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辛亥老人汪孟邹

 

辛亥老人汪孟邹

辛亥革命网 2021-04-22 09:13 来源:团结报 作者:汪伟强 查看:20346 

芜湖的“长街”历史文化悠久,在徽州会馆隔壁,曾有过一座一楼一底的房屋,。小楼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风暴,是当时芜湖乃至皖南革命运动的重要据点和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大

  芜湖的“长街”历史文化悠久,在江城古长街中段,徽州会馆隔壁,曾有过一座一楼一底的房屋,门牌号码是“中二街二十号”。小楼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风暴,是当时芜湖乃至皖南革命运动的重要据点和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大本营。这座小楼就是“芜湖科学图书社”。

  开办书店

  说起芜湖科学图书社,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辛亥老人”汪孟邹。汪孟邹1878年出生于安徽绩溪,自幼学习传统文化,中过秀才。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下一步就是考举人、考状元,最终获得一官半职。那么他为什么不继续考学,反而跑去办了一个新式的图书社呢?

汪孟邹

  1901年,汪孟邹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插班进入到江南陆师学堂,开启了新学的系统学习之路。但不幸的是,这一年父亲去世,更不幸的是,第二年兄长汪希颜又英年早逝。青年时代的汪孟邹,遭遇了父兄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徽州人习惯性走的一条路,那就是经商。

  1903年,汪孟邹怀揣亲友的赞助来到芜湖,办起了安徽省第一个新式书店——科学图书社。当时,徽商主要经营的是茶叶、典当、盐、粮等,汪孟邹选择开办新式书店,而不走徽商的老路,这其中离不开他的恩师胡晋接的引导。

  胡晋接是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当时科举制度被废在即,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在徽州也在起步之中,开办新式书店,经营新式书籍、文具有一定的市场;芜湖距离徽州较近,又是大型水运码头,可以利用长江水运之便,从上海采购书籍资料到芜湖,再从芜湖转运到徽州。所以汪孟邹最终选定在芜湖开办了这个新式书店。书店开业之后,汪孟邹全身心投入到书店的运营中,广泛联系各地出版机构,购进大量新式书籍、文具和部分教学仪器。当时书店除了卖教科书外,还有许多新书报。例如黄藻的《黄帝魂》、邹容的《革命军》,创办于1896年的《苏报》、1906年创刊于东京的《复报》,还有新小说、名人小传、翻译的外国小说等等。

  结交陈独秀

  在汪孟邹的出版事业中,有过多任合伙人,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两人从1903年结识,到1942年陈独秀去世,汪孟邹自始至终都是陈独秀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和援助者。也正是因为汪孟邹的大力支持,陈独秀才能在维持生计之外,创办多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章杂志。

  1903年,陈独秀来到芜湖,住进了科学图书社的小楼,他白天在赭山皖江中学和安徽公学任教,晚上则挑灯夜读,专心编辑《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21日,《安徽俗话报》第1期顺利问世,由于汪孟邹的大力宣传,同时报刊的时事性和新颖性也很强,一时之间风靡全国,销量一度达3000份,居海内外各报刊发行之首。在这段编辑发行的时间里,汪孟邹和陈独秀朝夕相处、无话不谈,虽然日子过得艰苦,每天只吃两顿稀粥,但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独秀还为汪孟邹题写了“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的对联,这副对联后来被汪孟邹挂在了科学图书社小客厅。

芜湖科学图书社旧址

  可惜好景不长,在度过报刊发行的蜜月期后,《安徽俗语报》开始陷入低谷,一方面陈独秀的恩师胡子承对陈独秀的办报持反对意见,甚至写信批评他的这种办报行为;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环境动荡,吴樾刺杀清廷出洋考察五大臣失败,激起了陈独秀停办报纸,决定以实际行动唤醒国人的革命意识。《安徽俗话报》后又因刊登了一则反英消息,被地方当局勒令停办。报刊虽然只办了短短23期,但却起到了传播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和组织革命的作用,对20世纪初的人文社科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短暂办报合作,为两人积累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为日后《新青年》的发行奠定了基础。

  再办亚东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陈独秀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汪孟邹听从陈独秀的建议,来到了上海市惠福里办起亚东图书馆,后又迁到河南路平和里。1914年春,再迁到江西路口的福华里。1919年,亚东图书馆迁到五马路棋盘街西首。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发行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老战友”汪孟邹这里了。汪孟邹为了杂志的发行四处奔波,为它联系承办单位,同时积极联系社会名人踊跃投稿,如胡适、李大钊、鲁迅等都先后来稿。亚东图书馆自然也就成为杂志的第一批代派处,一时间《青年杂志》风靡上海,甚至出现青年学生人手一本的壮观情景。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后,北大委托亚东图书馆为其在上海的总经销,专门销售北大出版的新书。后来,陈独秀把《每周评论》和《新潮》等都交由亚东销售,亚东图书馆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传播阵地。

  宣传新文化

  大革命时期,科学图书社成了中共芜湖特支的活动据点,汪孟邹的侄子汪原放和部分店员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汪孟邹本人虽然没有入党,但是一直以一种“特殊党员”存在。

  1927年,北伐军发展到长江流域,芜湖科学图书社由于和许多进步人士有联系,同时汪孟邹的侄子汪原放当时在武汉中共中央出版局担任局长,因而,中共中央的出版机构武汉长江书店和芜湖科学图书社挂上了钩。在党组织的指导下,书店独家销售汉口长江书店的书籍,《共产主义ABC》《辩证唯物论》等都是极其畅销的书籍,书到一批马上就卖光。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进驻芜湖时,军政治部的一个军官到该店买书。当他看到一间小小的店堂里拥挤着购买革命书刊的人群,笑着说:“这个小书店抵得上一个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才停止。

  鉴于科学图书社在历史上的地位,店庆20周年之际,众多文化名人纷纷来信来稿,如陶行知曾书:“赈济20年学术的饥荒”;胡适题词:“给新文化做了几十年的媒婆,为旧世界播下数千颗逆种。”这是对芜湖科学图书社几十年来实践的高度总结。1937年日军进犯芜湖,科学图书社被迫歇业。

  1950年,全国出版界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盛情邀请汪孟邹出席,但汪孟邹因年纪已大,加上身体欠佳,只好婉言谢绝毛主席的邀请。1952年,亚东图书馆由于“出版托派书籍”而被上海市军管会勒令停业。不久后,汪孟邹在上海逝世。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