,今乃於千載不偶之事,天崩地拆,目擊而躬逢之,傷正氣之不伸,慨天心之助長,慟尊親之受辱,哀綱紀之淪亡」,其痛心可知。而吳佩孚以榆關兵敗,退至湘鄂邊境駐節武漢,楊雲史始終未離吳氏左右。當吳氏離湘出走時,適徐檀正病逝湖南岳陽,楊雲史在安葬之次日,復隨軍行。其〈悼亡詩〉四首之一有云:「樓船江下氣如雲,永訣淒涼不忍聞!戎馬書生真薄倖,蓋棺明日便從軍。」其心情之慘痛可想而知。吳佩孚後來在〈赤壁春夜懷雲史〉詩云:「戎馬生涯付水流,卻將恩義反為仇,與君釣雪黃州岸,不管人間且自由。」上聯痛罵馮玉祥的背叛;而下聯則凸顯他與楊雲史兩人交誼之篤。

後吳佩孚入川,楊雲史始返江南。里居未久,復遷北平。其時,張學良亦在平,他讀楊雲史的〈榆關紀痛詩〉,對秘書陳甘簃說:「他雖然過去曾經對敵,立場不同。但其詩忠厚悱側,實可欽佩其為人。因學良夙慕唐太宗的能幹,要請楊先生為之講解《貞觀政要》。」此事曾得楊雲史同意,只是當時張學良正是軍書旁午,聽講之事終究未成。後張學良又請其往關外一行,一九二八年夏間,楊雲史遊遼東,在遼瀋三年,曾主編東三省志。後歸常熟,前後不到二年,仍回北平賃宅居住。以久居北地,氣候相習,且吳佩孚亦在北平,仍可時時相聚。後宋哲元長冀察政務委員會,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楊雲史亦從之。對宋之折衝樽俎,實有相當貢獻。「七七事變」後,楊雲史倉促間無法走脫,乃滯留於北平。其時日人有利用吳佩孚為傀儡之企圖,楊雲史獲悉,遂密繕長函,加以勸阻。吳佩孚之始終全節,與楊雲史有莫大的關係。

璆??.jpg

     楊雲史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四日,吳佩孚卒於北平,已於一九三八年初夏逃離到香港的楊雲史,輓以聯云:「本色是書生,未見太平難瞑目;大名垂宇宙,長留正氣在人間。」有人說,就兩人交誼來論,此聯似嫌泛泛,但須知當時北平已在敵偽期間,縱然情深意摯,他又何能盡情傾吐以自取其禍?在病榻中,楊雲史「望海成慟,淚枯心亂,死生契闊,深悔遠行」之餘,慨然於吳佩孚「知我之深,從諫之美。」而「身難北歸,但有號哭。欲為誄文,一訴忱悃,方寸瞀亂,弗可成篇」於是他噙淚寫成〈哭孚威上將軍〉五律四十首,略記他追隨吳佩孚二十年間的見聞種種。而以「靈運先成佛,人間太寂寥,舉頭山海窄,閉目廢興銷。何日報知己,空令賦大招,投詩南海上,風雨撼寒潮」作結,是獻給吳佩孚的薤歌,亦報平生知遇之恩。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五日,楊雲史病逝於香港尖沙咀柯士甸道寓所,終年六十七。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