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粤将李福林

 

粤将李福林

辛亥革命网 2020-07-08 13:46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严固本 查看:20332 

地道广州人做大官的向来不多,李福林算一个。

民国第五军军长兼广州市长李福林

  地道广州人做大官的向来不多,李福林算一个。李福林(1874-1952),字登同,番禺大塘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这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当过民国第五军军长兼广州市长,尽管身上有广东军阀的特有印记,但顽强地保留着广州人的地域特点,识时务,懂变通,在复杂的时局下一直保存实力。当然,乡土观念也强,所带的兵是清一色的广东人,即便在外省作战主力受挫,须要弥补新军,也要回广东招兵买马。还有,他对向外扩张兴趣不大,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当时的军阀陈炯明如此,上世纪30年代的“南天王”陈济棠也如此,都折射了广州文化历史的某些方面。

  “福军”屯驻

  广州河南一带

  为什么广州老一辈人提起李福林,就有一种既赞赏又调笑的表情,因为他的传说也实在不少。他身体有点怪,身长脚短,有如张之洞。贫农家庭出身,曾读过一年私塾,后随父在乡务农。任侠,尚武,喜听水浒传等武侠故事,受江湖游侠思想影响颇深。所谓“卫青牧豕,樊哙屠狗”之说,在他身上也有所体现。后在乡聚集游荡青年,结为盟友,订立誓约,被推为“大佬”,常率众从河南秘密渡入广州市区打家劫舍。后由于各县追拿甚紧,李姓族人恐受连累,劝其离开。

  清末时入伍,在黄埔广东水师学堂(后广东海军学校)当号兵,每天拿个小喇叭向营房吹,看士兵们出操、跑步,慢慢融入了部队之中。但一次他忘记了准时吹,可大可小,总办魏瀚见是初犯,还是放他一马,罚他打油绳若干。那时体罚打屁股不再用木板,而用油绳,被士兵看做奇耻大辱。李福林一方面消极应对,一方面鞋底抹油,很快到了水鱼雷局,跟一位姓黄的师傅学打铜,但这活儿既单调也累,他对师傅说,自己志向不在此,说完又离开了。

  从此,他到处流浪,在深井、新造一带,慢慢变为绿林好汉,从小偷小摸发展到剪径谋财,并纠集了各式人马作为手下,成为大哥了。当时有一副流行的春联:“同登寿域,纳福禄林。”他名叫福林,而中山先生命他取“登同”的别字,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福林别字“登同”,是孙中山给他起的。李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其原籍大塘乡,啸聚为寇,而以胆量过人见称。他往往手持洋油灯的灯筒,乘深夜乌黑之际充作手枪行劫,同伴都叫他做“李灯筒”,孙中山让他正式用“登同”两字来做别字,以标志他的这段历史。后被追捕,官府捉拿李福林的赏银从500元增至3000元。鉴于在乡里无法立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遂走避南洋逃到新加坡,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当时新加坡为英国殖民地,正在开发资源。李福林买了一大片荒地,开辟了一块蔗园,因而致富。他由邓泽如介绍,结识了孙中山。由于对革命事业颇多资助,故中山亦不问其过去的出身。辛亥革命前,他奉中山之命,重返广州河南大塘乡组织民军。大塘乡地势可攻可守,而且乡人又多拥护他,手下的人如李雍、李祥等,都是同族兄弟,就造成他独霸广州河南的局面。次年由新加坡转道越南至云南河口,参加革命党人黄明堂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重返广州河南,以革命党人的身份,联络番禺、南海、三水等地绿林武装,伺机起义。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举胡汉民为都督。李福林到广东咨询局(今烈士陵园内)找到黄兴,黄兴见李福林有3000人,非常高兴,给他的部队番号是“福字营”,成为“福军”。从此,他以“福”字营统领职,与南海、三水、顺德等地民军,会师广州,保卫新政权,踏入军界,他屯驻广州河南一带。

  据说,李福林独自返回军部办公室,有几个参谋官在看报纸,边看边议,引起李福林的好奇,于是问:“你班契弟,睇乜嘢?咁好笑!”有一个参谋不知道李福林不识字,以为可以巴结上司,顺手就将报纸递给李福林。李福林接了报纸就“看”,连将报纸倒转了也不知。这班参谋愕然了!幸好副官醒目,立即斟了一杯茶递过去,说:“军座,饮杯茶先啦。”李福林也顺水推舟,放下报纸说:“都唔知讲乜?”于是广州有了一条新歇后语:李福林睇报纸——倒转来。

  绿林好汉竟然当起了广州市市长

  李福林当上营长,当然要整顿部队,他把过去认识的人,如水师学堂,水鱼雷局的号兵、或勤务类的人招来当连排长,还把一个叫何哲,原是水鱼雷局的毕业生招来当教员训练部队。由于李福林的整顿,部队还出现了新气象,有一次何哲坐商船回广州,遇上一个当兵的乘客热心帮他搬行李,还一直送他到家。何哲感动万分,给他力气钱,他却不受,说我是福营的兵,算个排长,才知道遇上自己人了。

  文化不高的李福林,把部队看做自己的手足,也受封不受调,龙济光在广东时也怕了他。一年中秋,龙济光约李福林到珠江边赏月,李福林开始打算去,但参谋长伍观淇劝他不要,并提起前警察厅长陈景华,也是观月之时被枪杀的情景,李福林打消了赏月的念头。民国2年(1913)7月,二次革命时,南方各省纷纷起兵讨伐袁世凯。广东宣抚使龙济光反对讨袁,率部镇压广东讨袁势力,旋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兼民政长。李福林见龙已掌握政权,遂托人疏通,愿为龙效力,获南(海)、番(禺)两县清乡会办头衔。不久,袁世凯也授李福林为陆军中将。袁称帝时,再封李为勋五位,三等文虎章。受宠若惊的李福林,派胞弟李芳专程晋京谢恩。民国5年护国战争时,桂系军阀陆荣廷兼任两广护国军总司令,东下讨伐龙济光。10月,龙济光退出广州,桂系夺得政权。李福林由其亲家谭礼庭拉拢,投靠了桂系,不仅保住了河南地盘,且被桂系任命为广惠镇守使。民国6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河南就任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大元帅,任命李福林为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当时把大元帅府设在一家水泥厂里,如有大难,也可以从这儿乘船转白鹅潭出香港。

  民国11年(1922)4月,孙中山命令出师桂林的北伐军,回师入粤,改道从江西继续北伐,令李福林全军参加。李为了保住河南老巢,便依附陈炯明,留下“保商卫旅营”看守门口。出发前,他用广州话发出号令:“捞家要听阿头话,老举(娼妓)要听龟婆话,我听孙中山话。现在孙中山叫我地北伐,你班契弟要听我话,去喇契弟!”人们对这大白话固然一笑,也想起张宗昌祭文昌帝君如此言简意赅:“你姓张,我也姓张,我们联亲吧!”

  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大元帅府,命令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第三军军长李福林等部自闽回粤。以后李历任东莞、番禺、顺德三县剿匪司令、广州市市长兼警务处长等职。一个绿林好汉竟然管起了广州市,也算新闻吧。

  夸耀逃生“福气”

  总是眉飞色舞

  莫荣新做了广东省督军,派李福林为广惠镇守使。当时李福林不知莫荣新的用意,恐防他是“调虎离山之计”,坚决不就,永守河南。莫荣新亲自把广惠镇守使的官印,送到谭礼庭家里,请他劝说李福林就职。谭礼庭和李福林是儿女亲家,看到莫荣新的来意诚恳,便把官印收下。李福林也知道莫荣新要依靠他,只是不放心莫,就答应就职。不过他只在广州设立了一个广惠镇守使办事处,派一名秘书主持,本人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河南到河北来,仍在大塘保持他的势力,以免中了调虎计。

  龙济光治粤时,因李福林在广州河南盘踞为霸,不能不利用他,以他为“福军统领”驻扎河南,河南三角洲一隅遂形同独立。龙济光极想铲除李福林的势力,引他到广州市区来开会。但他寸步不离河南,龙又想派兵去围剿,而李福林在河南之内,自成世界,龙怕打不过他,反而不好看,也就作罢。这时龙济光手下有个叫做贺文彪的统领,是广州旗下人,即自告奋勇,到河南捉拿李福林。他带着一队亲兵,乔装改扮为一队结婚的行伍,把军械藏在花轿之内,吹吹打打向着大塘而来,并在其附近密布便衣警卫,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法,捕捉李福林。李福林接得这个消息,本想只身逃走,但恐被兜截,难以脱逃,适值村里有人出殡,李福林就化装为送殡的孝子,哭哭啼啼混在送殡行列之内。那麻冠上的缨络,遮着了他的脸部,又是低头哭啼,就不容易被人认出。而且过去老习惯,娶嫁花轿的行列遇着送殡,要让棺材行过再走。李福林就这样扮成孝子脱了险。李福林曾有一次抢摊,被人追逐,逃入纸行街小纸巷,被一个姓赵的收留了。这个姓赵的是旗下人,清朝的规例,凡是到旗下人家里搜查的时候,先要向右都(副都统)衙门请示,才能进入搜查。及至办妥手续的时候,李福林早已从后院越屋逸去。所以他自称“有福”,也未尝没有他的巧遇。后来这个姓赵的当了他的营长,是李福林发迹后派人来找赵“报恩”的。

  捉拿李福林不成,贺文彪颇为懊丧。恰巧龙济光、徐勤召集海珠会议,讨商拥护岑春煊反对袁世凯之事,贺文彪便怂恿龙济光也请李福林参加。李福林心知这个会议,实是一次“鸿门宴”,龙济光决不怀好意,他就派了一个姓吕的营长,代表他赴会。果然在会场上双方发生冲突,吕营长(仲铭)和汤觉顿、谭学虁、王广令、岑伯著、左雪帆为龙济光派狙击毙命,而贺文彪亦被徐勤派乱枪打死。李福林谈起这事来,总是眉飞色舞夸耀他的“福气”。他是以牛皋自比的,牛皋在《说岳演义》中,是有名的“福将”,李福林自谓与牛皋有四个相似,第一是性情耿直暴躁相似;第二是没有读书识字相似;第三是曾经落草为寇相似;但更重要的第四点是“福气”最似。1924年,李福林被任命为广州市市长兼警备处处长,参与黄埔学生军平定广东商团叛乱。他和江孔殷一文一武,盘踞河南三角洲,彼此信任。许多文稿,都是由江孔殷的女儿代他执笔写的。骈四俪六,李福林根本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反正全权委之于江孔殷就算。李福林于1917年接受黎元洪赠给勋位的《谢呈》竟有句云:“伏念福林白屋起家,绿林隶籍。楼船横海,曾充下濑之兵;棨戟牙门,亲授单于之曲。”一时传为笑柄,但倒也是坦率的自白。

  性情虽憨直,但对下动辄打骂

  1926年秋,李福林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时,也是国民党的中委之一。其时国民党中央组成了一个“航空同志会”,公开吸收群众为会员,各级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有一次在大沙头举行航空表演。李福林以国民党中委和“航空同志会”执行委员的身份,在主席台上演讲,掏出了一篇讲稿,读了开头三数句,读不下去了,把站岗的童子军叫到台上,将讲稿递给他,并回头向听众大声说道:“丢那妈,个个契弟秘书卖弄文才,做咁深嘅稿,好多字都唔识得,叫呢个小朋友帮我读俾你们听。嗱,你识唔识得晒呀?”小朋友把它照读了下来,其实并没有很深的字。

  民国16年(1927)10月,宁汉战争爆发。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支持南京政府,令李福林的第十五师由广州向湖南出兵,讨伐唐生智驻湘部队,配合宁方作战。李福林认为李济深企图消灭他的实力,但又不敢公开抗拒,便以拖的办法对付,实力得以保存下来。12月12日,李福林伙同张发奎、黄琪翔部镇压广州起义。月底,黄绍竑率部由桂东下,直取肇庆、三水。李福林立即派代表至三水迎接黄绍竑,说是受汪精卫、张发奎的骗,其实自己是真心拥护李济深的。12月29日,在各方压力下,李福林辞职去香港居住,从此失去兵权。所部交由邓彦华统领。民国30年日军占领香港后,李福林到达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

  李福林性情虽亢直,但对下动辄打骂。如油浸禾花筒咸鱼,蒸了一块仍嫌多,召厨子告诫。厨子说一块咸鱼不算多,他便击以旱烟筒致其头部流血;厨子煮生饭,也召来拳击致其重伤;红烧鲍鱼不好,更要狠打。只有由其亲家谭礼庭所介绍之李姓厨师,身体魁梧,精于烹调,善观颜色,未尝受责;有婢上树摘果,男仆为果子能掉些下来大摇树干,李福林见而大怒,立拔枪击,好在他姐姐在旁,急抬其手,弹由耳过。

  有一个归侨黄居正,肄业于广东海军学校,邓铿将校停办,后编民军,得人枪后,委充营长。黄氏身体魁梧,三皮章身(横直带挂刀带),卫士驳壳跟随,威风凛凛。但性情亦较躁,一次与李福林顶撞,被李福林拔枪伤了。李福林后来一想,这个人痊愈后恐怕成仇,不毒不丈夫,下令把他枪毙了。

  西樵有潘姓巨绅,在李福林贫穷时给予过资助,后李福林曾遭江孔殷掌管之清乡公所逮捕,又是潘巨绅为他具保省释。李福林当了军长后,潘因一匪案,到广州晋谒请保。李福林一看是自己恩人,说此人实无多大罪恶,乞予省释。在和潘巨绅言谈间,潘说了一句,“人谁无过,即如军长昔年,不是一样吗?”李福林立即色变,退去,潘仍坐待。不久,士兵以绳捆缚,拉出去枪毙了。

  李福林既显赫,趋附者当不乏人。山珍海味,馈赠不绝。象驼峰、猩唇、雪哈、熊掌、辽参。八珍之中,所欠者为松江之四鳃鲈鱼,及西河鲤尾耳,至桂鱼、肉、蟹、鲟龙、嘉鱼、明虾、鲈鱼、响螺、边鱼、石斑、鲤鱼,十大海鲜更时登席上,而尤嗜红烧大鲍翅、油浸咸鱼、云腿斑、雀片、鸡子(睾丸)膏炸,并时与英美烟公司经理江孔殷食三蛇羹以补养身体。他有元配一人,继室先后五人,姬妾12人。有女归谭礼庭巨商为媳。

  “贼公榄”和“大塘石榴”

  民国33年(1944)秋,当德、意法西斯临近倒台、日本败局已定的时候,蒋介石派李福林为军委会驻粤军事特派员,负责组织敌后土匪武装,阻止共产党部队进入大城市,为篡夺胜利果实作准备。李福林欣然领命。该年冬抵达广东梅县,立即与番禺市桥土皇帝、伪师长李朗鸡(辅群)、绿林头目凤凰九(叶衍龄),及西、北江的绿林首领联络。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李福林星夜赶回广州,在多宝路设广东军事特派员公署,大派委令状,把一批汪伪分子、绿林头目委任为突击队“司令”“大队长”。这些人打着接收的幌子,乘机公开抢劫、绑架勒索,许多商店被洗劫一空,把广州市闹得乌烟瘴气。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李福林见大势已去,携眷赴香港。三年后在香港病逝。

  李福林晚年,在九龙新界大埔有果园田地3750亩,其中租赁者为700余亩,他搞了一个农场,种植出来的白榄,人称之为“将军榄”,但也有人叫它做“贼公榄”。在河南也拥有很多土地,这个绿林出身的“将军”,又是一个极大的地主。在广州,产番石榴的不只大塘。附近的新村、龙潭番石榴质量比大塘的好,但所有卖番石榴的果贩、果农都叫卖“大塘石榴”,这是拜了李福林所赐。黑社会要收规,巡警要扫荡,但他们都不敢惹大塘的李福林。果农们拉大旗作虎皮,不是大塘产的石榴也大叫“大塘石榴”,久而久之,大塘品牌在广州确立了,叫别的石榴已无人光顾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Cantonese Patriot的第一次反恐戰爭 Zhongjing Liu | 劉仲敬 Follow Feb 9  · 8 min read 1924年8月9日,孙文、蒋介石扣押广州商团军械。 “广州商团是粤商维持公安会(前身为一九零七年冬成立的粤商自治会)为维持地方公安而倡办的。清末至民初,官兵为暴于民,盗匪出没城乡,白昼抢劫。殷商巨贾为保护商场和资本家的生命财产,遂于一九一二年成立了商团,购枪自卫。最初参加的,只有四十人。龙济光踞粤时,济军与劫匪伙同作恶,时入民家搜查,乘机抢劫财物,还经常调戏妇女。商团以警察不敢干涉,乃穿制服荷枪出巡。一般商人们既信不过警察,也信不过防军,认为商团确能收自卫之效,参加者越来越多。在桂系军阀统治广东时期,除设在西瓜园的商团总部外,老城、新城、东南关、西关、河南都设有分团,而以西关方面为多。至一九二一年,商团军已发展到四百多人。 加入商团的商店,要出资购置枪枝、子弹、服装,并派出人员参加商团军。每一个商团军成员都另有一个人充当后备。成员都是资本家、老板或少老板、司理、掌柜之类,后来也有出钱雇人代替的。商团除了操练外,还要维持市面秩序。各分团规定分段出巡,每队三五人至七八人不等。有时捉到小偷、劫匪,就送到公安局去处理。商团和劫匪直接驳火,打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九二一年以后,广州商团与佛山、顺德、九江、乐从以至江门各地商团组织联团,联团间架了专线电话,还互相派队巡逻,乡与乡间,设有擂鼓,互通声气,俨然成地方武装的性质。由于当时军队频频调防,调防以后的真空期间,商团是起了维持地方治安作用的。” “陈(廉伯)在粤商维持公安会成立时(一九一二),担任理财课主任。此后七八年间,他利用汇丰买办身份,勾结军阀、官僚、殷商、士绅,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增值财富。其手法有:(一)为殷商们在汇丰开特别账户,办信用抵押贷款、减费汇兑、高息存款等,为汇丰多赚放款利息和吸收大量存款。他既为主子效了忠,自己也趁机捞一大把,而殷商们通过陈的帮助得到周转(实际是趸积居奇)的资金,便对陈推崇备至。(二)趁清末民初政局频频变动、官僚渴欲得到外国庇护以保存其财产的机会,由汇丰代管官僚产业契据,并存入其金砖、外币。汇丰赚了钱,进一步操纵了清国官场,官僚们得到护符,感激陈之德,陈遂开拓了和官场勾结的道路。(三)和统治广东的军阀相勾结,与龙济光、萨镇...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文章阅读 登录 马勇:皇族内阁:合理的安排,致命的选择 更新时间:2018-01-19 03:43:33 作者:  马勇  ( 进入专栏 )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不曾发生近代转型的中国,面对一个完成了近代转型的日本,因而中国的失败,不是武力不如人,不是经济不如人,主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进行转型,将一个“前近代”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    十年一梦       没有实现近代转型的国家责权利混沌不分,帝国最高领导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光绪帝、恭亲王,他们无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各位大臣如翁同龢、李鸿章,也无不竭尽全力,避免失误,力争胜利。但是假如我们对照中日双方最高决策当局、执行层面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夙夜在公”并不是事必躬亲的理由,事必躬亲更不是胜利的必然前提。没有好的体制,君臣都累,且不易成功;一个好的体制,各司其职,治大国若烹小鲜。于是我们看到,甲午战后,改革、维新、强军、富国、新民,需要变革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其牛鼻子,无疑属于怎样重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政治架构,合理配置权力,让先前无所不在的皇权有个大致边界,而不是继续让皇上表演独角戏。    在战后第一轮改革思潮中,康有为发现中国的症结在于体制封闭,上下隔阻,上有德音而不宣,下有呼号而莫达。天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指出,“夫以一省千里之地,而惟督抚一二人仅通章奏,以百僚士庶之众,而惟枢轴三五人得见天颜。然且堂廉迥隔,大臣畏谨而不敢尽言。州县专城,小民冤抑而末由呼吁。故君与臣隔绝,官与民隔绝,大臣小臣又相隔绝,如浮屠百级,级级难通;广厦千间,重重并隔。”怎样才能消解这个难题?康有为建议,仿举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分班轮值,上驳诏书,下达民间,实际上是要建构一个议院体制。    “设议院以通下情”(《上清帝第四书》),显然不是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那样简单,而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体制大调整,既是对皇权的补充,也是对皇权边际的限制。至胶州湾事件发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将这层意思说得更明白:“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若部寺督抚,仅为行政之官,譬于手足,但功奔持,岂预谋议。且部臣以守例为职,而以新政与之议...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广西南宁武鸣县,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

陆荣廷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2] 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 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中文名陆荣廷别 名陆亚宋、陆特宋、陆干卿、陆武鸣、陆宁武国 籍中国民 族壮族出生日期1859年8月13日逝世日期1928年11月6日职 业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主要成就统治广西,成为旧桂系军阀首领 参与护国讨袁战争 就任粤湘桂联军元帅(旧桂系集团首领)出生地南宁武鸣县逝世地上海葬 地武鸣区城西狮子山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艰辛 ▪ 龙州立足 ▪ 抗法清匪 ▪ 桂省军职 ▪ 都督广西 ▪ 反袁讨逆 ▪ 护法混战 ▪ 下野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 荣廷睇相 ▪ 武鸣县名 ▪ 百姓印象 ▪ 无有遗产 5 人物荣誉 6 亲属成员 7 后世纪念 ▪ 墓地 ▪ 故居 8 生年争议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艰辛 清咸丰九年(1859年) 农历七月十五日(公历8月13日), [1] 陆荣廷生于广西武鸣县垒雄村(今南宁市武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