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簡介民國外交家汪大燮在《覺醒年代》劇中汪大燮是由著名演員徐敏飾演的,對於進步學生他是極其愛護的,對於身在北大的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他也基本上是支援的,給予了很多幫助,思想極為開明,而且在解約英國教授的事件中,他也是立場堅定,

汪什麼大什麼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

《覺醒年代》一經播出,好評不斷,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那些夢想放飛的歲月,有多少先驅在奔走,有多少志士在探索。民國初年的風雲人物都在劇中粉墨登場,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是那些歲月的吶喊者。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北大校長蔡元培

《覺醒年代》

的劇中,有這樣一位人物,他是民國初年政壇中的一股清流,他的思想很先進,他的行為也很高尚,他對於

蔡元培

很欣賞,曾力邀其進入北大擔任校長,並且對於蔡元培的各項工作都很支援,兩個人之間也是私交甚篤,他就是近現代著名的愛國外交家

汪大燮

先生。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民國外交家汪大燮

在《覺醒年代》劇中

汪大燮

是由著名演員

徐敏

飾演的,對於進步學生他是極其愛護的,對於身在北大的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等人發起的

新文化運動

他也基本上是支援的,給予了很多幫助,思想極為開明,而且在

解約英國教授

的事件中,他也是立場堅定,聯絡蔡元培,組織談判團,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有節,為中國爭了一口氣。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民國外交家汪大燮

汪大燮,字伯棠,出生於杭州,祖籍是安徽。他自小聰慧,童子

就中了秀才,在清朝光緒年間就考中了舉人,後來他被同鄉舉薦入仕,從此一路官運亨通,直至做到了戶部郎中,後來他自己又透過努力成為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章京,逐漸步入到了外交政治的舞臺。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裡的汪大燮

光緒

年間,康梁曾

維新變法

汪大燮

還曾幫助過維新派,讓他們的危險處境得以緩解,顯示出了他思想之進步;而

沙俄

政府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參與了

八國聯軍

侵華,而且還妄圖霸佔東北三省,這個時候汪大燮挺身而出,堅持了領土不分裂,堅決同貪婪的沙俄政府作鬥爭,從此揚名海外。

“萬不能於和約外,別訂條約,致啟各國效尤之漸。”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近現代著名的外交家汪大燮

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汪大燮就成為了出色的外交官,而且讓他出任了分量很重的

駐英公使

,足見清政府對他的倚重與信賴。在考察

憲政

時期,他還負責出訪各國,並且由他整理了相關意見,對於當時中國君主立憲制的探索,他也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北京大學

民國成立以後,汪大燮先是出任了

教育總長

,但他後來提出了頗有爭議的廢除中醫的主張,最後引發了全國抗議,

北洋政府

出面澄清後,這件事才告一段落。

“餘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裡的汪大燮

袁世凱

復辟期間,他為了表示抗議,退出了政壇,以表明反對繼續君主專制;

段祺瑞

為總理的時候,他又擔任了

交通總長

;後來他又發揮特長,出任了

外交總長

;而且他在任內,力主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支援對

德國

宣戰,也為當時的中國做了一個比較合適的國際選擇。

1917年

的時候,汪大燮成為了

代理總理

,在電視劇《覺醒年代》裡我們可以看到,汪大燮在一段時間內是具備著相當的權力,他代理了國務總理,同時也做了不少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事情。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裡的汪大燮

1918年

徐世昌

擔任了大總統,汪大燮成為其統領下的

外交委員會委員長

,因為汪大燮對於外交方面具有傑出的才能,所以這份委任對於他也可謂十分恰當。

“凡關於和會的各專使來電都由外交部送委員會閱核。”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裡的汪大燮

巴黎和會

上,帝國主義國家們的醜惡嘴臉顯露無遺,他們竟然無視了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國際地位,竟然想讓

日本

繼承

德國

山東

的各項特權,還打算繼續搞勢力範圍那一套,北洋政府真是喪權辱國,竟然打算讓中國代表承認約定,並簽字。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汪大燮是五四運動的策劃者

汪大燮

其實是當時中國外交層面的核心人物,卻沒有辦法左右決定,他當然十分著急,他本來希望透過外交努力,破除各國的勢力範圍,把鐵路的管理也收回國家,但提案卻被

曹汝霖

等人反對,汪大燮本來要辭職,

徐世昌

一再勸他,他才留下,但面對總理

錢能訓

密令

陸徵祥

簽字,他確實無法接受,憤而辭職,以示抗議。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中的汪大燮

作為愛國人士,為國家命運而操勞的

汪大燮

自然不願與那些出賣國家利益之人同流合汙,他要做的是抗爭,於是他立即找來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

,便把在

巴黎和會

上的外交失敗以及政府密令情況告知了蔡元培;也正是因為汪大燮提前把資訊傳達給了蔡元培,所以他也就此成為了

“五四運動”

的實際策劃與組織。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覺醒年代》裡的蔡元培

1919年5月3日

蔡元培

北大法科禮堂

召開了北京大學學生代表會議,將北洋政府的醜惡嘴臉揭露於世;於是學生們便被髮動了起來,大家群情激憤,大家同仇敵愾,不願意讓國家再受屈辱,於是在第二天也就是

1919年5月4日

,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

反帝反封建運動

,這就是現代歷史上有名的

“五四運動”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爆發的意義,是巨大的,更是深遠的。從學生開始最後發動到工人階級,從北京開始,然後到上海,直至全國,這是一場偉大的思想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從此以後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在中國現代民主主義革命中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

汪大燮是“五四運動”發起的關鍵人物,他是愛國愛民的,更是憂慮國家的。

1921年

,中國接受美國邀請準備參加

華盛頓會議

,這個時候的美國也是希望遏制日本在華擴張,解決遺留的問題,進而為自己國家謀取更大的利益,鑑於此情此景,在國內的汪大燮組織了

“華盛頓會議中國後援會”

,積極奔走解決這一系列的外交問題,由於準備充分,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了近代以來外交層面少有的成功,實現了促日本還山東於中國的目標。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五四運動

1922年

的時候,

汪大燮

繼續為收回

山東

而努力,後來汪大燮又再次出任了

國務總理

財政總長

,他在任內簽署了收回以前德國強租的,當時日本強佔的

膠州灣

,從法律上把

青島

給收了回來。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民國外交家汪大燮與人合影

在收回膠州灣以後,

汪大燮

就辭去了國務總理與財政總長的職務,只擔任了

平政院院長

等職務,因為他十分厭倦

直係軍閥

之間的紛爭。

1928年

,奉系軍閥

張作霖

被炸死,在東北軍退出北京以後,汪大燮與

王士珍

還共同組織了

“北平臨時治安維持會”

,為了古城的穩定與秩序,繼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拳拳愛國之心,可鑑日月。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近現代著名外交家汪大燮先生故居

1929年1月5日

汪大燮

先生逝世,一代愛國的外交家隕落,而他一生熱衷教育事業,同時也把外交事業做得很有高度,努力為國家爭取著利益;此外,他還創辦了

北京

平民

大學

,並擔任了校長;而且致力於各種慈善公益事業,並擔任了三年多的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

;對於國家和社會,他是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貢獻著。

覺醒年代:軍閥混戰時期的一股清流,解讀歷史真實中的汪大燮

汪大燮先生作品

汪大燮先生是民國時期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者,他在外交、慈善、教育等事業上都有著頗多建樹,更是促成了偉大的五四運動,他的一生是壯懷激烈的,也是卓爾不凡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