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超:同盟会京津分会军事部长
吕超(1890—1951),字汉群,四川宜宾人。同盟会会员。南京第四陆军中学毕业。武昌首义后,在天津发起成立同盟会京津分会。历任川军总司令、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等职。解放战争后期,参与策动刘文辉等人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在新军中发展同盟会员
少年吕超在跟随父亲读私塾时,最为期待的是在学习之余,与父亲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他对中国的多灾多难深为忧虑,更对清朝的腐败无能感到痛恨不已。他常看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对其富国强兵的言论颇为信服。吕超也逐渐认识到,无论自己将来多有才华,光靠一支笔是救不了自己的祖国的,于是他做出了一生中最大的决定——投笔从戎。1906年春,16岁的少年吕超,怀着“为国强兵”的理想投考四川陆军小学,如愿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与邓锡侯、田颂尧、向传义、王维纲等人成为同学。
1909年夏,吕超以优异成绩从陆小毕业后,被送到南京第四陆军中学继续学习。南京是吕超革命生涯的起点。期间,他经人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学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了解革命者的作为,并且开始与同学陈铭枢、何克非等人谋划商讨起义之事。1910年春,吕超于南京第四陆军中学毕业,被送入保定军校学习。
武昌首义爆发后,消息传来,吕超和他的同学们欢欣鼓舞,开始策动起义响应革命。恰逢革命党人吴禄贞也派人到保定军校与吕超等人联络起义。由于谋划不慎,尚未举事,消息便已泄露,吴禄贞被刺身亡,吕超被清廷通缉,只得逃亡。其时,熊克武等同盟会党人正在上海,筹组蜀军,得吕超等人求助之后,慨然予以接济,吕超因此逃往上海。不久,上海都督陈其美接见了他,命他回到北方再次策动革命。
吕超到达天津后,立刻着手联系同盟会员,秘密商讨起义之事。后又赴北京晤李石曾、汪精卫等。鉴于北方同盟会员零落分散,吕超与汪精卫、李石曾等人共同商议、联络成立了“同盟会京津分会”,作为革命的组织机关。京津同盟会分会成立后,以组织或运动军队起义以实现“中央革命”为重要任务。据当事人回忆,“运动军队一项,分配至北京、热河、通州一带奔走”。当时,吕超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北洋军毅军及曹锟的第三镇官兵中,发展同盟会员。吕超通过宣传和讲座等方式,常于晚间在僻静处分班召集官兵,晓以革命大义,使听者深受教育,迅速在军官中发展同盟会员达四十余人,在士兵中发展同盟会员达上千余人。他们纷纷表示,愿为革命效力,并请早发动。
同盟会京津分会在发展会员、宣传革命、策动反清的同时也在谋划暗杀行动。1912年1月25日,分会军事部长彭家珍在北京用暗藏炸弹的方式炸死良弼,自己也同时牺牲。彭家珍殉难以后,吕超继任。暗杀良弼事件使清廷受到很大打击,但也把革命党人置于危险之中。2月29日,袁世凯借口(北)京、(天)津、保(定)“兵变”,捉拿革命党人。吕超立即通知军中的革命同志赶快隐蔽,并以军事部长名义签发证书,介绍他们加入革命队伍,自己也将京津同盟分会结束,离京南下。1912年5月,吕超离开北京,返回四川,再次投奔熊克武。
二次革命中的川军骨干
吕超在路经家乡宜宾时,恰好与奉黎元洪命令护送步枪数千支入川偿付盐款的川籍故友冯中兴相遇。在得知熊克武的第五师急需这批武器之后,根据熊克武的嘱托,吕超以乡谊大义说服冯中兴,使冯留下武器一同筹组川军第五师第二团。事成之后,冯中兴任第二团团长,吕超任第二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次年,冯中兴调走,吕超继任团长。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后,川军中的革命党人马上着手密谋反袁。吕超不但参与其中谋划,还受命前往成都,说服川边经略使尹昌衡、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反袁,后经乐山、宜宾、泸州返重庆,沿路联系说服驻军反袁。8月4日,熊克武率第五师在重庆起兵,成立四川讨袁军。吕超任龙光旅第一支队队长,率部沿永川、荣昌、隆昌进窥泸州。讨袁军起兵之初气势如虹,进展顺利,但毕竟力量单薄,在袁世凯下令滇、黔、陕、甘、鄂五省军队进行“会剿”之后,处于四面受敌之境,形势迅速逆转。
当吕超兵临泸州城下之时,传来了黔军黄毓成率部攻至重庆黄桷垭的消息和熊克武的回援命令,吕超只好撤围回兵。当他行军至璧山县马坊桥时,得悉熊克武已率重要部将及饷款撤出重庆,无奈之下,吕超只得将部队化整为零,隐蔽山野准备等待时机,以图再举。安顿好部队后,他只身潜入重庆去见同为同盟会会员的黄毓成,以同盟会誓词面责黄助袁攻川,又历数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种种作为,使黄醒悟,准备待机倒戈反袁。而后,吕超又至万县联络第五师第九旅团长卢师谛,通报黔军倒戈事宜。当时陕军张钫师已越过夔门兵逼万县,吕超再次不顾个人安危只身穿越火线,会见张钫,并说服张钫与之约定川陕两军以万州大桥至大江溪流为界,彼此不相侵犯。谈妥后,吕超折返重庆,途中得知黔军已被击败、重庆失陷,而自己则被川督胡景伊通缉。无奈之下,吕超只得化装逃往上海,之后和其他反袁的革命党人一起转赴日本。
“孙大炮之信徒”
二次革命的失败给了吕超很大的打击,使他一度灰心沮丧。孙中山鼓励他不要气馁,要看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终将胜利的光明前景。在孙中山和四方汇聚而来的革命同志的激励之下,吕超很快重又恢复斗志。1914年2月,黄兴在日本成立“浩然庐”,吕超随即加入一同研习军事。7月,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吕超积极加入。同年秋,孙中山决定再次发动武装反袁,派吕超以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的名义返回四川,筹组军队。吕超欣然领命。
同年12月,吕超回国,在上海与其三哥吕辅周会合,两人由湘西至宜宾沿途联络革命同志,秘密布置反袁任务,发展革命党员。1915年春,吕超再去上海购置枪支弹药,为起义做准备。同年秋,他携带枪弹、炸药乘船入川。船至涪陵时,得知袁世凯在渝爪牙已探悉其行踪,便派五弟吕一峰秘密将枪弹运至宜宾,自己则绕道回到宜宾,在宜宾秘密发展中华革命党党员。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激起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25日,云南首先掀起护国起义。1916年1月,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入川,吕超以“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名义在牛喜场举兵响应,收编民团和接纳绿林会党投归者达数百人,又夺取江防军枪支近百支,遂于蕨溪整编成军,向北洋军伍祥祯部侧后出击,有力支援了护国军刘云峰部攻入宜宾城。1月底,熊克武、但懋辛等由滇抵宜组织四川护国军以配合云南护国军,吕超慨然将部队交与熊克武指挥,所部被熊克武改编为两个支队,吕超任第二支队队长。2月,吕超率部与川军朱敦五、周占鸿部激战于牛喜场西北高地,大胜。3月又克筠连,歼巡防军,使叙南六县望风归顺。之后又乘胜前进,兵不血刃攻下自流井、贡井。袁世凯死后,亲袁的川督周骏继续与护国军对抗。熊克武采纳吕超的建议,下令分三路围攻隆昌,又获大胜。护国战争结束后,吕超任川军第五师第十八团团长,驻忠州。
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东召开非常国会,护法运动开始。同时川、滇、黔军组成三省靖国联军,吕超任靖国军第一联队司令。1918年1月,熊克武就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吕超任第一纵队司令,讨伐依附北洋军阀的四川督军刘存厚。2月20日,吕超率部首先占领成都。捷报传至广东,孙中山电委吕为成都卫戍司令兼摄四川军、民两政。吕超复电力辞,推熊克武担任,自己则率部继续进攻刘存厚,连战连捷,直至将刘存厚逼入陕西。之后,吕超以川军第五师师长之职率部驻扎绵阳,于此创办军官教育团,以三民主义思想训导官兵,培植干部。1919年5月2日,广州的护法军政府授吕超为陆军中将,此时陈炯明、赵恒惕等人主张联省自治,国民党内有人借联省自治诋毁孙中山,嘲弄吕超等人为“孙大炮之信徒”。吕超对此不以为然。
电邀孙中山入川组织政府
四川各派系源流复杂,其中,熊克武是以早年留学日本为纽带建立的“九人团”的首领,而吕超则属于“实业团”的重要将领。九人团和实业团都属于国民党一系的势力,在共同面对强敌时,尚能保持合作,但在国民党势力主政四川后,两派矛盾则逐步凸显。
1920年2月,九人团和实业团之间爆发战争。实业团联络在四川的滇军、黔军、川军各部联合倒熊。4月16日,熊克武宣布辞职,但各方仍不罢休。4月30日,川军第五师吕超、二师刘湘、三师向传义、四师刘成勋、六师石青阳、七师颜德基、八师陈洪范等合组同盟军,出兵讨伐熊克武,推吕超为川军总司令。熊克武逐步取得刘湘、刘成勋、陈洪范等人的支持,于5月宣布复职。同时,吕超被唐继尧委任为四川靖国军副总司令,指挥部队继续进攻熊克武。熊克武自内江退至成都,再到潼川、保宁,范围不断收缩,实力却不断集中。而吕超虽然占领成都,任川军总司令,滇黔军却凌驾于吕超之上,并设立了三省联军总部,以唐继尧为统帅,要把川省军、民、财各政统归联军总部管理,川省中央税收及地方财政收入与四川兵工厂、造币厂全归联军总部支配。吕超拒绝了滇黔军的要求,相反于8月1日电邀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等入川组织政府。8月24日,孙中山电复唐继尧、刘显世、吕超等,拟即赴重庆设立政府。但不久之后,熊克武联合刘存厚展开反攻,于9月5日将吕超赶出成都、10月15日攻占重庆。至此,孙中山入川组织政府已不可能,吕超只得出走上海。
1921年秋,吕超奉孙中山命赴广州,负责对外联络事宜,12月到桂林协助孙中山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2月23日,吕超被孙中山特任为大元帅府参议。1922年5月任大元帅府参军长。1922年冬,吕超又奉孙中山命赴湖南在赵恒惕部发展国民党员,至河南、山东联络胡景翼、岳维竣、孙岳、徐永昌等人,密商北方革命计划,接着又赴北京联络冯玉祥,再取道上海联络浙江督军卢永祥,以上策动均获圆满成功,深为孙中山嘉许。1923年2月3日,孙中山任吕超为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不久,四川军阀混战再起,6月,吕超奉孙中山命回川组织四川讨贼军,任第一路司令。9月14日,四川讨贼军自内江大举南进,17日,讨贼军第一路吕超部、第三路石青阳部猛攻泸州。11月25日,吕超率旧部由温江经成都、简阳、资中、内江,进占泸县,收编了杨森所部杨春芳师。1924年2月杨春芳叛变,将吕超扣于泸州,并软禁了一个时期,后得袁祖铭相助获释。1925年2月,四川督理杨森企图统一全川,刘湘、袁祖铭组织“川黔联军”拒之。7月,吕超应刘湘、袁祖铭所邀任川、滇、黔联军总指挥,声讨依靠吴佩孚的杨森。9月杨森败走,吕超部拥众万人,得叙府南六县为防地,整编部队,并编《三民主义浅说》作为官兵学习读物。
1926年7月9日,广州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吕超召集旅长、团长们开会,欲率部出川参战,但将领们并不同意,吕超于是只身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北伐战争之后,吕超不再领军,而是长时间在国民党军事中枢任职。抗战爆发后,吕超坚持抗战立场,反对蒋介石独裁。1939年春夏间,吕超与毛泽东、朱德通书信,商议团结抗日、反对投降事宜,得到毛泽东亲自复电赞扬。解放战争时期,吕超参与成功策动刘文辉起义。
(张 栋)
主要参考文献:
《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
《我的爷爷吕超》, http://hjj19560222.blog.163.com/blog/。
李惠东出席民革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30
齐续春出席民革青海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6
郑建邦出席民革云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6
傅惠民、邓力平出席民革福建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3
田惠光出席民革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3
刘家强出席民革河南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3
李惠东出席民革辽宁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3
坚守优良传统 确保多党合作事业薪火永续——民革全党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 2017-06-23
齐续春出席民革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会 2017-06-21
吕超(1890年3月9日-1951年7月20日)字汉群,号平林,四川省叙州府宜宾县人,祖籍湖南省,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革命派[編輯]
呂超早年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1期,1909年(宣統元年)畢業。此後,呂超入南京的陸軍第四中學堂。當時,他為革命派思想傾倒,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宣統2年)春,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1年(宣統3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呂超赴上海。此後,他奉陳其美的指示返回北方,同李石曾、汪兆銘(汪精衛)等共同創立北京的京津同盟會分會。1912年(民國元年)2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北洋軍第3鎮肅清了京津同盟會分會。呂超逃回四川。
回到四川後,呂超投入中國同盟會會員、川軍第5師師長熊克武手下。1913年(民國2年),升任第5師第2團團長。同年,隨熊克武參加二次革命,敗北後逃往上海。其後,呂超赴日本留學,入浩然學社。1914年(民國3年),孫文(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呂超加入該黨。同年12月,呂超歸國,秘密從事反袁活動。
四川混戰中[編輯]
1915年(民國4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呂超自任中華革命軍川南司令,同進軍四川省的蔡鍔所率的護國軍第1軍匯合。呂超在四川南部同袁世凱派軍隊作戰,立下軍功,為護國軍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16年(民國5年)6月,呂超被任命為第5師第58團團長。
1918年(民國7年)2月,孫文的南方政府任命熊克武為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呂超作為先鋒進攻成都。他們擊敗了北京政府派的四川督軍劉存厚,並將其驅逐出四川省。此後,熊克武被任命為四川督軍、楊庶堪被任命為四川省長,呂超則任第5師師長。
1919年(民國8年),熊克武同陳炯明、唐繼堯、趙恆惕聯合主張聯省自治,遂同孫文的路線發生對立。因此,1920年(民國9年)4月,呂超等孫文派軍人發動「倒熊」戰爭。同年7月,呂超將熊克武驅逐出成都,就任川軍總司令。此後,熊克武同宿敵劉存厚和解,共同反撃,9月呂超敗北,流亡上海。
回到四川、晩年[編輯]
此後,呂超作為孫文的直屬部下,負責同國民軍等國內各派政治勢力交涉。1923年(民國12年)5月,由於工作有功,呂超被孫文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軍長。6月,孫文任命熊克武為四川討賊軍總司令,負責進攻北京政府派的楊森、劉湘,呂超任四川討賊軍第一軍軍長,回到四川。1924年(民國13年)3月,熊克武敗北。呂超此後留在四川,參加討伐四川督理楊森的作戰。1926年(民國15年)11月,呂超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四川宣慰使,呼應北伐。
北伐結束後,呂超加入李宗仁的新桂系,參加反蔣介石戰爭遭到大敗。1939年(民國28年)10月,呂超在重慶創建中國抗建墾殖社,推進開墾事業。1948年(民國37年)1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民國38年),替中國共產黨策反四川省的國民黨部隊。1950年,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1年7月20日,呂超在重慶病逝。享年62歲(滿61歳)。
參考文獻[編輯]
- 馬宣偉「呂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民国人物传 第8卷. 中華書局. 1996. ISBN 7-101-01328-7.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華民國軍政府
|
---|
|
|
评论
发表评论